- 高校學生工作研究(2018年第2期/總第2期)
- 馮正玉主編
- 8338字
- 2025-04-07 17:24:46
黨建研究
新時代高校大學生黨建信息化平臺建設策略研究
丁越[1]
摘要:黨的十九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結合新時代實踐與制度的創新,形成了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對高校大學生黨建工作提出了增強管黨治黨自覺性、創新解決突出問題、落實全面從嚴治黨的新要求。建設高校大學生黨建工作信息化平臺,是改進高校黨建工作的必要任務和迫切要求,更是實現黨建領域技術方法創新的重要內容。本文在對國內相關理論研究進行梳理、對相關高校大學生黨建信息化平臺進行調研的基礎上,分析高校大學生黨建平臺建設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基于新時代高校大學生黨建工作的新要求及存在的問題,結合新媒體黨建、智慧黨建等主題提出新時代建設大學生黨建信息化平臺的策略建議。
關鍵詞:新時代 高校大學生 黨建信息化平臺
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建設工作中,創新性地提出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把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黨建理論納入新時代黨建工作新階段。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推動高校黨建從新起點邁向新征程,構建黨建工作的信息化平臺,是新時代改進高校黨建工作的必要任務和迫切要求,是加強黨的建設的著力點,更是實現黨建領域技術創新的重要內容。
新時代背景下的高校大學生黨建工作逐漸成為焦點問題,引起學者們的高度重視,現有研究更側重于高校大學生黨建信息化建設以及新時代高校大學生黨建工作的創新與實施方面,專門針對大學生黨組織信息化建設的研究較少,大部分文獻只是結合新時代背景論述黨建理論,探析黨建的新思想和新任務,對新時代大學生黨建信息化平臺建設的支持不足,對大學生黨建信息化平臺建設的實施缺乏有針對性的指導。因此,本文在對相關政策、發展現狀進行全面把握的基礎上,總結、揭示目前高校大學生黨建信息化建設的關鍵問題,緊跟“新時代”,借勢“新媒體”,為高校大學生黨建信息化平臺的建設與實施提供有針對性的、可行的策略建議與指導。
一 新時代高校大學生黨建工作的新要求
新時代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時代,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創造美好生活、全體中華兒女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不斷為人類做出更大貢獻的時代。
新時代的黨建思想,為高校的黨建工作提供了清晰明確的行動綱領和指南,認真學習并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把握新時代黨建思想的豐富內涵,分析高校大學生黨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努力探索符合新時代精神的工作模式,是高校黨的建設實踐活動的明確方向。
在高校中,大學生黨員是學生中的優秀代表,通過先進典型的示范帶頭作用能更好地開展黨建宣傳工作,高校黨建工作應該充分發揮大學生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把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教書育人,在實踐中深化新時代黨建理論,這不僅有利于豐富黨的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更有利于指導高校大學生黨員及群眾的教育實踐,因此,新時代高校大學生教育的理論和實踐必須結合當前新形勢和大學生的成長環境。總而言之,新時代對高校大學生黨建工作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提出了全新要求。
(一)領會新思想,增強管黨治黨自覺性
高校黨組織要把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和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當前迫切的任務,吸取黨建的歷史經驗,根據新使命提出的新要求,在工作實踐中深刻學習領會,認真貫徹落實,切實增強管黨治黨的思想自覺性。按照建設學習型政黨的要求,加強高校黨組織的學習、表率、示范帶動作用,在大學生中掀起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浪潮,在“進課堂、進生活、進頭腦”中下實功,提升學習力,將其轉化為實際黨建工作的能力。
(二)致力新方法,聚焦解決突出問題
新時代的黨建工作必須精準地把握問題,增強“問題意識”,科學地解決問題。高校要借助互聯網平臺,提升創新能力,利用互聯網的運行模式,聚焦黨建網站,引導黨組織開展教育管理、資源共享、團隊合作等工作,線上線下對大學生黨員群眾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教育,增強黨的凝聚力,筑建學生生活和網絡同步進行的新的多元的黨組織模式,著力解決在思想建設、組織建設、制度建設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從縱深方向推動全面從嚴治黨,推動大學生黨建信息化平臺建設。
(三)搭建新平臺,落實全面從嚴治黨
黨在新時期的主導定位,是歷史發展和新時代要求的必然結果,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在新時代,高校黨組織必須把全面從嚴治黨的標準貫穿于學生工作的全過程。大學生是新時代的前沿群體,大學生的這一特點決定了在信息時代,高校黨建工作要依托網絡,借助移動互聯網技術,形成創新的黨建網絡。建設網絡黨建新陣地,打造覆蓋全體學生的新媒體交互平臺,在規范大學生黨員群眾生活、營造青春正能量的面貌方面下功夫,將工作落實到每名學生身上。
高校黨建工作要開拓新渠道,構建集理論知識、多元化素材、信息反饋為一體的高質量的移動信息平臺,發揮平臺的在線聚合、適時整合、融合等功能,以達到對學生黨員教育管理和組織全覆蓋的目的,提高大學生參與黨組織活動的熱情,使黨建形式向主動化、生動化轉變,提升黨建工作的科學化水平,努力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開創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二 高校大學生黨建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目前國內各高校基本已建立起信息化網絡黨建平臺,并且黨建平臺已初具特色,高校黨建工作發展至信息化平臺后所取得的成效也是多方面的,同時新時代的黨建思想科學內涵的新界定、目標任務的要求、理念方法的探索和體系的構建,也為高校大學生黨建信息化平臺建設研究提供了更豐富的思想,注入了更充實的內容。由于大學生群體所具備的群體特殊性,新時代大學生黨建工作還面臨著諸多方面的挑戰。
為詳細掌握高校大學生網絡黨建信息化平臺的實際情況,筆者選取全國范圍內150所高校,其中一本院校50所,二本院校60所,三本院校和專科院校共40所,以高校及下設學院大學生黨建信息化平臺為調研對象,共調查校級黨建網站165個、下屬部門及學院網站605個,調查情況如下。
(1)大學生黨建信息化平臺的覆蓋情況。150所高校中,開設黨建工作網站的有150所,比例達 100%;但是建立專門針對大學生的黨建網絡平臺的僅有8所,在開設大學生黨建網站的同時還開通大學生黨建微信公眾平臺、黨建微博、大學生黨員信息管理系統的學校僅有 3 所。總體上,全國大部分高校已經建立網絡黨建平臺,但是大多是黨群部門以及下屬工作部門、學院的網站,較少高校建立了較為完善的針對大學生黨員及群眾的黨建信息平臺。
(2)大學生黨建信息化平臺的內容。從所調研的黨建平臺來看,其黨建網站信息是分模塊設置的,主要有以下幾類:黨建活動等即時訊息的通知公告、工作及學習會議等黨建動態、理論探討、學校黨群部門相關鏈接、黨員風采、網絡課堂、資料下載等。涵蓋信息較多、較全面,可謂一應俱全,但是平臺內容多為黨建。
(3)大學生黨建信息化平臺的服務功能。在所調研的高校黨群部門黨建信息化平臺中,部分高校采用信息化技術建立了綜合服務平臺,致力于實現黨員信息管理、黨費繳納、組織關系簽轉等一站式服務,而針對大學生黨員及群眾的服務則局限于大學生黨員網上黨校在線課程和黨員培訓系統,且在上述8個院校大學生黨建平臺中,僅有2所學校建立了大學生黨員的信息管理系統以及學生黨員入黨培訓系統,“網上黨校”雖已建立,但學生黨員未能享受便捷服務,學生黨建服務未能實現“信息化”,黨建平臺并未真正發揮服務作用。
(4)大學生黨建信息化平臺的信息更新情況。在已設立的 8個黨建信息平臺中,有3個平臺信息是每日更新、及時發布的,另有4個平臺每周更新,1個平臺每月更新,可見大學生黨建平臺信息更新較為及時。
(5)大學生黨建信息化平臺的互動評價狀況。在大學生黨建信息化平臺中,有6所高校開設學習交流、反饋評價、討論競賽等板塊,給予學生黨員及群眾互動交流的園地,但是焦點問題的探討、意見反映較少,大學生黨員主體地位不突出。
(6)大學生黨建信息化平臺的數據監測情況。在8個高校黨建平臺中僅有4所高校開發了數據監測功能,下設學習排行榜、大數據監測、監測評價等板塊,對網站訪問量和學習互動情況進行統計,可根據數據量化高校黨建信息化平臺運行情況,有助于平臺的監督與管理。
綜合以上情況,8所高校針對大學生黨員及群眾的黨建信息化平臺建設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高校大學生黨建信息平臺現狀調查

續表

縱觀各大高校的黨建平臺可見其內容各具特色。“江蘇教育黨建”設立了特色專欄,專欄包括江蘇省各高校的黨建網站鏈接、各高校的大學生黨員中的先進典型,以及老師、學生們的優秀文章,給原本呆板的內容增添了一抹亮色;從網站服務特色方面來看,國家教育行政學院的“大學生網絡黨校”網站服務功能更佳,包含網校介紹、培訓數據、課程資源、專家方陣、互動社區等板塊,真正實現了“網上學校園地”;從網站更新和互動情況來看,“江蘇教育黨建”網每日更新,咨詢較為及時;從網站數據監測情況來看,“大連東軟信息學院黨建平臺”下設監測評價,對每日訪問量和在線互動情況進行實時更新,較為直觀地反映了大學生黨員群眾和黨組織的交流情況。
通過調研可知,高校已經開始重視專門針對大學生群體的黨建工作,并且采用信息化手段輔助大學生黨建工作的開展,但目前的信息化平臺建設仍存在以下突出問題。
第一,大學生黨建信息化平臺建立較少,形式單一,新媒體與新技術的應用不足。絕大部分高校并未建立針對大學生的黨建信息平臺,且已有高校黨建信息化平臺雖然涵蓋網站、微博、微信、手機客戶端等多種類型,但大部分沒有實現數據的互聯互通和實時共享,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前沿應用明顯落后,存在建設內容重復、各自封閉運行等問題。
第二,內容的吸引力不足,融合創新性不夠,大學生關注度不高。目前的黨建信息化平臺建設過程,過度注重形式,只有框架而缺乏生動內容,只是簡單發布黨的理論與方針政策,黨建網站和微信平臺發布的信息內容枯燥,不接地氣,缺乏吸引力。大多數信息平臺只是把線下黨建工作內容簡單地搬運到互聯網,沒有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發揮黨建平臺的靈活性,且使黨內生機與活力窒息,沒有充分考慮大學生黨員的個性化需求,與大學生黨員的思想和生活實際結合不緊密,平臺建設不能與時俱進,落后于新時代黨建潮流。
第三,互動性不強,大學生黨員及群眾參與度不高,黨建平臺服務功能不完善。現有部分平臺雖開放學生交流社區,但是在調研的高校黨建中鮮有學生參與信息化平臺建設工作。大學生更加具備運用“互聯網+”思維思考問題的能力,但是大學生黨員對于黨建平臺建設的參與度不高,學生群眾不看、不評論、不參與、不分享,這種單向型建設使黨建缺乏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互動,造成“單打獨奏”的尷尬局面,且平臺服務功能開發程度偏低,因此平臺建設在線上線下相結合、提供多樣化的服務功能、考慮大學生黨員的需求等方面仍需加強。
第四,黨建平臺管理維護不及時,缺乏反饋、監督、督促機制。部分信息化平臺缺乏有效的運行維護機制,存在管理不到位、更新不及時等問題,尚有許多僅有框架、疏于維護的“僵尸網站”,無人管理、無人監督。
第五,黨建信息化平臺存在信息安全風險。新時代黨建理論易受到網絡多元信息的沖擊,為新時代思想建設工作帶來挑戰,互聯網平臺常被一些非法組織利用,發布污染信息,引發網絡輿情,動搖大學生的主流意識形態,造成不良影響。
總體來說,目前高校黨建信息化平臺工作的影響力并不明顯,而加強和改進高校黨的建設工作,是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根本保證。新時代的黨建應具有科學性、系統性、實踐性以及與時俱進的特點,用新的黨建理論來充實學生的思想,運用新的平臺去解決大學生黨員及群眾的問題,這是確保我黨永葆生命力和旺盛的戰斗力的有效途徑。
三 新時代高校大學生黨建信息化平臺建設策略
(一)借勢新媒體,聚合“微能量”,整合黨建信息化平臺
在互聯網環境下,新媒體有移動化、社交化和視頻化的發展趨勢,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39次全國互聯網發展統計報告顯示, 移動客戶端用戶中有26.6%為大學生,可見,高校大學生的黨建工作,應“智借”新媒體,構建針對大學生的黨建平臺,對已有平臺進行整合,致力于構建集宣傳學習、黨建信息傳遞、知識互動問答為一體的新媒體交互平臺,構建高校黨建網絡統一體,豐富高校大學生黨建平臺形式及內涵。
建立“移動黨校”,以微信公眾平臺、微信群、微博等即時通信方式為載體,以圖文并茂、短視頻等多種形式,全時段、跨區域、點對點地將大學生連接,引導大學生關注時政、熱點新聞,利用“雙微”工具的即時交流方式,打破網絡社區、微信群、QQ群、微博等各自運行的局面,統籌高校學生黨辦、組織、宣傳等多個部門,高校黨組織、院系級黨組織、基層黨支部等多級組織聯動,完善大學生黨建信息互聯平臺,實現信息資源共享。
整合互聯網、局域網和無線通信網絡,發揮不同網絡的優勢,建立集黨建網站、黨建移動客戶端、遠程教育網絡、黨員信息管理系統等多種載體于一身的平臺,實現資源共享、信息互聯,創建“全媒體”宣傳、共享、交互服務平臺。
(二)接力微平臺,融合“互聯網+”,創新黨建信息化平臺內容
在“互聯網+黨建”的背景下,我們需要推進黨建模式與內容的更新,推進內容和形式創新,高校要在黨建教育形式方面有所創新,建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網絡宣傳陣地,注重黨建工作的實效性,掌握主動權,加大黨建工作力度。
高校大學生黨建信息化平臺內容建設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把深邃的政治理論演化為青年學生喜聞樂見的信息,發布與時俱進、內涵生動的黨建信息,提供內容豐富、通俗易懂的教育資源,通過網上學習園地,采用圖文并茂的形式,將黨的知識通過平臺生動地展示在學生面前,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建立參與式、主動式、互動式的學習模式。
利用學校網絡論壇,搭建集信息發布、網友交流和交互評論為一體的公開交流互動平臺,在這樣的開放性平臺內開展黨史、廉政知識競賽和征文比賽等系列活動,將個人學習與集體學習有機結合,開展網上組織生活會、趣味游戲互動等,融合互聯網,實現教育管理、共享合作,為學生建立互動、便捷、積極的學習平臺,實現教職工黨員、學生群體之間的相互交流,創新黨建平臺內容。例如江蘇教育黨建公眾號增設“答題闖關”欄目,增強趣味性,提高黨員參與度。
高校黨支部與時俱進,改變傳統的黨建模式,緊貼大學生黨員群眾實際需求,不斷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增強黨建工作的信息化、個性化、科學化,形成內容與質量雙優的網絡功能平臺,延展高校黨建陣地,提升高校黨建思想教育的吸引力,使得黨的教育工作滲透到大學生的生活中,浸潤學生思想,從而發揮“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三)領航新陣地,打造“智慧黨建”,延伸黨建工作信息化平臺功能
傳統黨建的思路方法是智慧黨建的基礎和保證,智慧黨建是在傳統黨建工作上加以拓展和延伸,把傳統的黨建工作和新科技有機結合,積極促進高校大學生黨建智慧化平臺發展,開拓大學生黨建工作的全新局面,有效提高黨建工作的信息化水平,為學生黨建工作注入新鮮血液和活力。
在黨建信息化平臺建設過程中,高校應更深入探索新穎并且豐富的信息化平臺,打造“智慧校園”新平臺。“智慧校園”是指借助物聯網、云計算、泛在感知等信息技術,打造物聯化、智能化、感知化、信息化的新型校園。抓好高校大學生黨建工作,建立黨建智慧化平臺,就是通過構建信息平臺、完善學生黨建網站和微平臺等途徑,豐富大學生黨建形式,拓展黨的宣傳陣地。
高校要運用智慧黨建思維,推進信息化建設,針對大學生的特點,智慧黨建網站的內容應兼具實用性和趣味性,開發黨建線上組織系統和學習管理系統,運用信息化手段開展培養、發展學生黨員等工作,學生黨員可參加網上組織生活會、匯報思想、接受組織考核等。在線上系統中有組織地發布理論學習內容和時事熱點,開設專題網站宣傳黨的政策,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利用黨建智慧網絡挖掘先進典型,感染青年大學生努力奮斗,將網絡宣傳與互動學習結合。
推動業務上網,促進服務功能延伸,利用線上線下結合的模式,開發和應用黨建網站和自媒體平臺,在線開展黨費收繳、黨內組織生活、黨員教育等工作,設立網上“大學生黨員群眾服務中心”,將“智慧黨建”與服務充分結合,搭建黨員群眾表達意愿訴求的平臺,真正實現“數據多走路,黨員少跑腿”。基于智慧黨建的交互性特點,培養大學生黨員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能力。
(四)利用新指標,促進“總動員”,管理高校黨建信息化平臺工作
“智慧黨建”有利于實現黨建工作考核從定性向定量、靜態向動態、單一黨務向綜合考核、傳統方式向信息化服務的轉變,使高校的“智慧黨建”工作細化、量化、指標化,用大學生的體驗和黨建工作的效果來檢驗黨的建設,促進黨建工作的及時、客觀、公平與科學考核。
利用用戶黏性指標,衡量“雙微”工具發揮作用的程度,實現對黨建工作的量化管理。為高校黨組織密切聯系學生、傾聽學生呼聲、反映學生意見創造便捷條件,發揮大學生的積極創造性來加強黨的建設,改變命令式、被動式的黨建工作局面,加強監督與制約,依靠學生黨員群眾為建設服務型、創新型政黨打下基石,利用新媒體平臺,收集、反映大學生意見,開展黨務管理工作和黨員教育管理,促進民主與科學決策,實現各級黨支部的互聯互通,增強黨建工作活力。
通過網上監督、考核機制等指標,提升黨員監督管理效率,使大學生黨員參與到黨建信息化平臺建設中,有利于大學生黨員發展的公平、公正、公開,采用雙向互動的模式,為學生反饋信息開辟新渠道,并以現實黨支部為依托,形成微信群內通知的轉評互動機制,建設和網絡同步的多元化黨組織,創設更加科學高效的黨建工作形式。
(五)嚴控安全性,緊跟“新時代”,凈化高校黨建信息化平臺環境
信息網絡具備開放、即時、快捷、全面等特質,具有覆蓋面廣、便于互動、不受時空限制、高效等優勢,打破了傳統的速度、地域、受眾等局限,可實現信息資源的公開化、多樣化,但在有助于進行“一對一”“一對多”即時互動的同時,也給黨建信息安全帶來了風險。黨建工作網絡平臺相比其他平臺,信息安全問題更為重要,在信息安全方面加強責任,除了從技術層面進行嚴格把控,還要對運作流程的環節進行嚴密監控,明確管理和安全責任,及時應對網絡風險,確保健康運行。
要加強輿論引導,防止惡意炒作,凈化網絡空間,使黨建網絡平臺更好地發揮作用。借助網絡輿情,發揮“大 V”和“意見領袖”的輿論導向作用,利用知名專家、學者的個人微信、微博公眾平臺,弘揚新時代的主旋律,增強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認同、政治認同、情感認同,形成良好的高校輿論氛圍。 筑建新媒體陣地,形成宣傳合力,構建全媒體式的黨建平臺網絡,形成全方位、科學化、信息化的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格局。
四 結論
新時代背景下,高校大學生的黨建工作面臨許多新挑戰和新機遇。本文在對相關黨建文獻進行梳理、對相關高校大學生黨建信息化平臺進行調研的基礎上,分析了高校大學生黨建平臺建設工作中存在的黨建信息化平臺建立較少且形式單一、平臺的吸引力不足及融合創新性不夠、互動性不強以及學生黨員及群眾參與度不高、黨建平臺管理機制不健全、網絡多元信息對新時代黨建理論的沖擊五個方面的問題,闡述了利用新媒體工具整合黨建信息化平臺、創新黨建信息化平臺內容、完善網絡平臺服務功能、智慧黨建、凈化高校黨建信息化平臺環境五個方面的策略建議。高校大學生黨建信息化平臺建設是順應新時代發展要求,協調推進高等教育體系黨的建設、創新推動網絡平臺育人、統籌推進黨建課程育人,針對大學生黨員和群眾,將已經滲透到大學生學習生活中的網絡信息化技術,運用于黨建工作的有益嘗試,必將對新時代加強高校黨的建設工作,推進高等教育事業健康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
參考文獻
[1]雷蕾、雷厚禮:《習近平新時代黨建思想的五大創新》,《貴州社會科學》2018年第2期。
[2]陶辰:《信息化時代大學生黨員教育問題研究》,遼寧中醫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
[3]夏一丁:《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黨建信息化平臺建設研究》,《辦公室業務》2017年第7期。
[4]蔡英謙:《使命自覺: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課踐行黨建教育探究》,《思想政治課研究》2018年第1期。
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Party Building Information Platform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Ding Yue
Abstract:Since the Nine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with Comrade Xi Jinping as the core has adhered to the theory of Marxist Party Building in China,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e of the new era and the innovation of the system, has formed the party's construction ideology in the new era of Xi Jinping, and put forward to enhance college students' party construction work in tube party party consciousness. We must govern the conscientiousness of the party, innovate in solving problems, carry out the comprehensive governing party's new requirements.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relevant theoretical studies in China and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party building information platform for college student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arty building platforms,and connecting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media, such as wisdom the party put forward a new era of college students' party construction information platform strategy recommendations.
Keywords:New Era; College Students; Party Building Information Platform
[1]丁越:吉林大學管理學院輔導員,主要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