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民俗研究:節氣、農具與鄉土景觀
- 季中揚 楊旺生主編
- 17255字
- 2025-04-03 18:34:10
二十四節氣歌形成時間及流變路徑初探[1]
張雋波[2]
摘要:作為二十四節氣文化的一部分,婦孺皆知的二十四節氣歌作者是誰,何時形成,現在的出版物中或語焉不詳,或互相矛盾,或表述錯誤,莫衷一是。一般認為,節氣歌形成時間是1950年,但筆者發現,新中國成立前的歷書、教材、工具書中,已有不同版本的節氣歌。種種跡象顯示,發端于黃河中下游的二十四節氣歷經千年后,在長江中下游率先被編成節氣歌。民國改用陽歷后,升級版節氣歌最晚在1929年由張心一創作完成,隨之擴散到全國,并在1947年形成經典版節氣歌。由于各地自然條件不同,切合時宜的地方版節氣歌應運而生,最少的28字,最多的420字,構成了一幅豐富多彩的節氣歌“全家福”。
關鍵詞:節氣歌;歷書;張心一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3]
翻開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新華字典》,附錄最后一項就是上面的這首8句56字的二十四節氣歌。從1971年節氣歌開始出現在《新華字典》算起[4],距今整整47年。近半個世紀以來,數億人通過這個媒介,看到、熟記、背誦并靈活運用二十四節氣及其相關知識。
與《新華字典》類似,《四角號碼新詞典》《現代漢語小詞典》等字(詞)典,附錄部分都有這首節氣歌。借助字(詞)典這一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書,56字節氣歌成為目前流行最廣的一個版本。這首節氣歌前四句比較固定,第五句有的為“每月兩節不變更”[5],有的為“每月兩天(節)日期定”[6],其余內容大都一樣。
作為二十四節氣文化的一部分,婦孺皆知的二十四節氣歌作者是誰,何時形成,現在的出版物中或語焉不詳,或互相矛盾,或表述錯誤,莫衷一是。種種跡象顯示,發端于黃河中下游的二十四節氣在歷經上千年后,在長江中下游率先被編成歌謠形式的節氣歌。民國改用陽歷后,升級版節氣歌最晚在1929年由張心一創作完成,隨之擴散到全國。由于各地自然條件不同,切合時宜的地方版節氣歌應運而生,五字句和七字句都有,最精練的4句28字,最經典的8句56字,字數最多的有60句420字,構成了一幅豐富多彩的節氣歌“全家福”。
為行文方便,本文所稱不同版本二十四節氣歌,根據字數多少,分別以56字、182字、420字、××字節氣歌代替。為區別各版本節氣歌,本文稱明清時期的為“傳統版節氣歌”,1929年以后的為“升級版節氣歌”,載入《新華字典》的為“經典版節氣歌”,1950年后各地各行業改編的為“升華版節氣歌”。
一 二十四節氣歌作者的七個版本
薛琴訪版本 在百度上搜“薛琴訪”,可看到簡介為“物理學家、二十四節氣歌作者”。[7]1950年,《二十四節氣歌》和署名薛琴訪的《推行真正的農民日歷——陽歷》同時發表在《人民日報》上,節氣歌標題處并無署名,后人誤認為作者也是薛琴訪的可能性較大。這首節氣歌10句70字:“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兩節日期定,年年如此不更變。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來八廿三。人人熟讀節氣歌,按時播種過豐年。”[8]該節氣歌因刊登媒體權威,時間又在新中國剛剛成立的3個月后,影響非常大,時隔多年,在多種出版物中還能看到只字未改的該版本節氣歌。薛琴訪(1910~1980)教授是四川蓬溪縣槐花鎮人,1935年從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先留校工作,后在西南聯合大學、北京地質大學任教,在光譜實驗研究方面頗有建樹。
趙卻民版本 《天文·時間·歷法》一書中說“為了便于記憶,我國天文學家趙卻民教授將二十四個節氣各取一個字,按順序編成二十四節氣歌: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9]在百度上搜“趙卻民、節氣”關鍵詞,可以看到相關文章。在“24節氣網”上的《二十四節氣是什么意思》一文里,節氣歌的作者也是趙卻民。[10]趙卻民(1899~1982)生于湖南長沙市,天文學家、天文教育家,是我國現代天文學教育開創者之一。1923年于長沙的雅禮大學理科本科畢業,1936年5月被錄取到英國學習天文學。1941年8月,經陳遵媯介紹到中山大學數學天文系任教授,1947年9月成立天文系,趙卻民任系主任。1952年10月,因院系調整,天文系并入南京大學,趙卻民仍擔任系主任。趙卻民在工作中以教學為重,只發表過一篇論文《書經日食時代考》。后來進行中國歷法研究,因各種干擾而進行困難,去世前仍在考慮。[11]目前沒有發現趙卻民創作56字經典版節氣歌的直接證據。
張心一版本 1929年前后出版的《國歷之認識》一書中,有一篇《新歷二十四節歌》[12],作者就是張心一。張心一(1897~1992)是甘肅省永靖縣人,我國農業統計學的奠基人。1922年畢業于北京清華學堂,大學期間立志學農,組織“新農會”,1925年畢業于美國依阿華農學院畜牧系。1926年獲美國康奈爾大學農業經濟學碩士學位。1927~1929年,任南京金陵大學農學院農業經濟系副教授,兼農業推廣系主任。1929~1932年,任南京國民政府立法院統計處農業統計科科長。在這期間,他把24個節氣同陽歷聯系起來,每月固定上旬為一個節氣,下旬為另一個節氣,并編成《二十四節氣歌》,32句224字,以指導農業生產。新中國成立后曾任中央財經委員會計劃局農業計劃處處長、農業部土地利用局副局長等職務。[13]
李元芝版本 《紀念日史料》一書中,《四季歌》作者為李元芝,共44句220字,內容為:“立春陽氣轉,雨水潤大田,樹木芽萌動,麥苗綠壟間。驚蟄烏鴉叫,春分地皮干,黃牛耕四野,鋤地要搶先。清明忙植樹,谷雨種大田,立夏鵝毛穩,小滿地種完……小寒風雪聚,大寒到年關,總結工作好,雇主兩喜歡,開展大生產,人民有吃穿,中國新民主,男女一齊干。”[14]很遺憾,筆者沒有查到李元芝的生平資料。
古代勞動人民版本 有的書中節氣歌作者是“我們的先祖”。[15]有的書中說:“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古人們還采用詩詞的韻律,按二十四節氣的順序,每節氣取一個字,編成了七言絕句的節氣歌。4句共28個字。”[16]
當代人民群眾版本 有的書中稱“我們可以這樣概括”[17],有的書中說,“如果有興趣記住這二十四節氣,有個歌謠教給大家”[18],還有的書中3次提到節氣歌,第一次稱“我國民間廣為流傳,可謂婦孺皆知”,第二次稱“這首耳熟能詳的”,第三次稱“有首歌謠可以幫助大家理解”[19]。
無時間無作者版本 有的書中說“我省農村就廣泛流傳著”[20],有的辭典中也有“二十四節氣”詞條,提到節氣歌時直接說“二十四節氣歌作了簡潔的概括”[21],還有的書中說“節氣在陽歷上的日期是基本固定的”[22],然后直接列出56字版本。目前,相當多的出版物中出現節氣歌時,都是直接拿來使用,幾乎沒有任何作者名字和創作時間的說明。
二 民國初期及之前的歌謠式節氣歌(傳統節氣歌)
對古人來說,專門針對二十四節氣編一首節氣歌,可能遠沒有針對某個節氣編一首詩或歌謠更為重要。目前存世的把節氣與歌謠相結合的農諺、詩詞非常多,而成體系的、完整的二十四節氣組詩、歌謠卻十分少見。
元代趙孟《題耕織圖二十四首奉懿旨撰》較為成體系,組詩以時令月份為序,如《二月》詩:“東風吹原野,地凍亦已消。早覺農事動,荷鋤過相招……所冀歲有成,殷勤在今朝。”[23]組詩詞句里有個別節氣名稱,由于關注的重點不同,與節氣歌相差較遠。趙孟
是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元代著名畫家,楷書四大家之一,長期在北方為官,晚年歸故里。
清早期刻本《時歷纂》中有“一年二十四氣七十二候總括歌”,共24句160字,6字句和7字句混雜,內容為:“立春東風振陟,雨中獺雁(鷹)萌芽,驚開桃樹蒼鷹化,分玄雷電偏大……雞乳征禽緊正當。”[24]二十四節氣名稱在詩中“藏頭”出現,且題目中突出了二十四節氣,這首總括歌可以說是二十四節氣歌的萌芽之一。這本書里有“時憲歷”字樣,不是為避乾隆的諱“歷”字而改名的“時憲書”,可以判定為清早期刻本。
需要指出的是,清代乾隆年間,山東臨朐貢生馬益著編寫的《日用雜字》(俗稱《莊農日用雜字》)曾在山東及全國各地,尤其是北方農村廣泛流傳,直到民國時期,仍與《三字經》《百家姓》等書一起用作民間學堂的識字課本。該書對當時北方農村的生產生活、民風民俗有詳細的描述,遺憾的是,書中的農時農事、勤儉持家等內容中并無二十四節氣名稱詞句,也無節氣歌謠。[25]
清末同治、光緒年間,蘇州著名彈詞藝人馬如飛,新穎別致地用節氣和戲劇名稱編寫一首《節氣歌彈詞》進行演唱,深受廣大聽眾歡迎。這首彈詞文辭典雅,巧嵌節氣、戲名,而且與當時物候絲絲入扣,渾然一體,聞者無不叫絕。內容為:“西園梅放立春先,云鎮霄光雨水連。驚蟄初交河躍鯉,春分蝴蝶夢花間。清明時放風箏誤,谷雨西廂好養蠶……幽闔大雪紅爐暖,冬至琵琶懶去彈。小寒高臥邯鄲夢,一捧雪飄空交大寒。”[26]
還有一首站在閨房怨婦視角寫成的節氣歌,約形成于明清時期,770余字,內容為:“立春雨水恨來遲,手托香腮滴淚珠。蓬松烏云減珠翠,撒拉著花鞋懶待提。緊閉櫻桃全不語,病懨懨身子步難移。自惹情牽將誰怨,啞吃黃連苦自知。驚蟄春分杏花天,脫去棉衣換夾單。身弱猶覺微風冷,謹閉紗窗怯春寒……清明谷雨百草生,丈夫立志求功名。一去求名三年整,至到而今信不通……小寒大寒春將還,梅花香風透竹簾。冰心豈把芳心冷,守著松柏耐久寒。閉戶不知春來也,日月時令記不全。愁鎖眉尖將你盼,眼看著,斗柄回寅又是一年。”顯然,這首詩傳遞的信息并不在“節氣”上。
《永寧通書》中有《春夏秋冬歌》,5字一句,共24句,“立春正月節,雨水正月中,驚蟄二月節,春分二月中……”[27],這一版本的節氣歌比較簡單,是二十四節氣順序歌。
手抄本無名書籍,應為清末民初抄寫,內有《便覽一年農務》,約有上千字,里面有二十四節氣內容,多為8字一句:“孟春令交立春雨水,初一元旦放開門炮杖,燒香吃年朝飯……仲春節氣驚蟄春分,初二諸蟲降地……對四真說利市話,一年農務完備俱全。”[28]
手抄本《莊農雜字》,應為清末民初抄寫,4字一句,約有上千字,里面有二十四節氣內容:“天地人才,日月星辰,山川河海,江湖樹林……先論四季,后論莊農,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前云,小滿之后,芒種隨跟……小寒大寒,四季已終,二十四氣,按時相生,寒來暑往,川流不停……同道見者,勿笑勿哂,之乎者也,讀此不用。”
手抄本無名書籍,應為清末民初抄寫,12句96字,里面有二十四節氣內容:“正月建寅立春雨水,二月建卯驚蟄春分,三月建辰清明谷雨……臘月建丑小寒大寒。”
以上是筆者所能查找到的極為有限資料中的節氣歌,大量史料均未來得及逐一翻閱。以農書為例,據統計,我國實有農書1747種,屬于明清時期的古農書1540種,約占總數的88%,為明代以前農書的7.43倍。[29]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肯定還會發現其他版本節氣歌。
由此可以看出,民國初期及以前的二十四節氣歌已經蔚為大觀,有的簡潔明快,有的內容稍長,有的添加了許多生動的生產生活內容,但仔細分析,它們都有一個在全國流行的“先天缺陷”:只有“內容”,少有“時間”。這里的“內容”指的是節氣名稱和生產活動,“時間”指的是節氣在某個月份的固定日期,這一“先天缺陷”只有等到民國實行陽歷后才能彌補。
三 1928年節氣歌是民國歷法改革的副產品(升級版節氣歌)
二十四節氣在漢代《淮南子》一書中完整記載以來,歷代的史書中也都有所記錄。《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說:“夫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各有教令,順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則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漢書》記載了二十四節氣的推演方法,星次、星宿和節氣的關系等。《周髀算經》還對每個節氣的日影長度做了比較粗疏的計算。[30]此外,卷帙浩繁的史書、古文獻,尤其是古詩詞中還有大量的二十四節氣的記載,但幾乎都是如何計算二十四節氣的位置,或吟詠某一時節的文章和詩詞,少有把二十四節氣連起來作詩或編節氣歌的。從上一部分的例子可以看出,即便有,也都混在《莊農雜字》《啟蒙課本》里,沒有專門拿出來,當作單一的二十四節氣歌。
二十四節氣歌為什么最后在1929年產生?顯然,這和民國初期改用陽歷,尤其是1928年后,當局采取激進手段強制推行陽歷有關,甚至可以說,二十四節氣歌就是民國歷法改革的副產品。
歷法改革屬于王官之學,與天命授受、王朝興衰密切相關。歷代王朝的改正朔都帶有極強的政治象征,昭示了統治者自身的合法性、正統性。與此相關,奉正朔成為歸屬和臣服的重要標志。民國成立后,官方開始使用陽歷,帶著與時局、世界文明接軌的新意,人們感知世界的方式開始發生變化。由于時局動蕩,城頭變幻大王旗,陽歷在各地的推行并不理想,“陰歷在整個社會仍占主流,陽歷僅為點綴”。[31]“北洋軍閥假借舊歷書大行封建迷信的現狀,更引起社會上層知識精英為代表的進步勢力的不滿,不時發出改變陰陽歷并行現狀的要求。”[32]
1927年4月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后,將陽歷定為“國歷”,將陰歷(舊歷)視為“廢歷”,并“特制國民歷頒行各省,凡屬國民,均應遵守”。10月9日,南京市政府議決《民間一律遵用陽歷案》,飭令市公安局具體負責實施。10月28日和11月5日,南京市公安局兩次召集各團體開會,討論遵用陽歷問題,“意見未能一致”。商界不贊同廢除舊歷的局面,令南京市當局意識到必須借助政府的政治力量強制推行才能收效。盡管當局及各地黨政機關積極呼吁并推行國歷,但1928年的舊歷年仍然十分紅火。這種狀況給國民政府以強烈刺激:要真正廢除舊歷,必須采取政治強制手段。之后的1930年春節,北平市公安局大肆抓捕膽敢違背政府禁令在春節期間繕寫、張貼春聯者。據統計,在內城捕獲繕寫春聯者252名,外城151名;張貼春聯并燃放鞭炮者,內城396家,外城318家。[33]
國民政府為什么要推行國歷、廢除舊歷?1928年底,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制定的慶祝元旦宣傳要點中用通俗的語言,將這一原因做了明確說明:一是“國歷是世界上最通行最進步的歷法”;二是“舊歷是一本陰陽五行的類書,迷信日程的令典”;三是改變北京政府的“正朔”,完成總理遺志,進行除舊布新的社會變革。[34]
“廢除舊歷改用國歷”的爭議和官民沖突被剛從美國回國,時年30歲出頭的張心一看在眼里,并記在心里,他心里默念:應該用一種讓老百姓主動接受國歷的好辦法來推行新歷法。資料顯示,張心一1927~1929年在南京金陵大學農學院農業經濟系任副教授,兼農業推廣系主任;1929年,開始到南京國民政府立法院任職。資料還顯示,在這期間,他把24個節氣同陽歷聯系起來,每月固定上旬為一個節氣,下旬為另一個節氣,并編成《二十四節氣歌》,廣為傳播,以指導農業生產。[35]
同一時期,另外兩位可能是“經典版節氣歌”的作者,薛琴訪1928~1929年在成都師范大學讀預科,趙卻民1928年1月到第6軍(軍長程潛)軍需處審計股任上尉股員,5月因程潛反蔣被軟禁,趙卻民失業回家,9月到上海滬江大學任物理系助教,直至1936年。由此可知,兩人肯定不是“升級版節氣歌”的作者,也不可能是“經典版節氣歌”的作者(另述)。
由于時過境遷,當事人張心一已于1992年3月在北京逝世,具體細節難以掌握,只能做合理的推測:節氣歌的創作時間就在1929年。1928年的可能性不大,因為當時南京國民政府剛剛成立,張心一回國時間也不長,正在大學任教。1929年的可能性最大,原因是全社會討論歷法改革的氛圍已經形成,況且節氣歌最早出現在《國歷之認識》這本書里,書中雖沒有準確的印刷時間,但書里有1930年的節氣時分表,按照常理,應在1929年底印刷發行完畢。如果事實真是這樣,節氣歌最晚應在1929年年底前完成創作。當時,張心一剛從金陵大學上調到立法院,《國歷之認識》編輯部得知張心一的專業背景后,安排他完成節氣歌創作,張心一憑借自己扎實的學術功底,厚積薄發,一氣呵成。
張心一的節氣歌與之前的節氣歌有明顯不同,開頭便是“改用國歷真方便,二十四節極好算。每月兩節日期定,年年如此不更變。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來八廿三”,不僅把24個節氣全部鑲嵌進去,還把節氣在陽歷中的準確日期提煉出來,使節氣歌既有了“內容”,也有了在某個月內的“具體時間”。清代及以前因使用舊歷,節氣具體時間在歷表中飄移不定,前后可差約1個月,所以說,這在以前是不可能實現的。
閃耀著智慧光芒的節氣歌不僅是一首詩歌,更是當時學人參與“創新社會治理”的有益實踐。相對于當局動用警察、法規、紅頭文件等冷冰冰的國家機器(手段)強迫老百姓改用國歷,借助民謠、詩歌,站在老百姓角度考慮問題的節氣歌,就顯得溫柔且有人情味多了。
四 1947年已出現經典版節氣歌“藍本”(經典版節氣歌)
1929年出版的《國歷之認識》一書第四部分就是《新歷二十四節歌》,署名為張心一。節氣歌分為“長江流域”“黃河上游”“黃河下游”三個版本,都為32句224字,前面9句完全相同,內容為“改用國歷真方便,二十四節極好算。每月兩節日期定,年年如此不更變。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來八廿三。諸位熟讀這幾句,以后憲書不必看。一月大寒隨小寒”,第10句開始有了變化,依次為“若種早稻須耕田”“農人無事拾糞團”“農人無事拾糞團”。接下來的奇數句完全相同,偶數句因地域不同,農事安排略有差異。最后兩句三個版本完全相同,都是“只等大雪冬至到,把酒圍爐過新年”。[36]
節氣歌編好并印刷成書后,肯定在社會上引起較大反響,尤其會在來年的歷書中留下痕跡。歷書從古至今有許多不同的名稱,民國以前叫日書、歷日、大統歷、時憲書、黃歷、皇歷等,民國成立后叫國歷、陰陽合歷、農歷、農家歷等。由于人們生產和生活要依靠歷書科學合理地來安排時間,尤其是農副業的生產,所以這本書發行量巨大。這本書還把日月運行規律、二十四節氣具體交節日期、民俗百科內容等,通過各級“學術權威”傳遞到百姓手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百姓的生產和生活。
果不其然,筆者手中的1930年歷書中就有一首《國歷節令歌》,共32句224字,內容與1929年《國歷之認識》書中的“長江流域”版本完全相同,從第10句開始為:“若種早稻須耕田。立春雨水二月到,小麥地里草除完……立冬小雪農家閑,拿去米棉換洋錢。只等大雪冬至到,把酒圍爐過新年。”[37]從“早稻”“黃梅雨”等字詞中可以看出,這本歷書印刷和使用范圍是長江、淮河的中下游地區。
緊接著的一本1931年歷書,也刊登了1930年的這首《國歷節令歌》,內容幾乎一模一樣,只是第9句和第11句出現了混亂,“一月雨水隨驚蟄,若種早稻須耕田。春風清明二月底,小麥地里草除完”[38],顯然,這兩句是依據傳統的陰歷編的,因為當年陰歷正月初三是雨水節氣,正月十八是驚蟄節氣。“春風”應為“春分”。時年,當局強制推行陽歷,好多歷書中都只有陽歷而沒有陰歷,編輯、校對人員對歷法知識一知半解,致使剛剛流傳的節氣歌出現了混亂。
國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編制的1942年歷書中,節氣歌的“長江流域”“黃河上游”“黃河下游”三個版本全部刊登,內容與1929年《國歷之認識》書中的完全相同。[39]
浙江省的一本1944年歷書中,節氣歌改編成了60句420字,這也是目前為止看到的最長版本,內容為:“改用陽歷真方便,三六五日作一年。四六九十一是小,其余七個月為大。惟在二月廿八日,每屆四年加一天。若算二十四節氣,亦用陽歷最相宜。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來八廿三。每月二節日期定,年年如此不改變。一月小寒接大寒,擴種冬作初步完。全年農業預先計,閑時還把副業算……大雪過后又冬至,把酒圍爐過新年。”[40]
山西省呂梁市1947年的歷書中,《二十四節氣歌》共26句178字,內容為:“打罷春來消背陰,準備農具好春耕,雨水送糞加草料,驚蟄聽得牛鞭響……霜降殺百草,一年農事了,立冬十日不封地,牛兒翻地加鞭跑……立春也許年前過,雨水一定在明年。”這本書的《二十四節氣歌》前面,還有一首名為《記節氣》的歌謠,共12句84字,內容為:“使用陽歷真方便,二十四節不用算,前半年來六二三,后半年來八二三……春雨驚春連清谷,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又霜,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兩個挨住數,學會這個不費難。”[41]
四川省1948年歷書中,節氣歌與1930年時的基本一樣,個別字句做了改動,如“每月兩節有定期”“在上半年六廿一,在下半年八廿三”“立冬小雪農家閑,運米挑麥換銀錢”等。[42]
1948年,遼寧省《紀念日史料》中,《四季歌》的作者為李元芝,共44句220字,內容為:“立春陽氣轉,雨水潤大田……小寒風雪聚,大寒到年關,總結工作好,雇主兩喜歡,開展大生產,人民有吃穿,中國新民主,男女一齊干。”[43]
1948年,冀中出版的歷書中,《二十四節歌》共8句56字,內容均為:“立春雨水驚蟄蘇,春分清明谷雨入……立冬小雪連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無。”[44]北岳行政公署農業處編輯的1949年歷書,節氣歌前4句變成了“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二暑連,秋暑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45]與現在的節氣歌僅差兩個字:當時為“二暑連”,現在為“暑相連”;當時取“處暑”中的“暑”,現在為“處”。而1947年呂梁文化教育出版社用的是“暑相連”。
東北書店印行的1949年歷書中,節氣歌分為《陽歷節令歌》和《陰歷節令歌》。《陽歷節令歌》共24句168字,內容為:“一月小寒隨大寒,拾糞打柴莫偷閑。立春雨水二月里,春節家家樂喧天……大雪冬至農事了,全家歡喜過新年。”《陰歷節令歌》共24句120字,內容為:“立春春不暖,雨水冰還堅。驚蟄仍凍手,春分雪化完……小寒又大寒,轉眼到來年。”[46]
新華書店察哈爾支店1947年4月再版的教材中,第一課就是《二十四節》,共有24句96字,內容為:“立春雨水,趁早送糞。驚蟄春分,栽蒜當緊。清明谷雨,瓜豆快點。立夏小滿,開渠防旱。芒種夏至,割麥種谷。小暑大暑,快把草鋤。立秋處暑,種菜莫誤。白露秋分,種麥打谷。寒露霜降,耕地翻土。立冬小雪,白菜出園。大雪冬至,拾糞當先。小寒大寒,殺豬過年。”[47]
晉察冀新華書店1948年1月修訂再版的教材中,第一課《二十四節》內容為:“立春雨水,計劃訂起。驚蟄春分,送糞耕地。清明谷雨,瓜豆快點。立夏小滿,抓緊種棉。芒種夏至,割麥種谷。小暑大暑,遍地開鋤。立秋處暑,種菜莫誤。白露秋分,種麥打谷。寒露霜降,秋耕最好。立冬小雪,白菜入窖。大雪冬至,拾糞當先。小寒大寒,殺豬過年。”[48]與1947年4月的比較后發現,偶數句中有6處不同。
華北新華書店1948年10月出版的教材中,《二十四節》成了第十二課,內容與1948年1月的完全相同。[49]新華書店1949年12月出版的教材中,《二十四節》也是第十二課[50],內容也與1948年1月的相同。
五 1949年后二十四節氣歌內容豐富多彩(升華版節氣歌)
作為全國較早解放的東北地區,東北人民政府農業部資料室編輯的1950年歷書中,節氣歌與1949年東北書店印行的歷書中的一模一樣,都為《陽歷節令歌》和《陰歷節令歌》兩首。[51]
河北省人民政府農業廳編的1950年歷書中,《公歷二十四節歌》風格與該省之前兩年的有較大變化,與1949年東北版的十分相似,只是農事安排內容有所不同:“公歷節氣真好算,一月兩節不改變。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來八廿三。一月小寒隨大寒,積糞堆肥事在前。立春雨水二月天,農家開始整田園。三月驚蟄和春分,栽蒜種麥(大麥)好時間……大雪冬至十二月,慶祝年節萬象新。”[52]
新華書店1949年12月出版的1950年歷書中,《節氣口訣》共10句70字:“陽歷節氣最好算,按月兩節不改變。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每節日期安排定,舊法歷書不必看。立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二暑連。立處白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53]
筆者手邊43本(種)1951年歷書中,有10余本中有《農家二十四節歌》,大致分為兩種類型:一為24句168字,開頭直接就是“一月小寒連大寒”;二為“穿靴戴帽”式,共36句252字,在“一月小寒連大寒”前加了8句,內容與1930年歷書中的基本相同,“使用陽歷真方便,二十四節極好算。每月兩節日期定,年年如此不改變。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來八廿三。諸位熟讀這幾句,以后歷書不用看”,后面新增加了4句,“農民翻身樣樣好,變工互助方法巧。若想明年多收成,生產計劃要訂早”。[54]新華書店編輯的歷書由于發行覆蓋面大,節氣歌分為“黃河下游”“西北東北”“長江珠江流域”三個版本,都為共36句252字,前面9句完全相同,之后的偶數句根據各地的生產實踐靈活改編。
從1952年開始,整個50年代歷書中的二十四節氣歌變化不大,個別省份,尤其是南方省份根據自身需要,改編了一些內容。如福建省有“修船補網添農具,橄欖柚子都成熟”,江西省有“植樹種竹接桃李,移栽寧麻種菜園”,廣東省有“荔枝黃皮收成好,防洪抗旱不宜遲”等。
20世紀六七十年代,節氣歌也與時俱進,增加了好多當時的時髦新詞,如“一月小寒接大寒,公社生產大發展,農林牧副漁齊躍進,工業農業翻加番”“大雪冬至到新年,總結豐產好經驗,農業生產黨領導,八字憲法是關鍵”“寒露天氣冷,忙把梯田修,山地變平地,保墑又保收”“大寒三九天,二十四節完,社員開大會,總結找經驗”“一月小寒接大寒,勝利進入六二年,人民公社更鞏固,歡度春節過新年”“正月小寒大寒連,學習毛著干勁添,思想革命學大寨,自力更生記心間”“十月寒露和霜降,各種作物齊登場,多賣余糧留儲備,備戰備荒為人民”“大雪冬至慶新喜,發展生產靠集體,公社興旺人歡笑,感謝黨和毛主席”。[55]
教材也不甘落后,山西人民出版社的《農業基礎知識》,節氣歌為14句104字[56]和10句70字兩個版本,前一版本順序較亂,后一版本前4句28字不變,后6句為:“上半年逢六廿一,下半年逢八廿三,二十四節有先后,前后只差一兩天。抓緊季節搞生產,過河跨江慶豐年!”[57]
太原市革命委員會教育局1973年翻印的教材中,《二十四節農事歌》為24句168字:“立春雨水二月天,積肥送糞到田間……過了小寒和大寒,總結經驗慶豐年。”[58]1979年部隊小學的一本教材中,節氣歌為10句70字版本,目的是“適應文化水平較低的戰士學習文化的需要”。[59]1984年,太原市教育局選編的農民識字課本,節氣歌為12句85字,中間4句不變,前4句為“地球繞著太陽轉,轉完一圈是一年。一年分成十二個月,二十四節分后先”,后4句為“常言節氣不等人,抓緊季節莫遲緩。力爭糧棉再豐產,誓為四化做貢獻”。[60]
進入21世紀以來,節氣歌在各種書籍中繼續出現,傳統版和現代版均有。《二十四節氣知識全書》中有兩個版本,一為4句28字版本,一為26句182字版本:“地球繞著太陽轉,繞完一圈為一年……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驚蟄春分在三月,清明谷雨四月天……抓緊季節忙生產,種收及時保豐年。”[61]《二十四節氣與農業生產》有套袋蘋果管理的節氣歌:“一月小寒又大寒,辭舊歲來迎新年,拉枝開角緩樹勢,學習科技冬不閑……”還有黑龍江省二十四節氣歌:“打春陽氣轉,雨水沿河邊。驚蟄烏鴉叫,春分地皮干……”[62]
《2018年中國農歷》中,出現了兩個版本的二十四節氣歌,一為5字一句,共24句120字,“立春陽氣轉,雨水沿河邊。驚蟄烏鴉叫,春分滴水干。清明忙種粟,谷雨種大田……小寒忙買辦,大寒要過年”;一為7字一句,共24句168字,“立春梅花分外艷,雨水紅杏花開鮮,驚蟄蘆林聞雷報,春分蝴蝶舞花間……”[63]遺憾的是,兩首節氣歌都沒有標明出處或適宜何地,不過憑其中的“種粟”“打甸”“梅花”“櫻桃”等字詞可以看出,第一首應為東北地區,第二首應為江南地區。
六 不同地區和不同行業都有了切合時宜的節氣歌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冷熱、干濕狀況差異很大,土地類型、生物種類多種多樣。為切合本地實際,各省幾乎都改編了自己的節氣歌,有個別縣(市)也編了當地版的節氣歌。
四川省流傳著一首《節氣百子歌》:“說個子來道個子,正月過年耍獅子。二月驚蟄抱蠶子,三月清明墳飄子……臘月年關四處去躲賬主子。”[64]每句以“子”結尾,描述了舊社會勞動人民的苦和樂。
浙江、福建等南方省份二十四節氣歌的內容為:“立春梅花開得鮮,雨水紅杏開滿園,驚蟄響雷報春到,春分蝴蝶嘟嘟飛,清明風箏放斷線,谷雨嫩茶香咪咪,立夏種田吃金團,小滿養蠶好收蠶,芒種五谷要種齊……冬至瑞雪兆豐年,小寒游子思鄉歸,大寒歲末慶團圓。”[65]
山西省臨汾市節氣歌有48句336字:“立春天冷地還凍,送糞備耕檢查種。雨水天氣逐漸長,動手做好青苗床……小寒臘月透骨寒,天降瑞雪兆豐年。大寒過了迎新年,畜圈菜窖防嚴寒。”山西省晉中市的節氣歌有24句168字:“立春雨水二月間,頂凌壓麥種大蒜。三月驚蟄又春分,整地保墑抓關鍵。四月清明和谷雨,種瓜點豆又種棉……”[66]
山西省原平市(縣級市)1959年《農民識字課本》中,節氣歌內容為26句130字:“一月有兩節,一節十五日。立春修農具,雨水送完糞。驚蟄快耙地,春分早種麥。清明多栽樹,谷雨點瓜豆。立夏種高粱,小滿不種棉……白露卸南瓜,秋分收割忙。寒露收割過,霜降把地翻。立冬起白菜,小雪犁耙閑。大雪去打柴,冬至積肥忙。小寒到大寒,迎接過新年。”[67]
遼寧省建平縣《1962年氣象農歷》中的節氣歌有三個版本。一個是24句120字版本,內容為:“立春陽氣轉,雨水沿河邊。驚蟄烏鴉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種麥,谷雨種大田……”一個是48句240字版本,內容為:“打春陽氣轉,備換良種全。雨水忙生產,溫床畦秧苗。驚蟄快整地,頂漿作畦田……”一個是每頁月歷旁邊的節氣歌,一月份為:“一月小寒接大寒,三九天氣凍死狼,薯菜貯藏要做好,牲畜防寒須加強。”[68]
節氣歌不僅有地方版本,還有種植業、養殖業等行業版本。
我國北方暖溫帶地區盛產蘋果,廣大果農根據每月實際操作的經驗編了果樹生產節氣歌,48句336字:“一月小寒又大寒,生產計劃訂周全,修剪技術先試點,不同品種細修剪。二月立春就雨水,藥械肥料備齊全,成齡果樹先修剪,幼樹修剪三月完。三月驚蟄到春分,頂凌刨盤要緊跟,專人刮治腐爛病,滅菌清園貫常年……”[69]
農戶養牛節氣歌:“立春雨水天氣轉,防止疫情來感染,全部打上預防針,牛舍消毒要安全。驚蟄春分雨水升,飼養管理不能松,不失時機抓春配,全配滿懷是目標……”農戶養羊節氣歌:“一月小寒再大寒,放牧補飼加喂鹽。避免擁擠飲溫水,妊娠母羊防流產。二月立春雨水升,全省迎來產羔期,羊舍場地嚴消毒,接產保羔早準備……”農戶養豬節氣歌:“一月計劃訂周全,豬場治理是開端。防寒工作不能忘,豬群穩定最關鍵。二月立春陽氣升,病菌疫情易流行。嚴格消毒打好針,科學管理有保證……”
農戶養雞節氣歌:“一月天氣小大寒,全年計劃做周全。規模養雞大發展,科技興牧迎新年。二月立春天氣暖,孵化雞苗好時間。控好溫度是關鍵,雞舍消毒要安全……”農戶養兔節氣歌:“立春雨水天轉暖,防止疫病來感染。全部打上預防針,兔舍消毒要安全。驚蟄春分雨水升,兔子營養要加強。科學計劃抓春配,一年生產五六窩……”農戶養蜂節氣歌:“一月里來小大寒,箱外觀察是關鍵。打掃場地掏死蜂,確保越冬是重點。二月里來春風暖,工蜂排泄王產卵,蜂具消毒防空飛,冷暖分區春繁好……”[70]
近幾年,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豬瘟、新城疫等疫情較為突出,為此,有人專門針對以上疫情編寫了“農戶養殖防疫節氣歌”:“立春雨水天轉暖,畜禽防疫要開展,增膘復壯是關鍵,確保畜禽大發展。驚蟄冰化春分到,雞豬防疫要抓早,強制免疫全搞完,繁育改良緊相連……小寒大寒又一年,總結防控好經驗,規模養殖樹典范,來年目標早實現。”[71]
七 節氣歌的版本、作者、形成時間及流變路徑探析
總結以上節氣歌版本,可以按作者、地域、創作時間、字數多少來分,這個相對簡單;也可以按節氣歌包含的內容(信息)來分,可劃分為“節氣順序歌”和“節氣農事歌”兩種,這個較為復雜。
“節氣順序歌”以4句28字版本最為簡潔明快,此外還有56字、72字、84字等版本。56字版本為經典版本,流傳最廣。72字版本結合月份平鋪直敘:“正月立春雨水,二月驚蟄春分……”。84字版本為:“一月小寒接大寒,二月立春雨水連……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迎新年。”
“節氣農事歌”多數是在“節氣順序歌”的基礎上添加詞句后改編的,如120字版本增加了物候和氣象變化,“打春陽氣轉,雨水沿河邊。驚蟄烏鴉叫,春分地皮干……小寒近臘月,大寒又一年。”以上所舉例子多是如此,不再贅述。
依照以上邏輯和劃分,節氣歌作者也可分為“節氣順序歌”和“節氣農事歌”來考查。“節氣順序歌”可看到的是清初的印本和清末民初的諸多版本,也就是說最晚應在明清時期已在民間流傳。這一時期的節氣歌,除個別有署名外(如蘇州彈詞藝人馬如飛的《節氣歌彈詞》),其他均因年代較久遠,作者暫不可考。民國以后的節氣歌多為“節氣農事歌”。
“節氣農事歌”有署名的目前有2人。一為李元芝,相關資料沒有找到,他創作的節氣歌為5字句順口溜形式;一為張心一,從他的履歷和文獻資料中的記錄可以肯定,張心一就是后來社會上流傳最廣的“節氣農事歌”的原創人。其之所以不被人知,筆者認為原因有三:一是編寫節氣歌時他剛從金陵大學上調到立法院工作,是為當局強制推行新歷法、廢除舊歷法完成的“急就章”,不是他的專業所長和優勢所在,不值得宣傳;二是他當時的身份和職務,新中國成立后他不想過多提及;三是節氣歌后來與各地實際相結合,節氣歌偶數句經過多次改編,與原作相差較大,再加上當時人們沒有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也沒有人追根究底。
另外,民國的眾多節氣歌版本中,與現在流行的56字節氣歌最接近的是呂梁文化教育出版社1947年歷書中的《記節氣》歌謠,作者不詳,歌中有:“……前半年來六二三,后半年來八二三,雖然有時不準確,前后只差一兩天。春雨驚春連清谷,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又霜,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兩個挨住數,學會這個不費難。”因為該出版社前一年的歷書中并無節氣歌內容,所以可以說,這首節氣歌就是現在流行56字節氣歌最早的“藍本”。
呂梁文化教育出版社從1940年籌備到1949年9月解散,歷時9年。1944年以前,負責人為王修,之后由樊希騫、吉喆負責。1945年初,出版社機關由河西神府縣楊家溝搬到了河東興縣北坡村,由時任晉綏分局宣傳部副部長的周文兼管。1947年晉綏解放區實行土地改革時,全體人員下鄉,停止工作一年多。1948年土改完成,出版社工作恢復正常,由盧夢和馬烽負責。9年間共有32人在該出版社工作,同一時間段內一般只有5~6人,最多不超過10人,人員流動較為頻繁。節氣歌出現在1947年歷書中,編輯時間應為1946年下半年,按以工作時間先后順序排列的人員名單推算,當年的編輯有以下幾人:張廣洪、路克軍、鄭文安、李文莘、李束為、西戎、蔡國銘等。資料顯示,這些人中,“李文莘是位詩人”。節氣歌也許就出自他之手,或是他寫初稿,其他人修改,最后刊登在1947年歷書的第一面。李文莘是四川廣漢人,詳細資料待查。其他幾人多為山西人,馬烽、李束為、西戎后來都成為山西及至全國很有實力和影響力的大作家,以他們的國學功底,其中任何一人都有編輯加工二十四節氣歌的可能。[72]
1947年前,薛琴訪和趙卻民是否創作過經典版節氣歌?如果有,節氣歌在西南和華南的相關書籍上應該留下實證,目前沒有發現;如果有,節氣歌在戰爭年代如何跨越千山萬水來到山西呂梁,可能性還需要進一步研究。兩位教授大學所學專業都是物理學,筆者一直對兩位學人曾改編過節氣歌而心生敬佩,同時心存疑慮,因為他們都出生在祖國的南方,一為四川省,一為湖南省,又長期生活在華東、華南和西南,新中國成立時薛琴訪回到北京時間又不長,而趙卻民后來一直生活在南京市。能改編出經典版節氣歌,這可能與他們的專業和從事的工作有很大關系,因為天體運行本身就屬于物理學的一部分,但他們的閱歷又與創作節氣歌不太符合。薛琴訪當時一直在抗戰的大后方西南地區工作,創作經典版節氣歌的可能性基本可以排除。
趙卻民有沒有可能?趙卻民1939年1月從英國回到昆明后,先在中正醫學院任教,1940年7月去廣西醫學院任教,1941年8月,到粵北避難的中山大學數學天文系任教授。抗戰勝利后,學校遷回廣州,1946年復課,1947年9月成立天文系,趙卻民任系主任。戰爭狀態下的知識分子,不僅要完成學校轉移和授課任務,還要為安全和生計發愁,且都在華南一帶,由此可見,趙卻民創作經典版節氣歌的可能性也不大。當然,這一細節還需資料證實。
需要指出的是,二十四節氣農事歌能夠在全國各地流傳開來,都經過了大量的本地化加工,其中涉及農業、氣象、物候等知識,還有當時的政策、法規等,有勞動人民的創作和實踐,肯定也有無數專家和行家的精心提煉和修改,最后構成了一幅豐富多彩的節氣歌“全家福”,所以說是集體創作也不為過。
八 結語
綜以上,二十四節氣歌的形成時間和作者可以用圖1來直觀表示。
二十四節氣歌的形成時間和作者也可以用以下文字表述:最晚在明清時期,我國民間已有二十四節氣歌(傳統版),1929年張心一創作了含有農業事象和陽歷時間的節氣歌(升級版),后經多位專家的精心提煉和修改,在1947年前后形成了朗朗上口的56字二十四節氣歌(經典版)。70多年來,節氣歌借助歷書、教材、字典等書籍廣為傳誦。新中國成立后,為更好地服務農業生產,不同地域、不同行業都精編了自己需要的節氣歌(升華版)。遺憾的是,后來創作的這些節氣歌作者均未留名。

圖1 二十四節氣歌的形成時間和作者一覽
二十四節氣歌的流變路徑較為復雜,種種跡象顯示,發端于黃河中下游的二十四節氣,在歷經千年之后,在長江中下游率先被編成歌謠形式的節氣歌,先是清末同治、光緒年間,被藝術加工成蘇州彈詞《節氣歌彈詞》,又在20世紀20年代的江蘇南京被編成《新歷二十四節歌》,1947年前后在山西呂梁被歷書編輯提煉成經典版節氣歌。
經典版節氣歌最先發表在1947~1949年晉綏、東北、北岳等解放區的歷書上,緊接著在1950年1月9日的《人民日報》上與廣大讀者見面,后又被多個省份的多個年份歷書轉載,并從1971年起在《新華字典》中刊登,至今已整整70個春秋,接觸人員數以億計,成為最廣為人知的一首歌謠。
[1]本文原刊于《民間文化論壇》2018年第1期,收入本文集時略有改動。
[2]張雋波,山西日報社主任編輯。
[3]《二十四節氣歌》,載《新華字典》,商務印書館,2011,附錄頁。
[4]《二十四節氣歌》,載《新華字典》,商務印書館,1971,附錄頁。
[5]《二十四節氣歌》,載《四角號碼新詞典》,商務印書館,2008,第900頁。
[6]《二十四節氣歌》,載《現代漢語小詞典》,商務印書館,2007,附錄頁。
[7]“薛琴訪”,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8%96%9B%E7%90%B4%E8%AE%BF,最后訪問日期:2018年8月17日。
[8]《二十四節氣歌》,《人民日報》1950年1月9日,第6版。
[9]李芝萍、賈煥閣:《天文·時間·歷法》,氣象出版社,2003,第113頁。
[10]《二十四節氣是什么意思》,24節氣網,http://www.24jq.net/24jieqi/jie1283/,最后訪問日期:2018年8月17日。
[11]“趙卻民”,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8%B5%B5%E5%8D%B4%E6%B0%91/6979732?fr=aladdin,最后訪問日期:2018年8月17日。
[12]佚名:《國歷之認識》,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宣傳部印,第50頁。按:本書無出版時間,但書中有1930年節氣時分表。
[13]張心一:《我的自述》,載《甘肅文史資料選輯》,甘肅人民出版社,1985,第53頁。
[14]林平:《紀念日史料》,大連大眾書店,1948,第311頁。
[15]《經典讀庫》編委會編著《中華萬年歷:實用民俗百科知識》,江蘇美術出版社,2014,第18頁。
[16]沈泓:《春分冬至:民間美術中的二十四節氣》,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1,第23頁。
[17]張云飛:《中國農家》,宗教文化出版社,1996,第107頁。
[18]張淑媛、張淑新等:《問不倒的導游:天象》,中國旅游出版社,2012,第26頁。
[19]李志敏:《二十四節氣知識全書》,中國紡織出版社,2010,前言頁,第2、7頁。
[20]溫克剛:《節氣與農事》,山西人民出版社,1974,第2頁。
[21]唐祈、彭維金主編《中華民族風俗辭典》,江西教育出版社,1988,第6頁。
[22]韓湘玲:《二十四節氣與農業生產》,金盾出版社,2015,第2頁。
[23]中華農業科教基金會組編《農詩300首》,中國農業出版社,2015,第89頁。
[24]佚名:《時歷纂》,清早期刻本,第1頁。
[25](清)馬益著:《莊農日用雜字》,中國文化出版社,2011。
[26]甄真:《二十四節氣新編》,中國社會出版社,2006,第58頁。
[27]佚名:《永寧通書》,清晚期刻本。
[28]佚名:《便覽一年農務》,清末民初抄寫本。
[29]閔宗殿主編《中國農業通史·明清卷》,中國農業出版社,2016,第460頁。
[30]高倩藝編著《二十四節氣民俗》,中國社會出版社,2010,第6頁。
[31]左玉河:《評民初歷法上的“二元社會”》,《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3期。
[32]左玉河:《擰在世界時鐘的發條上——南京國民政府的廢除舊歷運動》,《中國學術》2006年第21輯。
[33]周星:《國家與民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第143~163頁。
[34]周星:《國家與民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第146頁。
[35]“張心一”,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C%A0%E5%BF%83%E4%B8%80/6316749?fr=aladdin,最后訪問日期:2018年8月17日。
[36]佚名:《國歷之認識》,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宣傳部印,第50頁。
[37]佚名:《中華民國十九年陰陽合歷通書》,出版社不詳,1929,第34頁。
[38]佚名:《大中華民國二十年陰陽合歷》,出版社不詳,1930,第32頁。
[39]佚名:《中華民國三十一年國民歷》,國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1941,第63頁。
[40]魏頌唐:《魏頌唐農歷》,出版社不詳,1943,第2頁。
[41]佚名:《中華民國三十六年農家歷》,呂梁文化教育出版社,1946,第1、2頁。
[42]佚名:《中華民國三十七年農民便覽》,四川省印刷局,1947,第14頁。
[43]林平:《紀念日史料》,大連大眾書店,1948,第311頁。
[44]佚名:《一九四九年農用日歷》,冀中行政公署農業處編印,1948,第21頁。
[45]北岳行政公署農業處:《中華民國三十八年新農歷》,北方印刷局,1948,第19頁。
[46]佚名:《中華民國三十八年歷書》,東北書店,1948,第7頁。
[47]佚名:《初級國語課本》(第五冊),新華書店察哈爾支店,1947,第1頁。
[48]劉松濤、黃雁星等:《初小國語課本》(第七冊),晉察冀新華書店,1948,第1頁。
[49]惠、劉松濤等:《初小國語課本》(第七冊),華北新華書店,1948,第23頁。
[50]惠、劉松濤等:《初小國語課本》(第七冊),新華書店,1949,第17頁。
[51]東北人民政府農業部資料室編《公歷一九五〇年農家歷》,1949,第18頁。
[52]河北省人民政府農業廳編《新農用日歷》,河北省聯合出版社,1949,第1頁。
[53]新華書店編輯部編《一九五零年歷書》,新華書店,1949,第19頁。
[54]均出自筆者收集的各省人民出版社、農林(業)廳等1950年編輯的《歷書》《農歷》《農家歷》。
[55]均出自筆者收集的各省人民出版社20世紀六七十年代編輯的《歷書》《農歷》《農家歷》。
[56]佚名:《農業基礎知識》(山西省中學試用課本第一冊),山西人民出版社,1970,第167頁。
[57]佚名:《農業基礎知識》(初中試用課本第一冊),山西人民出版社,1971,第90頁。
[58]佚名:《農民注音識字課本》,山西省太原市革命委員會教育局翻印,1973,第43頁。
[59]佚名:《語文》(部隊小學課本上冊),北京軍區政治部宣傳部翻印,1979,第56頁。
[60]太原市教育局選編《農民識字課本》,太原市教育局印,1984,第71頁。
[61]李志敏:《二十四節氣知識全書》,中國紡織出版社,2010,第2、7頁。
[62]韓湘玲:《二十四節氣與農業生產》,金盾出版社,2015,第105頁。
[63]姚紅主編《2018年中國農歷》,中國農業出版社,2017,第26、28頁。
[64]甄真:《二十四節氣新編》,中國社會出版社,2006,第57頁。
[65]梅子:《不可不知的二十四節氣常識》,線裝書局,2015,第9頁。
[66]山西省農業廳編《二十四節氣與山西農事》,山西經濟出版社,2015,第129~132頁。
[67]原平縣文教局:《農民識字課本》,原平縣新華書店,1959,第21課。
[68]建平縣科學技術協會、建平縣農牧局:《1962年氣象農歷》,建平縣氣象服務站,1961。
[69]山西省農業廳編《二十四節氣與山西農事》,山西經濟出版社,2015,第132頁。
[70]山西省農業廳編《二十四節氣與山西農事》,山西經濟出版社,2015,第135~141頁。
[71]山西省農業廳編《二十四節氣與山西農事》,山西經濟出版社,2015,第143頁。
[72]張友:《呂梁文化教育出版社簡介》,載山西文史資料編輯委員會編《山西文史資料》第27輯,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