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宣懷與晚清招商局和電報局
- 盛承懋
- 1634字
- 2025-04-07 16:18:48
七 電報架設的利權受到列強的侵犯
鴉片戰爭之后,中國國門洞開,世界各國都將眼光瞄準了中國。西方列強除了爭奪中國長江及沿海的航運權之外,也將目標放在架設中國大陸電報線路上。沙俄、英國、法國、美國等國使節或官員先后照會清政府,提出這一要求,連當時經濟實力還比較弱的日本也提出要在中國架設電報線。面對西方列強和日本的要求,清政府均予以拒絕。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1870年。
1870年初,英國大東電報公司(以下簡稱“大東”)鋪設的從歐洲到亞洲的海底電報線即將抵達中國,為獲得在中國東南沿海鋪設電報線及線端登岸的權利,該公司通過英國外交部讓英國駐華公使威妥瑪就此事與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也稱總署)進行商議。1870年4月30日,威妥瑪在給總署的照會中稱:“此次所商,系由沿海水底暗設,不過僅有線端一頭在通商口岸洋行屋內安放,與從前所論,迥不相同”,指出這次請設電線與以往各國要求在陸地架線有重要區別。對此,總署認為海底設線無礙,但要求線端不得上岸。最后雙方達成了一項英國可以在中國東南沿海海底鋪設電報線,并可將線端引入上海以南各通商口岸,但線端不得牽引上岸,只能安放在停泊于通商口岸洋船碼頭之外躉船內的協議。
之后,大東并未立即鋪設滬港海線,因為此時另一家電報公司——丹麥大北電報公司(以下簡稱“大北”)也打算來中國鋪設電報線。最后,兩家公司簽署了一份合同,大東將滬港海線的鋪設權轉讓給了大北公司。
1871年4月,大北不顧清政府不許外國人所設電報線進入通商口岸內的規定,將已抵達長江口的電報海線沿黃浦江底暗地鋪設到上海租界區。1872年,大北又打破清政府不準電線上岸的規定,在美國駐廈門領事施智文的幫助下,將滬港海線在廈門的鼓浪嶼牽引上岸。1873年2月,閩浙總督李鶴年根據興泉永道定保的探查,得知“洋人在廈門暗設銅線,欲將線端引入鼓浪嶼合眾國領事施智文住房”。對此,李鶴年只是將大北用木桿架起的電線拆去。對通過地溝引上岸的電線,由于施智文堅決不讓拆去,且“語已決絕,函阻亦屬無益”,李鶴年因而做出讓步,在他看來,“溝中銅線,既在人煙遠隔之處,似可暫緩置議,免得轉予口實”。福建當局對大北擅自將滬港海線牽引上岸的處理就到此為止。1873年,大北因暗設在黃浦江底的電線常被漁船鐵錨損壞,遂將水線撈起,架設了一條從吳淞到上海的陸地電報線,并在吳淞設立電報館。對大北這種擅自違禁架設淞滬陸線的做法,時任上海道沈秉成雖多次與駐上海各國領事交涉,但毫無效果,此條陸線終未被拆去。1874年,大北還曾企圖攫取在福建陸地架線的權利。因為該年發生日本侵臺事件,為便于臺灣與福建之間的通信,福建當局奏請清廷架設福州到臺灣的電報線,得到允準。趁此機會,大北向福建當局表示愿意代設電報線。大北先是架設了一條福州至馬尾的電報線,之后,在修建福州至廈門電報線的問題上,閩浙總督李鶴年等人因貪圖便宜,答應此線由大北包辦,建成后一條歸大北使用,竟自動放棄了中國陸地電報線自主架設的利權。福廈線的建設因受到當地民眾阻撓而無法進行下去。后來總署決定收回此線建設權,讓福建當局與大北交涉收回福廈線。雙方多次交涉,始終未達成一致意見。直到1876年,丁日昌擔任福建巡撫后,通過與大北重新訂立合同,才收回福廈線的設線權。至此,大北圖謀獲取福建陸線架設權的計劃未能得逞。
此期電報交涉,起初中方極力抵制各國提出在陸地設電報線的要求。但到1870年,因總署眛于近代國際法知識,竟將中國東南沿海電報線的敷設權讓給英國。此后,直接參與電報交涉的各地方官員因各自的認識和利益不同,多未能認真處理外商設在陸地的電報線。總之,這一時期在官方主導下辦理的電報交涉,未能有效地維護中國的電報利權,結果是不僅喪失了沿海電報利權,而且使陸地設線權也逐漸為外人侵占。[10]
19世紀70年代,隨著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以及民族危機的加深,中國人開始認識到創辦電報的重要性。同時,“借收自主之利權,以杜洋人之覬覦”,爭回電信利權也被提上日程。因此,無論從經濟、軍事需要方面還是從爭回利權方面考慮,電報在中國的自主興辦已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