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插花地”:文化生態、地方建構與國家行政——清水江下游地湖鄉的個案研究
- 謝景連
- 16字
- 2025-04-08 15:44:40
第一章 走進地湖:自然、生態與人文
第一節 行政區劃上的“孤島”
一 地理位置
地湖鄉隸屬于貴州省天柱縣,是身陷于湖南會同縣及靖州縣境內的插花地。該鄉位于天柱縣城東南面,東經109°28′~109°35′、北緯26°44′~26°48′,直距縣城40.5公里,公路里程54公里,距離遠口鎮19公里,距離會同縣治則僅有26公里。周邊與湖南會同縣的地靈鄉、廣坪鎮,靖州縣的大堡子、坳上鎮接壤,從而形成了一塊被湖南“三鎮一鄉”嚴密包圍的“插花地”,從行政歸屬來看,地湖鄉猶如貴州省轄地切入湖南省會同縣轄境中的“行政孤島”。地湖總面積30.5平方公里。2014年之前,轄永光、永興、江口、巖鼓、中河5個行政村,29個自然村,共54個村民小組。[1]2014年響應“并村”的號召,將原永興、永光和江口3個行政村合并,取名為“地湖村”;將中河村并入巖鼓村,合稱“巖鼓村”。因此,目前地湖鄉只轄地湖和巖鼓2個行政村,是天柱縣面積最小、村寨最少、人口最少的鄉。
從目前的行政歸屬上來看,地湖鄉屬于貴州省天柱縣管轄,而與地湖鄉犬牙交錯的新開村、團結村、羅家村、層溪村、蔣家團等村寨則屬于湖南省會同縣管轄;從民族歸屬來講,吳姓人群系苗族,而住在其“隔鄰隔壁”的湖南蔣姓人則屬于侗族,少數朱姓則系漢族,因此,從民族文化角度來看,地湖鄉是被侗文化和漢文化包圍著的“文化孤島”。民族識別前的一段歷史時期,只有貴州籍吳姓人群才被視為“苗子”(地湖其他民族對吳姓苗族的稱呼),而隸屬于湖南會同管轄的蔣姓、朱姓以及湖南籍吳姓人群都被認定為漢族。這就使得被視為“漢人”的吳姓人群很是困惑,他們怎么也想不明白,都是“共祖同宗”的吳姓人,只因自己屬于湖南管轄,就與貴州籍的吳姓人群民族歸屬不一樣了。地靈鄉團結村的吳姓群眾寫的如下一首詩則是對當時情況的真實反映,“本祖葬在家門上,分居湘黔是一房。共祖同宗為后裔,唯獨民族不一樣。兄長為苗弟為漢,我地群眾不好想。倘能還我本來族,黨的恩情永不忘”。[2]新中國成立后,隨著民族識別工作的深入開展及民族政策的具體落實,至20世紀80年代,被視為漢族的湖南籍吳姓人群重新被認定為苗族,湖南籍蔣姓人群重新被確定為侗族。
筆者雖然在行文表述上是以地湖鄉為自己的田野調查點,但實際上,卻只將永光、永興和江口3個村作為自己的核心調查區,而將中河和巖鼓兩村作為輔助調查區,未做深入調查。原因在于:其一,巖鼓村和永光村、永興村、江口村雖都是吳姓人群居住的地方,但據了解,巖鼓村與永光村、永興村、江口村不是同一個“公”下的后裔。巖鼓村系世雄公下的后裔,而永興、永光、江口與中河村則系世德公下的后裔。雖同為吳姓人群,但進入地湖的路徑及其傳說故事不盡相同,下文中所涉及的吳姓人群織造的“世德公地湖賣魚”等故事與巖鼓吳姓始祖進入該地的聯系不大。加之巖鼓村居住著宋姓等外來姓氏的人口,其間雖有很多故事,但很難與永興、永光和江口發生的故事聯系在一起,因此,筆者未將其作為重點調查區域。中河村人口較少,面積也小,在經過幾次調查訪談后,所能獲取的材料與筆者重點調查的三個行政村大同小異,加之該村距離筆者田野調查住處的路程較遠,故也沒有將其作為重點調查區域。其二,永光、永興和江口三村屬于“飛地”。從地湖鄉現在的行政區劃圖可以看出,上述三村隔絕會同縣經界。若不將這三村作為重點調查對象,對地湖插花地的研究難免會掛一漏萬。在綜合這兩方面因素的基礎上,筆者決定將永光村、永興村和江口村作為自己的重點調查對象,而巖鼓和中河二村則作為輔助調查區。
表1-1 2014年以前地湖鄉各村民小組戶數統計

表1-2 2013年地湖鄉各年齡段人口統計

若想去地湖,現有3條公路可到達,第一,從會同縣出發,沿著林城鎮318省道向西南方向行走,至廣坪加油站時,沿著左邊的233鄉級公路行駛至208鄉道交界處,即會同縣地靈鄉治所在地附近,再從車身前進方向的右邊轉向友誼路,3公里后即可到達地湖鄉治。第二,若從靖州縣出發,走的線路則是靖州至錦屏方向的074縣道,當車行駛至坳上鎮時,再往前走約3公里,右邊有一個分岔口,沿著這條分岔路走約7公里后,到達地靈鄉政府所在地,再直走約3公里后,可到達地湖鄉治。第三,若想從天柱縣治到達地湖的話,沿著840縣道行駛,抵達遠口鎮治時,則需要走會同方向,其間會途經天柱縣遠洞村、黃田村等村寨,車過大拱橋村附近后,就進入湖南境內,再穿越這段路程,沿著318省道行駛至大灣村,就會看到車身右邊有一條鄉級公路延伸至遠方,這條路就是前往地湖的必經之路。進入該路段后,若車上安裝有導航系統的話,就會聽到提示,您已進入湖南省某某段;之后又會提醒,您已進入貴州省天柱縣地湖鄉某某村;之后會再次提醒,您已進入湖南省會同縣地靈鄉某某村;之后又會再次提醒,您已進入貴州省天柱縣地湖鄉某某村。當聽到這一系列的提示時,千萬不要懷疑自己的車載導航系統出現故障致使其“胡言亂語”,這實則是對地湖鄉插花地行政疆界“孤島”特性的一個真實寫照。從這一基本情況來看,地湖鄉完全身陷湖南省會同縣及靖州縣轄境的包圍中,從而可以算是貴州省天柱縣被湖南省會同縣及靖州縣包圍著的“行政孤島”。
走在地湖街上,若從鄉政府所在地出發,沿著湖南地靈鄉方向走去,就會反復在湘黔兩省之間的轄地交錯穿插,甚至你一只腳已進入湖南,而另一只腳還在貴州,再往前走幾步,又回到貴州了。隨便去附近的寨子溜達溜達,就會發現,前面一家是貴州省居民的住房,而其左邊、右邊、后邊竟然全是湖南省居民的住房,貴州籍居民和湖南籍居民住房完全交錯在一起,若不看房子的門牌號,或沒有當地人指引,完全分辨不出哪些是湖南民居,哪些又是貴州民居。更有甚者,同一棟房子的左邊是貴州籍吳姓居民的住房,而右邊則是湖南籍蔣姓居民的住所。鄉政府干部開玩笑說:“他們上班在貴州,但上廁所卻在湖南。”這句話并非說地湖鄉政府辦公樓與其廁所距離有多遠,而是指兩者之間距離雖只相差5米,但廁所卻建在湖南省的轄境內。從這句玩笑中不難看出,地湖鄉轄地與湖南省轄地之間土地、山林、房屋、道路乃至其他設施相互交錯混雜的情況有多么嚴重和復雜。坐在甄家墓村邊的風雨橋上,若問當地人,周邊的田地哪些是湖南的,哪些是貴州的,即使是一輩子都生活在此地的當地人也不能完全分辨清楚,山林田土之間沒有依照山川形便進行劃界,而是相互交錯混雜在一起。因此,從行政疆界角度看,地湖鄉完全是被湖南轄地包裹其中的“行政孤島”。

圖1-1 街左街右分隸湘、黔兩省的地湖街
剛進入田野調查時,筆者被上述情形弄糊涂了。還曾一度擔心自己手機辦理的是貴州卡,因搞不清哪里屬于湖南,一不小心在該地區撥打或接聽個電話,那豈不是要收取漫游費了?不過在咨詢了地湖移動營業廳老板吳Y.W.后,此擔心才被解除。吳兄說,鑒于地湖插花現象嚴重,隨時會在湘黔兩省的地盤上穿梭,加之兩省的房屋、田土、山林等相互穿插現象嚴重,若完全按照行政區劃實施收費的話,將會給當地的老百姓帶來極大的不便。基于這一點,2003年天柱縣與會同縣移動公司經過溝通探討,將此地作為免漫游特區。在地湖境內,無論是用貴州號撥打湖南電話,還是用湖南號撥打貴州電話,都免收漫游費。

圖1-2 湘、黔兩省糧田犬牙交錯
二 鄰家是外省人:村落格局
歷史時期以來,因田土、房屋地基等自由買賣盛行,加之陪嫁、過繼等原因,地湖境內山林田土相互交錯,很難劃清哪里是湖南的,哪里是貴州的。而且地湖鄉的幾個村民小組中都出現貴州人與湖南人雜居的情況,形成了“房前屋后兩兄弟分屬兩省,上坎下田兩父子分屬兩省”的格局,甚至出現一幢房子左邊是湖南人住、右邊是貴州人住的局面。
據筆者為期一年的田野調查得知,地湖片區[3]的村落類型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純貴州籍吳姓人居住的村落;第二類是貴州籍吳姓和湖南籍蔣姓雜居共住的村落;第三類是既有貴州籍吳姓,又有湖南籍吳姓雜居的村落。為具體呈現地湖片區村落格局的情況,筆者選取甄家墓、三管團、橋沖、桐木塖等幾個特殊的村寨為個案,分別說明。
第一種類型在地湖比較常見,這些村寨村民往往基于血緣、地緣或姻親關系聚族而居。居住在一個寨子的人往往是同一房族下的后裔,如永光村巖板頭寨、永興村板栗山寨等。
第二種類型的村落,以甄家墓最為典型。據田野調查得知,相傳,甄家墓原本是甄姓人居住的地方,因整個寨子的地形酷似一塊“磨盤”,因此被稱為甄家磨。歷史時期以來,居住在周邊的吳姓人群和蔣姓人群不斷從甄姓人手里購買田土、房屋地基,加上甄姓人繁衍較慢以及戰爭等原因,導致甄姓人越來越少。甄姓人認為他們在該地氣數已盡,于是就搬去現會同縣廣坪鎮羊角坪甄家居住了。后來不知何時,將該村的名字由甄家磨改為甄家墓了。

圖1-3 甄家墓湘、黔兩省“友誼橋”
據現居住在該處的湖南省會同縣地靈鄉團結村村支書蔣K.L.介紹,甄家墓現居住著吳、蔣兩姓人群,其中蔣姓人群屬于湖南省會同縣地靈鄉團結村管轄,而吳姓人群則屬于貴州省天柱縣地湖鄉永光村管轄。他擔任團結村村支書一職已有20多年了,對該村居住有多少戶蔣姓及其人口了如指掌。在訪談過程中,他悉數數來:“我家一家四口,蔣Q.T.一家三口,蔣K.G.一家四口,蔣K.Q.一家四口,蔣Q.Z.一家十口,蔣Q.S.一家兩口,蔣K.D.一家三口,蔣K.H.一家六口,蔣K.Y.一家五口,蔣K.C.一家五口,蔣Q.C.一家四口。共11戶,50口人屬于湖南籍。”至于該村具體住著哪些貴州籍吳姓人群,蔣書記雖一直居住在該村,竟也不能一一數出,只能給出大概80人的數字。之后,筆者到鄉政府查閱資料后得知,甄家墓村的吳姓人分為“甄內”和“甄外”兩個組,其中甄內組19戶,甄外組17戶,都系吳姓人。
為進一步了解甄家墓“房前坎后兩家人分屬兩省”的情況。筆者曾多次訪談了蔣書記,并到該村進行了實地查勘。據蔣書記介紹,甄家墓隔鄰隔壁分屬兩省的情況非常普遍。以他家為例,他家屬于湖南(圖1-4右側人家),而他的鄰居吳Y.T.家卻屬于貴州(圖1-4左側人家),中間也就間隔一條40厘米寬的小排水溝而已,房子上的屋檐瓦片完全連在一起。類似這種情況,在甄家墓村比比皆是。

圖1-4 房前坎后兩家人分屬兩省
更有意思的是,20世紀80年代時,該村還有一棟房子左邊為湖南蔣姓人住,右邊為貴州吳姓人住。在蔣書記的帶領下,筆者親自到這棟房子察看。因這棟房子的主人都已外出打工,未能聽到房主親自解釋這一情況的產生,最后也就只能仰仗于蔣書記的回憶了。據蔣書記介紹,民國時期,這棟房子只有蔣G.C.一家人居住。由于蔣G.C.家庭困難,難以維系,為了生活,就將該棟房子三間中的右邊一間半賣給吳Z.X.,吳Z.X.一家就住進該棟房子的右邊,蔣G.C.則住在房子的左邊。蔣G.C.沒有兒子,在傳統漢文化“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思想觀念的影響下,將其房族的蔣H.G.過繼為自己的兒子。在蔣G.C.去世后,蔣H.G.繼承了左邊一間半房子的產權,居住在該棟房子的左邊。這種“同住一房,分屬兩省”的情形一直持續到20世紀80年代。80年代后,由于同住該房子的蔣姓和吳姓人口繁衍較快,該棟房子已無法滿足所有人居住了,于是,蔣H.G.提議用幾塊菜園加現金換取吳Z.X.的一間半房子。吳Z.X.則另立新房,兩家也就分開了。
至于為何會形成這樣的局面,筆者也訪問了很多人,答案比較集中的是,“我們祖先是通過買土地、房屋地基才得以在甄家墓居住的”。另據蔣Q.Z.介紹:“甄家墓原是甄姓人居住的地方,后面由于蔣、吳兩姓人口繁衍較快,且勤勞肯干,吃苦耐勞,勢力發展較大,由于原有土地面積少,因此紛紛從甄家人手里購田買地,最后導致甄家人手里的田地面積減少,加之甄姓人口繁衍速度緩慢,自認為氣數已盡,于是干脆搬遷至外地謀生。至于甄姓人具體在何時搬往何地,我們也說不清、道不明,我們也是從我們先輩那里聽到這樣的故事的。”
上述談話的真實性我們不得而知,但從故事的背后,可以深究甄家墓村落現有格局形成的原因。筆者認為,歷史時期以來,因山林田土、房屋地基等自由買賣,加之地湖地處湘黔交界之地,湖南、貴州山林田土、房屋地基等相互買賣現象比較多,田土流進和流出也就比較普遍,從而形成了如今既有屬湖南籍蔣姓人居住,又有屬貴州籍吳姓人居住的村落。

圖1-5 橫跨湘、黔兩省的岜溪口“鴛鴦橋”
第三種類型是貴州籍吳姓和湖南籍吳姓雜居的村落。筆者將這種類型的村落稱為“同公不同籍”村落。即同樣是吳姓人,且都是同一個公位下的后裔,但因社會歷史原因,一部分吳姓人被劃歸湖南,而另一部分人則繼續堅守貴州籍的傳統。三管團、橋沖和桐木塖為這種類型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