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黑龍江旅行記》
一 作者簡介
Р.馬克(1825~1886),畢業于彼得堡大學自然科學系。1852年在東西伯利亞總督管理局供職,兼任伊爾庫茨克中學自然科學首席教師。“俄國皇家地理學會西伯利亞分會”成員,為實現該會“在學術上為俄國取得這塊地方”的宗旨,在西伯利亞活動27年。其間,他先后三次率考察隊到我國黑龍江沿岸、烏蘇里江河谷地區進行考察。每次都寫“旅行記”或“考察報告”。1868年升任東西伯利亞中學總監,1879年任彼得堡國民教育部委員會委員。
二 主要內容
《黑龍江旅行記》一書1859年在圣彼得堡出版。吉林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所翻譯組譯,1977年商務印書館出版。此書是根據馬克率領考察隊在黑龍江流域“考察”期間所寫的日記整理而成。此次“考察”系受“俄國皇家地理學會西伯利亞分會”的委托,從1855年4月8日出發到1856年1月11日返回,歷時九個多月,搜集到許多有關黑龍江流域的動植物種類、礦產分布、居民習俗等方面的資料。
該書共分五章,可分為前后兩個部分,前半部分包括前三章,主要講述考察隊受命前往阿穆爾河流域進行“考察”,乘船順阿穆爾河東下至該河入海口。在這個部分,作者詳細記錄了沿途觀察到的動植物種類及其分布、礦產種類及其開采情況,以及土著居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等。第二部分包括后兩章,主要記錄了考察隊逆阿穆爾河而上、經璦琿城返回伊爾庫茨克市的過程中與清朝地方官員的交涉,以及考察隊在行進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并戰勝困難的過程。
各章的具體內容如下。
第一章。始于1855年4月6日馬克帶領考察隊向黑龍江流域進發,止于考察隊到達阿爾巴津(雅克薩)。記錄了貝加爾湖沿岸居民的生產生活情況、貝加爾湖的水文地理特征。作者用較大篇幅敘述了布里亞特人的起源、語言、人口分布、婚姻飲食等,以及被沙俄征服、其領地被占領的全過程。
第二章。始于從阿爾巴津出發,止于抵達興安嶺。作者記錄了在阿爾巴津觀察到的古城遺址,并對在這里遇到的馬涅格爾人的生產生活方式進行了詳細的考察。6月5日,考察隊與遠征隊匯合后一起行動,對阿穆爾河的流向、流域面積等水文特征以及該河兩岸居民,動植物的種類和分布做了詳細記錄。在興安嶺上,作者對當地豐富的動植物資源進行了認真的“考察”。6月24日,考察隊與軍事遠征隊分開,沿河東下。一路上,作者記錄了極為豐富的動植物資源。
第三章。考察隊沿阿穆爾河東下,從興安嶺到馬林斯克哨所。作者敘述了松花江之發源、河道、流經的主要城市、流域面積等。途中,受到清朝地方官員的接待,遇到了大量的當地土著居民——通古斯人、果爾特人、滿琿人、基立亞克人等,作者對與清朝官員的接觸、土著居民的生產生活情況進行了詳細的記錄。同時,以大量篇幅記錄了沿途觀察到的動植物種類及其分布。
第四章。從馬林斯克哨所逆水而上返回璦琿城。一路上,黑龍江兩岸的當地居民給予幫助,供應食物,充當向導。在璦琿城,考察隊與當地居民貿易。璦琿的清朝昂邦(城市長官)友好地接待了他們,部分滿足了他們的要求,為之提供了一定的糧食,但未滿足其交通工具的請求。考察隊懷著必將在路上忍受可怕的凍餓的心理離開璦琿城后,昂邦派人將考察隊請回。理由是,“我們(考察隊)一旦在他們的轄區內遇險,他們就得為本國政府和俄國政府承擔責任”,所以,昂邦請考察隊原諒自己并承諾將為考察隊提供所必需的一切幫助。
第五章。從考察隊返回璦琿城并被迫在該地逗留開始,到考察隊順利返回伊爾庫茨克市為止。昂邦說明,必須得到齊齊哈爾市的郵件和北京的公函,考察隊才能出發并獲得其所需的一切幫助。在璦琿城等待郵件和公函的日子里,考察隊受到清方的嚴密監視,就算是這樣,考察隊仍然非法竊取了其所在要塞的平面圖及其詳細結構。此外,作者還記錄了當地廟宇的布置情況和10月13日的節日盛典。書中再現了清朝官員的貪婪和對外部世界的無知。昂邦在收到北京來的公函后,供應給考察隊充足的糧食和良好的交通工具。
三 學術評價
《黑龍江旅行記》主要以日記的形式編排,書中對與中國官員的交涉、土著居民的生產生活方式、動植物狀況、礦產分布等做了詳細的記錄,為后人研究黑龍江地區的中俄關系史、少數民族、動物學、植物學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第一,考察隊的間諜活動暴露了沙皇俄國侵占中國領土之處心積慮。
1855年4月8日,馬克率領考察隊從伊爾庫茨克出發,途徑阿爾巴津、興安嶺、馬林斯科哨所,最后返回伊爾庫茨克。考察隊通過非法途徑竊取了當時清軍駐地的軍事機密,如城墻防御、內部結構等。考察隊的間諜活動為3年后即1958年逼迫中國簽訂《璦琿條約》提供了第一手情報資料。
第二,作者對早期中俄關系史進行蓄意的歪曲。
馬克企圖“從學術上為俄國取得這一地區”,有意庇護17世紀俄國侵華分子的罪行,美化其侵略意圖和行徑。
例如,馬克正面地評價雙手沾滿中國黑龍江居民鮮血的侵華分子哈巴羅夫:“1650年,哈巴羅夫率領軍隊翻山越嶺來到阿穆爾河,他是第一個來這里落腳的俄國人。第一座城堡建于1651年,但于1658年為中國人平毀,直到1665年才由俄國人重建。”清政府進行了勝利的雅克薩戰爭,擊斃了其頭目托爾布津。馬克卻如此敘述這段歷史:“中國人在阿穆爾河中游建立了璦琿城之后,更加認真地考慮把俄國人從阿爾巴津驅逐出去”,于1685年和1689年兩次發動戰爭,最終徹底平毀了這座城堡,“這座城堡英勇的保衛者托爾布津”最終戰死。
第三,在事實面前,承認“中國政府自古以來就管轄著阿穆爾河兩岸”。
作者承認:“中國政府自古以來就管轄著阿穆爾河兩岸”;“久遠以來,滿洲官員都從松花江來到阿穆爾河,沿江而下,向邊疆居民征收賦稅”。馬克看到阿穆爾河上第一批俄國人的材料,如此寫道:“(清朝)把阿穆爾河沿岸居民全部遷到國家內地的原因”是“俄國人經常襲擊松花江沿城一帶”。作者展望了俄國占據黑龍江流域之后的前景:“現在幾乎荒無人煙的新獲得的土地,不久就會因為涌入俄國工業的稠密人口而繁榮起來,成為俄國所有與之毗鄰地區的糧倉。”其侵略野心暴露無遺。
第四,描述了19世紀中葉清朝東北邊防的空虛,清朝邊疆官吏的無知、愚昧、盲目自大。
璦琿當時是中國的邊防重鎮,中國官員對俄國考察隊持懷疑態度,并有所防備,“禁止我們搜集我們路經地區的任何資料”,考察隊受到嚴密的監視,“不準我們搜集礦物”,昂邦派來的官員“將我們留在璦琿的物品,如船只、旅行水壺等等,一一如數登記”。但是,僅此而已。中國官員對俄國人的關照是周到的,連馬克都感到吃驚:“他(昂邦,清政府城市長官)對俄國人的關懷和照顧確實是驚人的。我們用掉的所有食品都是免費供應的,因為按照中國的法律,他不得向我們收取任何費用。”“有些滿人還不止一次地要我相信他們的友誼。”馬克和其同伙在這樣的情況下得以施展手腳,了解到璦琿的實際情況:“在我們乘車穿過要塞時,贊加根先生測量了要塞的一面城墻。后來,他利用呆在城墻內的時間,繪制了一幅要塞平面圖,以后又利用在圍墻內逗留時間的仔細觀察作了補充。整個建筑的要塞表明,中國的軍事技術處在可憐的原始狀態。”
馬克從馬林斯克哨所返回璦琿城的途中遇到一隊清方官員,“他(清方官員)帶著公務晉見我的同伴。這個人以及他的全體部下對我們的官員單膝下跪,卑躬致敬;后者也同樣回禮,不過不那么卑躬”。
馬克和其考察隊明明是敵國的間諜,清朝官員卻給予這樣的禮遇和周到的照顧,而不是逮捕、審問,可見清朝邊吏之昏庸、老大帝國之衰敗。
第五,留下了關于黑龍江流域民族學、植物學、動物學的原始資料。
作者用較大篇幅介紹了通古斯人、果爾特人、滿琿人、基立亞克人等少數民族的生產生活方式。如馬涅格爾人,馬克寫道:“他們是拉夫凱通古斯的后裔”;他們也說與通古斯人一樣的語言,“俄語單詞和雅庫特語單詞在馬涅格爾人語言中極為少見”;“馬涅格爾人的衣著里面有許多是從滿人那里學來的”;“男人的主要職業是捕魚和狩獵”;“馬涅格爾人男子,從出生到20歲,列為未成年不納貢賦,不服兵役;從20歲起繳納人頭稅,而且一經征召,便立即編入八旗”;“無一例外信奉薩滿教”;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