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俄中兩國外交文獻匯編(1619~1792年)》
一 作者簡介
尼古拉·尼古拉耶維奇·班蒂什-卡緬斯基(1737~1814),杰出的俄羅斯歷史學家,曾在基輔神學院、莫斯科神學院、莫斯科大學學習。1762年從莫斯科大學畢業,進入俄國外務委員會檔案館工作,直到逝世。他對該檔案館收藏的外交文獻進行了研究和整理,在此基礎上編寫了數十部俄國古文獻方面的著作和外交檔案資料匯編。在從事檔案工作的同時,他還涉足教育事業,他編寫的《拉丁文文法》是當時俄國學生學習拉丁文的最好指南。其勤奮、多產和功勛得到后人的高度評價。

二 主要內容
《俄中兩國外交文獻匯編(1619~1792年)》,1882年在喀山的帝國大學印刷所刊印。1982年中國人民大學俄語教研室翻譯,在商務印書館出版。
《俄中兩國外交文獻匯編(1619~1792年))》系為紀念俄國“開拓”西伯利亞300年出版,內附出版者B.М.弗洛林斯基的補充材料。此書囊括了17、18兩個世紀有關俄中兩國的重要資料,內容大致有以下方面:俄國對中國的認知過程,俄國各次赴華使節的介紹,下達給使節的訓令,使節出使中國后的報告,給赴華商隊的訓令,俄國傳道團來華的前后經過,中俄《尼布楚條約》、中俄《布連斯奇條約》的簽訂情況,談判使臣的出使報告,等等。
《俄中兩國外交文獻匯編(1619~1792年)》的內容極其豐富,特別值得關注的是三份文件。
(一)《弗拉季斯拉維奇伯爵關于同中國人開戰的兩點意見》
薩瓦是俄羅斯18世紀的杰出外交官,曾出使中國,與中國談判簽訂了《布連斯奇界約》《阿巴哈伊圖界約》《色楞額界約》《恰克圖條約》,重申了中俄《尼布楚條約》關于烏第河與外興安嶺之間地區暫行存放的規定,劃定了中俄中段邊界。
薩瓦在中國期間進行了積極的情報活動,返回俄國后于1731年在莫斯科獻給安娜女皇《關于中國的實力和情況的秘密報告》一書,其中有這份文稿。
第一,不要在做好極其充分的準備之前因小事而與中國及其屬民打仗,以免開支過大和使西伯利亞邊民非常需要的貿易遭到中斷。
薩瓦認為,發動對華戰爭,俄羅斯有一定的勝利的把握:“俄羅斯帝國不進一步查明情況和做好極其充分的準備就為某一原因而用中常的軍事力量同中華帝國及其屬民開戰,也許能不費多大氣力在幾年之內就能掃平阿穆爾河以西的地方以及建立在阿穆爾河西岸的所有中國堡壘,奪回在締結涅爾琴斯克和約時所讓出的全部土地。但是,倘若真能將阿穆爾河從中國的管轄下解放出來,則對于未來和今后獲取巨大成就來說,這一邊界將是極其理想和有益的。”但是,薩瓦認為,要做到這一點絕非易事。首先,進行這樣的遠征至少要裝備十個正規團和同樣數量的非正規團,因為中國和蒙古會將其所有的兵力都動員起來進行抵抗;其次,俄國承擔不起這筆巨大的軍費,“這樣的遠征所要耗費的開支甚至在一百年內也無法彌補,而且為了牢固地占領該地,還要以裝備和糧食來供應被我軍占領的、可能成為我軍最強大的衛戍據點的各個堡壘”。再次,戰爭將導致和平局面被破壞,對俄羅斯極其重要的對華貿易也勢必要中斷。中國則因為俄羅斯的進攻“勢必會處于戰斗狀態并由此而更加尚武”。因此,薩瓦認為:“我的意見是,絕對不要因一件小事就與中國人開戰,而應盡可能與他們友好相處,維護和平,努力增加邊境貿易,同時也不中斷今后前往北京的商隊,以及按條約規定維護其他一切事宜。至于那些極其微不足道的小事,雖然不值得重視,但也必須防止由此而釀成大的爭端和敵對行動。”
第二,和平時期應該如何在邊境籌備和增加人員、現金、軍糧、槍炮其他軍需品以供將來之用,以及屆時用什么方式向中國宣戰為宜。
薩瓦認為,如果存在這樣的有利條件——俄羅斯帝國能和歐洲諸鄰國保持長期和平,國庫除支出外尚能積累幾百萬盧布,那么俄國就可以發動占領全中國的戰爭了:俄國“應根據堅定不移的愿望和意圖,在對所有的問題和敵情,以及由此可能產生的后果進行分析研究之后,即應通過戰爭來使占領中國這個世界上最為富有、各種物產都比亞洲其他國家和歐洲國家要豐富得多的國家的意圖付之實現”。薩瓦認為,占領這個東方大國“并不十分困難”,原因是:一方面,雖然中國人對戰爭也做了最充分的準備,而且人口眾多,但是他們不擅長軍事,不勇敢;另一方面,中國存在尖銳的民族矛盾,作為統治者的滿族人尚不滿四百萬,而漢族人將近兩億。漢族人極其痛恨滿族人的殘酷統治,如果他們聽到在邊界出現了強大的敵人,或者中國軍隊僅僅吃了一次敗仗,那么就會發動起義,這樣中國就會爆發內戰,滿族人就不得不分散自己的兵力,一部分用來對漢族人作戰,一部分駐防各個要塞,最后一部分則開赴戰場以對付俄國軍隊。
薩瓦的這一報告反映了俄國在針對瑞典人的北方戰爭勝利后企圖用戰爭解決中俄關系遺留問題的勃勃野心;同時,薩瓦作為到過中國的俄國使臣,既了解中國的弱點,又對中國的國力有所忌憚,所以在報告中表達了對中國的強烈敵意和征服欲望之后,主張俄國不可輕舉妄動,而要維護邊境上的和平,發展對俄羅斯大有利益的對華貿易。
(二)《米勒于1763年所寫的關于對華作戰的意見》
米勒是俄國科學院院士。他是《尼布楚條約》的否定者和“收復阿穆爾河”的積極鼓吹者。他在薩瓦的對華戰爭設想出籠30年后再一次提出了這個設想。和薩瓦相比,他對這場戰爭的思考更加細致具體,而且他對戰爭的“正當性”和勝利結局比薩瓦更加肯定。他在這個報告的開頭寫道:“如果俄國方面因備受中國人的欺凌,不堪忍受,而意欲發動戰爭以圖報仇雪恨,那么,不應有絲毫懷疑的是,我方一定能在戰爭中獲得預期的勝利,只是必須在事前及時做好一切必要的準備,使今后所采取的這一軍事行動不至于給俄國屬民而是給敵人帶來更多的負擔。”
這是一份周密詳盡的可行性報告,分為四個部分。
1.俄國發動對華戰爭有何正當理由
阿穆爾河流域是俄羅斯人的,可是被中國搶占了。在《尼布楚條約》談判過程中,中國以3萬軍隊進行武力威脅,俄國使臣不得不讓步。而在這個條約簽訂后,中國繼續對俄國施加欺凌和蔑視。
2.為了進行戰爭,采取哪些方法、進行哪些準備最為有益
共16個要點。例如,移民到邊境地帶的額爾齊斯河、額爾古納河河畔,那里需要由俄國人占據,并種糧;由于西伯利亞的農業不能提供大批俄國軍隊所需要的軍糧,所以必須在西伯利亞諸城市和臨近中國的尼布楚建立10個糧庫;采取對土耳其戰爭期間實行的軍糧征收方法;在全國范圍內征收糧食;鼓勵西伯利亞居民種植大麥和燕麥;向中國進軍時,在適宜的地方建立干草倉庫;解決鹽的問題;解決軍服問題;為軍隊建立皮革廠;鼓動邊境地帶的蒙古王公貴族投向俄國一邊,方法是向他們散發公開信,信中“不得流露出俄方有任何擴張領土和接納蒙古人加入俄國國籍的意圖,而使人看起來其唯一目的是為了保護他們不受中國人暴力的侵害,并且為共同遭受那個狂妄自大、權欲熏心的民族的欺凌報仇雪恨”(如果蒙古人受到這些信函的影響分裂成苦干派別,則只要其中一部分投向俄國,其他蒙古人也會跟著這樣做);在尼布楚造船,繼續這一戰備工作。
3.根據當地情況如何行動比較合適和有效
共24個要點。例如,發動進攻的出發地首先是尼布楚,因為這里關系到中國的痛癢;致蒙古人、滿族人的公開信應該在俄國軍隊發起進攻后再散發,進攻分為水路(沿黑龍江順流而下)和陸路(橫渡額爾古納河)。告訴各少數民族:待在家里,俄國人會善待之;如若不然,將受嚴懲。
在尼布楚集結的部隊可由10個正規團和兩個哥薩克團組成,另外包括一些通古斯人。這支部隊開始時兵分兩路,一路乘船順黑龍江而下,夷平沿途的中國村莊,攻占中國的堅固城池璦琿城,并摧毀之。繼續順阿穆爾河而下直達松花江(滿語稱作松阿哩烏拉)江口,同樣將沿途的所有村莊予以摧毀。
4.從這次戰爭中可能得到什么好處
米勒的這個戰爭構想雖然在當時未能付諸實施,然而在90年后的19世紀中期、在130多年后的1900年庚子俄亂之時,沙皇俄國的進軍路線、作戰方式在很多方面與米勒的計劃非常吻合。
每個中國讀者讀了米勒的這份詳細的對華戰爭可行性報告都會受到震動,感到毛骨悚然。它出籠的時候正是中國的“康乾盛世”,中國舉國上下對我們這個鄰國的情況一無所知,對它懷有的滿腔仇恨、圖謀不軌同樣一概不知。別人在磨刀霍霍,中國卻在昏睡,這沉痛的歷史教訓當今的中國人一定要記取。
(三)出版者B.М.弗洛林斯基為這部著作寫了詳細的《補注》,其中《關于俄中兩國現有邊界的意見》值得重視,因為他表達了他對中俄關系史的觀點和割占中國領土的設想
弗洛林斯基是個典型的擴張主義者,他為沙皇俄國的侵略擴張、割占他國領土制造理論。了解其理論,對于飽受沙俄割占領土的中國有重要的意義。
在這份文件中,他從俄國國土的擴大過程說明領土擴張對俄羅斯的歷史意義,闡述領土對于一個國家特別是俄國這樣的大國的意義。
他認為,俄國擴張的方向是東方:“在西面和北面,我國的邊界不用說是受到海洋這種地理環境的限制。在西南面,我國疆界則同人煙稠密的文明地區相毗鄰,要把這些地區并入版圖作為“備用領土”,即擠走或同化這些地區的居民,這是毫無可能的事。在這種條件下,唯一的出路就在于東面。
弗洛林斯基的言論很好地證明了蘇聯外交部長莫洛托夫的話:“擴張領土,是我們的傳統。”弗洛林斯基的言論對我們了解俄羅斯性格、俄羅斯歷史、俄羅斯人的行為方式非常有價值。
三 學術評價
《俄中兩國外交文獻匯編(1619~1792年)》在1776~1792年間完成,匯聚了大量的原始檔案資料,有巨大的學術價值,一直被俄國、蘇聯以及當今俄羅斯的歷史學家們高度重視,許多研究中俄關系的歷史學家引以為據。這部著作對我們研究早期中俄關系、沙俄侵華史有重要的價值,不過我們應該注意的是:作者是站在沙皇俄國侵略擴張的角度看待中俄關系的。
1803年,尼古拉·班蒂什-卡緬斯基將這部著作呈獻給沙皇。他寫道:
最仁慈的君主:
從前,雖有許多旅行家描述過奇異的中國,但他們當中沒有一個人曾經言及俄羅斯帝國和這一鄰邦之間以往的關系,甚至片言只語都沒有。然而又有誰能知曉這種關系呢?因為與之有關的文件一直都被深藏在國家外務委員會的檔案庫里。
臣既有幸擔任這些珍貴文件的保管之職,因此能將俄中兩國在整整兩個世紀期間互派使節以及互通信函的所有資料簡輯成冊,克盡臣職,深感欣悅。本書內容,人所罕見,故有可能既重要,而又饒有興味。
最仁慈的君主,謹將這部著作恭呈陛下御覽,伏乞圣鑒。
沙皇亞歷山大一世賞賜給班蒂什-卡緬斯基一枚鉆石戒指,1821年恩準用官費出版這部著作。但是,出版之事竟然擱置了好多年。
1882年,弗洛林斯基將之出版,用以紀念開拓西伯利亞300周年。他的目的是非常實用主義的:“班蒂什-卡緬斯基的這一著作,對一般研究俄國歷史當然仍不失其價值,而對研究西伯利亞的歷史則尤為重要。中國和西伯利亞疆土毗連,有著漫長的陸上邊界,因而使它們相互發生緊密的聯系。從這一點來說,西伯利亞往后還有許多問題和任務要由我們的子孫后代運用勞動和智慧到鄰邦中國去解決。整個西伯利亞的生活重心很快就會移向這里,移向這些南部邊界。中國對俄國的意義,早在我們和這個幅員遼闊的國家開始接觸時就已為人們所正確理解。俄國的外交目的,從一開始就是盡可能地接近這個亞洲鄰邦,并同它劃定比較有利的邊界和建立活躍的貿易關系。兩個多世紀以來,我們始終不渝地力求達到這一目的,盡管在各個時期所取得的成就不一樣,但后來畢竟完全實現了。”“我們有責任不僅為了單純求知和了解歷史真相,而且為了追求有現實意義的目的,要充分注意研究我們同中國以往的關系。從以往的關系中還可以吸取許多有教益的東西,作為我們今后同中國交往的借鑒。”
對今天的中國人來說,班蒂什-卡緬斯基的這部歷史著作具有同樣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