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成書于19世紀有關黑龍江的史料

第一節 《歷史文獻補編——17世紀中俄關系文件選譯》

編者為俄國古文獻研究委員會的學者群體,姓名不詳。

一 主要內容

《歷史文獻補編》系俄國古文獻研究委員會搜集、出版的關于俄國史的文件集,共12卷,于1846~1875年在圣彼得堡出版。

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的學者郝建恒、侯育成、陳本栽從《歷史文獻補編》中選譯了有關早期中俄關系史的76件文獻,徐昌翰、宋嗣喜、姜延祚參加初稿的一校、二校,全部譯稿由郝建恒先生總校、定稿?!稓v史文獻補編》原文為古俄文。書中有些人名、地名等專有名詞不統一,中國譯校者在譯校過程中對原文進行了???、考證工作,并做了必要的注釋。譯稿約30萬字,以《歷史文獻補編——17世紀中俄關系文件選譯》為名,于1989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共400頁。

《歷史文獻補編》中與黑龍江地區歷史相關的史料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

(一)關于早期沙皇俄國殖民主義分子波雅爾科夫、哈巴羅夫、斯捷潘諾夫、切爾尼戈夫斯基等對黑龍江地區的侵略

《歷史文獻補編》第3卷第12號文件詳細記載了波雅爾科夫率領殖民主義小分隊侵入中國黑龍江(俄稱阿穆爾)地區的過程。他是第一個侵入中國領土的俄羅斯人。在他之前,俄羅斯曾幾次嘗試尋找中國黑龍江流域,都沒有成功。

1643年夏天,瓦西里·波雅爾科夫殖民小分隊從雅庫次克(又譯為雅庫茨克,本編下同)出發,沿阿爾丹河上行。11月,翻過外興安嶺,闖入中國的精奇里江(黑龍江支流)流域。

一路上,瓦西里·波雅爾科夫抓捕當地的少數民族頭人為人質,然后向其族人強征貂皮作為所謂實物稅。特別野蠻殘暴的是,波雅爾科夫命令部下吃當地居民的尸體。他的部下如此指控他:他平白無故地毆打部下,搶奪他們的糧食,把他們趕出城堡,命令他們去吃被他們打死的達斡爾人尸體。他說:“誰不想在城堡里坐待餓死,可以到草地上去找被打死的異族人,隨意去吃?!边@個殖民小分隊一共吃了50多具尸體,其中既有他們殺害的達斡爾人,也有被達斡爾人打死的俄羅斯軍人。中國當地居民稱這些俄羅斯侵略者為可惡的吃人惡魔,不許他們上岸。

波雅爾科夫小分隊沿精奇里江進入黑龍江,然后沿黑龍江而下,再經鄂霍次克海,回到雅庫次克,獻上他繪制的入侵黑龍江流域的線路圖、3個被綁架的少數民族頭人和搶劫而來的貂皮,作為他到過黑龍江流域的憑證。

回到雅庫茨克后,波雅爾科夫報告了上司,狂妄地認為,只要俄國政府出兵300余人,就可以占領黑龍江兩岸,使那里的中國少數民族“歸附沙皇崇高統治之下,使之永世為奴”。他還提出占領這片土地的具體方式——修筑城堡:在西林穆迪河河口的達斡爾頭人多西的駐地建一城堡,駐扎50人;在結雅河畔的達斡爾頭人巴爾達齊的駐地建一城堡,駐扎50人;再在久切爾的家園建一城堡,駐扎50人。他聲稱:占領這片土地“于君主將大有裨益,因為在這些土地上人煙稠密,有糧有貂,各種獸類極多,盛產糧食,河里魚類成群。皇家軍役人在那里將無缺糧之虞”。

波雅爾科夫成功地探明了富饒的黑龍江地區,為沙皇政府侵占這片中國領土做了最初的準備。

(二)葉羅菲·哈巴羅夫的罪行

葉羅菲·哈巴羅夫被俄羅斯人譽為“新土地發現者”和民族英雄,遠東最大城市哈巴羅夫斯克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歷史文獻補編》第3卷第102號文件記載了哈巴羅夫在黑龍江畔殺人放火的罪行,罪行中之最大者是他指揮進行的一次大屠殺。蘇聯方面曾小心翼翼地掩飾這一罪行,蘇聯院士齊赫文斯基在將記載這一慘案的文件收入他主編的歷史文件集時,有意地刪去了以下血腥的一段。

哈巴羅夫殖民小分隊的這一大屠殺是在當今黑龍江省呼瑪縣境內進行的。侵略者要求達斡爾人歸順沙皇,達斡爾人拒絕,聲稱自己是中國皇帝的臣民。

……桂古達爾回答說:我們向博格達皇帝沙姆沙汗納貢,你們來向我們要什么實物稅?等我們把最后一個孩子扔掉以后,再給你們納稅吧!我們祈求上帝眷佑,為報效君主,為君主效命,乃列開陣勢作戰。我們加固了大炮陣地,開始向該城下側的塔樓猛烈轟擊,同時還用小型武器:無來復線的火槍和火繩槍向城里射擊。達斡爾人從城頭向我們射箭。亂箭從城里紛紛向我們飛來。達斡爾人從城頭射向我們的箭落在田野里,宛如田地里長滿了莊稼。我們同達斡爾人打了一整夜,一直打到日出,最后,終于轟開了塔樓旁的城墻。我們全身披掛的戰士以及其他用盾牌掩護的軍役人員奪墻入城,托君主洪福攻克了下城。達斡爾人都集合到另兩座城里,我們軍役人員向這兩座城寨的達斡爾人射擊了半天。所有盛怒的達斡人都集合到一座城里。我們用各種大小武器向他們不停射擊。在幾次進攻中,共打死214名達斡爾人。盛怒的達斡爾人敵不住我君主的威力和我們的武器,約有15名達斡爾人不顧一切地跑出該城。跑出城的只有這些人,其余被阻困在城里的所有達斡爾人則從四面八方被擠壓到一座城里。我們哥薩克同達斡爾人進行了白刃戰;蒙上帝保佑,托君主洪福,我們將達斡爾人“一個一個地”砍死了。在白刃戰中,共打死427名達斡爾大人和孩子。在襲擊中、在進攻中以及在白刃戰中,總共打死661名達斡爾大人和孩子。我們被達斡爾人打死的哥薩克只有4名,在城旁受傷的共45人。受傷的哥薩克現都已康復。托君主洪福,該城終于被攻克,虜獲了牲畜和俘虜。被擒獲的俘虜人數,計有年老和年輕的婦女以及少女共243人,小俘虜,計有兒童118人。我們還虜獲了達斡爾人的馬匹,大小共計237匹。此外,還虜獲了113頭牛羊……

(三)雅克薩戰爭是早期中俄關系中的重大事件,《歷史文獻補編》中收錄了關于這一戰爭的豐富文獻

第10卷第67號文件提供了以下系列文檔。

(1)“關于中國人攻克阿爾巴津的簡訊”。

內稱:中國軍隊開抵阿爾巴津(雅克薩)城下,并攻陷該堡。俄國守將阿列克謝·拉里奧諾維奇·托爾布津率阿爾巴津軍役人員及各類人員7月10日到達涅爾琴斯克堡(尼布楚)。中國軍隊未允許他們帶走大炮和人質,并且,中國軍隊乘坐木船、攜帶大炮和各種進攻火器追蹤至額爾古納村。

(2)“涅爾琴斯克督軍伊萬·弗拉索夫就中國人攻陷阿爾巴津以后的形勢及其在阿穆爾河畔修筑新城堡所釆取的措施等情呈葉尼塞斯克督軍康斯坦丁·謝爾巴托夫公爵的報告”。

(3)“阿爾巴津督軍阿列克謝·托爾布津就阿爾巴津被中國人包圍并請求派兵及運送軍需品增援事,呈涅爾琴斯克督軍伊萬·弗拉索夫的報告”。

(4)“涅爾琴斯克督軍伊萬·弗拉索夫致阿爾巴津督軍阿列克謝·托爾布津的公函,要他照舊管理阿爾巴津堡;并通知他,費奧多爾·戈洛文奉命率兵自莫斯科前來達斡爾地方,書吏尼基福爾·維紐科夫奉派出使中國”。

(5)“涅爾琴斯克督軍伊萬·弗拉索夫1685年6月至1686年7月26日期間在達斡爾發生的事件及重建被中國人摧毀的阿爾巴津事,致御前侍臣、督軍費奧多爾·戈洛文的公函”。

(6)“從中國回來的兩名被俘哥薩克在雅庫茨克官署的答問詞”。

(7)“中國將軍就俄國人對中國人的敵對行動事致烏第堡總管安德烈·阿莫索夫書”。

(8)“烏丁斯克堡安德烈·雅科夫列夫和葉梅利揚·帕尼卡季利尼科夫函告色楞格斯克總管,從各方人士所獲如下消息:阿爾巴津已被中國人包圍,督軍阿列克謝·托爾布津在圍困期間死于非命”。

《歷史文獻補編》第12卷第12號文件的5份文稿詳細地記載了中國軍隊圍困和攻占阿爾巴津(雅克薩)的情況:

(1)“阿列克謝·托爾布津就中國人從阿爾巴津附近掠走馬群和中國人即將攻打阿爾巴津等事呈葉尼塞斯克督軍康斯坦丁·謝爾巴托夫的報告”。

(2)“涅爾琴斯克堡督軍伊萬·弗拉索夫就中國軍圍困阿爾巴津、阿列克謝·托爾布津求援、阿法納西·別伊頓所率部隊尚未從葉尼塞斯克抵達涅爾琴斯克等事,呈康斯坦丁·謝爾巴托夫公爵的報告”。

(3)“伊萬·弗拉索夫就從涅爾琴斯克派遣阿爾巴津哥薩克安齊費爾·康德拉季耶夫率領119人,攜帶2門大炮和阿法納西·別伊頓帶領葉尼塞斯克軍役人員27人增援被中國軍隊困于阿爾巴津的阿列克謝·托爾布津等事呈葉尼塞斯克謝爾巴托夫公爵的報告”。

(4)“阿爾巴津堡督軍阿列克謝·托爾布津就中國軍隊攻占并燒毀阿爾巴津、劫掠居民和軍役人員的財物、招撫他們歸順中國博格達汗、后又應他們所請將其放歸西伯利亞其它城堡和途中艱苦萬狀等情呈葉尼塞斯克督軍康斯坦丁·謝爾巴托夫公爵的報告”。

(5)“涅爾琴斯克督軍伊萬·弗拉索夫就中國人的消息和重建阿爾巴津堡的措施事呈葉尼塞斯克堡督軍謝爾巴托夫公爵的報告”。

(四)關于《尼布楚條約》

比較重要的文件是俄羅斯談判代表戈洛文在簽約后致烏第堡官員的公文,從中可以看到俄羅斯方面對這一條約是非常滿意的。這足以證明后來俄羅斯、蘇聯學術界所謂《尼布楚條約》是不平等條約之荒謬?!半p方均不得在阿爾巴津地方保留任何居民點”這一句在中蘇對抗時期被俄羅斯學者解讀為:雖然簽訂了《尼布楚條約》,但是中國對黑龍江流域沒有完整的主權。中國歷史文獻并沒有“雙方均不得在阿爾巴津地方保留任何居民點”的相應記載??磥恚@是戈洛文對《尼布楚條約》的蓄意歪曲。

御前大臣、督軍費奧多爾·戈洛文就與中國人簽訂永久和約及劃定俄中疆界事致雅庫茨克督軍彼得·季諾維耶夫書

費奧多爾·戈洛文等頓首謹致書于彼得·彼得羅維奇大人。遵照大俄羅斯、小俄羅斯、白俄羅斯一統專制君主、沙皇、大公約翰·阿列克謝耶維奇、彼得·阿列克謝耶維奇陛下的諭旨,按照國家外交事務衙門頒給我的文書、規定和訓令,我受命前往中國邊境與中國欽差大臣舉行使節會晤,以消除此前的紛爭,劃定疆界,永修和好。遵照大君主諭旨,我們與中國博格達汗殿下欽差大臣在涅爾琴斯克(尼布楚——引者)附近舉行了談判。賴全能上帝的保佑和基督的庇護者、至高無上圣母的庇佑,并托大君主陛下的洪福,經多次艱苦談判,已與中國使臣簽訂了永久和約,劃定了邊界,在條約文本上簽字蓋章后,交換了條約文本。在沙皇陛下與博格達汗殿下關于劃定邊界的條約文本中規定:將向下流入石勒喀河左岸之格爾必齊河定為兩國之邊界。自此河源之石頭山起,順該山之嶺脊直至于海:凡山南流入阿穆爾河之大小河流,均屬大清國;山北所有河流,均屬沙皇陛下之俄羅斯國。俄國所屬雅庫茨克縣境內切日河(烏第河——引者)和界山之間所有入海河流及其間一切土地,因我等未奉劃分此等土地之大君主諭旨,不敢擅自劃分,暫行存放。切日河右岸至上述山嶺之間懸而未決之土地,俟適當時機,大君主和博格達汗殿下愿意劃分之時,或遣使臣,或行文書,再行議定。根據條約,石勒喀河右岸,自流入阿穆爾河之額爾古納河河口至河源定為邊界。雙方均不得在阿爾巴津地方保留任何居民點。禁止雅庫茨克堡及雅庫茨克堡所轄其它城堡之獵人、軍役人員和異族人越境打獵,制造爭端,以免因此而破壞協議和永久和好。大人,接獲大君主關于此事之政旨后,仰即遵照執行。此事我等已奏明大君主。

采自《雅庫茨克檔案抄件》手稿,第3卷,第338張。該手稿藏于帝國科學院

(五)關于早期中俄邊境貿易

《歷史文獻補編》第12卷,第92號文件。

從這份文件可以知曉《尼布楚條約》簽訂后俄羅斯對中俄邊境貿易的重視,派往中國的商隊的巨大規模,中國地方政府的友善接待,以及俄羅斯方面對商人的具體要求。

這份文件是給涅爾琴斯克哥薩克十人長阿列克謝·庫茲涅佐夫的訓令,命令他前往中國邊城墨爾根(嫩江),向中國官方通報:皇商斯皮里頓·良古索夫等攜帶皇家貂皮等貨物前往中國墨爾根交易,購買和換取皇庫所需之各種中國貨物,請中國方面予以協助。

關于雅克薩戰爭之前的中俄邊境貿易,《歷史文獻補編》第6卷第132號文件(“葉尼塞斯克督軍米哈伊爾·普里克隆斯基,就以貂皮換取中國絲綢、土布,并將這些東西和蒙古呼圖克圖所贈綢緞、銀器等運往莫斯科事,致托博爾斯克督軍彼得·薩爾特科夫的公函”)提供了相關信息。

二 學術評價

《歷史文獻補編》約收入珍貴文獻1800多件,它們來自俄羅斯中央檔案館、地方檔案館、圖書館、私人藏書,內容涵蓋12~17世紀俄羅斯經濟、政治、宗教、軍事、外交、貿易等方面。較之1841~1843年出版的5卷集《歷史文獻》,其卷帙更多,內容更為廣泛。對于俄國史、中俄關系史研究,這是一部極其重要的文獻資料匯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华池县| 昌宁县| 屯昌县| 铁岭市| 隆化县| 广水市| 于都县| 镇巴县| 桐柏县| 巴彦淖尔市| 河东区| 洪雅县| 临西县| 招远市| 富民县| 邯郸市| 洞头县| 盐边县| 星座| 闵行区| 综艺| 锦州市| 无极县| 宁南县| 溧阳市| 桑日县| 广饶县| 华阴市| 浮山县| 琼海市| 利川市| 鄄城县| 苏州市| 黄大仙区| 柳林县| 靖江市| 旌德县| 石楼县| 西安市| 石棉县| 三门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