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英國金融組織體系的特點
英國的金融組織發展最早,沒有成熟的經驗可以借鑒。因此,在不斷探索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獨特的銀行制度,主要表現為分行制和專業化。18世紀50年代,以國債制度的建立為核心,以英格蘭銀行為代表的銀行網絡體系,以倫敦證券交易所的早期發展為基本內容的英國近代金融體系已具雛形,是英國率先邁入工業化大門至關重要的因素。
一 最典型的中央銀行制度
英國中央銀行產生最早,獨立性較強,是最典型的中央銀行制度,成為世界其他國家中央銀行所采納和模仿的傳統模式。
英國是現代銀行體制的發源地。1694年,根據蘇格蘭人皮特遜的計劃建立的英格蘭銀行是世界上最早產生的(瑞典第一國家銀行除外)、一直發展至今的第一個私人股份制商業銀行;同時,在國家政權的支持下,逐漸由具有發行貨幣、代理國庫而又經營一般商業銀行業務的兼營式中央銀行,演變為高度專業的現代中央銀行的典型;它還是世界上獨占貨幣發行權最早的股份制中央銀行。《1946年英格蘭銀行法》使英格蘭銀行正式成為中央銀行,該法有效地使英格蘭銀行國有化了。在該法頒布之前,英格蘭銀行自1694年成立后一直行使著中央銀行的職能,卻以一家私營企業身份運營。《1946年英格蘭銀行法》從法律上確立了英格蘭銀行從屬于英國財政部的地位,這種狀況直到1997年才得到改變。英格蘭銀行的產生和發展歷史年久資深,影響廣泛,結構復雜,在其數百年的發展過程中,已形成較為完善的中央銀行制度。從某種意義上講,英國銀行體制產生發展的歷史,也是近代世界銀行體制發展的歷史。
二 高度集中的分支銀行制
英國是總行-分支行制度的主要代表國家之一。在三百多年的現代銀行發展史中,英國形成了完善的分支行制度模式,主要商業銀行的分支行遍布國內外,在銀行體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最初,英格蘭典型的銀行是私人銀行,即由一個人獨自或少數人合伙經營的銀行。它們一般規模很小,大多只在當地鄉鎮經營。后來,越來越多的私人銀行和合股銀行合并,形成了僅存的幾家大銀行。通過在各地設立分支機構來控制全國大部分金融業務,逐漸形成了西方商業銀行的典型模式——高度集中的分支銀行制。因此,所謂英國模式最突出的是分支銀行制,如倫敦清算銀行各總行設在倫敦,分支行遍布全國各地。分支銀行制的形成可以說是由英國銀行早期發展的兩個趨勢推動的,即合股銀行的發展造成了私人銀行的衰退以及銀行合并,結果是銀行家數不斷減少,而分行家數急劇增加。同時,銀行的合并運動更有力地推進了分支銀行制的發展。銀行的合并不僅表現為早期股份制銀行吞并私人銀行,使其成為自己的分行,而且股份制銀行之間也有吞并與收購發生,最終生存下來的銀行分行規模大增,銀行數量不斷減少而分支行數量急劇增加。到1921年時,最大的一家倫敦清算銀行經營著7500個以上分支行,其中“五大行”壟斷著全局。清算銀行系統,包括倫敦清算銀行、蘇格蘭清算銀行和北愛爾蘭銀行有13500個分支行,單倫敦清算銀行就有12000個分支行。分支銀行制有其獨特的優勢:銀行分支行機構眾多,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吸收存款,為客戶提供便利的服務,有利于各銀行之間的業務競爭;機構可以隨著業務發展的狀況適時增減,設置靈活,有利于獲得規模經濟效益;可以分散風險,保障銀行的安全運營和穩定發展。內部分工明確,可以向客戶提供更專業的服務,提高銀行自身的效益;系統內部實行層層控制,有利于金融監管部門對銀行業的管理。
三 自然、直接、充分的銀行集中壟斷
自然的、直接的銀行集中壟斷是英國銀行業的一個主要特征。生產高度集中壟斷的歷史趨勢推動英國銀行業形成了較高程度的集中壟斷。銀行集中壟斷在很大程度上是市場機制作用的必然結果,英國政府對此既不阻撓也不鼓勵,是隨著商品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通過競爭和淘汰,經由改組、合并和兼并而實現的。其突出特點是股份制存款銀行吞并私人獨資和合股銀行,倫敦大銀行吞并地方性小銀行,從而使少數大銀行壟斷全國金融市場。
倫敦清算銀行通過不斷合并,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已形成五大行六小行的局面,1986年開始經過新的大合并浪潮以后,又形成四大行二小行的局面,實際上是四大行的壟斷局面。蘇格蘭清算銀行沒有卷入20世紀初銀行大合并的浪潮,20世紀40年代末銀行數仍維持8家,但50年代和60年代也兩度發生合并和再合并,只剩下3家。其實,在清算銀行系統,四大行不僅控制著倫敦清算銀行,而且控制著蘇格蘭清算銀行和北愛爾蘭銀行。六家倫敦清算銀行、三家蘇格蘭清算銀行和兩家北愛爾蘭銀行都各與四大行之一有聯系,或其子銀行便是其聯系銀行的成員之一,足以看出銀行高度集中壟斷的局面。圖1-2是倫敦清算銀行的合并歷程,圖1-3是蘇格蘭清算銀行的合并歷程,表1-1是四大行的高度壟斷表現。

圖1-2 倫敦清算銀行的合并歷程
注:銀行行名下有橫線者為五大行或四大行。
資料來源:轉引自陳國慶:《英國金融體系的特征和新發展》(下),《南開經濟研究》1990年第4期,第10頁。
除清算銀行由四大行壟斷外,英國共有31家大銀行被列入《銀行家》所編的1988年“世界1000家銀行”,這31家大銀行有英格蘭銀行認定的八家最大銀行,其總資產合計占這些大銀行總資產的85%,利潤合計占93%,這又從經營和效益上反映出銀行集中化形成的高度壟斷。[1]表1-2是1988年英國八家最大的銀行。

圖1-3 蘇格蘭清算銀行的合并歷程
資料來源:轉引自陳國慶:《英國金融體系的特征和新發展》(下),《南開經濟研究》1990年第4期,第11頁。
表1-1 四大行的高度壟斷

表1-2 1988年英國八家最大的銀行

四 專業化的商業銀行制
英國金融銀行的另一表現是專業化,英國的商業銀行、儲蓄銀行和投資銀行業務嚴格區分開來,形成了專業化的商業銀行制度。這種專業化又推廣到其他金融中介。因為受真實票據理論的影響,傳統上的清算銀行(英國的商業銀行)一直以主要發放短期貸款為經營原則,對企業只能做短期融通(主要是所謂的自動清償貸款),而不能做長期放款。它們統治著短期存貸市場和支付系統,直到20世紀初,還極少通過購買公司股票和債券等形式對工商業進行直接投資。而為企業進行長期融資是其他專業機構的職能,因此,當長期資金需求增大時,英國設立了許多新的專業機構。如1928年設立的農業抵押公司;1945年設立的工業金融公司和工商業金融公司,后來二者合并組成產業金融公司,并附設專門為高技術融資的部門;1977年設立的產業股份資本公司,專門為股票未上市的公司以及已經上市的小公司籌集股本。
對個人的金融服務一樣具有專業化的特點。商業銀行忽視了小額儲蓄,無法滿足個人對金融服務的需求,因此,需要各種儲蓄銀行為家庭提供專門服務。清算銀行不經營住房抵押貸款,也不經營養老金保險,由各類儲蓄銀行專門為其服務;隨后專業化又推廣到經營消費信貸的金融行、專門承兌貿易票據的承兌行(商人銀行),以及專門提供住房抵押貸款的房屋互助協會、專門從事人壽保險的保險公司與養老金基金;后來又出現投資信托公司和聯合信托公司。它們各有專門法規——如信托儲蓄銀行法、友誼社法、房屋互助協會法等,得到政府的鼓勵,比較快地發展起來,同時它們分屬各種不同的協會或聯合會,遵守不同會章的約束。
五 由自我監管到銀行監管
英國的金融監管比較有特色。英國的金融制度比較健全,金融機構都很注重自己的聲譽。與之相反的是,英國的金融監管法律并不健全,長期以來英國甚至缺乏一套完整正規的金融監管法律,并且金融監管機構也很少對金融機構進行定期的現場檢查,發現了問題它們一般也是通過“道義勸說”的方式來加以糾正。在世界各國中,英國是銀行法規最少、管理最為寬松而又保持銀行體制相當穩定和高效率的國家。英國的金融制度缺乏立法性,往往依賴在長期的實踐中形成的傳統慣例和習慣性原則來約束和指導各金融機構的行為。英國金融管理當局和金融機構之間的關系也十分特殊,金融管理當局在金融監管上沒有一整套正規的監管制度,往往通過“道義勸告”和“君子協定”這些典型的英國原則來進行監督和調節。監督管理工作僅限于向各銀行索取資料,提出建議和勸告,在自我約束的基礎上完成。《1946年英格蘭銀行法》雖規定了金融監管的一些具體措施,但很長時間內這些措施并未真正實施過。在英國銀行業中,監督和被監督雙方的相互理解、信任和合作比法律條文規定更為重要。此外,雙方對金融業務共性和彼此相互影響依賴的整體性有深刻認識,這是以自我約束為特征的監督管理制度的基礎。
20世紀70~80年代,英國銀行業發生了兩次比較大的危機,促使英國金融監管逐步走向法制化、正規化的道路,先后頒布了《1979年英格蘭銀行法》和《1987年英格蘭銀行法》,實行分業監管體制,涉及英格蘭銀行、財政部、證券與投資管理局、貿易工業部等政府部門,主要有9家監管機構。盡管法制化程度不斷加深,但法律賦予金融監管機構廣泛的自決權,因而監管體制仍然是監管與自律相結合,自律的作用非常明顯。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新型化、多樣化、電子化為特征的金融創新改變了英國傳統的金融運作模式,發生在銀行業、保險業、證券投資業之間的業務彼此滲透,使英國金融業多元化混業經營的趨勢加強,英國金融監管也走向“混業模式”。《2000年金融服務與市場法》(FSMA)的頒布,將對金融服務業進行直接監管的機構由原先的多家變為一家,成立了金融行業唯一的監管局——金融服務監管局(FSA),金融服務監管局的成立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英國開始對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進行強有力的監管。
六 英國的金融業高度國際化、全球化
倫敦是西方最早和非常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由于英國金融業早期管理偏松,其他金融機構發展速度很快,大量外資流入使得英國金融業外幣業務比重增長。大量的外國金融機構在倫敦設立了分支機構。隨著金融中介的競爭日益激烈,商業銀行之間的區別開始模糊,業務經營方式由專業化向混業化、全能化轉變。銀行業務國際化程度高,倫敦一直是世界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有大量的外國銀行;同時,英國銀行也開辟了廣闊的海外市場,匯豐銀行、巴克萊銀行等的國際業務占有很大份額,并且在海外有廣大的分行網。20世紀60年代中葉以后,在倫敦設立機構的外國銀行數目直線上升。1960年,在倫敦設立直接代表機構(即設立分行、子公司和代表處)的外國銀行不到80家,沒有間接代表(即由其他銀行或聯合企業或國際銀行財團代表的)。1985年,直接代表機構增加到399個,間接代表64個,共463個。1989年合計數字又增加到521個,代表515家外國銀行與準銀行機構,其中分行256個,子公司68個,代表處177個,國際銀行財團20個。從1975年起,外國銀行在英國的業務活動就占據優勢。1989年底,全英銀行總資產為12342億英鎊,其中外國銀行為7300億英鎊,占59%;全英銀行總存款為11361億英鎊,其中海外銀行為7119.6億英鎊,占63%;總貸款為7717億英鎊,其中海外銀行為5958億英鎊,占77%。[2]由表1-3可知,早在20世紀80年代,英鎊以外的其他通貨存款總額已經超過英鎊存款總額,外國銀行存貸款業務已經成為英國金融業務的主要組成部分。
表1-3 1983~1989年英國銀行、海外銀行、國際銀行財團存款數額

表1-3 1983~1989年英國銀行、海外銀行、國際銀行財團存款數額-續表1

七 銀行業務交叉向綜合化、集團化、電子化發展
隨著競爭的加劇,歐洲貨幣市場的產生引起外國通貨業務的激增,平行貨幣市場出現并很快超過傳統的貼現市場,大批外國銀行涌進倫敦。清算銀行不得不從傳統的專業化經營向業務多樣化綜合性經營發展。清算銀行先是打破傳統的短貸市場和支付系統,開展多樣化的銀行業務,接著與金融行聯合,參加消費信貸,主要的銀行各自獲得一家金融行作為獨家所有的子公司。隨著對金融業的管制放松、允許各類金融機構進入其非傳統的活動領域,英國金融業務進一步交叉,形成沒有業務界限、無所不包的金融集團。這樣清算銀行又經營承兌行業務、發行信用卡、經營單位信托、開辦保險經紀公司等,以至于長期壟斷住房抵押貸款的房屋互助協會等也開始被大銀行收購兼并,如米德蘭銀行收購托馬斯·庫克集團這個著名的旅行支票發行公司,勞埃德銀行收購經營房地產經紀的黑馬經紀公司。1986年證券交易所大改革后,放寬對會員資格的限制,銀行又紛紛收購證券中間商或經紀人行號。英格蘭銀行甚至允許清算銀行在貼現行參股。英國的四大行都發展成為集團,集團的子公司與聯系公司遍布全球。表1-4、表1-5和表1-6分別是勞埃德集團、巴克萊集團、米德蘭集團在國內國外的子公司與聯系公司和主要業務情況。
表1-4 勞埃德集團國內子公司及聯系公司和主要業務情況

表1-4 勞埃德集團國內子公司及聯系公司和主要業務情況-續表1

表1-5 巴克萊集團國內外公司及主要業務情況

表1-5 巴克萊集團國內外公司及主要業務情況-續表1

表1-6 米德蘭集團國內外公司情況

除了原來的清算銀行之外,20世紀80~90年代及以后,英國新進入零售性銀行市場的競爭者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一是房屋互助協會,如阿倍國民、哈利法克斯等規模較大者往往擁有相當龐大的資產規模及分支網絡,并且其經營實力也不在傳統的清算銀行之下。二是一些實力雄厚的大型工商集團,如經營范圍涉及航空、廣播、音像、飲料等行業的英國維京集團(Virgin)在1995年便開始提供低息個人住房抵押貸款。此外如塞恩斯伯里的特易購(Tesco)、瑪莎百貨(Marks & Spencer)等大型超市集團也紛紛在集團下設置專門的銀行部門,利用其廣泛的連鎖網絡及品牌效應進入零售性銀行市場,為消費者提供范圍有限但定位明確的零售金融業務。三是英國國內的保險公司從20世紀90年代之后也越來越多地涉足零售性銀行業務。自1994年明珠保險公司成為首家獲準正式經營銀行業務的保險公司之后,英國的普天壽、標準壽險等許多大型保險公司均已開設了存款及個人抵押貸款等業務,并在短時間內得到迅速發展,成為英國零售性銀行市場上的后起之秀。
20世紀80年代之后,各類機構的業務日益相互滲透,彼此間界限日益模糊。其中主要從事傳統存貸款業務的清算銀行通過與其他金融機構的并購、合作或自行設立等方式越來越多地涉足保險、證券、資產管理等業務,逐漸向業務綜合化、全能化的方向發展。如國民西敏寺銀行建立了資本市場部,巴克萊銀行擁有了承兌行BZW,米德蘭銀行合并了承兌行蒙塔古等。這種銀行業務綜合化的發展趨勢,一方面壯大了清算銀行的綜合實力,另一方面則使得英國本土的專業承兌行面臨著日益狹小的生存和發展空間,即有的評論者指出的“英國承兌行的衰落”。與此同時,面對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日益強大的競爭壓力,英國銀行業應用先進的電子、通信技術,以更新的銀行經營方式提高服務效率;同時,在英國的銀行數量明顯下降、平均資產規模有所提高,從而增強了英國銀行業的國際競爭力。
總之,英國銀行業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優良傳統,使它擁有全球同行最高的聲譽和相當大的穩定性。它有著出色的經營管理技巧和靈活準確的資產負債調配及運營,同時,也有著出色的服務、穩健的經營并對外負無限的責任,因此,經營穩健和信譽卓著是英國銀行業成功的關鍵所在。作為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英國的銀行體系是隨著英國客觀經濟環境的實際需求以及在世界經濟地位的壯大,一步步建立和完善起來的。因此,英國的銀行制度呈現出漸進式的、自然構造式的特點,人為干預的因素很少。
[1]陳國慶:《英國金融體系的特征和新發展》(下),《南開經濟研究》1990年第4期,第10~12頁。
[2]劉振芳:《英國金融機構的國際化》,《歐洲》1994年第6期,第3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