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制造業產能過剩問題研究
- 溫湖煒
- 1351字
- 2025-04-08 15:08:00
第二節 研究意義
現有研究文獻,主要從周期因素、市場因素和政府因素等視角分析我國產能過剩的決定因素與形成機理,并且產能過剩研究的主流觀點認為政府干預下的體制性扭曲、資源要素價格形成機制受到干擾及其引起的過度固定資產投資是產能過剩的根源,治理對策主要是弱化政府干預、加強宏觀調控和行業協作、制定嚴格的準入政策和完善的退出機制、理順資源要素價格形成機制等。但是,無論是產能過剩的成因研究,還是產能過剩的治理對策研究,不同學者之間充滿了爭議?,F有研究的主流觀點認為,建立和完善市場機制就能夠有效化解產能過剩,但是,市場機制相對完善的發達國家也曾經出現過產能過剩危機。進一步仔細分析發現,大部分發達國家在制造業發展到一定階段、有結構轉型需求時,都出現過一定程度或者嚴重的產能過剩。所以說,雖然建立和完善市場機制是必要的,但這不太可能化解我國制造業目前的產能過剩。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過快也飽受詬病,被認為是中國制造業產能過剩的重要原因。但是,中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在近幾年不斷下滑,2016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更是創16年新低,民間投資增速也出現斷崖式下滑,以遏制投資規模的方式治理產能過剩毫無疑問會造成經濟增長速度斷崖式下滑。此外,我國政府一直努力完善資源要素價格形成機制、降低政府干預程度,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此背景下制造業出現了新一輪的產能過剩,意味著此輪產能過剩并不能由這些因素很好地解釋。本書充分考慮到此輪制造業產能過剩的本質是創新能力不足,對我國制造業產能過剩問題進行深入研究,重新審視我國制造業產能過剩的現狀、成因及治理思路,重點關注研發創新、對外直接投資化解制造業產能過剩的實際效果和作用機制,并思考如何充分發揮兩大戰略化解制造業產能過剩的作用,為我國實現“穩定方式”去產能提供新的思路。可以說,本書考慮了此輪制造業產能過剩問題的特殊性,從新的視角對產能過剩成因、形成機制及治理對策展開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善產能過剩的相關理論,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
2015年我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去產能”列為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之首,充分體現了政府治理產能過剩的決心,同時也體現了產能過剩治理任務的艱巨性。因此,對我國制造業產能過剩相關問題的研究,對科學治理產能過剩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針對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產能過剩,政府連續出臺了一系列嚴格的產能過剩治理措施,但是,政府推行的產能過剩治理對策很多與我國經濟增長、就業目標相悖,產能過剩治理短期內會帶來投資增速下滑、失業加劇以及經濟增長緩慢等問題,進一步抑制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政府同時又出臺了大量應對經濟危機的干預政策,削弱了市場優勝劣汰機制和產能過剩治理措施的實施效果,導致產能利用率出現持續下降的復雜局面,產能過剩問題也“久治不愈”和“日益嚴重”。所以說,傳統的產能過剩治理思路面臨產能過剩治理和經濟增長的權衡取舍問題,從而導致傳統的產能過剩治理思路和政策并沒有有效化解制造業產能過剩,更沒有改變中國制造業產能過剩的本質。在此背景下,本書揭示中國制造業產能過剩的本質是企業創新能力不足、國際分工處于價值鏈低端,并結合中國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鼓勵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走出去”戰略,為我國制造業實現“穩定方式”去產能提供新的思路,具有突出的現實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