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元大都史話
  • 孫勐
  • 2067字
  • 2025-04-03 18:56:27

關于中國古代都城的“通俗讀物”,過去已經出版過不少?,F在又編寫、出版“中國古代都城史話”叢書的原因,我想主要是基于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古代都城考古的大量新發現、大發現,以及古代都城研究的眾多新成果的取得、新方法與新理論的提出與應用,因此有必要將上述中國古代都城考古發現與研究成果及時編寫、出版一套新的“中國古代都城史話”叢書,使社會大眾能夠及時了解、分享新的古代都城科學研究新成果、新進展。本叢書亦列入“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中國史話”。

縱觀新的“中國古代都城史話”叢書,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首先是對中國古代都城本質認識更為深刻。

本叢書中的各個古代都城,不是把中國古代都城的“主體”僅僅作為“建筑史”認識,而是就古代都城的“國家政治文化”層面去解析、解讀,正如王國維先生所說:“都邑者,政治與文化之標征也?!?a id="w1">[1]都城的城墻、城門、宮殿、官署、宗廟、社稷、明堂、辟雍、靈臺等建筑是體現國家主導意識形態的平臺。這些標志性建筑的設計者,通過建筑的語匯,再現了建筑的哲學、政治、文化理念。我們所說的建筑語匯,主要包括建筑群的組合、分布,建筑形制、結構,建筑構件與裝飾等內容。在古代建筑中,尤以都城建筑群的布局形制最為集中凝聚了建筑所折射的政治、哲學思想,成為承載國家歷史的重要物化載體。

其次,中國古代都城的“國家政治文化”內涵。

中國古代都城是古代王朝的政治統治中心、經濟管理中心、文化禮儀活動中心、軍事指揮中心,因此說都城是國家的縮影,宮城是國家的政治中樞。鑒于都城、宮城的上述特點,歷代王朝均把都城選址、建設等作為“國家大事”對待,都城建設因此也就成為“國家工程”,而且還是國家的“一號工程”,每當“改朝換代”,新王朝當務之急就是首都的選址與都城營建,如劉邦建立漢王朝伊始,在洛陽召集群臣討論定都問題,決定定都關中之后,又任命丞相蕭何親自負責營建都城——漢長安城,而都城建設的首批工程就是建造國家政治中樞的宮城——未央宮,以及大朝正殿——前殿,東闕、北闕與武庫、太倉等與國家息息相關的重大工程。與此同時營建城墻、城門及宗廟、社稷等禮制建筑,這些成為都城“國家政治文化”的物化載體。此類都城營建歷史在中國古代各王朝是屢見不鮮的。因此我們說中國古代都城的考古學文化、歷史學文化實質上是“國家政治文化”。

再次,作為“國家政治文化”的中國古代都城文化,提煉出“國家認同”的理念。

中國歷史由不同時期、不同王朝組成,不同王朝的最高統治集團往往由來自不同地區的族群政治精英組成。但是,在中國歷史上不論哪個王朝及其哪個地區的人、哪個族群的人,作為國家統治者,他們均把中國古代都城文化視為“國家文化”,在都城營建中尊崇歷代王朝都城形成的政治文化“共識”,這種都城“政治文化共識”就是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國家認同”。從夏商周至秦漢王朝的都城,再至北魏鮮卑人營建的洛陽城、十六國時期北方族群在內地營建的都城,降至中古時代及其以后的遼金元清王朝都城,這些不同時期、不同族群營建的不同王朝都城,其布局形制、理念有著一脈相承的特點,尤其是都城營建中的“擇中”原則,大朝正殿“居中”“居前”“居高”作法,“左祖右社”“前朝后寢”布局形制等,無不體現出國家至上思想。這些不同都城的上述“共同點”,就是我們所揭示的中國歷史上傳承的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國家認同”。

復次,中國古代歷史上不同王朝都城布局形制與營建理念所體現的“國家認同”折射出的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不斷裂文明”。“五千年來不斷裂文明”的歷史是中國歷史不同于世界上其他國家歷史的最大特點,這種特點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五千年”之久,二是“不斷裂文明”,這二者的密切相連形成整體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統一特點。世界史上的北非埃及、西亞兩河流域、南亞次大陸印度河流域等地古代國家,早在距今“五千年”甚至更早已經形成、存在的不少,但是能夠從那時延續至今的國家非中國莫屬;世界史上具有“不斷裂文明”的國家也不在少數,但是具有“五千年文明”之久而“不斷裂”國家歷史的又非中國莫屬。新的“中國古代都城史話”就是力求深刻、全面揭示“五千年不斷裂文明”,借此增加中華民族的凝聚力。

最后要指出的是,本叢書在撰寫中,力求以都城田野考古資料為主,充分利用歷史學研究新成果,采取多學科、跨學科結合的研究方法,把中國歷史上的重要都城全息地呈現于社會大眾面前。因此我們的作者隊伍基本上以考古學學者為主,特別是中青年考古學家。他們現在大多是中國古代都城考古的第一線專業人員,有些還是相關都城考古領域的專家。他們的知識結構、學術研究背景,為他們完成“中國古代都城史話”叢書的撰寫提供了重要條件。

在“中國古代都城史話”叢書付梓之際,希望本叢書能夠在弘揚優秀中國古代歷史文化傳統方面,發揮積極向上的作用。

劉慶柱[2]

2018年5月13日


[1] 王國維:《殷周制度論》,《王國維學術經典集》(下集),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

[2] 劉慶柱,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主席團成員、歷史學部主任、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專家委員會主任,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

主站蜘蛛池模板: 蓬溪县| 福海县| 泸州市| 道真| 吉木萨尔县| 康马县| 南宫市| 惠州市| 印江| 大悟县| 上栗县| 大埔区| 玛纳斯县| 徐闻县| 曲松县| 加查县| 本溪| 江西省| 许昌县| 宁强县| 梁河县| 广西| 搜索| 万荣县| 武邑县| 宁海县| 额尔古纳市| 醴陵市| 荣成市| 科技| 阜阳市| 杭州市| 巩留县| 温泉县| 岚皋县| 通化县| 綦江县| 大关县| 毕节市| 隆化县| 内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