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北京,古稱幽、薊,是漢、唐時期的軍事重鎮,擔負著防御游牧民族南下進入中原的重任。唐末以來,戰爭頻仍,幽州成為多方勢力覬覦、爭奪的重地。之后,契丹占據幽云,形成遼、宋對峙局面;女真吞并中原,形成金、宋對立狀態。這一階段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南北朝時期。在契丹、女真的統治下,幽州憑借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優勢,開始由地方一級行政區劃上升為北方政權的陪都和都城。最終,興起于漠北的蒙古族建立大元帝國,結束了長期的分裂與割據。這不可不說是中國古代國家、民族和社會發展史上的一大變局。隨之而來的是,北京首次成為大一統封建王朝都城的所在地,終結了漢、唐建都固定于長安—洛陽一線的傳統。這可以說是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上的一大變局。這一系列的變化,與蒙古族的強勢崛起有著最為直接、最為密切的關聯。
蒙古部的祖先是中國境內室韋的一支,唐代稱之為“蒙兀室韋”。到了12世紀末,居住在蒙古高原上的部落有100個左右,并且形成了幾個大的集團,蒙古部集團就是其中之一。公元1162年,鐵木真出生于蒙古尼倫部孛兒只斤氏族中。經過聯合與戰爭,鐵木真擊敗、收服了各個部落,完成了統一全蒙古的大業。公元1206年(金泰和六年、宋開禧二年),全蒙古的奴隸主貴族在鄂嫩河畔舉行了忽里勒臺(大朝會),共同推舉44歲的鐵木真為全蒙古的大汗,上尊號為“成吉思汗”,這標志著蒙古族形成了統一的局面,步入新的歷史階段,并有利于蒙古社會的全面發展。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之后,開始商議伐金復仇,并謀求擴展活動空間。當時,大蒙古國的南方主要有兩個政權,一個是黨項族建立的西夏國,另一個就是女真族建立的金朝,這兩個政權成掎角之勢。因此,若要伐金,就必須首先解除西夏的軍事威脅。于是,成吉思汗先后派兵三次征討西夏,迫使西夏納貢請和。之后,蒙古大軍開始南下攻打金朝。蒙古滅金的戰爭主要經過了三個階段:1211~1217年為成吉思汗攻金階段;1217~1223年為木華黎攻金階段;1229~1234年為窩闊臺滅金階段。其中,1215年成吉思汗借口金宣宗遷都汴京(今河南開封),出兵攻占了金中都。
金宣宗的南逃,加之蒙古大軍的圍攻,導致金中都城內絕糧,人相食,皇城、宮城變為一片廢墟。“人民殺戮幾盡,金帛、子女、牛羊、馬畜皆席卷而去。屋廬焚毀,城郭丘墟……燕京宮室雄麗,為古今之冠,韃人見之,驚畏不敢仰視,既而亦為亂兵所焚,火月余不滅。”金中都殘破,人口凋零,并被降為燕京。元太祖十二年(1217)建行省于燕京,成吉思汗的“四杰”之一——木華黎為天下兵馬大元帥,統漠南漢地軍政大事,形成燕京軍事政權。窩闊臺繼承大汗之位后,聯宋攻金,于1234年正月破蔡州,金哀宗自殺,金朝滅亡。窩闊臺修建了蒙古國的第一個都城——哈剌和林城。1251年,蒙哥即汗位,令其弟忽必烈主管漠南漢地軍事諸事。憲宗五年(1255),蒙哥命忽必烈據桓州東的金蓮川。翌年,“世祖命劉秉忠相宅于桓州東,灤水北之龍崗”,并在此“思大有為于天下,延藩府舊臣及四方文學之士,問以治道”,即為著名的開府金蓮川。1259年,蒙哥汗病死于伐宋軍中。尚在鄂州前線的忽必烈得知留守和林的阿里不哥準備即汗位的消息后,便急速撤兵北還。只有當這位來自草原、長于馬背之上,而又深諳漢法、重用漢族士人的具有雄才大略、深謀遠慮的政治家奪取了最高統治權,嶄新的歷史篇章才會隨之掀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