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城勞動力遷移與農村人力資本積累
- 孫燕銘
- 8字
- 2025-04-07 16:00:20
第1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一 選題背景
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進程表明,現代化的進程不僅對應著經濟結構的轉變,同時對應著由傳統的以農業就業為主向現代的以非農就業為主的就業形態的轉變。而勞動力由農村遷往城市,就是這一過程的具體體現。
在我國經濟體制轉軌過程中,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大量勞動力從農村遷往城市,從農業部門轉移到非農業部門,從不發達地區流向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發達地區。根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數據,我國在2000年的總遷移人口就已達1.44億人,其中,省內遷移人口約為0.972億人,跨省遷移人口約為0.339億人。在省內遷移的人口中,由農村向城市的遷移約占52%;在跨省遷移人口中,農村向城市的遷移約占78%。[1]
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數據,我國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口中,全國總遷移人口(在統計資料中,“遷移人口”指居住地與戶口登記地所在的鄉、鎮、街道不一致且離開戶口登記地半年以上的人口)約為2.614億人,其中,市轄區內人戶分離的人口約為0.3996億人,不包括市轄區內人戶分離的人口約為2.214億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全國總遷移人口增長了81.53%。
經典的發展經濟學理論告訴我們,農業部門與非農業部門之間存在著技術差異,因此,要實現農業現代化,消除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勞動力在這兩個部門間進行再配置是一條必經之路,同時,兩部門勞動生產率的大體趨同也是鄉城勞動力遷移過程完成的必要條件。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7174.7元,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為5153.2元,前者是后者的3.33倍;而2005~2008年的相應數據分別為3.22倍、3.28倍、3.33倍、3.315倍。[2]由此可見,目前,我國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依然顯著,我國的鄉城勞動力遷移進程仍將繼續,而這無疑也是我國在21世紀面臨的重大社會變遷之一。
當前,隨著轉軌階段改革開放的深入,學術界已經結合經濟學、社會學等領域的相關理論,對我國鄉城勞動力遷移以及與之相關的城市化問題給予了關注,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盡管如此,從鄉城勞動力遷移本身探討其對農村人力資本積累的影響,并展開深入系統的分析和闡釋的文獻并不多。
人力資本主要是指體現在個人即勞動者個體上的資本,這種資本的形成需要對人本身進行投資,如對教育、健康、培訓等的投資,這些都是形成人力資本的主要因素。人力資本的內涵主要強調以下兩方面:第一,對人力資本的投資,從長期來看,其收益要遠遠超過對物質資本的投資收益;第二,人本身所具有的技能和知識,是一種極為重要的資源。
二戰后,以人力資本的形成和積累為出發點,很多西方經濟學家將研究目光轉向了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農村勞動力遷移等領域。其中,以舒爾茨為代表的許多學者認為,在為欠發達國家提供的援助計劃中,對廠房、機器設備等物質資本的投入固然重要,對人力資本的投入則更為關鍵。這不僅能夠大幅提高生產率,提升勞動力的技能和素質,帶動經濟起飛,還是縮小貧富差距和消除不平等問題的一劑良方。
作為一個擁有近8億農民的發展中國家,我國不僅存在許多經濟轉型階段的共性問題,如城市化問題,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勞動力由傳統農業部門向非農部門轉移的問題,人力資本的投入、形成和積累問題,轉型時期的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問題等,同時,我國的轉軌進程也具有自身的獨特性。在改革開放前,我國實行計劃經濟體制,對城市人口嚴格控制,在制度設計上對城市、鄉村實行嚴格分離,尤其是實行以戶籍制度為代表的制度體系,這進一步推動了我國城鄉二元經濟格局的形成,造成了我國城市化水平偏低、農業普遍落后于工業的局面,這些制度因素也一直影響著經濟協調發展和勞動力有效遷移的進程。農業勞動力難以順暢地在城市就業、生活,農村勞動力遷移具有動態性和不穩定性,對農村地區的人力資本積累產生了影響。因此,對我國鄉城勞動力遷移問題進行研究,不僅要考慮發展中國家轉型階段的共性問題,更要考慮植根于我國獨特的制度環境和背景的鄉城勞動力遷移的特殊性。
本書從鄉城勞動力遷移入手,結合我國獨特的制度環境以及鄉城勞動力遷移的特殊路徑,沿著鄉城勞動力遷移對農村地區人力資本積累的影響這條主線,同時結合經濟學、社會學等領域的研究理論和方法,對鄉城勞動力遷移以及如何合理有效地推進鄉城勞動力遷移等問題進行深入研究,指出這些問題的癥結,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議,這是本書的主要研究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