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關于“以人民為中心”思想蘊含的“三個統一”哲學闡釋
- 倫理與文明(第7輯)
- 賈英健主編
- 4199字
- 2025-04-02 10:41:23
李印照[13]
摘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充分彰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統一,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髓和主線,是對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繼承和發展,也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指針和遵循。從哲學視域來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了黨性與人民性、歷史觀與價值觀、民族性與世界性的高度統一。
關鍵詞:人民性 以人民為中心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黨的十九大報告對“以人民為中心”的豐富內涵做了深入的闡述。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充分彰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統一,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精髓和主線,是對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繼承和發展,也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指針和遵循。
一 不忘初心:黨性與人民性的高度統一
黨性與人民性相統一,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觀點,是無產階級政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最本質的特征。2013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強調:“黨性和人民性從來都是一致的、統一的。”任何把黨性和人民性割裂開來、對立起來的思想認識,不僅是對黨性與人民性相互關系的曲解,更是對黨的性質和宗旨的褻瀆。
黨性是黨員立身立業立言立德的基石。“黨性是高度發展的階級對立的結果和政治表現。”[14]劉少奇同志也指出:共產黨的黨性是無產階級階級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現,是無產者本質的最高表現,是無產者階級利益最高而集中的表現。《黨章》明確規定,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它所固有的明顯區別于其他政黨的特性,就構成了我們黨的黨性。我們黨歷來重視黨性問題。1941年就提出要加強全黨的黨性教育和黨性學習,決不可輕視這個絕大的問題。1945年,毛澤東同志在黨的七大上指出,一致的行動,一致的意見,集體主義,就是黨性。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全黨要更加自覺地堅定黨性原則。”共產黨人無論是想問題、搞研究,還是做決策、辦事情,都必須站在黨和人民立場上,而不能把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這就是共產黨人的黨性原則。當前,講黨性就是要增強“四個意識”,核心是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站穩政治立場,堅決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堅決維護中央權威。
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品格。人民性特質是中國共產黨與生俱來的顯著特征和優良品質,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永葆政治本色的根本標志。馬克思說,“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15]。堅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治國理政的實踐中,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調動人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創造幸福美好生活,彰顯了治國理政的人民性特質。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全黨同志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使我們黨始終擁有不竭的力量源泉”。[16]十九大報告開篇強調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
從嘉興南湖上的紅船,到今天承載著13億人民希望的巨輪,我們鮮紅的黨旗上始終鐫刻著“人民”二字,特別是黨的十九大報告“人民”出現203次。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是一個抽象的、玄奧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止步于思想環節,而要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而解決這一矛盾的過程,就是在黨的領導下不忘初心,繼續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二 牢記使命:歷史觀與價值觀高度統一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真正動力。”[17]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革命時期長征路上的紅軍鞋、淮海戰役中的小推車、水乳交融的沂蒙精神無一不詮釋著人民的主體地位和作用。正如聶榮臻元帥后來回憶:我們能夠長期堅持在敵后晉察冀,戰斗在敵人的心臟里,不是有了山,才有抗日根據地,而是有了人民,我們才能夠長久生存在深山老林里。建設時期鞍鋼、寶鐵、大慶油田、葛洲壩電站、武漢長江大橋等重點工程,北大荒建成了米糧倉,新疆荒原上開發成我國最大的棉花生產基地,實現了“兩彈一星”……是人民的力量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改革時期小崗村18名村民的紅手印,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今天,我們破解發展問題,化解發展難題,培育發展新動力,必須從人民群眾的實踐創造中汲取無窮的智慧和力量。
人民至上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在價值觀上區別于剝削階級政黨的標志。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中的“人民”突破了中國傳統民本思想中“子民”的狹隘界限,不是將“民”歸于與“君”“官”相對應的位置。它既充分借鑒了中國傳統民本思想注重關注百姓生存的積極因素,又拋開了其中“君為主體,民為從屬,民為君用”的消極因素,在繼承中國共產黨優良傳統的基礎上,進一步肯定了人民的中心地位。毛澤東同志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18]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進一步明確:“在新的長征路上,全黨必須牢記,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集中體現了人民的主體地位和發展為了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終極價值追求,發展為了人民意味著發展目的實現由“物”到“人”的轉變,意味著發展主體實現由“手段”到“目的”的轉變,意味著發展對象實現由“少數人”到“最廣大人民群眾”的轉變。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判斷改革開放成功與否的根本標準,是檢驗小康社會是否全面建成的主要標尺,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三 繼往開來:民族性與世界性高度統一
魯迅先生在《且介亭雜文》中提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堅持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統一就是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
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提供了豐厚的文化積淀。傳統民本思想,萌芽于西周,形成于春秋戰國,明清之際發展至頂峰。早在《尚書·秦誓》中曾記載:“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寵之四方。”《尚書·五子之歌》有云:“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孟子·盡心章句下》留下千古名句:“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管子·牧民》進一步指出:“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漢唐時期,李世民深切意識到“民水君舟”的道理,故將其作為治理朝政的基本準則,并在《貞觀政要》中得出“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明清時期,黃宗羲主張“天下為主,君為客”。民國時期,孫中山先生倡導天下為公。從理論上講,這些傳統民本思想的根本缺陷是不能從深層次上解釋、從根本動力上說明、從客觀規律上認知人民的歷史地位。從實踐上看,過去一切政黨、團體或革命組織沒能把黨性與人民性統一起來,沒能徹底做到“天下為公”,不能真正把人民組織起來。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奠定了深厚的理論基礎。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指出,“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明確肯定了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進一步指出,人民在歷史發展中主體地位實現的第一個前提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這個“人”是處于一定社會關系中的“具體的現實的人”。《共產黨宣言》中“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被稱為代表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最高命題。列寧也曾指出:“無產階級政黨的義不容辭的責任就是和群眾在一起。”[19]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中國共產黨人持之以恒的執政追求。毛澤東同志曾把群眾比作我們的父母兄弟姊妹,比作土地、水、銅墻鐵壁,甚至比作上帝。在七大政治報告《論聯合政府》中他強調:“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能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這就是我們的出發點。”鄧小平同志結合中國建設和改革實際提出,社會主義的財富屬于人民,社會主義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三個有利于標準”,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強調人民群眾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造主體,是推動社會歷史前進和進步的根本動力。實現、維護和發展人民群眾的利益,始終是我們最大最重要的政治。科學發展觀進一步明確人民群眾是推動科學發展的主體。科學發展取得了多大成效、是否真正實現了,人民群眾感受最真切、判斷最準確。一個政黨,如果不能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如果得不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就會失去生命力,更談不上先進性。我們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民族性問題解決好之后,就有更強能力去解決世界性問題,講好中國故事,制訂好中國方案,把中國實踐總結好,就有更強能力為解決世界性問題提供思路和辦法。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發展規律。新時代,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中國人民的夢想同各國人民的夢想是相通的。世界好,中國才會好;中國好,世界也會更好。國際視野、全球眼光是馬克思主義學說的價值訴求,是共產主義運動的歷史必然,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使命。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為全球經濟發展注入中國動力;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為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貢獻了中國方案。
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新時代的“考卷”已發放到我們手中,應樹立歷史眼光,強化理論思維,堅持問題導向,埋頭“審題”,認真“答題”,接受人民的“批閱”,努力向歷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優異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