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領導課:企業數智化轉型的9項關鍵行動
- (比)大衛·德克萊默
- 1800字
- 2025-03-19 17:09:44
譯者序
人工智能≠人類智能
在翻譯本書的過程中,我腦中一直盤旋著一個不等式:人工智能≠人類智能。
中國有句古諺:“教會徒弟,餓死師父。”許多人之所以對人工智能抱有排斥心理,不愿提供更多數據來訓練人工智能,是因為他們擔心終有一日自己的生計會被人工智能奪走。當生存受到威脅時,人們自然難以考慮如何借助人工智能創造更大的價值。這與一些企業經營者提出的“職業經理人應培養能隨時接替自己的繼任者”之類不切實際的要求相似,效果寥寥。從心理學角度來看,自己挖坑給自己跳是根本不現實的。
那么,解決之道何在?我認為答案就隱藏在本文開頭提到的不等式中。人類是萬物之靈,在這個星球上擁有獨特的智慧和能力,能夠理解、改造和利用自然資源,創造豐富的文化和文明。從游牧社會、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到當前的數字社會,再到未來的智能社會,人類都能順應社會的變遷,發明各種工具,解放自己的手腳或心腦,使生存環境更寬裕。但在這個過程中,人類要始終堅守一條不可逾越的底線:必須完全主導社會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在人類歷史上的眾多發明工具中,能與人工智能相提并論的,或許只有原子彈。著名1939年,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寫信給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建議美國研究原子彈,以防止德國搶先研發成功。然而,在原子彈被投擲到日本廣島和長崎后,愛因斯坦深感后悔。他曾說,如果能預見德國不會成功研發原子彈,他也不會向總統提出這一建議。盡管他自始至終沒有直接參與原子彈的研發,但他提出的質能轉換公式E=mc2為原子彈的誕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下簡稱“二戰”)結束后,愛因斯坦毅然投身于核裁軍事業,晚年更是致力于推動原子能的國際合作與和平利用。二戰至今,人類沒有爆發核戰爭,而核電在全球總發電量中占比近10%,在低碳電力中約占1/4,有效改善了依靠化石能源的單一結構。
為什么人工智能這一超級工具的出現,會引起全人類的恐慌?我認為有兩個原因:一是它具有自我學習和自我進化的能力,能夠觸類旁通,給出具有“涌現性”的答案;二是它的進化速度遠遠超過人類知識進化的速度,正如人們所說“AI一天,人間一年”。當這兩個原因同時成立時,人們還能任由其發展嗎?因此,2023年3月29日,包括特斯拉首席執行官(CEO)埃隆·馬斯克、蘋果聯合創始人斯蒂夫·沃茲尼亞克、圖靈獎得主約書亞·本吉奧等科技行業知名人士聯名簽署了一封公開信,呼吁全球所有人工智能實驗室暫停訓練那些比GPT-4更強大的人工智能系統至少六個月。這封公開信獲得了上千名科技領軍者和研究人員的支持,反映了業界對人工智能發展可能帶來的風險的隱憂。
“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無論工具多么強大,只要它仍然是“工具”,人類就能夠駕馭它。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顧名思義,是能夠模仿人類感知、決策、執行的人工程序或工具。而發明和使用工具依靠的是人類智能(human intelligence)。人類智能決定了人工智能的本質、使用時機和方式。
本書正是從這一視角審視人工智能。作者認為“人”必須始終站在AI時代的“核心位置”。在企業場景中,“領導者”是員工群體能否站穩核心位置的關鍵驅動力。因此,本書以如何成為一位深諳AI的領導者為核心議題,探討企業數智化轉型的9項關鍵行動。
本書作者是一位知名行為科學家,已獲得多項國際獎項,并入選2021年度“全球50大管理思想家”(Thinkers50)中“下一代商業思想家30人名單”。他的文字流暢易讀,能引發企業管理者的強烈共鳴,一個關鍵原因是案例故事豐富、生動鮮活,大多源于他在商學院的課堂交流和企業咨詢服務中的實踐經驗。加之作者在新加坡國立大學有多年工作經驗,對華人社會有深刻理解,因此讀者在閱讀本書時基本不會感受到東西方文化帶來的閱讀障礙。
我畢業于華南理工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專業,從事數字化工作20余年,曾在華為公司工作11年,為華為的核心客戶提供ICT規劃咨詢服務,經常深入中國各類企業進行調研、開展咨詢培訓工作。之后,我在中山大學講授“華為管理之道”“管理者的數字化轉型”“AI領導課”等高級管理者課程;2023年和2024年連續兩年獲得中山大學“卓越教學獎”。在職業經歷上,我與本書作者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因此,在翻譯本書時,作者與企業領導者對話的場景讓我感到格外親切,相關內容翻譯起來特別流暢。然而,由于個人水平的局限,這本廣受贊譽的著作的某些精妙之處在被翻譯成中文時難以完全達到“信、達、雅”的效果,希望業界前輩、同人和讀者給予理解和指正,以便在加印時進行修正。
期待這本書能為您帶來啟發,祝您閱讀愉快。
鄧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