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篇西湖歌舞幾時休
繁華盛世應如是
宋韻杭州城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人間天堂宜游宜居。繁華都市里,充滿煙火氣的街巷市井處處都藏著熱鬧,時時上演著精彩。
一
市井繁華之
南宋不夜城
始建于2002年的大唐不夜城今天已經是西安市的一張文旅金名片,依托盛唐文化的影響力,年均接待游客超過7000萬人次。其實杭州也可以動動腦筋,依托宋韻文化打造個現代版的“南宋不夜城”。在這方面杭州的歷史底蘊完全能支撐起來。
1164年,寫過“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的楊萬里時年37歲,到杭州出差時住在朋友徐元達家里。這個徐朋友應該是個有錢人,因為他家就在南宋首都的商業中心——御街旁邊,有個類比,就好比住在今天北京王府井附近14萬/㎡的豪宅里。住在朋友豪宅里的楊萬里卻開心不起來,原因倒不是因為紅眼病發作導致心理失衡,實在是御街上徹夜車馬不息、人聲鼎沸,吵得他都失眠了。
那這條“十里天街”晚上都在熱鬧個啥?答案是旅游購物并行、吃喝娛樂一體。有別于其他朝代對居民夜生活的嚴防死守,在宋朝晚上出去Happy是合法的。杭州作為南宋都城,城市經濟繁榮,市民階層興起,對娛樂休閑有了更高需求,為夜經濟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和消費群體。吳自牧《夢粱錄》記載:“杭城大街,買賣晝夜不絕,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鐘鳴,賣早市者又開店矣。”晚上賣場的營業員只能勉強湊和瞇會眼,不到兩個小時又要開始做早市生意,勞動強度那是相當的大,也從側面佐證了南宋杭州城夜經濟的豐富多彩。
御街火爆人氣首先體現在吃的方面,種類繁多且價格親民。時令菜肴有煎白腸、粉羹、酒蟹、鹵鴨、炒肺,面食點心有鹽煎面、雞絲面、糖糕、花糕、蜜糕等,此外據說燒烤也很受歡迎。至于銷金裙、緞背心、細畫絹扇等各類日用品及服飾,書籍、字畫、文房四寶等文化用品,更是應有盡有,足可滿足廣大市民和天南海北游客的日常生活和審美需求。
至于娛樂板塊則主要集中在勾欄瓦舍,史料記載南宋杭州的瓦舍共有20余座,大約有上百個勾欄。分布在城市的各個角落,除了御街外,其它比如北瓦就在現在的慶春路一帶。勾欄瓦舍其實就是四周圍起、上面封頂的全封閉建筑,有點像神廟戲臺,目的是保證演出不受風雨寒冷的影響。經常上演的有融合了歌舞、雜技、說唱等多種藝術元素的雜劇,因為有完整的故事情節和角色表演,所以是當時最受老百姓歡迎的表演形式之一。與之相對應,和宋詞結合的“小唱”則深受宮廷和文人雅士青睞。多樣化的娛樂選擇,滿足了不同階層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成為南宋杭州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勾欄瓦舍的興起進一步帶動了周邊商業的發展,如御街市南坊北的中瓦夜市,就集合了觀賞、吃、喝、玩、樂等多種功能,形成了繁榮的商業圈。
除了御街這種大型綜合體,宋朝杭州還有其他不同類型的夜市,有的屬于專業集市,如修義坊是“肉市”一條街,此外還有川廣生藥市、象牙玳瑁市、金銀市、珍珠市等等。(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杭州市曾興起專業市場建設熱潮,至今四季青服裝批發市場仍名揚四海。其中多少還是受了老祖宗的啟發)有的屬于休閑夜市,如在西湖的私家園林區域,以湖、園為中心,休閑渡假吃喝玩樂。這種消費理念出現在800年前是十分超前的。隨著夜市的繁榮,杭州城開始出現了街燈、橋燈、路燈等公共照明設施,以及周邊酒樓、茶館和客棧等配套設施,逐步發展成為“南宋不夜城”。
二
市井繁華之
潘衡生意精
浙江人歷來有喜奔競、善商賈的特點。宋代的杭州商人頭腦靈活,算盤打的都挺精,來看看北宋朝杭漂金華人,制墨名家潘衡的生意經。
潘衡工制墨。初至錢塘,起灶作墨,得煙豐而墨不甚精。后蘇子瞻教其遠突寬籠,得煙幾減半而墨彌黑,因文其上曰:“海內松煤東坡法,墨皆精者也。”墨價遂數倍于前。
不過其實潘衡的生意經另有玄機。用無厘頭的寫作手法還原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應該是這樣的:
北宋年間,與文化名人蘇東坡同時期的企業家潘衡專營文房四寶中的墨。剛開始時潘老板的公司還是注冊在杭州市的一家初創企業。技術沒法和現在揚名海內外的“杭州六小龍”比,加工廠里煙熏火燎環保問題突出,做出來的產品質量還不過關。本著浙江人白天當老板、晚上睡地板的創業激情,潘衡專程跑到海南島和蘇東坡一起研究改進制墨技術。按照公司后來的宣傳通稿,他和蘇東坡為攻克技術難關,沒日沒夜做試驗,在大晚上還在實驗室燒松脂油制墨,差點不小心把房子都燒了,最后終于取得成功。潘衡回到杭州后,推出了運用全新配方調試的新一代產品,實現了質的飛躍,迅速占領了市場。現在的公司廣告詞就是“蘇東坡秘方好墨,你值得擁有”,當然價格要稍作調整,就比以前翻番,比同行貴幾倍而已。這個大哥如此富有專研精神和質量意識,不愧是浙商先驅。
有好事的記者為了挖掘行業內幕,專門跑去采訪蘇東坡的兒子蘇過,想要了解這么核心的制墨新技術,蘇東坡怎么就輕易轉讓了。結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蘇過氣憤的說:“家父在海南島做墨,是因為無事可做隨便玩玩消遣消遣,根本就沒有什么秘方。”蘇過還進一步揭露,潘衡和蘇東坡搞的試驗,因為沒有膠,只好采用牛皮膏和油墨混合的土辦法,結果因為沒有辦法固體化,得到的成品只有十幾條手指般不成形的黑墨,倒是差點把房子給燒了。
顯然潘衡宣傳的制墨秘方應該是從別的地方學來或是買來的。拉上蘇東坡不過是個營銷手段。現在打著“蘇東坡秘方好墨”的產品全面推向市場、名聲在外。“知識產權算不算盜版,名譽損失怎么計算”蘇過越說越激動,“我要維權。”宋朝工商界又出了條勁爆新聞。
三
市井繁華之
杭扇雅俗共賞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扇子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杭扇與絲綢、茶葉并稱為“杭產三絕”,是杭州的標志性特產,在國內外享有很高聲譽。杭扇之所以名氣這么大,創立于清代光緒年間的王星記扇莊功勞最大,因為王星記是中國制扇業中產量最大、花色品種最多的一家綜合性扇廠。但奠定杭扇發展基礎的源頭,卻要追溯到宋朝。南宋定都臨安(今杭州),對杭扇產業的起步有著決定性作用。
北宋王室南遷后,眾多制扇名匠和畫扇藝人聚集臨安(今杭州),使杭州成為制扇業中心,制扇工藝得到極大發展。南宋吳自牧《夢粱錄》多次提及扇子相關產業:“杭城大街,買賣晝夜不絕……扇子巷多制扇之家”,“細畫絹扇、細色紙扇、漏塵扇柄、異色影花扇”等品類繁多,材質涵蓋竹、紙、絹,工藝精細。《都城紀勝》中也提到臨安“扇子行”規模龐大,扇子不僅內銷,還通過海運銷往日本、高麗等地。商人“以扇為貨,舟載不絕”。今天日本京都東福寺收藏有一把南宋竹骨紙扇,扇面繪西湖斷橋,可見當時扇子已成為重要的出口商品。
除了商品屬性外,南宋時扇子還從實用器物逐漸演變成為文人雅士的文化符號。團扇作為主流品種,以木、竹為框,以杭州盛產的絹綢為面,是文人墨客進行創作的絕佳載體。南宋著名畫家馬遠創作的“邊角構圖”風格的《寒江獨釣圖》、《松下閑吟圖》等作品,據考證原來都是扇面小品。《宋史·蘇軾傳》中記錄了蘇東坡曾進行過一次有意思的團扇藝術創作。蘇東坡做杭州通判時有一次審理一個還不出欠債的賣扇老奶奶,“嫗持扇至,公取白團扇二十,就判筆作行書草圣及枯木竹石,頃刻而盡。人竟以千錢取一扇,所持立盡。”依靠蘇東坡的即興創作,老奶奶的扇子被搶購一空,債務問題得以順利解決。
另一種受到文化人喜歡的扇子品種是由日本、高麗傳入中國的折扇(聚頭扇)。通過工藝改良,采用湘妃竹為骨,以韌性更強的皮紙為面,使折扇更適應江南氣候。由于便于攜帶,開合間的儀態體現“君子之風”,折扇逐漸成為南宋文人必備的隨身之物,成為文化人身份的象征。理學大家朱熹就曾說:“執扇如執禮,開合皆有度。”
由于杭扇“雅俗共賞”的文化基因,南宋杭扇時一度成為官方用于表彰獎勵的禮品,形成了在端午節宮廷賜扇的習俗,扇面題寫“驅邪納福”字樣,稱為“御賜畫扇”。據《宋會要輯稿》記載,抗金名將韓世忠曾獲宋高宗賜“御書團扇”,扇面題寫“忠勇”二字,以表彰其功績。
四
市井繁華之
歌姬風姿絕美
明朝凌蒙初《初刻拍案驚詫》寫了蘇小娟和趙司戶之間的故事:蘇小娟,錢塘人,亦作蘇小小(葬在西泠橋的南齊同名歌妓蘇小小是她前輩)。蘇小娟與其姐蘇盼奴都是南宋時臨安城俊麗工詩的著名歌妓。蘇盼奴與太學生趙不敏相愛,可惜因為趙不敏家貧,無力為她贖身削籍。后來趙不敏應試得中到襄陽府任司戶,不料三年后一病不起。臨終時把畢生積蓄分作兩份,一份留弟弟趙院判,一份送贈蘇盼奴。并留下美好愿望,希望弟弟能求娶蘇盼奴妹妹蘇小娟為妻。從這個舉動看的出趙不敏算是個有情有義的癡心漢子。
趙院判到了杭州,得知蘇盼奴一個月前也死了,生前可能還和顧客有點經濟糾紛,蘇小娟也牽涉其中,倒霉入獄。最后蘇小娟憑才智成攻被無罪釋放,還被允許落籍從良,與趙不敏的弟弟趙院判白頭偕老。
這個故事有兩個知識點。一是宋朝杭州城的高消費。貴族子弟紙醉金迷,大筆開銷中排名第一的就是狎妓玩樂。為招攬高級官員、鹽商巨賈等優質客戶,杭州的頂級娼妓除了自身要有才藝,會寫詩能歌善舞外,在穿著打扮、環境營造等方面花費十分驚人。《夢粱錄》記載,市井婦人多穿粗麻短褐,而滿頭珠翠、臂間金釧的杭州歌妓“春時羅衫輕軟,色尚青碧”;秋日則必簪時令鮮花,“金桂、木樨滿鬢,香聞十步”。夏天要用青瓷冰鑒鎮著楊梅漿,有貴客來時,要用龍泉窯青瓷執壺斟酒;冬日則裹上銀鼠裘,在房中熏著龍涎香。當時物價水平“一匹細羅價六百文,猶勝糙米三石”。《宋史·食貨志》記載“民日傭不過百錢”,《夷堅志》記得還要詳細,當時臨安的木匠日薪不超過百二十文。
所以可能這些風月場里的美女臂間折錢百貫的金纏臂,價錢就相當于底層漕司衙吏一二十年的俸祿,身上隨隨便便一件暗花羅抹胸,就可抵錢塘江畔農戶十畝薄田。《都城紀勝》里的記載:“臨安風俗,四時奢侈,賞玩殆無虛日”,是名副其實的“銷金鍋兒”。
二是古代娼妓作為底層階級的血淚史。《宋刑統》規定,娼妓要在耳后刺上官府發放的“娼籍“墨印,官妓編入樂籍,從良須經官員作保、州府批允,交贖身錢。贖身錢價格依色藝定等,像蘇盼奴這種著名花魁,繳五百貫“脫籍錢”方得自由也是平常的很,這筆巨資足夠在候潮門外置辦五進宅院。所以即使是做了底層公務員,趙不敏也付不起蘇盼奴的贖身錢。普通營妓贖身也需要百貫,這筆錢的購買力《夷堅志》記載相當于“臨安畬田人三年所獲”。除了正常繳費,往往還有其他灰色支出,比如還要賄賂樂營將“手續錢”等等,否則就會被刁難。如《名公書判清明集》里的案例:淳熙年間有官妓自贖,反被樂營指控盜竊官物,最終人財兩空。最苦是那些私妓,如果沒有攢夠贖身銀兩,到年老色衰時多被賣作商人妾婢。
所以對蘇盼奴蘇小娟們而言,臘梅香氣里,更漏聲催下的滿室珠翠,其實不過是涂了金漆的牢獄柵欄。一時風光終究掩蓋不了殘酷命運的悲慘實質。
附:南宋女子的服飾美學(豆包創作)
在南宋,女子的服飾風格呈現出獨特的時代韻味,其不僅受到社會文化的影響,還展現出女性對美的獨特追求。從服裝款式到面料材質,從配飾搭配到頭飾妝容,無一不體現著南宋時期的審美與風尚。
簡約優雅的衣衫
南宋女子的上衣種類豐富,以衫、襖、褙子最為常見。衫一般為單衣,質地輕薄,常采用紗、羅等絲織品,如羅衫質地輕盈,透氣性佳,適合在溫暖的季節穿著,上面或繡有精致的花紋,或印染著淡雅的圖案,領口和袖口處往往會有精美的鑲邊裝飾。襖則多為夾衣或棉衣,在冬季穿著,款式較為寬松,面料厚實,有錦、緞等材質,上面繡制的花鳥魚蟲圖案栩栩如生,色彩艷麗。褙子是南宋女子極具代表性的服飾,直領對襟,兩腋開叉,不束腰帶,多為窄袖,衣長有長款和短款之分。短褙子一般搭配裙子穿著,顯得活潑靈動,適合日常活動;長褙子則更為優雅大氣,可作為正式場合的外搭。穿著褙子時,內搭抹胸,下配裙子,行動間,褙子隨風輕搖,盡顯溫婉氣質。
多彩飄逸的裙裝
裙裝是南宋女子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以長裙為主,款式多樣。裙子的面料有羅、綢、布等,其中羅裙最為流行,羅的質地輕薄、透氣,上面的紋理細膩精美。裙子的色彩豐富,有紅色、粉色、綠色、黃色等,紅色熱烈喜慶,常出現在重要節慶場合;粉色溫柔甜美,綠色清新自然,黃色明艷動人。裙子的裝飾也十分講究,裙擺和裙腰處會繡上花邊,有的還會鑲嵌珍珠、寶石等飾品,增添華麗感。有一種旋裙較為獨特,前后開胯,方便女子騎驢出行,起初多為妓女穿著,后來逐漸在社會上流行開來。還有百褶裙,褶紋細密,走起路來搖曳生姿,盡顯女性的柔美。在正式場合,女子會穿著拖地長裙,如“趕上裙”,裙長拖地,行走時需微微提起裙擺,顯得端莊典雅。
精致講究的配飾
南宋女子注重配飾的搭配,小小的配飾為整體裝扮增添了點睛之筆。她們會佩戴耳環、項鏈、手鐲、戒指等首飾,材質有金、銀、玉、珍珠等。耳環的造型多樣,有圓形、方形、水滴形等,上面鑲嵌著寶石或珍珠,在鬢邊搖曳生輝;項鏈多為金銀質地,搭配著精美的吊墜,或為玉佛,或為寶石,彰顯身份與品味;手鐲有玉鐲、金鐲等,玉鐲溫潤細膩,金鐲華麗大氣;戒指的款式也十分豐富,有的刻有精美的花紋,有的鑲嵌著珍貴的寶石。腰間會系上繡花裹肚,既實用又美觀。裹肚上繡著各種吉祥圖案,如龍鳳呈祥、鴛鴦戲水等,色彩鮮艷,針法細膩。此外,女子還會手持香囊,香囊的形狀各異,繡工精致,里面裝滿香料,散發著迷人的香氣,為女子增添了幾分溫婉的氣息。
多樣典雅的頭飾
頭飾是南宋女子服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體現著她們的審美與身份。一般都梳髻,將頭發盤上頭頂挽成各種形狀的發髻,如凌云髻、雙螺髻、朝天髻等。凌云髻高聳如云,顯得高貴華麗;雙螺髻形似兩個海螺,俏皮可愛;朝天髻將發髻高高豎起,充滿活力。發髻上會插上各種發簪、釵、梳等飾品,材質有金、銀、玉、象牙等。發簪的造型有花鳥、龍鳳、如意等,雕刻精細,栩栩如生;釵的款式多樣,有單股釵、雙股釵等,上面鑲嵌著寶石或珍珠,光彩奪目;梳一般為木質或角質,上面刻有精美的花紋,起到裝飾和固定發髻的作用。每逢節日或重要場合,女子還會在頭上插戴鮮花、雪柳、玉梅、鬧娥等飾物。鮮花如牡丹、芍藥、玫瑰等,色彩鮮艷,香氣撲鼻,為女子增添了自然的美感;雪柳用絹或紙制成,形狀如同柳枝,上面點綴著五彩的裝飾,在風中輕輕搖曳;玉梅用玉石雕刻而成,造型逼真,宛如雪中綻放的梅花;鬧娥則是用絲綢或彩紙制成的小昆蟲形狀的飾品,活潑生動。這些飾物不僅增添了節日的喜慶氛圍,也展現了女子對美的熱愛和追求。
南宋女子的服飾,從衣衫到裙裝,從配飾到頭飾,每一個細節都體現著當時的文化內涵和審美觀念。它們不僅是實用的衣物,更是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展現了南宋時期女性的溫婉、優雅與靈動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