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課
靈感覺醒

康德把人的內心世界劃分為“知”“情”“意”三個部分,而這三個部分綜合的整體將成為智慧的源泉。

前面我們已經談到了智慧與智力的區分。江蘇衛視有一檔節目叫《最強大腦》,但它并不擁有“最強智慧”,因為它僅僅強調大腦的機械記憶功能,而對這種功能的單一強化,將破壞大腦結構的平衡;至于叫一幫專家評斷大腦能力的高下,則更是對人類大腦的破壞,因為這種評價模式對選手形成的強烈心理暗示,將加劇大腦對機械記憶的偏頗追求。記數字有什么用呢?有了手機、電腦,有了數據庫與電子圖書館,實際已經沒有讓人腦記憶這些內容的緊迫訴求了。能復述圓周率π小數點后的百位、千位,有意義嗎?萬一記錯一位,就是白費功夫,即便不出差錯,突發奇想想要知道第三百四十三位是什么,還是用電子設備搜索來得快。同樣的,能夠精準記憶人的臉,也不是智慧的保證,現代科技已生產出電子眼,這種使用電子計算機抓取視覺圖像的人臉辨別方式,早已遠遠超出了人的視覺記憶。所以說,《最強大腦》僅僅停留在與機器沒有區分度的智力、智商的范圍,而遠未及智慧范疇。

康德曾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先驗綜合判斷是如何成為可能的?簡單來說,就是思考如何用一個公式推導出世界上所有的東西。有人說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很難讀,因為其中的內容指向數學、哲學及邏輯學等眾多學科——關于康德的“難讀”,讓我們暫持保留意見,此處我們需要承認其中的一些合理性因素,畢竟康德自己也認為《純粹理性批判》是邏輯學論作。需要注意的是,西方最高級的哲學必然與邏輯學相關,如維特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論》,胡塞爾的《邏輯研究》或是黑格爾的《大邏輯》《小邏輯》。

智慧所包含的第一部分就是智力的部分,即康德所說“我能夠知道什么”的“知”部分。我們習慣將這個部分歸屬于理性思維,這沒有錯,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通常意義上的“理性”與康德“理性”的區分,關于這一點,我們在之后的學習中會具體展開。智慧的第二個部分是“我應當做什么”的部分?!皯敗边@兩個字很重要,它與“是”的區分幾乎是所有哲學中最基本的問題。政治哲學就將一切現象還原到實際情況中來分析人類行為,例如,馬基雅弗利主義意圖通過觀察現實人的狡猾、貪婪、恐怖、冷血來制定統治策略。最后,智慧中還有人性最理想的一面,即“我希望什么”,或者說“我可以希望什么”。

在這三個部分中,康德主要關心的是意志問題,即“應當”的問題。大家注意,康德沒有采用“欲望”的說法,他選取的詞是“意志”,這也是西方哲學的一大慣例,畢竟意志總是與自由相關聯,而欲望好像有點“低級”。但其實這種認知是沒有道理的,人都有欲望,而康德沒有正視它,直到尼采及后現代的學者出現,西方哲學才開始誠實面對它——哦,原來這不是意志,而是欲望,欲望產生意志。當人看到一塊美味的肉,把它搶過來,這就是欲望。為什么還要想該不該做呢?當捫心自問應當或不應當的時候,不正是表明我們已有了做的欲望嗎?可見欲望才是根本。康德也講到欲望,但他很大程度上將欲望的問題偷換成意志,并從概念上替代、回避它。“我應當做什么”的問題,與欲望相關,也與控制欲望有關,欲望勢必為控制的前提,因此欲望與意志理應存在關聯糾葛。康德最初覺得前者是自然問題,后者是自由問題,但后來他也察覺這兩個部分之間存在裂縫、空隙,亟待補添。于是,康德繼而發現了被一度忽視的情感問題。

自然界中,水往低處流,而在人文學科,人卻要往高處走。人為什么要往高處走呢?往高處走不累嗎?原因在于人有欲望。另外,既然關乎欲望,也就必與情感及意志這兩者相關聯,“情性”的前面是“知性”,后面是“德性”,它在自由與自然之間架起橋梁??档潞髞淼摹扒楦姓f”,尤其強調了情感的重要性,在他之后,席勒也對此做出了深入剖解。讓我們假設這樣的情境:一名英雄深入火場救下了眾人,但是面部留下了觸目驚心的燒傷,從道義上來說,他是品德高尚的英雄,那么,在座的女同學,讓你嫁給他行不行?還是要考慮一下??峙聸]有多少女孩能果斷地說行。席勒很早就發現了這個問題。他說:“我現在已經不再從高尚品德去推論美,相反我認為這兩者幾乎是不相容的。高尚品德是來自純理性的規定,而美作為現象的一種屬性是來自純自然的規定。讓人覺察到一種現象是由理性規定的,那就等于說是對于美的否定,因為一種顯現出來的產品是由理性規定的,那是真正的他律?!?a href="#jz_1_41" id="jzyy_1_41">(1)當然,席勒也指出,“美的靈魂必須在內心中轉化成為崇高的靈魂”(2),“盡美”與“盡善”發生沖突時,“崇高”的觀眾、尊嚴的意識就起到特別的“轉化”作用。

莊子的故事中有一堆丑八怪,他實在是個浪漫的人,浪漫到認為世上人人都愛丑八怪,連皇帝也是如此:“我不要當皇上了,給你來當,我好愛你?。 睘槭裁凑f這是浪漫?因為這在現實中是不可能的,是違反人性的,它與人性中的愛美之心相悖逆,這種矛盾無法調和,品德再高尚,樣貌這么丑我還是不能接受,因為我不愿天天看著你的丑臉。即是說,康德發現“德性”與“知性”之間的部分是很麻煩的東西,我們無比希望又美又可愛的人同樣道德高尚,完美無缺,但是這太難了,在影視作品中常有這樣的設定,角色越貌美如花就越心狠手辣。在開始重視情性問題之后,《判斷力批判》就尤其關注怎么樣看一個人,是不是一眼看來覺得他可愛,就能在情感上接受他?我們的情感、欲望與智力,這三者需要達成某種微妙的、復雜的中和,讓我們最終可以回答是否愛得了他。

在康德用第一人稱提出的三個問題——我能夠知道什么,我應當做什么,我可以希望什么——之中,最后一個問題屬于神學的范疇,他認為一旦將這個問題解決清楚,我們就可以知道人是什么。由此我們知道,康德在“知”“情”“意”之外——或者說“之上”,還劃有一塊天空,用中國的說法是“靈性”,而在西方則是“神性”,它在哲學上是“超驗”的,刺激著靈感的產生。

那么,我給智慧下的定義是什么呢?它應當包含精神的整體,包含“知”“情”“意”三個方面的復雜中和,并在此之上與某種靈感相遇而迸發靈性,只有達成這樣的條件,人才開始擁有智慧。要“智”而能“慧”,那一點靈性的、靈氣的東西就不可或缺,否則無論知識多么淵博,道德如何高尚,情感怎樣豐富,也不能說這是個有智慧的人。

江蘇曾有一年的高考作文考題叫作“拒絕平庸”。什么叫平庸呢?題目中提示道,平庸不等于平常,也不等同平凡。宋明清時期,“平庸”這個詞開始被普遍使用,大家覺得做人怎么樣都行,唯獨不能平庸。什么叫怎么樣都行?比方說像燕子李三當個行俠仗義的小偷也可以,這里的小偷可不平庸,《天下無賊》《小偷家族》《高買》等許多影視作品都以其為題材,還時常賦予他們帥氣的外形。即是說我們認為平庸要比平常、平凡更差一點,這就涉及非常復雜的精神現象學的問題:怎么能把人劃分等級呢?

海德格爾的學生阿倫特曾數次在書中表現出對平庸的追問?!栋B谝啡隼洹肥且徊繋в袑W術性的報告文學,阿倫特在書中把審訊艾希曼的過程完整記錄下來,并于前言中提出了“平庸的惡”的概念。這促使我們對這一問題進行重新思考:為什么我們不能忍受平庸?之前我們提到了海德格爾,因為“平庸的惡”的提出和《存在與時間》或存有很大淵源。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中描述過這樣一種人,中譯為“常人”。德文原文為das Man,德語代詞man的意思是“某個人”,英文或譯the Anyone,任何人;或譯the They;或譯為Massmen。海德格爾以das加于首字母大寫的Man之前,表示“這一個”,喻示著“我”就是“這一個”,但是會泯然眾人之中。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會是“常人”,其根本特征是渾渾噩噩。什么是渾渾噩噩呢?就是不去思考。下午一點半我來上課,卻絲毫不會去想我為什么來上這個課;晚上準時拿著餐盤去吃飯,看新聞,按時看書后按時睡覺……一天過完了,卻不去思考為什么要這樣過完一天,思考成為一種負擔,“為什么”使人疲憊和頭疼。但就一個求知的人而言,思考與追問是永無止境的,要思考問題——尤其是哲學問題,就勢必應當思考這個問題的前提,前提還有前提,前提的前提之前仍有前提,須一直追問、追問、再追問,追至最根本的問題,而這個問題往往是虛無的,如果你沒有從根源的追問中感到虛無,說明你的追問仍沒有達到應有的深度。但事實是,通常狀態下許多人不愿這樣去做,阿倫特所謂“平庸的惡”,指的就是“不思考”引發的后果。比如,作為替納粹工作的一個監獄長,上級叫干什么艾希曼就干什么,他盡量把工作干好,而不去思考工作本身是否正義,是否有意義。上級當然喜歡這樣的員工,但人不能只為上級而活,也不能單單為了利益而活,拒絕平庸就是不去成為別人“骯臟的手”,要思忖他叫我干的事我該不該干。我曾經說過,累活可以干,但臟活不要找我,累一些沒事兒,但我絕不做倀鬼。艾希曼就不是這樣,被要求把猶太人送到爐子里去,他就去送,對他來說,爐子里頭是人還是面包沒有區別,因此他的焚尸效率一直很高。他勤勤懇懇地干活,忠實完成他的工作,但正如我們先前說的“蠢人的壞”,這種平庸也浸泡出了一個“惡人”來。(3)

我們都是平常人,不必時時刻刻都在思索,在瑣碎的事情上沒完沒了地追問,但在一些重要的問題上,思考是必須的,否則就要被生活、被時間、被旁人渾渾噩噩地牽著跑,就要被擠壓在擁堵的人群中,被推搡著朝著唯一的方向前進。隨大流大概可以被理解為所謂平庸的惡?!都t樓夢》中有這樣的場景:黛玉路過一個院子,聽到院子里頭雇來的戲班子在唱《牡丹亭》,她聽到“良辰美景奈何天”,聽到“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心想原來戲文里也有這樣好的句子,令人心有戚戚、感同身受。林黛玉當時不過十來歲,若是現在的學生,才讀到四五年級,卻已經感嘆紅顏易老、青春不再。

古典詩歌里不乏慨嘆時光易逝、美麗短暫的句段。當一個人突然領悟到個體在時間長河里很容易流失的時候,自這個剎那起,他就不再平庸了。我們都曾有過類似的體會,譬如本科的日子忽地就沒了,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也沒有發生,悄沒聲兒地就不見了。又如現在我們在隨園生活、學習,總抱怨校舍的基礎設施差勁,但畢業之后突然覺得,隨園可真美啊!這種感慨是十分平常的,可只有當我們仍在隨園的時候就領悟到,在隨園的時光很快就會終結,才不落于平庸。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短暫的——這樣的情緒鞭策我們思考:我為什么這樣活著?這樣活著值不值得?我為什么生活在這樣的境況中?我要改變!唯有這樣,才足以規避平庸的惡,智商與情商才開始長久地在線,而激活它們的就是靈感。靈感是不著蹤跡的,忽地出現,再突兀地消散,只有當“知”“情”“意”附著上這幾乎絕望的希望的靈感,才能得見智慧的全貌。

我認為美學智慧是個同義反復詞,只有美學才有智慧,也只有智慧才有美學,美學與智慧是幾乎等同的?!懊缹W”一詞來自日本,而在西方它被稱為“感性學”“感覺的科學”,這是更加準確的翻譯。美學的“學”與感覺的“覺”之間存在很強的相連性,訓詁學認為“學者,覺也”,要通過“學”來“覺”,這個字的本義現在還比較難求,但它內蘊的東西,我們從字形結構上仍舊可以體會出一些。比如中間的這個“爻”——在如今的中國已經看不到了,但是日本有些房屋上還殘存著——它與“天”有著神秘的牽連。日本把從中國傳來的傳統文化都保留了下來,唐朝以前中國人吃生魚片,如今我們早已不再這樣做,但日本人還在吃,這吃法十分符合道家的思想。起初我不太能接受日本的吃食,但品嘗過一次后,感受到它特別的魅力。日本的飲食少油冷食,適合養生,重視食物的本味。回到“學”與“覺”中的“爻”上來,這樣的字形在日本漢字中仍然被保留著,像是屋頂上的天線,他們認為這是殷商時代的東西,于是哪怕看起來沒什么效用,也還是將其保留得很好。從前我不理解日本的藝伎文化,心想在臉上涂抹厚厚的粉,有什么好看?可回頭一想,我們中國的臉譜也是一樣的,油彩脂粉一裹,看不見里面的東西,很有點玄妙的、混沌的味道。這些東西似乎暗含哲學意蘊。天線一般的“爻”說明“學”與“覺”與天有關系,“敎學”的“敎”也是一樣,原本頭上有“×”狀的天線。也就是說,“美學”這個“學”,就是感性學或者說是與天相通的感覺。

日本福岡宗像大社(高文君攝)

香港人有一段時間喜歡在標題中加上分隔符,以此生出特殊的意義,比如“如果·愛”,我認為“感·覺”也可以這樣來看。這種停頓,很好地強調了對每個字的獨立體會,我們習慣于將感與覺串聯為一個簡單的詞匯,但黏合的“感覺”往往指的是我們的“感”,而不是“感·覺”,缺乏由感到覺的過程。有時候,我們吃一道菜,會“好吃得想哭”,為什么好吃會讓你想哭?學校前頭的敬師樓,我經常去吃,有一次老板給我吃了一碗他自己吃的餛飩,我吃了就想哭,因為它的味道與我老家的大餛飩如出一轍,肉和菜糅出的味道正是小時候的回憶,這種味道是跨越時空的,所以催人落淚。后來有一次我說:“我想點你們老板上次吃的那碗餛飩?!狈諉T給我上了一碗,卻沒有了想哭的味道,哪怕之后我每次都頑強地就要那一碗餛飩,也永遠吃不出那個味道來了?!拔丁さ馈睕]了。

食物竟然能凝結如此多的情感在里面嗎?西方人沒有太多的講究,一大塊牛排,生拌蔬菜或是切片面包,抹上點醬料就能吃;中餐可不行,中國人特別講究味道,要把食材放進鍋里熬煮、煎炸、翻炒、悶蒸,再擱入不知幾許的調味佐料,這叫入味。為什么愛你就要煲湯給你喝?因為下了功夫,花了時間,才能讓我的心和情全部入味。好好的肉偏要剁成肉餡,才能浸入復雜的滋味,而各種滋味糾葛纏繞,猝然相遇,一碗餛飩才能讓我吃出眼淚來。“味·道”,由味悟道,古代文論中的“滋·味”也是同樣的道理。這個字眼實在可怕,它與傳統哲學中很大的概念——道——連在一起,一口咬下去,里面居然有道,你說可怕不可怕?!形而上者謂之道,味道意味著你的舌頭、口腔里品嘗出的東西已經觸及形而上的領域。

越高級的東西味道越復雜,越難以言說,譬如茶。它的味道往往溶解在水里、在氣里,這種“道”在氣味與滋味之間反復流變,最后形成了一種縹緲的、無形的感覺,停留在味覺與嗅覺的臨界處,定格在讓你心思飄搖的某個節點,生發出某種禪的意境。日本人講茶道,許多“道”如今在日本文化中表現得更加明顯。茶道,也還是一種味道,還是依附于對味的“感·覺”而形成,古籍中說“圣人含道映物,賢者澄懷味象”(4),就是把物象當作滋味來體會、體驗、體察,就是通過一種感官來觸碰它,并從中“覺·悟”到一種道,從感覺上升到道的層級。中國人認為,味道是最難做的事情,要喝過多少好茶,才能品出其中的各種味·道?文學院曾有一位老師,喝五糧液,能說出酒的年份,每一杯都能細細地品出是多少年的。我曾調侃他有一張“腐敗”的嘴,畢竟好酒喝少了,可“練”不出這樣傳神的舌頭。

即是說,當“感”最終到達“覺”的時候,美學就產生了,因此我們說美學就是一種智慧,能夠從任何東西里都品出一種微妙的、形而上的道的人,必然擁有某種智慧。如果說“美學智慧”顯得重復,我也可以將它轉譯為:被美驚醒。

沒有美感的人不會心動,當某個存在突如其來地打動了我,那一刻,美沖破了我的一切防線,令我從平庸中驚醒。什么是驚醒?驚醒也就是覺醒。曾有朋友對我說,有一次他在火車上正睡得迷迷糊糊,卻陡然清醒,抬眼一瞧對面坐著一個美麗的俄羅斯女孩,美到什么程度呢?她讓他產生了某種凜冽的感覺。這就是被美驚醒。這讓我想起小時候看過的一幅俄羅斯的名畫,克拉姆斯柯依的《無名女郎》,有人認為那是托爾斯泰筆下的安娜·卡列尼娜,畫中人是一位坐在馬車上的貴族小姐,記錄的是馬車自我們眼前掠過的一剎那,那位小姐高傲而美麗。

美,令我們從庸庸碌碌的日常生活中突然驚醒,在無聊的生活中打動我們的神經,叩響沉睡的心靈。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的感覺都在沉睡,處于渾噩的狀態之下,此時的人憑借智力活著,憑借道德感活著,或許應當與不應當都十分清楚明白,但情商、情感、情性卻仍舊處于休眠狀態,于是人在平庸中回避思考——我們需要讓它驚醒。

美學就是這樣一個讓感變成覺的復雜過程,我們之所以將美學認作一種智慧,正是因為在驚醒的剎那里,包孕著謂之永恒的東西。


(1) [德]席勒:《席勒經典美學文論》,范大燦等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年版,第37頁。

(2)同上,第171頁。

(3) [美]漢娜·阿倫特:《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安尼譯,譯林出版社2016年版。作者按:阿倫特認為,“平庸的惡”(亦譯“惡的平庸性”)是指一個人犯下惡行時拒絕判斷和考慮受害者的經歷。我認為,阿倫特這個概念和海德格爾的“常人”也有深層次相通。

(4) 〔南朝〕宋宗炳:《畫山水序》。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巍山| 新乡县| 乌兰浩特市| 桐乡市| 洛扎县| 澎湖县| 南安市| 如东县| 交口县| 延吉市| 邹城市| 炉霍县| 巴南区| 奉节县| 宜君县| 同仁县| 焦作市| 西丰县| 乐东| 东乡族自治县| 云霄县| 神池县| 米林县| 大渡口区| 舞阳县| 阳曲县| 长治县| 渝中区| 松原市| 澄江县| 全椒县| 富裕县| 绵阳市| 阿图什市| 舞钢市| 通州区| 黑河市| 兴义市| 德令哈市| 万载县| 黄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