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陽明與和平史稿
- 楊廷強 林仕梅 凌小芳 楊銘編著
- 3905字
- 2025-03-24 16:30:32
漳南試劍
王陽明本來是一介書生,雖然少時習武精通兵法,但對指揮打仗畢竟沒有實踐經驗。他到任巡撫后調查并掌握了漳南、南安、三浰匪患的情況,經過比較,認為福建漳南的詹師富匪患雖然猖獗,但其勢力相對較小,與江西南安的謝志珊、藍天鳳及廣東三浰的池仲容勾結相對較少。因此,王陽明決定采取先易后難、各個擊破的戰術,先在漳南練練兵、試試劍。他任南贛巡撫后的第一個戰役,就是攻打福建漳州南部的詹師富,欲奪取漳南后,再進攻南安、三浰。
漳南,即福建省西南,以如今的平和縣地域為主。平和縣隸屬福建漳州市,毗鄰漳浦、南浦、永定和廣東的大埔等八個縣,素有八縣通衢之稱。平和縣境內,崇山峻嶺,層巒疊嶂,地勢險要,易守難攻,適于屯兵積糧。明正德年間,漳南的詹師富、大埔的溫火燒等聚集了六千多名農民軍,在閩、粵交界的漳州南部舉旗暴亂。他們各自依靠山險,互為掎角,占山為王,常與江西南安的謝志珊、藍天鳳及廣東三浰的池仲容等互相勾結,形成聯盟,劫州掠府,對抗朝廷,致使閩、粵、贛三省騷亂,不得安寧。
正德十二年(1517年)正月十八日,也就是王陽明在贛州上任開府后的第三天,他坐鎮贛州遙控指揮,下令打響了平定漳南戰役的第一槍。
此戰役的前敵指揮官是福建按察司兵備僉事胡璉。胡璉(1469-1543),字重器,別號南津,江蘇淮安府沭陽縣人,乙丑(1505年)科進士。他自幼聰穎好學,飽讀詩書,精通經史,博學多才,兵備尤精,膽略過人。他跟隨王陽明平定漳南之亂、平定寧王朱宸濠叛亂,屢立功勛,官至南京刑部右侍郎。
胡璉統領的官兵有五六千人之多,其率領的部下有分守右參政艾洪、左參政陳策、副使唐澤、都指揮僉事李胤、哨委官指揮徐麒、知縣施祥、知事曾瑤等。他兵分多路,從長富村(今平和縣長樂鄉一帶)至闊竹洋、新洋、大豐、五雷、大小峰(今平和縣秀峰鄉福塘村、秀峰村)等地,向詹師富發起猛烈的圍攻進剿。戰斗打得非常慘烈,激戰多時,山賊四處逃竄,潰不成軍,難以突圍。胡璉生擒了詹師富、黃燁等人,擒獲并斬首四百三十二人,還俘虜了山賊家屬一百四十六名,燒毀山賊房舍四百多間,繳獲了車仗、牛馬等許多被山賊搶奪來的財物。一些突圍的山賊逃到象湖山(今永定區湖山鄉)一帶,重新集聚,據險守住據點。
胡璉率領官兵乘勝追擊,至蓮花石(今平和縣秀峰鄉壩頭村與龍嶺村交界處)處停了下來。胡璉認為時下敵眾我寡,山賊又據險而守,故不能繼續前進攻打,決定駐扎營寨,臨時休整。他將此戰的情況急速上報請示王陽明,等待時機再戰。
與此同時,廣東委官指揮王春等奉巡撫王陽明的命令,帶領官兵圍剿盤踞在閩、粵兩省的平和、永定、饒平、大埔四縣八鎮交界處的廣東大傘(今大埔縣大東鎮塘市,又名大產、大塘頭)的山賊,對大傘形成了夾攻的態勢。小休整后,胡璉馬不停蹄、親當矢石,與都指揮覃桓、漳浦縣丞紀鏞率領官兵急忙前去接應,圍攻山賊。大傘的山賊是亡命之徒,傾巢而出,與官兵進行了殊死的搏殺。指揮官覃桓、紀鏞不慎掉進了山谷中的深潭,急切間不能脫身,連同易成、李崇靜等八名捕快、官兵都被山賊用弓箭射中,壯烈犧牲。前線總指揮官胡璉也被刺了兩槍,鮮血染紅了征袍。大傘賊徒乘勢退到箭灌大寨。胡璉受傷難以再戰,只好下令鳴鼓收兵,并將戰況緊急報告王陽明。
據田野調查,箭灌大寨實為進灌頭寨,今為廣東大埔縣大東鎮巖東村進灌頭自然村,又稱大進自然村,毗鄰福建平和、永定兩縣,四面高山峻嶺,地勢險要,村口只有一條羊腸小道。胡璉休戰后,恰遇廣東委官指揮王春等領兵亦至大傘,余賊退入箭灌大寨,據險并力拒敵。關鍵時刻,程鄉知縣張戩、指揮張天杰由別路進兵,攻破了白土村、赤口巖等寨后,直奔箭灌大寨,共同圍攻山賊。官兵們奮勇合擊,一起攻破了箭灌大寨,斬獲首賊、從賊共計二百二十四名,俘獲賊屬八十四名,繳獲牛馬、車仗等贓物。
進剿廣東山賊的另一路軍,取得了第一戰役的勝利。正德十二年(1517年)正月二十四日,廣東按察司分巡嶺東道兵備僉事顧應祥率領指揮楊昂、王春,通判徐璣、陳策,義官余黃孟等官員統領官兵,兵分多路,從牛皮石、嶺腳隘等處出發,先后攻破了古村(今大埔縣大東鎮福光村)、未窖、禾村(今大埔縣楓朗鎮和村)、大水山(今大埔縣楓朗鎮梅溪村)、柘林(今大埔縣大東鎮柘林村)等多處山賊盤踞的山寨,斬殺了張大背、范端、蕭五顯、薊釗、蘇瑢、劉烏嘴、蕭乾爻、賴隆等賊首及眾多的匪賊。
顧應祥(1483-1565),字惟賢,號箬溪,江蘇吳縣人,王陽明弟子,博學多才,文武雙全。少年時曾追隨王陽明,勤奮好學,手不釋卷,九流百家,無所不窺,讀書則“必傳證精解,務當于心而后已”。弘治十八年(1505年)進士,官至南京刑部尚書。王陽明任南贛巡撫期間,跟隨王陽明,多建奇功。正德十四年(1519年)擢江西副使、分巡南昌道。著《傳習錄疑》《致良知說》《惜陰錄》,闡釋陽明心學,是明代思想家與數學家。
顧應祥與福建官兵一起謀劃乘勝追擊,當形成左右夾攻之勢的時候,得知大傘山賊突破了官軍包圍圈,致使覃桓、紀鏞英勇犧牲,顧應祥馬不停蹄,急速進兵接應。山賊們看見來勢洶洶的官兵,急忙燒毀營寨,撤離據點,逃到箭灌大寨重新聚集,據險抵抗。官兵不想貿然進攻,雙方進入相持階段,長達一個多月之久。
此時,福建、廣東兩省的主要將領——胡璉和顧應祥對下一步如何進攻、仗怎樣打,意見不一。胡璉認為“整緝既久,兼有諸處打手,意氣頗銳”,即應該乘山賊還沒有來得及完全做好防備,猛殺過去,速戰速決攻破山寨;而顧應祥則認為“集謀稍緩,聲威未震,意在倚重狼達土軍,然后舉事”,即應臨時休整,養精蓄銳,等待援兵。雙方爭論不休,只好向巡撫王陽明報告,請其定奪。
對于這種情況,王陽明認為,胡璉存在冒進思想,顧應祥存在畏敵情緒,他批評了二者的極端想法。王陽明認為,大敵當前,這兩種意見都不能取勝,必須采取積極措施,想出更好的辦法去扭轉戰局。因此,王陽明急速向廣東、福建官兵發布了《剿捕漳寇方略牌》《案行廣東福建領兵官進剿事宜》《案行漳南道守巡官戴罪督兵剿賊》《案行領兵官搜剿余賊》《欽奉敕諭切責失機官員通行各屬》等一系列命令,詳細布置作戰方案。他要求福建、廣東兩省官兵“務要同心協德,乘間而動,毋得各守一方;如復彼此偏執,定行從重參拿,絕不輕貸”。他要求采取以退為進的方略麻痹敵人,表面上命令各地休戰扎營,犒勞官兵,做出解散部分軍隊的假象,并揚言等到秋季之后再會兵進剿,暗地里密令官兵保持內緊外松,大部隊不可走遠,暗中加緊練兵,確保隨時可以集結部隊殲滅敵人。同時,他密令兩省官員要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選派密探,打入敵人內部獲取消息,及時準確掌握山上敵人動向,發現有機可乘時,立即發動進攻,還要求智取與強攻結合。王陽明認為,當時福建、廣東兩省官兵多是新近招募的,沒有經過很好的訓練,難以打硬仗,且平時又欺壓良善,遇到戰事畏懼不前,而漳南山賊集結于兩省交界處的象湖山,高山森林密布,據險而守,又與廣東、江西山賊相互勾結,應以智取為主才能得勝。
王陽明在發布一系列命令的同時,親自帶領精選的兩千多名官兵從贛州出發,經過江西于都、會昌、瑞金,到達福建的長汀、上杭等處屯兵,深入第一線指揮作戰。
正德十二年(1517年)二月中旬,王陽明接到探子曾崇秀的報告,山賊已中了他部署的假休兵的計謀,放松了警惕,且懈怠松弛。王陽明認為可趁山賊松懈之機,集中優勢兵力,奮力進攻,完全可以徹底殲滅山賊。
因此,王陽明于二月十九日指揮四哨十一路軍官兵,向各山賊巢穴發起總攻。他精選先頭部隊精兵強將一千五百多名,后繼重兵四千二百多名,乘夜間銜枚疾進,直搗象湖山大巢,斬殺詹師富、溫火燒等七千余人;福建官兵從南靖出發,攻破長富村等三十余巢;廣東官兵攻破敵巢十三處,一舉搗平了猖獗數十年的漳南賊寇。之后,王陽明上疏朝廷,建議在漳南河頭新設立一個平和縣。
王陽明大獲全勝后班師而歸,一路上各地百姓焚香、跪拜送行,這讓他非常感動。從漳南回軍到達上杭時,正好趕上那里久旱不雨,百姓請他祈雨,結果天公真的作美,下了大雨,令當地百姓感慨歡呼。百姓們還不滿足,讓他繼續求雨。他答應了老百姓的要求,再次祈雨,正好又下了三天三夜的大雨。老百姓更是焚香、跪拜,奉他為神仙,說他帶來的軍隊和求來的雨都是及時雨,并將求雨的地方稱作“時雨堂”。這里至今傳頌著王陽明求雨的故事。當時,王陽明高興至極,作了《時雨堂記》:“正德丁丑,奉命平漳寇,駐軍上杭。旱甚,禱于行臺,雨日夜,民以為未足。逮四月戊午班師,雨,明日又雨,又明日大雨。乃出田登城南之樓以觀,民大悅。有司請名行臺之堂為‘時雨’,且曰:‘民苦于盜久,又重以旱,謂將靡遺。今始去兵革之役,而大雨適降,所謂王師若時雨,今皆有焉。請以志其實。’嗚呼!民惟稼穡,德惟雨,惟天陰騭,惟皇克憲,惟將士用命效力,去其莨蜮,惟乃有司實耨獲之,庶克有秋。乃予何德之有,而敢叨其功!然而樂民之樂,亦不容于無紀也。巡撫都御史王守仁書。是日參政陳策、僉事胡璉至,自班師。”
王陽明指揮平定漳南匪患的大軍進駐長汀,在行軍途中,作《丁丑二月征漳寇,進兵長汀道中有感》詩:
將略平生非所長,也提戎馬入汀漳。
數峰斜日旌旗遠,一道春風鼓角揚。
莫倚貳師能出塞,極知充國善平羌。
瘡痍到處曾無補,翻憶鐘山舊草堂。
這首詩,充分反映了王陽明作為一介書生,勇于擔當,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的決心,及其治國平天下的儒生理想。他認為,帶兵打仗不是自己的分內之事,然而受命于朝廷,立功必勝的信念驅使他果斷地奔赴戰場。在這首詩中,他表達了像諸葛亮一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決心,像趙充國一樣建立曠世奇功的人生理想。字里行間滿是止兵息戈、救濟蒼生的仁民愛物之情。這也是王陽明漸悟仙、釋之非,回歸儒學,以致良知為宗旨,實踐儒家“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之仁”的重要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