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自序 每個孩子都會發(fā)光,只不過需要被點亮
- 追尋:每一個生命的光亮
- 張坤浩
- 3902字
- 2025-03-19 15:12:20
好的教育是什么?理想的教育長什么模樣?如果你要問100位教師,可能會得到100個答案。教育如同人類社會的“斯芬克斯”之謎,引領著教育工作者不斷地去探尋、去思考,去實踐、去解答。而好的教育,其獨特價值正在于它可以“鏈接”過去與未來,伴隨著時光流逝、時代巨變,卻波瀾不驚、不著痕跡地照亮世界的每一個角落,無處不在、自然而然地改變著整個世界。
從教20年,永葆初心、心懷熱愛是我前行的底氣和勇氣。喜歡孩子,愿意為每一個生命個體貢獻一點力量;喜歡工作,愿意把它作為一生的事業(yè)去追隨;熱愛讀書,現(xiàn)實中想不到的,書中總會有答案;熱愛學校,它好像就是我的另一個家,身在其中,不畏所累,永遠心悅與欣喜。
(一)在不確定的世界中追尋教育的確定性
教育家曾說:“真正的教育,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責任、遠大的志向,是批判性的獨立思考、時時刻刻的自我覺知、終身學習的基礎、獲得幸福的能力。”
當今世界,瞬息萬變。社會的不確定性給教育的確定性也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回望中國教育二十多年的改革,我們逐漸清晰:中國教育在這個不確定的時代,給出了一個確定性的答案——教育的本質是“育人”,讓教育回歸到以“育人”為本、培養(yǎng)人的素養(yǎng)中來,推動每個人靈魂的成長、精神的成長、全面的成長。這是每一位教師的責任和使命。
有人說:“只有將課堂上所學的東西完全忘記之后,剩下的才是真正的教育。”
教育是一種影響。它來自內心的觸動與共鳴。思想不是由說教而來,而是由影響而來。一名優(yōu)秀的教師,不僅能傳授知識,更能與學生分享人生的智慧。教育者要以自身人性的美好去塑造學生美好的人性,用自身行為的正向引導學生正向的行為。正如清華大學前校長梅貽琦所說:“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其行動猶游泳也,大魚前導,小魚尾隨,是從游也,從游既久,其濡染觀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為而成。”
教育是一種激勵和點燃。真正的教育絕不是用知識把桶裝滿,而是要用光,去喚醒學生生命成長的內驅力。
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渴望被肯定的“小孩”。從人性的角度出發(fā),每一個人都希望被看見,每一種努力都希望被肯定。馬克·吐溫曾說過:“一句真誠的贊美就能讓我多活兩個月。”回望我們的學生時代,那些知識淵博的老師會讓我們仰慕,但那些曾經(jīng)給予自己肯定和鼓勵的老師會讓我們銘記一生。那些溫暖的鼓勵、無條件的信任,給那時的我們注入了自信和力量,甚至助我們長出夢想的羽翼,改變了我們的人生。
(二)育人和“育分”
每一個家長都希望孩子優(yōu)秀,但不是每一個孩子都可以做第一名,就像奧運冠軍只有一個,家長要坦然面對孩子的平凡。記得有一個同學哭著對我說,“我媽愛的不是我,而是考滿分的我!”我們決不能讓孩子成為應試機器,不能用功利性的眼光去評判孩子。那么,我們究竟要培養(yǎng)出怎樣的孩子?只有明確教育的本質和目的,我們才能目標堅定、奔赴遠方。
2018年,教育部原總督學柳斌先生,作為中國教育界代言人,在“2018中國教育家年會”上再次提出:“‘好教育’是把素質教育進行到底。”“我們的基礎教育應當由‘以考試為本’的‘應試教育’或稱‘考試教育’回歸到‘以育人為本’的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素質教育中來。”“教育不僅是知識,還應該是愛,是真,是善,是情,是美,是生命活力,是人生智慧,是家國情懷,是崇高理想。”
對于教育的理想是美好的,而教育發(fā)展的現(xiàn)實似乎又是殘酷的。育人與“育分”的爭論一直客觀存在,在高中階段,輕素質教育、重應試教育的傾向還依然比較嚴重。素質教育與學生升學矛盾嗎?素質教育著眼于學生的全面成長。它的突出特點就是把學生當成人,而不是考試機器看待。學生如果只有分數(shù),也贏不了未來的大考。在素質教育實施過程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良好人格、尊重學生獨立個性、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不斷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在師生關系上,力爭做到讓教育更有溫度和人情味。在一種和諧、親密的師生關系和教育氛圍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全面發(fā)展自我,真正做到“培根、鑄魂、啟智、潤心”。因此,素質教育有利于培養(yǎng)健全的人,會讓學生未來的發(fā)展更有潛力。
每一個孩子都是不同的,都有自己與眾不同的一面。我堅持“做適合每一個學生發(fā)展的教育”的核心理念,強調多一把評價的尺子,就會多一批好學生。呼吁教師要換一種善的眼光看待學生,要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是人才,不要給學生貼標簽。在日常工作中,注重對學生的激勵和表揚。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的閃光點,并加以肯定,讓每個人都受到尊重和重視。辦好以人民為中心的教育,使教育更加公平、更具有溫度和質感。培養(yǎng)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人,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具有幸福的生活能力,享有更多人生出彩的機會。
(三)摒棄功利,回歸教育的本質
蔡元培先生在《中國人的修養(yǎng)》一書中說,“為父母者,以體育、德育、智育種種之法,教育其子女,有二因焉:一則使之壯而自立,無墜其先業(yè);一則使之賢而有才,效用于國家。”對孩子來說,健全的人格就是最好的素養(yǎng)。
回望自己的從教之路,接觸每一所學校,感觸最大的就是一所學校的精神風貌。一個時期內,校長的風貌影響著教師風貌,而教師風貌也影響著學生整體風貌。這就需要我不斷地叩問初心,主動思考該如何走好以后的路。
教育從接納開始。接納是每一個孩子生命中最好的溫柔。蘇霍姆林斯基曾經(jīng)說過:“一個好教師意味著什么?首先意味著他是個熱愛孩子的人,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種樂趣,相信每個孩子都能成為一個好人,善于跟他們交朋友,關心孩子的快樂和悲傷,理解孩子的心靈,時刻都不忘記自己也曾是個孩子。”作為教師,要時刻牢記“兩個假如”(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的教育前提。要有一顆博愛慈善之心,要學會接納學生的不良情緒,傾聽他的心聲。只有從對方的角度接納他們,才會有隨之而來的教育影響和知識的順暢交流。通過接納學生,才能走進他們的內心,滿足內心歸屬,體察學生學習中呈現(xiàn)出的行為動機,從而真誠溝通,進而解決問題。
培養(yǎng)正確的教育觀。引導學生正確地接納自己、接納別人、接納世界。當一個人為自己的一切做選擇時,他便是在做自己,便是成為自己,便是自我實現(xiàn)。鼓勵和引導學生真正接受自己,從而扎根成長,釋放更多生命的能量。鼓勵和引導學生勇敢做自己。從內心堅定的信念出發(fā),不斷地發(fā)現(xiàn)自己、挖掘自己,心懷熱烈地過好這一生,綻放出應有的光芒。就像《肖申克的救贖》里的一句話:你知道,有些鳥兒是注定不會被關在籠里的,它們的每一片羽毛都閃耀著光輝。
2019年,美國作家塔拉·韋斯特弗記述個人成長的回憶錄《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在中國出版。通過寫下自己的故事,塔拉找到了一種答案:教育意味著自我創(chuàng)造,令自己鼓起勇氣去打開生命的無限可能,去接受不同的聲音,去看更大的世界。在接受《福布斯》雜志訪談時,塔拉說:“教育意味著獲得不同的視角,理解不同的人、經(jīng)歷和歷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讓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應該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視野的開闊。它不應該使你的偏見變得更頑固。如果人們受過教育,他們應該變得不那么確定,而不是更確定。他們應該多聽、少說,對差異滿懷激情,熱愛那些不同于他們的想法。”即使生活在陰溝里,也依然可以仰望星空。每個人都應當像鳥一樣飛向屬于自己的那座山。我想,這正是教育在人類發(fā)展中的意義所在。
(四)懷一顆匠心,追尋教育的意義
三尺講臺,方寸之間,教師用愛澆灌責任,用匠心守望初心,用平凡鑄就非凡。擇一事,愛一生,不為繁華易匠心;忠于責,誠于真,不為荊棘易初心。
臻于至善,始于匠心。好的教育是從“我”到“我們”。我校在圖書館大樓外側墻面上寫了兩句話:“凡是學生的問題,大都是教師的問題;凡是教師的問題,大都是校長的問題。”“凡事先從自己身上找原因。先改變自己,再影響他人。”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創(chuàng)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我們做的第一步。一所學校的教育教學理念能得到教師的尊重和認同,能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踐行之,才能發(fā)揮其積極作用;能從改變自己到影響學生,教育就從“我”到了“我們”。教育是一門“仁而愛人”的事業(yè)。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師。當我們選擇和孩子同行的那一刻,就意味著選擇與愛同行、與責任比肩。當我們與孩子們在一起,風來了捉風、下雨時聽雨……學校的這方天地和所有的孩子就成為我們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
好的關系就是好的教育。賞識教育,是給孩子的一種人生態(tài)度。教師要會給每個學生“點贊”,發(fā)現(xiàn)每一個孩子的閃光點,看到他(她)的與眾不同。給他(她)永不迷失的信仰,讓他(她)用自己的方式發(fā)光,讓他(她)用自己的雙手收獲成功,看見更大的世界。人生從來沒有什么最佳答案,但人生中總會有一些人、一些契機,觸動你,幫助你尋找到人生中最贊的答案!
好的教育是從“單向輸出”到“雙向奔赴”。教育是一盞點亮一個個生命的燈火,教師用一束束平凡微光照耀了孩子們的心靈,點亮了整個世界。同時,教師也從孩子們單純美好的心靈、獨特的思維品質和專注思考的行為上學會了愛心、耐心、理解、接納、觀察、發(fā)現(xiàn)、挑戰(zhàn)……孩子們的一百種模樣,成就著我們作為教師的模樣。
好的教育是從“師道尊嚴”到“師生對話”。教育是一場師生平等的對話,是兩個世界能量的自由流動,進而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一朵具體的花,遠勝過一千種真理!教育的對象是學生,一定從學生客觀實際出發(fā),去施策、溝通和交流,以平等的姿態(tài)告訴孩子:“沒關系,你慢慢來。”這樣,才能讓一朵花影響另一朵花,讓一個生命影響另一個生命。
歲月不居,時節(jié)如流。教育是“根”的事業(yè),我愿意為了花的艷麗、果的芬芳、葉的嫩綠,而默默堅守。歲月成詩,流年凝固。教育是一群人的責任與擔當,我愿意盡己所能,迎難而上,幫助一屆屆學生從青澀走向成熟。我堅信:教育,將擁有世界上最高的回報。播下一粒愛的種子,也定將收獲一個美麗的人生!
(202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