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翰林學士與左拾遺
- 白居易的生平與時代(域外詩譚譯叢)
- (英)阿瑟·韋利
- 9701字
- 2025-03-18 17:08:52
分裂
從808年到810年,白居易沉浸在公務之中。他的作品,無論是散文還是詩歌,在很大程度上都指向當時的社會和政治問題。因此用一章的篇幅來討論他所面臨的公務是合適的。我的主要材料除了當時的一些歷史文獻,將是他作為拾遺寫給皇帝的奏狀、五十首《新樂府》和十首《秦中吟》。我還將偶爾利用百篇“判”(802年)和七十五份“策”(806)。所有材料加起來超過兩百份,要全面涵蓋它們顯然是不可能的,我將主要討論白居易關注的比較重大的問題。
前文我已經一兩次提到安祿山[1]的叛亂,雖然它發生在755年,差不多是白居易出生前二十年,但作為中國歷史上一個標志性事件,一直纏繞在白居易和他同時代人的頭腦中,所以應該再做一些敘述。進一步來看,白居易時代的動蕩在某種意義上正是此前叛亂的延續。
在中國歷史學家的眼中,安祿山是一個“土匪”“叛國者”“罪犯”,他挑動中國人反對合法的統治者。我們今天這個時代還常??梢钥吹竭@類名稱被加在一些領導者頭上,但如果換一種同情的態度,他們又可以被看作愛國者、解放者、改革者,以及更一般意義上的被壓迫階級的代表。確實,安祿山正是以這樣的姿態展示在他的支持者面前,在他生前以及死后都是如此。唐朝的歷史雖然是在它覆滅后正式編纂的,但包含的大部分材料卻是它還存在時編寫的。我們沒有理由(像很多歐洲歷史學家所做的那樣)站在反對安祿山的一邊,重復關于他膽小、狡猾、肥胖等飛短流長,我們也不需要把他當作一個“圣人”(像他的支持者那樣)[2]。我們確實無法在千年之后的今天重構他的個人品格和行為。但無論如何,我認為可以指出一些大的社會和政治原因,其結果導致了發生在范陽的分裂活動。
安祿山發動叛亂的基地是范陽,臨近今天的北京,他的勢力范圍延伸至河北中部到渤海灣。從七世紀開始,生活在這一區域的人,無論是上層還是農民,都心懷不滿。為了理解上層人士的不滿,有必要知道誰是這段時期傳統意義上和社會上接受的貴族,而不是法律上強迫認可的。唐朝從建立(618年)起,北方就一直存在著兩股勢力的分歧,一是幫助唐王朝建立而大富大貴的家族,另外則是六世紀以來在北魏統治下日趨顯赫的家族。后者是“合作者”,但屬于特別的類型。北魏鮮卑希望自己不被認為是野蠻的征服者,而是中國的合法繼承者,為此需要盡快地學習中國文化?!拔宕蠹易濉薄蕖⒗?、鄭、盧、王[3]——充當了導師的角色。[4]他們因為教授鮮卑人中原農業文明的要義而被給予了高官厚祿。他們特別將家族禮儀和祖先崇拜教給了一直過著游牧生活的征服者,強調認真履行這些原則就可以保證五谷豐登。甚至在九世紀,我們還可以發現非漢族家庭向五大家族的成員尋求禮儀方面的指點。這些鮮卑家族以及他們的分支主要來自東北,也正是在這里,對于唐朝的反對一直持續到王朝結束。為了打破他們抱成一團的勢力,他們被禁止通婚。但是我們只要看一下白居易所交往的貴族朋友的母親和妻子的姓氏,就可以知道,在九世紀時,“五大家族”仍然在大量通婚。他們為自己的血統而非常驕傲,他們的驕傲(就像愛德華時代的英國貴族)體現在只有被大量行賄才會在他們的圈子之外選擇婚姻的對象。我們在歷史書上讀到的盧家、崔家、王家看上去常常居住在長安或者洛陽,但那只是他們各自家族的成功人士。家族的其他人員則居住在河北和山西,但有理由相信,他們構成了東北上層階級不忠于朝廷的一個很大因素。七世紀末,當契丹[5]頭領孫萬榮占領了部分河北并且宣稱自己是可汗時,不僅農民,而且官員中的不少人士都站在他的一邊。孫萬榮被鎮壓之后,嚴厲的報復措施不僅針對漢族人,也針對支持他的當地人,很多人逃到了山林之中。這是697年和698年的事情。雖然契丹人占據河北最北部地區一直到八世紀,而且不斷地南侵,但是當地的漢人一直沒有給中央政府造成什么麻煩,直到755年情況發生了變化。鎮壓孫萬榮及其此后的一些事情被后來很多代人記憶。
在東北邊境的廣大地區,漢人和契丹人混居。漢人傾向于放棄農業從事養馬和打獵,契丹人習慣了漢人的飲食但并沒有采用漢人制作食物的方式。這個地區在食物方面無法自給自足體現在杜甫大約寫于755年至756年的一首詩中。他說安祿山保留有一支船隊往來于長江三角洲和遼東灣之間,主要是運送優質大米(“云帆轉遼海,粳稻來東吳”),因此他和首都之間形成了直接的競爭,首都也是通過內陸的河道從同一個地區獲取糧食供應。[6]大米供應的競爭可能是安祿山和唐朝政府分裂的一個深層次原因。
我們后面會看到,815年至817年吳元濟叛亂的動因是公開明確地爭奪連接長江和黃河的水路的控制權,這一水路正是從南方運送糧食到首都的通道。
安祿山叛亂以及后續事件發生之后,東北實際上處于獨立的地位。[7]漢人、韃靼人混居以部落為單位,而不是以官方組織為單位。[8]對于他們來說,首領是可汗,而他們期待的繼承人是他的兒子——年輕的可汗。這樣一來,大部分的邊防指揮官變成了世襲,無視中央政府的規定,也不向中央政府繳稅。受到輕而易舉鎮壓浙江、四川小規模叛亂的鼓舞,809年秋,中央政府發起了大規模的對于王承宗的征討,王來自契丹部落,剛剛從父親那里繼承了河北西部的控制權。戰爭拖拖拉拉持續了一年,最終也無勝敗可言。810年夏,白居易在一系列奏狀中,敦促政府和王承宗和解。他指出,將軍們雖然偶爾報告勝利的消息,但反叛者還是不斷擴大地盤,所以有理由相信戰報是并不可靠的。在最后一份奏狀(寫于王承宗同意談判之后)中,他申述道,這場戰爭已經不再關乎王朝榮譽和花費的問題。從中亞雇傭來的政府士兵已經出現不忠于朝廷的跡象,全面崩潰就在眼前,唐王朝的前景堪憂,危在旦夕,用武力解決問題已經沒有希望了?!敖K須罷兵,何如早罷?”[9]
白居易的建議被采納了。七月,王承宗作為成德節度使的職位得到了政府的認可,他擔任這一職務直到820年去世。白居易建議和談使用的一個論據是吐蕃和回鶻“皆有細作,中國之事,小大盡知。今聚天下之兵,唯討承宗一賊,自冬及夏,都未立功,則兵力之強弱,資費之多少,豈宜使西戎、北虜一一知之?”[10]
邊境
當755年安祿山叛亂時,唐政府被迫將駐扎在中亞的守軍調回來鎮壓,到763年時,唐朝的邊疆不再是龜茲的庫車,而是陜西鳳翔的西端,離首都大約一百英里。吐蕃征服了今天甘肅省的大部分地區。那里的守備軍和長安隔絕,只偶爾有所聯系,他們堅持在那里抵抗了很多年。白居易和他同時代的人一樣,覺得像擁有十二萬居民的涼州這樣的重要城市落入吐蕃手中,對于唐王朝來說是一個恥辱。他的新樂府的第二十五首題為《西涼伎》,其中他讓一個老兵批判了這樣的現實:十萬士兵駐扎西部邊關,“飽食溫衣閑過日”,而涼州的老百姓卻因陷入困境而傷心欲絕。根據老兵的說法,收復失地的想法似乎從來沒有進入官兵的腦中(“將卒相看無意收”)。
白居易命中注定要以官方的身份給吐蕃高層寫三封信。第一封是以皇帝的名義寫給吐蕃宰相缽闡布。很有趣的是,此人是一個佛教沙門。808年,回鶻人從北邊南下,將吐蕃人驅逐出了包括涼州在內的甘肅部分地區。這次失敗后,吐蕃多次試圖與唐朝聯盟。他們原則上同意將甘肅西部的安樂、秦、原三州[11]歸還給唐朝。但是吐蕃宰相的最后一封信在這一點上有意回避,白居易明確地表示,除非三個地區歸還唐朝,否則聯盟是不可能的。他建議最好與駐扎在甘肅邊境的節度使確定細節問題。787年,兩位中國使節——鄭叔矩、路泌——在吐蕃失蹤,而且無法獲得有關他們的任何消息。吐蕃人現在說鄭叔矩已經死亡,但是路泌還活著,白居易要求將路泌送回唐朝,而鄭叔矩的遺骨也應該運回來由他的家人安葬。[12]
這封信的寫作時間大約是808年初冬。第二封信則寫于那一年的最后幾天,是白居易代表朱忠亮寫給吐蕃東道節度使論結都離等人的,朱忠亮最近剛剛被任命為甘肅邊疆的指揮官。這位吐蕃節度使抱怨唐朝的各種令其不安的舉動:燃燒篝火和越過邊境,更嚴重的是,自去年起修建了一條新的防線。白居易回答說,篝火不是戰爭信號,僅僅是為了“焚宿草”,這樣的事情每年都發生,而士兵們越過邊境僅僅是為了找回失散的馬匹和牛群。至于防線,雖然唐朝與吐蕃的關系有所改善和加強,正常的預防措施還是需要采取的,雙方修復各種各樣的防御工事是再自然不過的。白居易進一步強調:“況城是漢城,地非蕃地。豈乖通理,何致深疑?”[13]第三封信寫于810年秋,以皇帝的名義寫給另一位吐蕃宰相。信的主旨是說唐朝所要求的三州是其有權獲得的利益的很小一部分。吐蕃宰相在寫給唐朝的信中(上面所引是回信)宣稱,相關地區“非創侵襲”,因此“不可割屬大唐”。白居易反駁說,“此本不屬蕃,豈非侵襲所得?今是卻歸舊管,何引割屬為詞?”白居易強調,如果要修訂盟約,“即須重定封疆,先還三郡”。[14]
吐蕃人現在將鄭叔矩、路泌(寫上封信時已經去世)的遺體以及其他一些戰俘送回唐朝,其中一個年輕人名叫劉成師,關于他的身份顯然有些混亂,因為白居易說,“其劉成師元非劉辟子姪,本是成都郡人,已令送還本貫”。[15]但這是一個有問題的說法,劉辟在806年作為叛國者已經被處決。唐政府顯然希望抓住并懲罰他逃往吐蕃的侄子。
唐政府的政策是不惜代價維持和回鶻人的良好關系。788年,唐朝將一個公主嫁給了回鶻的可汗。回鶻人是游牧民族,養育的馬匹超過他們實際的需要,于是用來與唐朝交換絲綢?;佞X可汗維持了一個豪華的宮廷,有些絲綢無疑成為宮廷女性的用品,但大多數可能被他們再次出口到中亞和伊朗。五十匹絲綢(理論上說五十尺長)[16]用來交換一匹馬,由于馬匹的數量有時一次就達到一萬匹之多,要生產用于交換的絲綢就成為長江和淮河流域絲綢業的沉重負擔,即使使用比較粗糙的絲線紡織并把每一匹的長度減少為三十多尺(但還是計算為四十尺),紡織女工們仍然無法滿足需求量。回鶻人對他們得到的絲綢感到不滿,并且通過他們的可敦(中國公主)傳遞怨言。807年,皇帝命令購買馬匹的費用部分用絲綢、部分用國庫中的金幣支付,與此同時停止用粗糙的絲線進行紡織。808年,回鶻人送來了比以前多一倍的馬匹,讓唐朝倍感尷尬。
809年夏,白居易代表皇帝寫了一封信給回鶻的可汗愛登里邏。回鶻的六千五百匹馬已經到了。如果用近似的整數一萬匹來計算,價格(按照五十匹絲綢一匹馬)是五十萬匹絲綢,由于巨大的軍事開銷和連續幾年的旱災,這是唐朝政府無法負擔的?;实劢ㄗh賒賬二十五萬匹,同時說明,回鶻送來的馬越多,唐朝的債務就會越重,所以雙方最好就將來進口到唐朝的馬匹數量達成某種諒解。信的其余部分是關于如何采取措施增加摩尼教徒在中國的福祉,摩尼教徒大部分是回鶻人。韓信受胯下之辱的故事在中國家喻戶曉。迫于當時的形勢,唐朝皇帝需要像韓信一樣。這一政策充分證明了其合理性,在此后的三十年中,唐朝的北部邊疆沒有出現嚴重的困境,盡管回鶻勢力在這段時期不斷增長。
白居易還給其他外國政府寫過信,包括緬甸、南詔、朝鮮。中國和緬甸(驃王國)的交往的歷史可以在G.H.Luce的《古驃王國》(The Ancient Pyu)[17]和G.F.Harvey的《緬甸史》(History of Burma)中找到。802年,驃王國國王雍羌派遣他的兒子出使唐朝,陪同的是驃王國的一個音樂團。809年冬,白居易在代表皇帝寫的一封信中宣布,封驃王國國王為檢校太常卿,他的兒子及手下高官也被封了類似的官職?;实鬯徒o國王一些“信物,具如別錄”,還祝福他冬寒時節“平安”。[18]白居易對驃王國音樂的認識,我將在后面的章節予以討論。
宦官
白居易這段時期一個明顯的立場是反對宦官?;鹿僦淮嬖谟诠糯?,在現代社會沒有對應的階級。他們主要來自南方的福建和廣東,那里的人口大部分是原住民。南方的州縣被要求提供一定數量的閹割男孩。獲取他們就像獲取其他奴隸一樣,要么是通過強迫,要么是通過剿匪(實際上是捕獲奴隸)。到了宮廷,這些男孩被交給上了年紀的宦官——稱為“父親”——進行培訓。在理論上,宦官的位置相當于家奴,特別是為皇帝的后宮提供服務。但是到八世紀的時候,這個功能已經相對不重要,主要交給了低級別的宦官。此外,還有約五千名高級宦官,很多人掌握軍政大權,其活動大致如下:一、他們是朝廷的供應者,他們帶領爪牙突襲市場,有時僅象征性地付錢或者強行征用。二、他們指揮兩支龐大的“神策軍”,[19]駐扎在首都附近。這完全不同于皇帝的護衛隊。三、他們監督地方軍隊的指揮官,直接向皇帝報告指揮官的工作效率和政治可靠性,而地方指揮官的報告必須通過樞密院上報,該院由宦官控制。四、他們充當朝廷的密探,監視官員們的活動,常常帶有如“慰撫使”這類榮譽頭銜。五、他們充當“功德使”,也就是說,管理長安及其附近的道教、佛教寺廟以及禮儀事務。這意味著他們管理著眾多的僧侶,包括經常來到首都長安的印度、中亞、日本、朝鮮僧侶。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們成為佛教的保護者,我們將看到,842年唐政府對于佛教的彈壓被推遲,因為一個宦官“功德使”表示了反對。
在我們的社會中有發揮類似功能的人物?;蕦m附近的商店店主會抱怨宮廷買東西不付錢。在很多國家的軍隊中存在這樣那樣的政委。維多利亞時代的Stockmar男爵和John Brown,我們這個時代的“私人顧問”和聽話的科學家,都扮演過唐朝宦官的角色。九世紀所謂的政黨只是官僚派別,存在一些宿怨,而不代表經濟或社會利益的分歧。真正的政治斗爭存在于宮廷和官僚機構之間,用中國人的術語,就是內外之間。這段時期的歷史在此后的幾個世紀(同樣的斗爭依然存在)被書寫,而書寫者無疑是“外”,而不是“內”。所以,總體來說,歷史告訴我們的關于宦官的情況都是負面的,當然個別的宦官還是得到了表揚。據我所知,唐朝沒有一個人建議取消宦官制度,只有兩次比較大的行動來限制宦官的權力:一次暴力而短促,發生在835年,另外一次謹慎而和緩,在845年,但都沒有成功。
與白居易產生矛盾的宦官主要是吐突承璀。809年十月他被任命為征討河北西部王承宗叛亂大軍的最高首領(諸軍行營招討處置使)。這是史無前例、相當出格的?;鹿僮罱鼡瘟硕嘀к婈牭亩急O,但還沒有一個宦官擔任總指揮的職務。白居易給皇帝寫道,“臣恐四方聞之,必輕朝廷;四夷聞之,必笑中國;王承宗聞之,必增其氣”。[20]白居易同時質疑,那些專業的軍隊領袖是否愿意聽從宦官的指揮。他的抗議最初被忽略了,但在一大批資深官員的支持下,皇帝最終被迫讓步。吐突被任命為“宣慰使”,主要負責反對分裂的宣傳。
吐突在新皇帝還是太子的時候就和他關系親密,在擁立他為皇帝過程中起到了關鍵作用。806年末他出任神策軍左軍指揮官,很可能就是白居易下面這首詩中所謂的“中尉”:
晨游紫閣峰,暮宿山下村。
村老見予喜,為予開一樽。
舉杯未及飲,暴卒來入門。
紫衣挾刀斧,草草十余人。
奪我席上酒,掣我盤中飧。
主人退后立,斂手反如賓。
中庭有奇樹,種來三十春。
主人惜不得,持斧斷其根。
口稱采造家,身屬神策軍。
“主人慎勿語,中尉正承恩!”[21]
前文我提到,強行征用物品不是為了朝廷衛隊,而是供宮女使用。這是由一個頭銜為“宮市使”的宦官來組織實施的,最初任命是在797年。用于強行征用的毫無說服力的理由是讓幾百個沒有工作的人得以就業。白居易反對“宮市”的觀點體現在一首詩(《新樂府》第三十二首)中,該詩描述了一個賣炭的老翁將他的產品運到市場上,被宮市使的手下看上,為他的一千斤炭(半噸多重)只付了“半匹紅紗一丈綾”。[22]
宮廷道教
在白居易之前和之后的時代有很多關于道士的故事,說他們如何勸說皇帝相信可以獲得長生不老的藥物。白居易時代的文人階層對于早期道家經典普遍持一種尊崇的態度,就像對于儒家著作一樣。但他們大部分人不相信道教的奇跡,當時一些著名的作家在詩歌以及給皇帝的奏狀中嘲笑了鼓勵這套愚蠢的鬼把戲。有一個故事是關于宰相李藩的,810年時他被憲宗皇帝問及是否相信神靈、仙人、長命這類事情。李藩知道皇帝對此感興趣,于是用犀利的言辭譴責了此類信仰的荒誕和完全錯誤。但沒有產生什么效果,幾年后憲宗被一個叫柳泌的“來自山中”的道士完全控制住了。有一種說法是,柳泌的“長命丸”導致了憲宗的死亡,年僅四十二歲。
幾年之后白居易自己也做了這方面的嘗試,他大約在809年寫了一首長詩和一篇歌行嘲諷尋找長命草藥的行為。這些我在《170首中國詩》(170 Chinese Poems 132頁以下)已經予以翻譯。前一首《夢仙》[23]可以看作一個警告,警告普通民眾不要浪費時間用于煉丹;后一首《海漫漫》特別指向了皇帝本人:
秦皇漢武信此語,方士年年采藥去。
蓬萊今古但聞名,煙水茫茫無覓處。
海漫漫,風浩浩,眼穿不見蓬萊島。
不見蓬萊不敢歸,童男丱女舟中老。[24]
土地與稅收
前文我已經談到廢除各種勞役和建立一種在貨幣基礎上的總的稅收制度,這一制度在780年公布出來,某種程度上于788年開始實施,此時由于三十年內戰引起了通貨膨脹。九世紀初,主要商品如谷物、織物等的價格嚴重下降,由于政府沒有制造足夠的錢幣造成通貨緊縮日益嚴重,因此788年制定的稅務法則變得沉重而讓人無法承受,農民必須用比以往多兩到三倍的谷物和織物(絲綢、麻布等)來完成繳稅任務。從白居易806年的一篇文章可以清楚地看出,向農民征稅的形式是貨幣和實物并用。白居易堅持認為,賬簿記錄應該都是以貨幣為單位,就實物來說,農民也只用他生產的東西來繳稅——谷物和織物。一年征稅兩次(這是征稅的標準制度)雖然很重,但還是無法滿足政府開支的需求。在諸多提高財政收入的方法中,有一種被稱為谷價調整法(和糴法)。八世紀時為了平抑谷物價格,政府在年成好的時候以高于市場的價格收購谷物,而在歉收的年份以低于市場的價格出售谷物。這逐漸發展為按照任意價格被迫賣給政府谷物,而付給賣方的貨幣或物品沒有太多價值,如品質不佳、難以處置的絲綢和布匹。大致是808年在給皇帝的奏狀中,白居易說自己從兩個渠道知道這個制度:“臣久處村閭,曾為和糴之戶。親被迫蹙,實不堪命。臣近為畿尉,曾領和糴之司。親自鞭撻,所不忍睹?!盵25]白居易建議,如果政府需要谷物,應該允許用谷物代替錢幣來繳納。這不僅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也免除了政府用于平準的花費。
政府對于這一建議的回答很可能是,除非白居易可以保證用這種方法不會減少財政收入,否則他的建議中應該包括如何解決政府赤字的方案。白居易的意見似乎說明,政府是強迫以低于市場的價格買入谷物,在這樣的情況下采用他的建議顯然會減少財政收入。
在《策林》的一篇文章中,白居易討論了錢幣的缺乏。他說,造成這一情況的原因是制造一文錢的費用超過了一文錢,這限制了政府能夠鑄造錢幣的數量,而由于對金屬的巨大需求,將一文錢熔鑄后一個人能得到超過一文錢的價值。唯一補救的措施是“國家行挾銅之律,執鑄器之禁”,這樣“銅無利也,則錢不復銷矣”[26]。但這樣的措施沒有被采納,錢幣短缺的問題在此后的二十年中持續存在。
809年時白居易給一位沒有具名的朋友寫了一組(五首)詩歌,他認為此人極有可能很快掌握權力。其中一首關注到了農產品價值日益降低,以及不根據實際情況強求用貨幣來繳稅的不合理規定:
私家無錢爐,平地無銅山。
胡為秋夏稅,歲歲輸銅錢。[27]
白居易得出的教訓是,老百姓應該只被要求繳納他們耕作的土地上能夠生產的東西。
淘金熱
從理論上講,這段時期每個人都有國家分配的土地,在他去世時可以將部分土地傳給子女,部分則交還給國家。但實際上,只有國家還有土地時老百姓才能分到,但很少能得到他們應該獲得的。官員根據他們的官職獲得相應的土地,寺廟和高級宦官更是獲取了大量土地,剩下不多的土地被分配給普通老百姓。那些獲得土地的農民發現很難繳納繁重的賦稅后,他們越來越多地離開土地涌向金銀礦山,尤其是在南方。在同一系列的另一首詩中白居易寫道:
……
銀生楚山曲,金生鄱溪濱。
南人棄農業,求之多苦辛。
披砂復鑿石,矻矻無冬春。
手足盡皴胝,愛利不愛身。
畬田既慵斫,稻田亦懶耘。
相攜作游手,皆道求金銀。
畢竟金與銀,何殊泥與塵。
且非衣食物,不濟饑寒人。
……[28]
牢獄
白居易809年的另外一份奏狀涉及的是十多個囚犯,他們被監禁在河南最西部的閿鄉、湖城的牢獄中。許多年前,他們被發現挪用公款,被財務部門交給地方官員處理?!捌淦迌航云蛴诘缆?,以供獄糧。其中有身禁多年,妻已改嫁者;身死獄中,取其男收禁者?!昂髢捎龆魃猓翊河纸档乱?。皆云節文不該,至今依舊囚禁?!耪咭粙D懷冤,三年大旱;一夫結憤,五月降霜。以類言之,臣恐此囚等憂怨之氣,必能傷陛下陰陽之和也。”[29]白居易接著要求案件交由宰相進一步調查,如果大赦不適合這些人,那么應該宣布一個特殊的保釋條令,立即釋放這批囚犯。雖然他們的罪行是很嚴重的,但還沒有達到無限期拘禁的程度。白居易同時指出,財政和鹽鐵官員可能把相似的罪犯交給了地方官員處理。所有這些案件都應該重新審查和匯報。
至于其他案件,白居易沒有寫奏狀。他還試圖引起民眾對于牢獄問題的關注,為此寫了一首樂府詩。這個在唐代的行為就相當于我們給《泰晤士報》寫一封信,或者更像在大眾媒體上寫篇文章,因為樂府詩一旦流行起來,會在長安到處傳唱。這首樂府詩是《秦中吟》的第九首,題為《歌舞》:[30]
秦中歲云暮,大雪滿皇州。
雪中退朝者,朱紫盡公侯。
貴有風云興,富無饑寒憂。
所營唯第宅,所務在追游。
朱輪車馬客,紅燭歌舞樓。
歡酣促密坐,醉暖脫重裘。
秋官為主人,廷尉居上頭。
日中為一樂,夜半不能休。
豈知閿鄉獄,中有凍死囚。
以上的例子足以說明白居易當時需要面對的社會和政治問題,以及他對此的態度。我不打算全面描繪當時唐朝社會的全貌,因為那樣做需要的不只是一個章節,而是整整一本書了。
注釋
[1]關于安祿山的家族背景,參看我即將出版的《李白的詩歌與生平》(The Poetry and Career of Li Po)。根據《舊唐書·安祿山傳》(卷二百上),他原來的名字是“軋犖山”,是突厥語“斗戰”的意思?!f利原注?!独畎椎脑姼枧c生平》于1950年出版。
[2]“圣人”在這個上下文中可能只意味著“皇帝”。——韋利原注。
[3]李氏家族來自西北邊境而不是東北邊境。鄭氏家族來自河南。盧氏家族來自范陽——叛亂的源頭。崔氏家族的兩個分支來自更南邊的河北,王氏家族則來自山西的太原。在不少情況下這些家族與郡望之間只有歷史性的聯系。白居易的朋友李建來自“龍溪李氏”,但這不意味著他在龍溪擁有土地或者甚至去過那里。李建出生(764年)前龍溪已經被吐蕃占領,并且一直在吐蕃人手中。白居易來自“太原白氏”,但他似乎從來沒有去過太原?!f利原注。
[4]除了李氏家族,其他四家被統一稱為山東集團,“山東”是指華山以東的廣大地區,和今天“山東省”完全沒有關系?!f利原注。
[5]契丹十世紀時在中國北方建立了一個王朝,從這個王朝產生了Cathay這個長期以來西方指稱中國的詞語?!f利原注。
[6]杜甫《后出塞五首·其四》。杜甫接著說到了一些奢侈品(越羅與楚練),這些和稻米都是被安祿山和他的手下消費的。一切取決于是否可以把“云帆”理解為船隊。其他材料(比如《新唐書》卷二百二十五《逆臣列傳》)泛泛地提到了安祿山的購買物,但我沒有看到海路運輸在其他資料中出現過。——韋利原注。
[7]在807年,范陽、魏博等十五個道七十一個州“不申戶口”,中央政府“每歲賦稅倚辦”只靠著浙江東西、淮南等八個道四十九個州,參見《資治通鑒》卷第二百三十七當年條目以及胡三省注?!f利原注。
[8]我這里使用“韃靼”包含突厥、蒙古和通古斯人。
[9]《請罷兵第二狀》。
[10]《請罷兵第二狀》。
[11]這些地區大致相當于現在的同心、固原和天水?!f利原注。
[12]《與吐蕃宰相缽闡布敕書》。
[13]《代忠亮答吐蕃東道節度使論結都離等書》。
[14]《與吐蕃宰相尚綺心兒等書》。
[15]《與吐蕃宰相尚綺心兒等書》。
[16]所使用的術語chien大致意味著雙線絲綢,比普通絲綢花費更多時間。“匹”大約四十尺長。
[17]G.H.Luce,“The Ancient Pyu”,Burma Research Society's Journal,XXVII,Part 3,1937.——韋利原注。
[18]《與驃國王雍羌書》。
[19]宮廷的軍隊被稱為“神策軍”,我傾向于認為“神策”意思是“Holy Plan”,雖然有些材料顯示與此相反?!f利原注。
[20]《論承璀職名狀》。
[21]《宿紫閣山北村》。
[22]關于《賣炭翁》,可以比較170 Chinese Poems的第137頁。韓愈在《順宗實錄》卷一中也講了同樣的故事:“嘗有農夫以驢負柴至城賣,遇宦者稱宮市,取之,才與絹數尺,又就索門戶,仍邀以驢送至內,農夫涕泣,以所得絹付之,不肯受,曰,須汝驢送柴至內……”——韋利原注。
[23]《夢仙》(170 Chinese Poems第132頁)的第15行提到的安期生、羨門等都是仙人?!f利原注。
[24]《海漫漫》為《新樂府》第四首。
[25]《論和糴狀》。
[26]《策林》第二十篇《平百貨之價》。
[27]《贈友五首》之三。
[28]《贈友五首》之二。
[29]《奏閿鄉縣禁囚狀》。陰陽組成了自然界。仇恨可以殺人一直是東亞的一種強烈的思想信仰。——韋利原注。
[30]一作《傷閿鄉縣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