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替罪老羊
- 穿越朱元璋:朱棣,你來監國
- 吟游滄海
- 2113字
- 2025-04-07 21:46:00
朱允炆眉頭一緊,眼淚頓時流淌下來,哽咽道:“黃師,沒想到你為了我,竟然能做到如此程度。”
“黃師還請放心,我會在皇祖父那里為你求情,讓他對你從輕發落。”
黃子澄:???
“殿下,你誤會微臣的意思了。”
黃子澄有些尷尬的咳嗽一聲,道:“微臣的份量,還夠不上這‘車’,想來想去,也只有一人,有資格做這‘車’!”
朱允炆一愣,伸手抹了抹眼淚,問道:“不知黃師所言何人?”
“翰林學士劉三吾!”
黃子澄毫不猶豫的將劉三吾賣了出來,言辭鑿鑿:“不瞞殿下,此事微臣曾與劉三吾相商,得到其大力贊同。”
“微臣和翰林編修齊德一夜苦思冥想作出的文章,被劉三吾大加批判,貶斥如泥塵。”
“最終投稿的文章,便是劉三吾所寫,微臣讀過,的確是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現如今想來,或許正是因為這文章寫的太好,這才引得陛下起疑,畢竟殿下年方十五,如何能有此返璞歸真之境界。”
“此事紕漏,盡數出在劉三吾一身,如今也該他為殿下之大業獻身,以此保全殿下名節。”
朱允炆咬牙切齒,怒罵一聲:“都怪這劉三吾自作聰明,他怎么就沒有想到,我今年少,難有文才呢?”
“這好端端一件事情,被他攪鬧成這副模樣,實在是成事不足,敗事有余!”
“黃師,你可有辦法,讓劉三吾為我獻身?他畢竟是翰林學士,年逾古稀,再加之聲名不錯,若是抵死不認,皇祖父恐怕未必會責罰。”
“到時候你我可就成了這替罪羔羊,要受不少苦楚了!”
劉三吾在朝為官十數年時間,為人謙虛恭正,行事坦蕩,名聲十分不錯。
想要給他潑臟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朱允炆此刻心焦難耐,胡亂之中想不出半點辦法。
黃子澄早有腹稿,道:“殿下還請稍安勿躁,微臣已經有了計策,只需要殿下好生配合!”
“是何計策?黃師快快說來,只要能讓我從中脫身,怎么配合都行!”
朱允炆眼前一亮,急切的問出聲,他此刻就是熱鍋上的螞蟻,見有人遞出了梯子,立刻便迫不及待的爬了上去。
至于這方法到底如何,朱允炆已經無力去分辨了,先將眼前這困難度過再說。
未來會因此事有什么變化,朱允炆全不在乎,他在心底安慰著自己:沒有眼下,何談未來?
黃子澄湊近了壓低聲音道:“微臣會想方設法為陛下帶來劉三吾親筆書寫的文稿,殿下只需在面見陛下之時,將所有罪責推至劉三吾身上,并拿出劉三吾手書為罪證,便可高枕無憂。”
朱允炆稍作思索,一拍手,道:“黃師此法甚妙,有手書為證,皇祖父必定不會懷疑。”
“為了保險,勞煩黃師連夜趕制一篇文稿,我將其謄抄,將此作為原本。”
“皇祖父問起,我便說我托劉三吾斧正,不曾想劉三吾巧言令色,為確保我能過稿,進行了修改。”
“我一時鬼迷心竅,被劉三吾蠱惑,這才犯下如此糊涂之事來。”
“如此一來,我即便有罪,也只是小罪,皇祖父向來疼我,想必不會過多責罰。只是要苦了劉三吾,恐怕皇祖父不會輕饒了他。”
說到后面,朱允炆又開始心疼起劉三吾了,道:“若是皇祖父要處置劉三吾,我必定為他求情,爭取讓他能安享晚年!”
黃子澄一拱手,心下松一口氣,道:“殿下仁德,微臣這就照計行事,還請殿下稍安勿躁,微臣會盡快將此事辦妥。”
“有勞黃師了。”
……
黃子澄回到翰林院,只在房中見到齊德,并未看見劉三吾,便問道:“尚禮,老翰林去了哪里?”
“學士這些天精力損耗頗為頻繁,先去休息了。”
齊德頭也沒抬,手拿著毛筆抄抄寫寫,繼續道:“怎么了?一回來就找學士,可是出了什么事情?”
黃子澄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潤了潤因為緊張而發澀的喉嚨,擠出笑容,道:“自然是好事!”
“殿下與我說,他得到消息,陛下看到文章,十分感動,已經決定將文章發表,此事算是成了。”
“此事能夠成功,老翰林功不可沒,若不是他從中指點,你我所寫的文章,恐怕是差強人意,絕對沒有這樣效果。”
“殿下感動學士付出,希望學士能將文稿謄抄一遍,他好作為收藏,以表謝意。”
齊德有些驚喜,還有些羨慕,道:“這是好事,我這就去將學士找來,他知道這消息,必定喜不自勝,恐怕也是睡意全無。”
“辛苦尚禮了,我在這為學士磨墨,等他來就能執筆書寫了。”
黃子澄目送齊德興沖沖的離開,轉身間,面上的笑意頓時收斂。
他取出一方硯臺,鋪好宣紙,倒了些許茶水在硯臺中,拿起墨條,輕輕的磨墨。
隨著他磨墨的動作,茶水染上濃郁的黑,一股墨香味道散逸,夾雜著點點茶香。
黃子澄的動作越發的快了,手中的墨條就像是他的敵人,在他手底下經受著慘無人道的酷刑。
硯臺中的墨水越來越多,越來越細膩,隨著他的速度加快,墨水呈現出一種深邃的光澤,像是一塊黑色的寶玉。
“子澄,磨墨可不能急躁,需要緩而徐,才能磨出細膩的墨汁。”
“你這樣磨墨,就是牛噍牡丹,囫圇吞棗了。”
劉三吾的聲音從他身后傳來,語氣中帶著些許喜悅。
黃子澄忙變換臉色,轉身笑道:“學生這不是高興嘛!老翰林能得殿下信重,我心里可是羨慕得緊。”
“殿下還對我說,此番若不是老翰林,他這篇文章,哪能得到陛下贊譽。”
“故此,殿下希望老翰林能將文稿重新謄抄一份,好做收藏。”
劉三吾笑瞇瞇的進來,瞧了瞧桌上已經擺好的宣旨,伸手摸了摸,道:“子澄有心了,這可是上好的宣紙,你珍藏已久,如今竟然舍得拿出來了。”
“良馬駿騎行天下,金鞍玉轡顯榮華。老翰林妙筆生花,學生又怎敢怠慢,這宣旨能書寫老翰林文章,是它的幸運。”
黃子澄取下筆架上的毛筆,飽蘸濃墨,站在一旁,道:“老翰林,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