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編輯部來了個年輕人
- 穿越朱元璋:朱棣,你來監國
- 吟游滄海
- 2599字
- 2025-03-29 21:43:58
朱棣聽完,整個人頓時懵了。
“老和尚,你……你這句話,老爺子說過嗎?”
他睜大了眼睛,“里面這些字我都認識,怎么你說出來,我就不認識了?”
姚廣孝嘆了口氣,道:“老衲也不知該如何解釋,這句話的確是陛下所說。”
“只不過老衲憑著自己的思考,顛倒了其中語序。”
說完,他又連忙否決似的搖頭,腦袋晃得像是撥浪鼓:“不對,不對,不是老衲的思考。”
“這就是陛下要表達的意思!”
他拿出滿是文字的紙張,指給朱棣看,道:“殿下,就是這一句。”
朱棣瞇著眼睛看去,紙上的文字映入眼簾。
“世上顛撲不破的真理,萬事萬物都處在變化之中,彼此相互關聯,又相互斗爭,構成既矛盾又統一的世界。”
他冷嘶一聲,指著紙張道:“對!就是這一句,難怪你說的話有些耳熟。”
“對,就這一句,我完全無法理解,里面的東西似乎包含了許多,又似乎全無含義。”
“老和尚,難道你已經完全理解了這一句?”
姚廣孝搖了搖頭,苦笑連連:“哪有這么容易,老衲不過是借花獻佛,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老衲沒領悟的三成,恰恰就是老衲剛才所說的那一句,能說,和能理解,矛盾統一,關聯斗爭……唉,難吶!”
朱棣都快被繞糊涂了,擺了擺手:“停停停,別念經了,我頭都大了。”
“一會兒說理解,一會兒又說不理解,老和尚,你不是好人吶,還藏著掖著,可恨!”
姚廣孝不置可否,不在這個問題上多說,直接便道:“老衲和殿下,如今都深陷迷障之中。”
“陛下既然已經指出一條明路,殿下何不早日行事,莫要浪費光陰了。”
朱棣無奈的點了點頭:“成,那現在就去編輯部看看,聽說編輯部的主編,是一個大才,連中三元的名頭,真是驚人。”
他雖然醉心于研究軍陣,對兵法有著超乎常人的理解,但并不意味著他不關心科舉。
事實上,科舉考試的難度有目共睹,通過科舉考試成長起來的人才,現在也在大明各個角落發光發熱。
連中三元是一種莫大的榮譽,朱棣心想這大概是類似于徐達一樣的人——能夠在戰場上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朱棣和姚廣孝坐著馬車,來到京中編輯部,但是卻被告知,這里不是編輯部的總部。
總部在城外,一個名為小蓮子村的地方。
朱棣頓時覺得有些奇怪:“為什么編輯部會建在小蓮子村?”
接待他的官員用心的回答:“因為主編和副主編,都在小蓮子村參加勞動,所以總部就定在那了。”
“事實上,溝通上的困難并不存在,只是轉運有些麻煩,你知道的,最終決定的人是陛下。”
朱棣和姚廣孝對視一眼,忽的想起來,翰林院學子被下放到鄉村中再教育了。
只是他們探聽到的消息表明,被下放的是那一批還沒有官職在身的學子,按照科舉考試的流程,一甲會在殿試之后就授予官職。
那官員聳了聳肩,解釋道:“也許他們是腦子搭錯筋了吧,誰知道呢,他們是自己要求下鄉再教育,沒有人逼他們。”
“那里日子很苦,可他們過得很開心,我不明白,他們為什么會這么有熱情。”
乘上馬車,朱棣有幾分不解:“真是聞所未聞,一個直接對老爺子負責的朝廷部門,總部會建在山溝溝里。”
“還有,科舉一甲,三個人,都自愿下鄉,簡直是前所未有,他們不擔心自己的前途?”
他撓了撓頭,看著姚廣孝,不解中帶著幾分敬佩:“連中三元啊,在翰林院待上幾年,積累一點資歷,很快就能平步青云。”
“未來幾年,他最次也會是侍郎的官職,怎么就直接選擇去鄉下了?”
姚廣孝也不知道該如何回答朱棣的問題,他只是猜測:“年輕人總是會多點天馬行空的幻想。”
“也許是,我有些迫不及待的想見到他們了。”
朱棣被勾起了興趣。
馬車駛出應天城,很快又走出了官道,前面的路途愈發的狹窄,很快,馬車停下。
“殿下,大師,前面的路馬車過不去了,得走路。”
馬和拉開布簾,前方是一條小路,一直通向山坳,遠遠的能夠望見一座村子。
“你回去吧,剩下的路我和老和尚走著過去。”
朱棣不是個矯情的人,下了馬車,望著遠處的村子,有些感慨:“確實偏僻,那人沒說錯,對翰林院那幫讀書人來說,這里的條件的確不好。”
翰林院,就類似于國家高級人才儲備庫外加研究所,里面的人都是各個地區走出來的精英。
待在翰林院,就算是做些抄抄寫寫的工作,也有非常不錯的福利待遇,和這個連馬車都進不去的山溝溝相比,簡直是云泥之別。
正值大暑,天氣熱得很,朱棣和姚廣孝走了半個時辰,渾身都被汗水浸透。
太陽毒辣,前面的路雜草逐漸少了,道路兩旁的農田水稻長勢喜人,能看見有人在田間彎腰拔著野草。
外鄉人的到來并沒有驚動田間的農民,最近來的人很多,他們已經習慣了。
很快,兩人都進了村,稍一打聽,就知道了編輯部的地址——往前走一棵大榕樹下的房子。
編輯部的寒酸超出了朱棣的想象,與其說是一座房子,不如說是用木板臨時搭起來的窩棚。
旁邊立著一塊牌子,上面的字倒是鐵畫銀鉤,寫著“編輯部”三個字。
朱棣和姚廣孝都有些驚訝,不敢置信的走了進去。
里面環境稍好一些,并不算雜亂,幾張大床,上面擺著一摞摞稿件。
稿件旁邊站著一個瘦高的皮膚黝黑的青年,正低頭看著稿子,聽到聲音,青年沒有抬頭,道:“投稿的把稿子放門邊的框子里。”
“我們不是來投稿的。”
朱棣走上前,拿出任職書,遞給有些狐疑的青年,“我們是新來的,沒想到編輯部還在大山里,這么破舊。”
青年“哦”了一聲,拿過任職書看了一遍,又瞅了瞅朱棣和姚廣孝,忍不住笑了:“你不像是文人,后邊這個老人家,還是個和尚,有意思。”
他做著自我介紹:“我是編輯部副主編吳言信,歡迎兩位的加入,你們的到來,編輯部總部,也算是人員齊備了。”
吳言信伸出了右手,看著朱棣一臉茫然的模樣,挑了挑兩條粗黑的眉毛:“怎么?不習慣這種新式的禮儀。”
朱棣有些笨拙的伸出右手,兩人粗糙的的手掌握在一起,幾個呼吸后又分開,吳言信同姚廣孝也握了手。
“這是瀾伯定下來的新規矩,不知道他從哪學來的。”
吳言信將手中的稿子放在一旁,“你們真不像讀書人,氣質不像,手也不像。”
“對了,忘記和你們說了,瀾伯是編輯部主編,他現在和名遠,也就是另一個副主編,幫老鄉干活去了。”
“你們先找個位置坐下,具體的工作安排,等他們回來再一起商量。”
“不要用這樣的表情看著我。”
吳言信聳了聳肩,“編輯部和你們想的不一樣,內部的工作劃分,是開會商量決定。”
“如你們所見,這也是瀾伯的主意,我們開了一次會,覺得很有意思,就保留了。”
“吶,現在確定下來的規章就在那寫著,你們自己去看,熟悉一下。”
順著吳言信手指著的方向,朱棣看見了一張小木桌,上面擺著一本冊子。
他和姚廣孝都走了過去,拿起冊子,翻開之后,上面只有不到十條規章。
“第一條……”
朱棣和姚廣孝湊在一起去看,兩雙眼睛瞬間都瞪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