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逃難

第二章逃難

1860年清政府被迫將天津開為通商口岸。英國首先在天津設立租界。

文安縣地勢低洼,地處九河下稍,屬大清河流域東淀三洼之一(文安洼、賈口洼、團泊洼),因清朝覆亡,改建民國,加上軍閥連年混戰,文安境內十年九澇,水患頻仍,人民流離失所,易澇區為境內東部大洼地區,包括左各莊、大柳河、灘里、德歸、黃甫、劉么、龍街等地,俗稱東淀,與白洋淀的西淀遙相呼應,左各莊鎮位于文安縣城東北部21公里處,橫擔東西兩淀的東淀千里堤上,屬東淀腹地,北靠大清河,南臨文安洼。清末民初的左各莊,商賈云集,店鋪林立,因大清河水運繁忙而得到空前興盛繁華。是一片繁榮的水陸碼頭和魚米之鄉,素有“金石溝,銀勝芳,鐵打的左各莊”之美譽和“小天津衛”的雅稱。唐代詩圣杜甫曾于公元739年親臨這里,留下《夜宴左各莊》的千古名篇:

風林纖月落,衣露凈琴張。

暗水流花徑,春星帶草堂。

檢書燒竹短,看劍引杯長。

詩罷聞吳詠,扁舟意不忘。

寫不盡水鄉之幽美。

在皇道口的北側,是遠近聞名的海潮禪院,當地人稱老母爺廟,據傳,海潮禪院始建于明朝,乾隆47年擴建。是一座環境幽雅的八方佛寺院。海潮禪院得名于一段美麗的傳說。在數百年前,海潮禪院的一個和尚救了一條被打的遍體鱗傷的小花蛇,并將其放回田間。多年后,和尚重病,奄奄一息之際。當年和尚放生的小花蛇出現了。它含著靈芝草,救活了和尚。后來,僧侶們感念小花蛇的恩情。便將老母爺寺改名為海潮禪院了。

海潮寺北約百米左右的地方,在一排排林立的商鋪中,最顯眼的當屬人們所熟知的“一元堂”了。在黑底兒鎏金的金字牌匾下,兩扇朱紅的大門,進得門來是一進三間坐北朝南的房子。進門中廳是李書生老先生診脈的廳堂。東邊屋子是堆著盛滿草藥的袋子的庫房,靠南墻根的一張小床是留給需要的病人的。西邊藥房長長的柜臺后面豎立著一排排的棗紅色木柜。木柜上布滿一格格密密麻麻的小抽屜。小抽屜上貼著當歸、紅花、黃芪、黨參、大棗、枸杞、川貝、益母草、柴胡等中草藥標識。房間不大,但十分整潔干凈。后院三間青磚瓦房便是家眷和伙計居住的地方了。李書生號靜軒,于1878年生于文安縣小寇店村,青年時便遠赴京城,從師學習中醫,學成后便扎根這座北方有名的水鄉小鎮,李老先生天生身材魁偉,高高的個子,方臉堂,大眼睛通鼻梁。面善,性情溫和。待人和善、彬彬有禮。娶妻陳氏,西灘里楊武營村人,膝下育有四子三女,李陳氏個子不高,身材苗條。精致的長方形的臉龐,面色微黃,一雙杏核般的眼睛,烏黑的頭發盤在腦后,整體看起來精巧干練。平時話不多,但是說一句全家就都服從。李老先生醫術高超,醫好了不少遠近慕名而來的病人的疑難雜癥。而且不分白天晚上,有求必應,人們半夜登門看病幾乎是家常便飯。遇到看不起病的窮苦人向來照樣免費看病舍藥,因此他在這一代遠近聞名,所以雖無大富大貴,但也豐衣足食。夜晚,李老先生常到鎮子北面幾百米遠的橫亙東西的大清河畔的千里堤(也稱萬柳金堤)上散步。大清河是文安人的母親河。它連接著上游的白洋淀和下游的東淀,穿過靜海直達天津衛。然后匯入海河,直達渤海灣。一輪皎潔的明月照在大清河上,遙望著碧波中的月亮,清風徐來,千里堤兩旁一望無際的垂楊柳枝輕輕搖擺,像兩排婀娜多姿的舞女正在翩翩起舞,美不勝收。到長燈的時候了,站在河南岸向鎮上望去,點點燭火燈光像天上的繁星一下子灑落人間……深吸一口氣,迎風而來的滿滿的都是荷花的香氣。沁人心脾……最讓人欣賞不夠的還是那兩輪皎潔的圓月,他怎么感覺怎么比他從前常去的,北京紫禁城南面金水橋畔的月亮還要美上幾分。他喜歡看清水中的月亮。難怪他給四個兒子的名字最后一個字為:“月、光、明、亮。”位于村中心有條小河,入夜,月光星影,長河宛如一條白色的錦帶,一望無際。橫跨在小河上的拱形廣濟橋與水中的倒影相互映襯,景色之奇美驚艷就連天上的繁星都看得忘記眨眼睛。那一輪皓月更是被自己水中的影子所迷戀,沉醉在空中一動不動。

在夫妻二人多年的苦心經營下,他們買下了這所商鋪和后面的庭院,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如果不是那場空前水災,他們會祖祖輩輩在這里安居樂業直至永遠……只可惜,現實中沒有如果。

左各莊地處大清河南岸的萬柳金堤上。屬東淀腹地,這里十年九澇,幾乎每年都發洪水,早年間,乾隆皇帝曾經三次來此巡視水情,站在千里堤上南向白茫茫的文安洼望洋興嘆,留下了皇道口的牌坊聳立在那里默默訴說著過往。1925年8月(民國14年),大清河、滹沱河洪水泛濫,大雨如注,同時客水從上游無情得滾滾奔瀉而來。大清河決堤,將文安洼幾代人辛勤開墾的耕地化為烏有,房屋幾乎全部倒塌,難民巢于樹上,縱不為魚,亦將餓斃。呼號之聲時有所聞,水面浮尸,漂泊無定,入耳傷心,觸目酸鼻。雖鄭俠之圖,難描其慘狀之萬一。一元堂的藥幾乎全部飄在屋里齊腰深的水面上。房子泡在水中況且多處漏雨隨時有倒塌的危險。而且這里多日被深水圍困,看病的根本進不來,無以為繼。眼看著多年的心血和積蓄化為烏有。夫妻二人帶著四兒三女跟隨災民到鎮子北邊高高的千里堤上避難。站在千里堤上向南遠遠望去,一片汪洋里,起初還看得見樹梢屋頂閃現,一夜之間便蕩然無存了。頃刻間的財產歸零和饑腸轆轆的日子使他們夫妻二人欲哭無淚,李老先生更是一臉的茫然,不知何去何從。李陳氏望著李老先生和幾個孩子說道:“老天爺餓不死瞎家雀兒,我打聽著這左各莊鎮上的人有向南走的,也有向北走的,逃難去哪兒的都有,但還是往東走去天津的居多。老三的玩伴兒——隔壁的王景昊,跟他媽媽娘兒倆上午跟著十幾個難民坐船奔北去了。我問她打算去哪?她搖搖頭一臉茫然:‘走到哪算哪吧!’樹挪死人挪活,咱們還是去天津吧!”李老先生茫然道:“天津舉目無親,投奔誰呀?再說連盤纏都沒有”李陳氏果斷地回答:“不走連一點希望都沒有,走還有點希望。車到山前必有路,地方越大機會就越多,這是肯定的。”第二天,他們夫妻帶著七個孩子,大的十八歲,最小的四歲,一起朝西南方向的老家磕了個頭,抹去臉上的淚水,挑起行里,老大則挑起一挑子枕頭。只有六歲的老三感覺新鮮跟在后面蹦蹦跳跳,他們跟隨逃難的大軍,一路向東沿街乞討,直奔天津……

素有小揚州之稱的天津衛位于文安洼正東方向69公里。東臨渤海灣。“九河下稍天津衛,三道浮橋兩道關。”南運河,北運河、大清河、子牙河、永定河等多條河流在此匯集入海。

天津又名衛陽。地處華北平原北部,地跨海河兩岸,是北京通往東北、華東地區鐵路的交通咽喉和遠洋航運的港口。有“河海要沖”之稱,是北方最大的沿海開放城市。

1860年清政府被迫將天津開為通商口岸。英國首先在天津設立租界。最高峰時英國法國美國德國意大利俄國日本奧匈帝國和比利時等九國先后通過簽訂不平等條約和協議在天津設立租界地。這座帝都的衛城,如蛋糕一般,成了西方列強的饕餮盛宴。天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城市,那段屈辱的歷史,給天津人民帶來苦難的同時,由于中方和西方文化在這里碰撞交織,同時給天津帶來了空前的繁華。

他們一路討飯,一路向天津進發。經過多日的奔波,李老先生拖著疲憊的身體帶全家八口人一起終于來到天津衛東北角北大關。初秋的天氣秋高氣爽,萬里無云。沒有一絲風。這里是天津商業最發達的地方,估衣街、竹竿巷、針市行,人來人往,熱鬧非凡……他們走在街道上,無心看道路兩旁的繁華商業,更無心賞海河的美景。雖然到了天津城,但是他們無可用之錢,無可投之親。正不知何去何從之際,不知不覺來到了距離北大關不遠處官銀號附近,忽聽迎面有人大聲驚呼,“哎喲!這不是李老先生嗎?您怎么這樣風塵仆仆的。這是從哪來呀?打算去哪里啊?”李老先生聽聲音有點耳熟,突然間想起來了。原來是左各莊一元堂門前擺鞋攤的大哥。趕忙用袖子上下撣了撣長袍上的浮塵,苦笑一聲“房子和藥店全讓大水沖塌了。我可不就這樣了嘛!咱文安洼今年的水災比往年大的太多,房子沒有被沖倒的就剩最北邊離千里堤最近的那些家了。”說著,傷心至極,賣鞋老板急忙說:”李老先生,什么也別說了,都跟我走,回家。”

之后先帶他們去附近北大關橋口的明江池澡堂子洗了澡。給買來新衣服讓大家換上。暫時安置在賣鞋老板的家里住下。“您就在這兒踏踏實實住著……”

賣鞋老板兩年前就來天津謀生了。之前在左各莊一元堂門口附近出鞋攤。李先生發現他每天將貨拉回家又拉回來很是麻煩,而且每次裝車卸車都忙活得滿頭大汗,心里非常疼苦他,就主動跟他說:“如果您信得過,每天收攤就把貨放我東屋小庫房里吧,省得往家倒騰來倒騰去的來回折騰。”賣鞋老板一聽十分驚喜“那感情好,我求之不得啊!”這樣一來二去兩人就熟了,李先生知道賣鞋老板比自己大兩歲,就稱呼他老大哥。自己做夢也沒想到,在走投無路之際,遇到了救星,真是天無絕人之路啊!

第二天,李老先生對老大李春月和老二李春光說:你們兩個先去看看外面的災民都住哪?把咱們住的地方一定要找好再回來。

天津政府為了接納各方難民,在城區范圍內設立多個難民區。給提供地方搭地鋪,由地面挖下去長方形半米深,底下先鋪上稻草,再鋪上鋪蓋。四個角用竹竿固定好,上面用竹片做成圓頂,頂上蓋上蘆葦席或者高梁席。大片大片的地鋪一眼望不到邊,到處是生活垃圾和廢水,不下雨還好,一下雨簡直沒法走。這里聚集著四面八方逃難至此的難民。他們過著衣衫襤褸,食不果腹的困苦生活。市民不要說住在那里,就是平時路過,誰也不忍再看第二眼。雖然孩子回來描述那里生活條件和衛生條件極差,李老先生堅定地說“即使條件再差,人家能住咱就能住”。雖然賣鞋老板百般挽留,他們依然第二天舉家搬進了西站的難民區。不多久,賣鞋老板給兩個兒子和兩個女兒都在面粉廠和紡紗廠安排了合適的工作,從而解決了一大家子吃飯的大問題。之后的日子里,賣鞋老板還經常不失時機地給李老先生介紹病人,而且凈介紹公館里的病人。李老先生便親自登門醫治。時氣來了,那是看一個好一個。

不出三個月,天氣上凍前,在賣鞋老板的幫助下,他們搬離了難民營,在鄭莊子租了三間小平房。這里文安的難民太多了,鄭莊子幾乎都是文安人,外號“小文安”,生活安穩下來了,李老先生親自執筆給老家的大弟弟李書鴻和小弟弟李書元寫了封平安信。

李老先生父親沒有了,家中有老母親和兩個弟弟,大弟弟李書鴻,小弟弟李書元。因為李老先生常年在外,就把村東的十畝好地讓小弟弟李書元種著并且負責照顧老人。他跟小弟弟說:“有個算命看風水的從附近路過時,指著那塊地說這是塊風水寶地,做墳地非常好!將來就把它做墳地吧!”這一天,大弟弟李書鴻按照信上的地址找來了。兄弟見面特別的激動。大弟弟帶來了老家的消息:“咱母親身體還好,村里的房子倒塌了八九成。發大水時因為小弟弟李書元的房子地勢高,雖然屋里水面過腰,但是還好沒有倒塌。大水最兇猛時,人們坐在房頂上,只見村里村外一片汪洋,只能看到村南小路兩旁以及大坑南邊小楊樹林子的樹尖。被洪水沖走的人和牲畜不計其數。幸存的都是反應快爬到屋頂上的。洪水稍稍退去揍去水里抓魚。地里的秋莊稼全完了,顆粒無收。村民們也是四散投靠逃亡,四面八方去哪兒的都有。有的逃往北京,更多的逃往天津。說來也怪,洪水過去留下滿地的黑地梨兒。(也叫萬年糧,地下神糧)少數留下來的去村東里的道北邊地里去挖地梨兒,多的是,吃不了的曬干了磨成面儲備過冬。聽說乾隆皇帝曾稱之為‘萬擔黑糧。’”

大弟李書鴻繼續說:“一次,一艘客船載了好多的難民,路過咱村附近也上去了不少人,一個小女孩兒在她媽媽懷子一勁兒哭個不停,人們煩了就勸那個婦女抱孩子下船。婦女無可奈何只得抱孩子下了船等下趟。望著遠去的船只嘆口氣,質問女孩子:‘你怎么不哭啦?還接著哭呀!’女孩說:‘我在船上看到那些大人都沒有腦袋!’結果那只船到馬武營東不遠水深的地方,沉沒了。全船幾十號人全部遇難。”

李書鴻1.8米的大個子,微胖的身材顯得非常魁梧。說來他的命異常的苦,兩年前妻子生下女兒,起名大蘇,本來熱熱呼呼的一家三口,妻子卻因月子病不治過世,他悲痛萬分埋葬了妻子,將女兒大蘇托付給自己的老母親——孩子奶奶撫養,遭此中年喪妻精神重創的李書鴻則到處流浪,流浪久了便回家來,回來不久就又走……這次到了天津依然如此,第三天便走了。日子久子偶爾會回李老先生這里待上一兩天。一次回家來,端起嫂子李陳氏給倒的一大茶碗桔皮水,他像渴了三天似的一氣喝干。然后一把抱起跑過來連聲叫二伯伯的侄兒老三,臉貼到孩子稚嫩的面頰上,胡茬子扎得孩子直落淚。倒上一小酒盅自帶的散酒,遞到孩子手上,自己也端起一杯,“來,陪二伯伯喝一盅。”老三剛抿一小點兒,嘴巴咧得跟苦瓜似的直喊辣。李書鴻笑笑說:“你仰起頭一口兒全倒嘴里,馬上咽下去,就不辣了。”孩子按他說的方法一仰勃兒就灌下去眨眨眼睛:“嗯,不辣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鲜城| 兴宁市| 金川县| 昌黎县| 绍兴市| 苍山县| 蒙城县| 平阴县| 连城县| 介休市| 靖远县| 冀州市| 六安市| 保靖县| 工布江达县| 中西区| 沙河市| 鄯善县| 剑川县| 西乡县| 鞍山市| 昌江| 永安市| 正蓝旗| 米脂县| 保定市| 荥经县| 湾仔区| 肇州县| 竹山县| 阿拉善左旗| 芦山县| 东乡族自治县| 越西县| 杭州市| 云霄县| 保德县| 定陶县| 娄底市| 聂拉木县| 宜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