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我們說到唐軍隊從三面圍困長安。此時,可謂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李淵作為三軍主帥,耐心等待最佳的總攻時機,而李世民則具體指揮攻打長安。在圍困長安的二十萬唐軍中,十六萬由李世民直接統率。他絲毫不敢懈怠,每日督促將領們操演兵馬,突擊訓練攻城技巧,親自檢查攻城器械。由于操勞過度,李世民的面容明顯消瘦,眼睛紅腫。
一天傍晚,李世民從扶風騎馬趕回武功大帳,渾身大汗,口渴得難忍。正欲喝茶,侍衛雷永吉來報:“將軍,軍門外有人想見您。”
“讓他進來。”
“他不肯,要求將軍親自去迎接。”
“他是誰?”李世民感到驚訝。
“看起來四十多歲,像個教書的。”
“沒問名字嗎?”
“問了,他只說姓房。”
“啊,是他!快隨我去迎接。”
李世民急步走出軍門,只見一中年男子正在外緩步踱行。他仔細打量,發現此人四十六七歲,黃面皮、黑胡須,眉下一雙黑白分明的眼睛,精干中透著穩重。
男子見李世民出來,迎上前來,略施一禮:“在下房玄齡,一介布衣,敢請將軍出迎,未免失禮。將軍果然迎出,房某不虛此行。”
李世民忙還禮,笑道:“李世民久仰先生大名,先生遠道而來,怎敢小覷?未能遠迎,尚請恕罪。”說完,上前挽住房玄齡的手,熱情邀請他入帳。
李世民由衷感謝自進關中以來對賢士的尋求,房玄齡的名字早已耳熟能詳,未曾相見,今日卻能主動來訪,讓他心生欣喜。李世民立即命人準備酒宴接風。酒席結束,兩人品茶暢談。
“先生親自到軍中造訪,必有奇策授我,還請賜教。”李世民直言不諱,態度誠懇。
“將軍威名遠播,玄齡慕名而來,雖談不上奇策,但有個疑團請教。”房玄齡不繞彎子,直奔主題。
“請直言。”
“貴軍號稱二十萬,圍困京師已逾旬,長安守軍老弱病殘,城中百姓期待義軍入城。不知為何至今未發起攻城?”
“先生這一問,確有道理。我也很是著急,已經多次催促父帥發兵了。可是父帥卻說時機還沒到,還得再等等。這半個月來,我們屢次派人向守城的軍士說明我軍的意圖,我們的志向在于‘尊隋夾輔’,并沒有搶奪城池的想法,本想著能讓城內的代王等人主動打開城門,可到現在城里都沒什么動靜,就因為這個,攻城的事才耽擱下來了。”
房玄齡笑道:“唐公之意顯而易見,無非是要證明在太原起義時所言不虛,以展現誠意。奪取京師不難,穩住京師、安人心則難。若能和平進城,維持朝廷秩序,自是上策。”
見李世民認真傾聽,房玄齡微微一笑:“將軍若不嫌棄我啰嗦,今日愿意一吐為快。”
李世民急忙說道:“先生所言如金玉良言,李世民雖費萬金也難得。請直言無隱,暢所欲言。”
房玄齡答道:“恕我直言,雖有上策,但時機未到。當前群雄并起,誰甘心讓隋的‘鹿’落在你父子手中?中原的李密、竇建德,以及江淮的杜伏威、蕭銑等人,離長安尚遠,但京師周邊逐鹿高手眾多。梁國控制復州朔方,北連突厥;李軌占領武威,薛舉父子以金城為首府,國號西秦。這些人已稱帝稱王,誰都不容小覷。特別是薛舉父子,早已盯上長安,今日已有東進之勢。若三十萬大軍如狼奔豕突而來,貴軍又如何應對?西京之戰場血流成河,何力再奪長安?攻城時機稍縱即逝,切勿猶豫,務必深思。”
李世民拍手稱贊:“先生所言,正中我心之所憂。然而,父帥固執己見,我與大哥多次勸說,均是無果。”
見李世民焦急,房玄齡思索片刻,堅定地說:“文諫不行,何不武諫?”
李世民心中一震,疑惑地看著房玄齡。房玄齡微笑道:“將軍誤會了,所謂‘武諫’并非指兵戎相見。”
“那該如何諫法?”
“將軍麾下有不少新歸附的流寇,他們多為三輔一帶的亡命之徒,恨隋朝廷入骨,急于攻城。其心切而野性未改……”
“妙計!”李世民打斷道,興奮地說:“先生的意思是讓新歸附的義軍擅自攻城,以制造攻城的事實,使父帥不得不發兵。這主意高明,父帥既怕亂兵入城濫殺無辜,必定下令攻城。”
房玄齡微笑道:“正是此意。將軍聰慧過人,一言即中。”
李世民欣喜若狂,來回踱步,問道:“攻占京師后,如何平復亂象,安定天下?”
“先掃蕩西北,穩住三輔,建立強固后方;然后待中原群雄相爭,待彼竭我盈,再東出宛洛,南向江淮,一鼓作氣而平天下。”房玄齡自信地答道。
李世民暗自慶幸能遇到如此高人,連忙表示:“明天我便向父帥推薦您。”
房玄齡搖頭:“將軍謬贊,玄齡只是慕名而來,無意驚擾唐公。良禽擇木而棲,賢人擇主而事,我只愿效力于將軍麾下。”
李世民愈加高興,便說:“既如此,軍中職位任君選取。”
房玄齡淡然一笑:“我來非為高官,只想助將軍成就偉業。我雖無能,但愿在將軍幕府中做個賓客。”
李世民考慮后道:“那就委屈先生做個記室參軍,以后可隨時請教。”
當天晚上,李世民命人在帳中設置一床,兩人繼續暢談。“自古以來,人才是成就大業的根本。請先生廣招賢士。”
房玄齡笑道:“這正是我想對將軍說的。今后每攻克一城,必有我為將軍招攬名士。我已聯絡了一批賢能,預計明天便可到達。”
兩人暢談,意氣相投,不知不覺已是天明。次日下午,冠氏縣令于志寧、安養縣尉顏師古等學者因房玄齡的邀請如期而至,李世民欣喜萬分。更令他高興的是,妻兄長孫無忌的族侄長孫順德也前來投靠。李世民知道,房玄齡所薦之人,絕非凡夫俗子,而長孫氏的這位胞兄,更是一位熟讀經史、頗具才略的人,未來必將成為自己的重要助手。
得到兩位大才,李世民自然是喜不自勝。接下來是否還會有俊才來投呢?下面就讓我為大家慢慢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