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蹲在葡萄架下攪釉料時,終于明白什么叫“五彩斑斕的黑“。張老頭給的配方單上寫著“辰時露水三兩,暮色天光七分“,這特么比高數題還玄乎。
“發什么呆!“鎮紙擦著耳朵飛過,砸碎了我腳邊的試釉碗。老頭揣著暖水壺從回廊轉出來,軍綠色棉襖領口露出半截紅秋衣,活像根長了腿的糖葫蘆。
“師父,這暮色天光...“我舉起沾滿青釉的攪拌棒,“總不能拿手機測光吧?“
他忽然抄起葫蘆瓢潑我一身涼水。混著青金石粉的釉料在棉T恤上暈開,晨光斜照的瞬間,布料上竟泛起層淡淡的孔雀藍。“申時三刻的日頭,“他杵著暖水壺冷笑,“比你們年輕人靠譜。“
我盯著晾衣繩上滴水的T恤,突然想起美院教授講過的“目識心記“。胡同外傳來灑水車的音樂聲,混著王嬸吆喝“醬豆腐嘞——“的尾音,在釉缸里蕩起細密的漣漪。
調第七缸釉水時出了亂子。本該加松煙灰的辰砂釉里,我錯把王嬸送的辣椒面倒了進去。窯爐升起紫煙的剎那,老頭正在給貔貅泥塑開眼,突然抽著鼻子打了個驚天動地的噴嚏。
“兔崽子!“他紅著眼睛沖過來,鼻頭亮得像顆山楂,“這釉方是光緒年間...“話沒說完又是個噴嚏,手一抖把貔貅點成了斗雞眼。
我憋笑憋得腸子打結,忽然瞥見釉缸里浮著張油紙。撈起來竟是張俄文琴譜,邊角用鋼筆描著朵蔫頭耷腦的郁金香。墨跡暈染處有行小字:“娜塔莎,1999年春“。
老頭奪過油紙的動作快得帶起陣風,后腰撞翻了一排素胚。裂紋在泥胎上蛛網般蔓延,他僵在原地,影子被斜陽釘在斑駁的磚墻上。
深夜我被貓叫聲驚醒。躡手躡腳摸到工作間,看見老頭就著臺燈修補那些碎胚。石膏粉簌簌落進裂紋,他手背上的老年斑在光影里忽明忽暗,像撒了把陳年的糯米。
“這是小雅第一次做的兔子。“他突然出聲,驚得我撞上門框。那尊修補好的泥塑耳朵缺了半截,卻透著種笨拙的可愛,“那年她八歲,非說嫦娥缺只搗藥的玉兔。“
我盯著他手邊泛黃的相框。穿背帶褲的小女孩舉著泥兔子,門牙漏風的笑臉后是如今早已拆毀的鐘樓。
“后來她去了列賓美院。“刻刀在泥塑底座刮出細屑,“說要給冬宮博物館修穹頂壁畫。“
窗外忽然滾過悶雷,雨點砸在瓦片上像撒豆子。老頭往石膏漿里撒了把糯米粉,這是老輩傳的防裂秘方。雨幕里飄來王嬸的叫罵:“誰家腌菜缸沒蓋!淋塌了我的醬豆腐!“
天亮時雨還沒停。我癱在圈椅里啃涼燒餅,看老頭用放大鏡比對釉色。他摸出個銅皮盒子,里頭碼著五六十個玻璃瓶,每個標簽都用毛筆寫著“庚辰年谷雨““丁亥年霜降“。
“這是...“我湊近細看,瓶身還沾著西伯利亞鐵路的貨運標簽。
“節氣釉。“他彈開我伸向瓶子的手,“當年從貝加爾湖畔取的料。“忽然抓起我的手腕按進釉缸,“記住這觸感,比你們那個...那個...“
“PH試紙?“
“屁試紙!“他漲紅著臉甩開我的手,“是天地靈氣!“
午后街道主任帶著文化公司的人闖進來時,我正在給泥胚纏保鮮膜。穿高定西裝的男人踩著積水進來,鱷魚皮鞋差點滑進釉缸。
“張老師傅!“主任揮著拆遷通知書像搖小紅旗,“這片區要改建文創園,您這手藝正好...“
老頭抄起釉料篩子就潑。靛藍色粉末在空氣里爆開,西裝男瞬間成了阿凡達。我憋著笑遞紙巾,卻見老頭后頸的血管突突直跳,像藏著條暴怒的青龍。
人走后他在天井抽了整包大前門。煙頭在積水里漂成支艦隊,突然抓起我的右手按在青磚上:“摸到什么?“
“苔蘚?“
“是宣統二年鋪的窯磚。“他碾滅煙頭,“你們年輕人眼里只有二維碼。“
雨停時西天燒起晚霞。老頭從梁上取下個落灰的錦盒,掀開是十二生肖的殘缺泥模。“當年破四舊時埋在后院的,“他摩挲著開裂的虎頭,“現在該重見天日了。“
我搬著模具往庫房走時,發現最底層的兔兒爺眼眶里嵌著顆玻璃珠。月光照進來的剎那,那珠子竟泛著莫斯科郊外的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