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經(jīng)》選讀(中學(xué)生版)
- 程翔編著
- 5626字
- 2025-03-28 12:01:02
召南(選3首)
《召南》,《詩經(jīng)·國風(fēng)》之一,共14首。朱熹《詩集傳》說:“召(Shào),地名,召公奭(Shì)之采邑也。”西周初期,周公姬旦與召公姬奭分陜(今河南三門峽市陜州區(qū))而治,召公居西都鎬京,統(tǒng)治西方諸侯,范圍包括今河南西南部、陜西南部及今四川、重慶北部一帶。《公羊傳·隱公五年》有“自陜而東者,周公主之;自陜而西者,召公主之”。今天,在三門峽市文物陳列館存有一柱形界石,叫作“分陜石柱”,也叫“周召分界石”。《召南》是召公從南方帶回來的樂調(diào),因在中原之南,音樂上有自己的特點,故曰“召南”。這些詩的寫作年代與《周南》接近。參見《周南》。
【原詩】
草蟲
【注釋】
[1]喓喓(yāo yāo),蟲鳴叫聲。草蟲,蟈蟈。趯趯(tì tì),跳躍的樣子。阜螽(zhōng),蚱蜢,俗稱螞蚱。
[2]忡忡,心神不定。
[3]亦,發(fā)語詞。既,已經(jīng)。止,句末助詞。覯(gòu),遇。我,女主人公。降,心安定下來。
[4]陟(zhì),登。言,發(fā)語詞。蕨(jué),一種野菜,可食用。
[5]惙惙(chuò chuò),憂慮不安。
[6]說(yuè),同“悅”。
[7]薇,一種野菜,俗稱野豌豆,可食用。
[8]夷,喜悅。一說平靜。
【翻譯】
草叢蟈蟈喓喓聲,蹦蹦跳跳是蚱蜢。沒有見到我君子,心神不定憂忡忡。見到我的君子后,遇到我的君子后,平平安安我心靜。
登啊登啊登南山,采呀采呀采野蕨。沒有見到我君子,憂慮不安心惙惙。見到我的君子后,遇到我的君子后,平平安安我心樂。
登啊登啊登南山,采呀采呀采野薇。沒有見到我君子,憂慮不安心傷悲。見到我的君子后,遇到我的君子后,平平安安我心醉。
【導(dǎo)讀】
同學(xué)們會說,這首詩就是寫一個妻子,丈夫外出了,妻子聽到草蟲叫聲,便觸動情思,想念遠(yuǎn)方的夫君。她即便在登南山采野菜時也思念夫君。她憂心忡忡,思念萬般,想象著見到夫君后歡天喜地的情景。宋代歐陽修的《詩本義》和朱熹的《詩集傳》就是這樣理解的。朱熹說:“南國被文王之化,諸侯大夫行役在外,其妻獨居,感時物之變而思其君子如此。”當(dāng)代一些《詩經(jīng)》通俗版本如高亨的《詩經(jīng)今注》,程俊英、蔣見元《詩經(jīng)注析》也持“思婦說”。褚斌杰的《詩經(jīng)全注》則更進(jìn)一步,突破妻的范圍,說:“這首詩寫女子懷念情人。未見未遇時,心中無限懸念、憂傷;相見相遇后,則滿心喜悅,心平氣舒。”至于聞一多在《詩經(jīng)研究》中說《草蟲》是男女野合的情詩,則不符合全詩“君子”的道德文化氛圍,實不可取。
漢唐儒家不是這樣理解的。《毛詩序》說:“《草蟲》,大夫妻能以禮自防也。”又說:“婦人雖適人,有歸宗之義”,即有被遣回娘家的危險。《鄭箋》說得更明確:“未見君子者,謂在涂時也。在涂而憂,憂不當(dāng)君子,無以寧父母,故心忡忡然。”唐代孔穎達(dá)《毛詩正義》也說:“皆是以禮自防之事。”這種理解更符合《召南》“德教”的整體觀照。
在《草蟲》一詩的傳播過程中,還有一種很有意思的現(xiàn)象,就是借用這首詩來表達(dá)當(dāng)下的用意。比如《左傳·襄公二十七年》記載子展吟誦《草蟲》,借此稱贊趙孟是一個君子。趙孟則謙虛地說:“善哉,民之主也!抑武也不足以當(dāng)之。”劉向《說苑·君道》中有這樣一段文字:
魯哀公問于孔子曰:“吾聞君子不博,有之乎?”孔子對曰:“有之。”哀公曰:“何為其不博也?”孔子對曰:“為其有二乘。”哀公曰:“有二乘則何為不博也?”孔子對曰:“為行惡道也。”哀公懼焉。有間曰:“若是乎君子之惡惡道之甚也!”孔子對曰:“惡惡道不能甚,則其好善道亦不能甚;好善道不能甚,則百姓之親之也亦不能甚。”《詩》云:‘未見君子,憂心惙惙。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說。’《詩》之好善道之甚也如此。哀公曰:“善哉!吾聞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微孔子,吾焉聞斯言也哉?”
顯然,子展和孔子都采用了斷章取義的方式,為當(dāng)下服務(wù)。這是典型的“用《詩》”,符合孔子的《詩經(jīng)》觀。斷章取義也是一種理解,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背離”。最典型的例子莫過于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的“三種境界說”了。原文如下:
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xué)問者,必經(jīng)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fēng)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回頭驀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此等語皆非大詞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釋諸詞,恐晏、歐諸公所不許也。
王國維斷章取義的解讀方式,得到了后世學(xué)界的普遍稱贊。由此可知,這種“創(chuàng)造性的背離”解讀方式,在《詩經(jīng)》解釋史中也應(yīng)得到許可。
從樂歌角度看,《草蟲》非常符合現(xiàn)代歌曲的創(chuàng)作規(guī)律。同學(xué)們都熟悉的《國際歌》屬于“多段主歌+副歌式”歌詞格式,即A1+C,A2+C,A3+C的格式。《草蟲》即如此,只是“降”“說”“夷”有一點變化而已。
本詩共三章,韻腳如下:
第一段“蟲”“螽”“忡”“降”屬“冬”部;“子”“止”屬“之”部。第二章“蕨”“惙”“說”屬“月”部;“子”“止”屬“之”部。第三章“薇”“悲”屬“微”部,“夷”屬“脂”部,“脂”“微”合韻;“子”“止”屬“之”部。
【原詩】
行露
【注釋】
[1]厭浥(yì),露水潮濕的樣子。行(háng),道路。露,露水。夙夜,早起趕路。謂,可能是假借“畏”。此三句與后兩章句式不匹配,句意不連貫。后人懷疑是斷章錯入。
[2]角,鳥喙。此處喻指強(qiáng)暴者的權(quán)勢。何以,以何,憑什么。穿,打通。
[3]女,同“汝”。一說“女子”。家,指已有家室。速,招致。獄,打官司。
[4]雖,雖然。室家不足,成婚的理由不足。此句表達(dá)女子拒絕對方荒唐的成婚要求。
[5]墉(yōng),墻壁。
[6]訟(sòng),案件。
[7]不女從,即“不從女”。從,順從。
【翻譯】
道上露水濕漉漉,難道不能早趕路?害怕路上太多露。
誰說麻雀沒嘴角?憑啥穿透我的屋?誰說你家沒老婆?為啥害我起訟訴?雖然把我來訟訴,逼我成婚理不足!
誰說老鼠沒牙齒?憑啥穿墻成破洞?誰說你家沒老婆?為啥害我起訴訟?雖然把我來訴訟,我心堅決不順從!
【導(dǎo)讀】
《毛詩序》說:“《行露》,召伯聽訟也。衰亂之俗微,貞信之教興,強(qiáng)暴之男不能侵陵貞女也。”《鄭箋》《毛詩正義》以及朱熹《詩集傳》沒有異議。陳子展《詩經(jīng)直解》說:“《行露》,為一女子拒絕與一已有家室之男子重婚而作。”以上解說雖無確證,但表現(xiàn)女子維護(hù)貞潔人格的觀點與文本并無矛盾,就像《陌上桑》中的羅敷拒絕使君那樣。
第一章是起興。它似乎很難與后兩章建立聯(lián)系,于是前人有斷章錯簡之說。王昆吾在《詩六義原始》中認(rèn)為這是“單行章段”,是未加入復(fù)沓的獨立章段。它的獨立性是以復(fù)沓為基礎(chǔ)的,因此,它實際上是一種特殊的復(fù)沓。在《詩經(jīng)》176篇復(fù)沓作品中,約有40篇包含單行章段的詩作,《行露》即其中典型的一首。后兩章中“雀”“鼠”當(dāng)為比喻,將強(qiáng)暴男子比作動物,表現(xiàn)女子對其厭惡之情。這個男子設(shè)計了一個圈套,讓女子身受官司之苦,可能還會蒙受不白之冤。但是那女子態(tài)度堅決,義正詞嚴(yán),幾乎是以死抗?fàn)帲浞直憩F(xiàn)了維護(hù)自己人格尊嚴(yán)的堅定決心。這個女子真不簡單!后兩章連用問句,語氣語調(diào)鮮明生動。特別是“雖速我訟,亦不女從”用了一個轉(zhuǎn)折關(guān)系的復(fù)句,讀來格外生動感人。
后人解說此詩,分歧甚大,有六七種觀點,但多屬于個性化的懸揣解讀。我們不妨也來增添一種新的理解。唐代詩人張籍寫過一首《節(jié)婦吟·寄東平李司空師道》,內(nèi)容如下:
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
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襦。
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zhí)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如果不知背景,讀者會以為這首詩寫的是一個女子拒絕男方求婚的內(nèi)容。其實不是。本詩運用比興手法,借女子維護(hù)貞操表達(dá)對李師道政治拉攏堅決拒絕的態(tài)度,是一首政治詩。孔子講過:“《詩》可以興。”今天,我們也可以說,《行露》是借女子拒絕男方強(qiáng)迫來表達(dá)另一層意思。至于《行露》原意究竟如何,我們已經(jīng)很難說清楚了。
本詩共三章,韻腳如下:
第一章“露”“夜”屬“鐸”部。第二章“角”“屋”“獄”“足”屬“屋”部。第三章“牙”“家”屬“魚”部,“墉”“訟”“從”屬“東”部。
【原詩】
摽有梅
【注釋】
[1]摽(biào),落。一說樹梢。有,詞頭。梅,梅樹,果實可食用,味酸。其,代詞,它。實,果實。七,十分之七。下文的“三”為十分之三。兮,語助詞。
[2]求,追求。我,女子自稱。庶,眾多。士,未婚男子。迨,趁著。其,助詞。吉,好時光。
[3]今,現(xiàn)在。
[4]頃筐,斜口的筐。《卷耳》中出現(xiàn)過。塈(jì),取。之,代詞。
[5]謂,告訴,指確定婚期。之,代指婚期。
【翻譯】
梅子漸漸落在地,樹上還有七成多。小伙有心來追我,趁著吉日別耽擱。
梅子漸漸落在地,樹上只剩三成多。小伙有心來追我,就在今日別耽擱。
梅子已經(jīng)全落地,裝了滿滿一筐多。小伙有心來追我,定下婚期告訴我。
【導(dǎo)讀】
這是一首很有情調(diào)的詩,表現(xiàn)年輕女子擔(dān)心青春易逝,期盼美好婚姻早日到來。這與唐代《金縷衣》中“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或者說,《金縷衣》的作者是受了《摽有梅》的啟發(fā)而寫的。我們還會想起《牡丹亭·游園·皂羅袍》里的“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大好春光不禁牽動了杜麗娘的情懷,也牽動了林黛玉的思緒,使她們都情不能自已。可見,《摽有梅》對后世的影響之大。
《詩經(jīng)》多為抒情之作,抒情其實就是心理描寫。兩千多年前的周代女子有如此大膽的追求,這種人性的光輝在那個時候就已經(jīng)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當(dāng)然,作為一首詩,它不是粗陋的直白,而是運用比興手法藝術(shù)地表達(dá)心曲。我們運用場景還原的方法來欣賞這首詩:一個妙齡女郎,看到梅樹上掉落果實,心中不禁一驚,再看看樹上的梅果,已經(jīng)掉落許多,還有七成掛在樹枝。她想:“呀,樹上的梅子說落就落了。可是我的心上人怎么還不來告訴我婚期呢?”又過了幾天,妙齡女郎看到梅樹上的果實掉落的越來越多,只剩下三成果實掛在枝頭。她內(nèi)心焦慮了,心中說道:“小伙子呀,快來吧,就在今天吧。”當(dāng)姑娘看到果實落滿一地,可以用竹筐裝取的時候,姑娘再也無法平靜了,心中呼喚道:“小伙子呀,你再不來確定婚期,我就寢食難安了!”三章內(nèi)容,隨時推移,層層遞進(jìn),將姑娘的內(nèi)心世界表現(xiàn)得活靈活現(xiàn),仿佛她就站在我們面前。
也許有同學(xué)會問:周代兩性關(guān)系是不是很寬松啊,不然,這女子怎么這樣潑辣大膽呢?這就要聯(lián)系周代關(guān)于男女婚姻的制度了。據(jù)《周禮·媒氏》記載:“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書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凡娶判妻入子者,皆書之。中春之月,令會男女。于是時也,奔者不禁。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會之。”周代規(guī)定男子最晚不應(yīng)超過三十,女子最晚不超二十。如果到這個時候男女仍未婚配,在仲春之月男女可以自由幽會,不加禁止。這實際上是周代鼓勵生育的政策,即戴震所謂“殺禮”。《摽有梅》所寫或許體現(xiàn)了這一婚姻制度。
朱熹在《朱子語類》中曾發(fā)出疑問:“《摽有梅》之詩固出于正,只是如此急迫,何也?”他自問自答道:“此亦是人之情。”從人性上來說,男大當(dāng)婚,女大當(dāng)嫁,是社會常態(tài)。反此,就是非常態(tài),必然引發(fā)內(nèi)心不平靜。唐朝詩人權(quán)德輿寫過一首《薄命篇》,里面有“韶光日日看漸遲,摽梅既落行有時”之句,表達(dá)的就是這種情感。這種情感在什么時代都一樣。比如在《胡適傳》中,就有這樣的故事:當(dāng)年胡適在美國留學(xué),愛上了美國女孩韋蓮司,消息傳到國內(nèi),胡適的母親給兒子寫了一封信,信中自然提到胡適在國內(nèi)的未婚妻江冬秀。信中有這樣幾句:“伊之閨怨雖未流露,但摽梅之思人皆有之,伊又新失慈母之愛,喪居深念,其情可知,是以返來頗覺清減。”
《毛詩序》說:“《摽有梅》,男女及時也。”但也有另解詩旨者。明代學(xué)者曹學(xué)佺在《詩經(jīng)剖疑》中說:“此喻求賢之當(dāng)及時,不可怠緩,然文不宜屑越之也。”清代姚際恒在《詩經(jīng)通論》中也說:“愚意,此篇乃卿、大夫為君求庶士之詩。”方玉潤在《詩經(jīng)原始》中說得更有意思:“蓋商、周之際,剝復(fù)之秋也。山林隱逸,借肥遯以韜光者,固自不少,然求其賢如太公、伯夷、太顛、閎夭、散宜生輩,亦難數(shù)數(shù)覯。又況幾經(jīng)喪亂,幾經(jīng)沉淪,其能久而自存,不至為時所搖落,如碩果之不食者,豈可多得乎哉?若不及早旁求而延防之,則鹽梅和羹之士日漸剝落,有老死巖阿以至于盡焉耳。雖然,士之遇與不遇亦何足慮,而特如需材孔亟之世也何哉?詩人有念于此,故作詩以諷當(dāng)時在位,使勿再事優(yōu)游而有遺珠之憾云爾。”
這幾位學(xué)者所說并非虛言,在《論語·子罕》中就有:“子貢曰:‘有美玉于斯,韞櫝而藏諸?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論語·陽貨》也有:“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親于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你看,孔子是多么急不可待!因為“逝者如斯夫”。但是,這樣解《摽有梅》,恐怕已經(jīng)進(jìn)入“用《詩》”的境界了,“晏、歐諸公”究竟許不許呢?劉毓慶在《詩經(jīng)考評》中說:“這是一首女子收梅子時唱的歌曲……婦女們一邊收梅果,一邊歌唱。這歌曲的主要功能是解除疲勞,表達(dá)勞動時的愉快情緒……在這反復(fù)詠唱中,表達(dá)著一種歡樂的情緒和對生活的熱愛。”這個觀點是很不錯的。
本詩共三章,韻腳如下:
第一章“七”“吉”屬“質(zhì)”部。第二章“三”“今”屬“侵”部。第三章“塈”“謂”屬“物”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