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經》選讀(中學生版)
- 程翔編著
- 12032字
- 2025-03-28 12:01:02
周南(選5首)
《周南》,《詩經·國風》之一。“國風”,也稱“風”。朱熹《詩集傳》云:“國者,諸侯所封之域;而風者,民估歌謠之詩也。”包括“十五國風”,共160首。大部分是東周作品,小部分是西周作品。
“周南”,指周公姬旦統轄的區域,范圍包括涪陽以南,以及漢江一帶。一說“南”是一種地方音樂,采用周公從南方帶回的樂調而演唱的歌曲。《周南》共11首,經學家曾誤以力西周初年時期作品,實力東周樂歌。《周南》位列“十五國風”之首,具有禮樂教化的功能,由女史負責展演于天子后宮,稱力“房中之樂”。
《論語·陽貨》記載:“子謂伯魚曰:‘女力《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力《周南》《召南》,其猶正墻面而立也與?’”
【原詩】
關雎[1]
【注釋】
[1]關雎(jū),題名,取自本詩第一句。《詩經》305首詩的題名大都如此,這是先秦時期定篇名的方法之一。
[2]關關,擬聲詞,鳥和鳴之聲。雎鳩,一種水鳥,又叫王雎、魚鷹。雌雄相伴,形影不離。揚雄《羽獵賦》有“王雎關關,鴻雁嚶嚶”。河,指黃河,此處當指周公統轄區域內黃河某一處。之,助詞,定語標志,可譯為“的”。洲,水中陸地。
[3]窈窕(yǎo tiǎo),文靜而美好。淑女,善良美好的女子。君子,這里是古代貴族男子的統稱。逑(qiú),配偶。
[4]參差(cēn cī),高低、長短不齊。荇(xìng)菜,又稱接余,白莖,紫葉,黃花,生于水中,可食。左右,方位名詞作動詞,一會兒向左一會兒向右采荇菜的動作。流,捋取。之,代指荇菜,下文“采之”“芼之”的“之”同此。
[5]寤(wù),睡醒。寐(mèi),睡著。寤寐,指日日夜夜。求,尋求。之,代“淑女”,下文“友之”“樂之”的“之”同此。
[6]思服,思念。服,思念。
[7]悠,長長的思念。哉,語氣詞,可譯為“啊”。悠哉悠哉,形容思念之情綿綿不斷。輾轉反側,在床榻上翻來覆去,難以入眠。
[8]采,摘下。
[9]琴瑟,名詞用作動詞,彈奏琴瑟。友,表示親近、親愛。
[10]芼(mào),選擇。
[11]鐘鼓,名詞用作動詞,敲鐘擊鼓。這里指婚禮上發出的鼓樂聲。樂,使快樂。
【翻譯】
關雎
雎鳩關關叫聲勤,成雙成對河洲親。姑娘文靜又美麗,正是君子心上人。
荇菜高低長得多,左手右手忙采捋。姑娘文靜又美麗,醒著夢著把你說。
思你心想事難成,日日夜夜想不停。想啊念啊情深深,翻來覆去過五更。
荇菜高低長得多,左手右手忙采下。姑娘文靜又美麗,彈琴鼓瑟獻情話。
荇菜高低長不齊,左手右手細擇取。姑娘文靜又美麗,鐘鼓迎娶大歡喜!
【導讀】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很多同學讀了開頭四句,就產生了疑問:聽到關關的雎鳩叫,看到雎鳩在河之洲,怎么就能聯想到淑女與君子呢?同學們自然是不會這樣聯想的。古人說,這是“興”(xìng)的手法。什么是“興”呢?朱熹在《詩集傳》中說:“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先說一個別的事物,引出要說的內容。不敢說這種手法一定是《詩經》的首創,但《詩經》中大量使用它是一個事實。有人統計過,在《國風》160篇中有72篇,占45%;在《小雅》74篇中有38篇,約占51%;在《大雅》31篇中有4篇,約占13%;在《頌》40篇中有2篇,占5%[11]。
《關雎》是《詩經》305首的第一首,“四始”之一。同學們可能會問,為何將寫愛情的《關雎》放在首位呢?其實,這個問題兩千年前就有人提出來了,當時孔子還作了回答。據《韓詩外傳·卷五》記載:“子夏問曰:‘《關雎》何以為《國風》始也?’孔子曰:‘《關雎》至矣乎!夫《關雎》之人,仰則天,俯則地……萬物之所系,群生之所懸命也。河洛出《書》《圖》,麟鳳翔乎郊……《關雎》之事大矣哉!……’子夏喟然嘆曰:‘大哉《關雎》!乃天地之基也。’”
同學們又要問了,為什么說《關雎》“乃天地之基也”?《詩經》是儒家經典,位列“五經”之首。《中庸》有一個著名觀點:“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夫婦,人倫之始。儒家關懷人的現實生活,強調夫婦和諧對于社會、國家的重要性,而《關雎》則集中表現了“詩教”的功能。或許同學們又要問了,《關雎》寫的是男追女,怎么就體現了儒家“詩教”的功能呢?這是理解本詩的關鍵。其一,《關雎》不是寫愛情,而是寫中國婚姻文化中理想的夫妻模式——“君子”配“淑女”,夫妻“琴瑟和諧”。請問,誰不羨慕這樣的婚姻?其二,“君子”思念“淑女”至深,“寤寐思服”“輾轉反側”,這是多么真實生動的細節描寫啊!誰能不被感動呢?其三,盡管思念如此之深,但是“君子”并未不堪思念之苦而逾墻鉆洞,而是克制情感,靜待花開,即所謂“發乎情,止乎禮”。孔子在《論語·八佾》中說《關雎》是“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與其說《關雎》是愛情詩,不如說它是一首婚禮樂歌更恰當。孔子是欣賞過《關雎》音樂的。《論語·泰伯》記載:“子曰:‘師摯之始,《關雎》之亂(亂,合唱,樂之卒章也),洋洋乎盈耳哉!’”《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曰:‘《關雎》之亂以為《風》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這都說明《關雎》是當時周王室樂歌,其產生年代當在東周平王之世,曾得到孔子高度重視。
看到這里,同學們會說了,既然是樂歌,那我們今天讀到的《關雎》就是歌詞,就應該是押韻的,就應該朗朗上口。是的,《關雎》讀來朗朗上口,這與它的韻律有關。讀王力先生《詩經韻讀》可知,《關雎》屬于虛字腳富韻,就是句尾虛字“之”已經可以押韻了,但是同字押韻還不夠好,所以要在虛字前面再加韻字,構成了兩字韻腳,叫作富韻。這種情況下,韻就常常落在倒數第二個字上,如第一章的韻腳是“鳩”“洲”“逑”,第二章的韻腳是“流”“求”,屬于“幽”部;第三章的韻腳是“得”“服”“側”,屬于“職”部;第四章的韻腳是“采”“友”,屬于“之”部;第五章的韻腳是“芼”“樂”,屬于“宵”“藥”部。三、四、五章按照今天普通話已經不押韻了,但古音是押韻的。
有同學會問,今天讀《詩經》是按古音讀,還是按普通話讀呢?一般情況下(比如語文課上)按普通話來讀即可,如果是研究古代音韻,就可以按古音來讀。如果你對古音感興趣,嘗試按古音來讀,當然也是可以的。
《關雎》的樂調究竟是怎樣的,今天已經無從得知了。不過當代音樂家嘗試著把它重新譜曲,比如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趙季平就創作了樂曲《關雎》。張雅涵在《談聲樂作品古曲〈關雎〉中體現的音樂美學思想》[12]一文中寫道:“作曲家趙季平保留詩歌原有的韻律美感,糅合了現代作曲技法,既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在此基礎上有所創新,創作出具有史學意義的優秀作品,同時體現出所蘊含的音樂美學思想。”另外,付沐慈在《分析〈詩經〉中古詩詞藝術歌曲的音樂表演特征——以〈關雎〉為例》[13]一文中寫道:“演唱節奏可以大致劃分為:‘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同學們如果感興趣,不妨上網找來聽一聽。
《詩經》的語言特色之一是重章疊句,即復沓手法。據王昆吾《詩六義原始》統計,《詩經》305篇,包含復沓章節的作品大約有176篇,約占58%。本詩寫淑女采荇菜的三個句子,內容基本相同,只是動詞有更換,先后是“流”“采”“芼”。三個動詞概述了“淑女”從大把捋取到一葉一葉摘下,再到挑選最好的荇菜準備食用的全過程,巧妙地暗合了“君子”對“淑女”追求的全過程:思念—親近—迎娶。全詩言簡意賅,簡明生動,節奏分明,這就是《詩經》語言的特色與魅力。人們常說“最美不過《詩經》”,此言得之。
本詩共五章,韻腳如下:
第一章“鳩”“洲”“逑”屬“幽”部。第二章“流”“求”屬“幽”部。第三章“得”“服”“側”屬“職”部。第四章“采”“友”屬“之”部。第五章“芼”屬“宵”部,“樂”屬“藥”部,“宵”“藥”通韻。
【原詩】
卷耳
【注釋】
[1]采采,采了又采。卷耳,一種菊科植物,即蒼耳,可食用。盈,滿。頃筐,斜口的筐,前低后高。
[2]嗟,嘆詞。一說助詞。我,男子自稱,一說女子自稱,下同。懷人,所思念的人。寘,同“置”,放置。彼,那。周行(háng),大道。
[3]陟(zhì),登上。崔嵬(cuī wéi),有石的土山。我,一說女子代丈夫自稱。虺隤(huī tuí),也作“瘣頹”,疲勞腿軟。
[4]姑,姑且。酌,飲酒。金罍(léi),用青銅制作的酒器。維,語助詞。以,即“以之”的省略,借此。永懷,長久的思念。
[5]岡,同“崗”,山脊。玄黃,黑黃,病。
[6]兕觥(sì gōng),用犀牛角制作的酒杯。傷,憂慮。
[7]砠(jū),有泥土的石山。瘏(tú),勞累致病。
[8]仆,仆人,駕車的人。痡(pū),過度勞累不能行走。一說“仆痡”即“匍匐”。云,語助詞。何,多么。吁(xū),同“”,憂愁。
【翻譯】
采呀采呀采卷耳,采了半天不滿筐。思念我的心上人,把筐放在大道上。
途中登上那土山,馬兒疲憊腿發軟。暫且喝上一杯酒,借此消除苦思念。
途中登上那高岡,馬兒疲憊色黑黃。暫且喝上一杯酒,借此消除心憂傷。
途中登上那石山,馬兒疲憊癱路邊。仆人勞累行路艱,多少憂愁成浩嘆!
【導讀】
自古及今,對《卷耳》一詩的解讀眾說紛紜。《毛詩序》《鄭箋》《毛詩正義》都認為《卷耳》表達“輔佐君子,求賢審官”的“后妃之志”。朱熹《詩集傳》則說是“后妃所自作”,表達“貞靜專一”的精神。
高亨在《詩經今注》中說:“這首詩的主題不易理解,作者似乎是個在外服役的小官吏,敘寫他坐著車子,走著艱阻的山路,懷念著家中的妻子。”陳子展在《詩經直解》中說:“不可必其為太姒懷文王之詩。可知以詩中人為大夫一說較通。”更多的注本直接把《卷耳》解釋為男女思念的作品。比如余冠英《詩經選》說:“這是女子懷念征夫的詩。”程俊英、蔣見元《詩經注析》說:“這是一位婦女想念她遠行丈夫的詩。”向熹《詩經譯注》說:“妻子思念遠行在外的丈夫。”褚斌杰《詩經全注》說:“這首詩寫婦人懷念出征在外的丈夫。”劉毓慶則認為此詩乃“閨思詩之祖”。還有讀者認為《卷耳》的寫作特點是:首章自寫,后三章借助想象寫征夫在外服役的勞苦和對自己的思念,把它與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李白的《寄東魯二稚子》和杜甫的《月夜》聯系起來,指出這種反構的方式源于《卷耳》。
錢鍾書在《管錐編》中指出此詩運用了“話分兩頭”的寫法。李山結合上博簡《孔子詩論》第29簡中“《卷耳》不知人”的記載,從樂歌的角度認為這首詩表現的是一男一女對唱的關系,即男女兩個演員雖同臺唱歌,卻始終是各自表達各自的想法,互不交接。這使筆者想起了《十五的月亮》,就有男女對唱的形式。晁福林在《〈詩經·卷耳〉再認識——上博簡〈詩論〉第29簡的一個啟示》[14]一文中結合《論語》等文獻中“知人”一詞的含義,認為“《卷耳》不知人”恰恰證明了此詩表達的是“舉賢才”的詩旨。
在諸多解說中,筆者傾向于馬銀琴在《兩周詩史》[15]中的觀點:“《卷耳》之作,應在西周末至東周初年之間,是一行役之人途中困頓時的自傷之辭。《詩序》云‘卷耳’,后妃之志也。此與詩歌的實際內容并無關聯,它應當是《卷耳》之歌被采入之后與《關雎》《葛覃》等一起編組時獲得的倫理意義。”這個觀點關注了兩個問題,一是《周南》采自鄉樂,二是用于房中之樂。這符合《周南》《召南》的來源與發展的特點。
基于這樣的理解,《卷耳》一詩當是以男子口吻寫成的。第一章寫男子遠役在外,想念親人。他想象親人采卷耳時在想念自己,以至于無心采摘,干脆把菜筐放置于大道上,向著大道的遠方眺望。因為自己就是從這里與親人分手的,親人也就整天在這里眺望自己。后面三章,男子寫自己在外行役的情景:行走在山間,馬兒疲憊,仆人勞累,甚至連行走的力氣也沒有了。“我”內心充滿思念和憂傷,為了排解這思念和憂傷,便想借酒澆愁。怎奈“借酒澆愁愁更愁”。末句“云何吁矣”四字不正是這種心情的寫照嗎?至于后來被采用于“房中之樂”,表達“后妃之志”,也無不可。至于當作男女思念之詩來理解,也無不可,那就屬于“創造式的背離”了,與古人“后妃之志”的理解并行不悖。還有學者認為《卷耳》是一首周代上層貴族祭祀山川的詩,聊作一說吧。
在《卷耳》接受史中,有一個特別值得一提的事情。《毛詩序》云:“《卷耳》,后妃之志也。又當輔佐君子,求賢審官,知臣下之勤勞。內有進賢之志,而無險诐(bì)私謁之心。朝夕思念,至于憂勤也。”《鄭箋》和《毛詩正義》也都肯定了“志在輔佐君子”的觀點。也就是說,他們都是贊同女子參政的。到了北宋,王安石在《淮南雜說》中也表達了“有周之后妃之賢而求賢審官可也”的觀點,贊同女子參政。于是這成了王安石一大罪狀。熙寧四年(1071),御史中丞楊繪上疏宋神宗,稱王安石之文“有異志”。另外,朱熹也批評王安石“遺本宗末”。歐陽修、蘇轍、朱熹等人對女子參政持否定態度。歐陽修在《詩本義》中針對《毛詩序》提出他自己的觀點說:“婦人無外事。求賢審官,非后妃之職也。”這一現象反映了經學由唐到宋的變化。有人說《毛詩序》出自子夏。子夏是孔子門徒,孔子不贊同女子參政,這在《論語》中能找到記載。如果《毛詩序》出自子夏之手,那是不是說子夏已經背離了孔子學說,體現了儒家學說的分化呢?如果同學們對此感興趣,不妨做些深入探究。
本詩共四章,韻腳如下:
第一章“筐”“行”屬“陽”部。第二章“嵬”“隤”“罍”“懷”屬“微”部。第三章“岡”“黃”“觥”“傷”屬“陽”部。第四章“砠”“瘏”“痡”“吁”屬“魚”部。
【原詩】
桃夭
【注釋】
[1]之,句中助詞。夭夭,柔美茂盛。灼灼,紅艷鮮明的樣子。其,代詞。華(huā),同“花”。
[2]之,這。子,女子。于歸,出嫁。宜,適宜,指善處其室家與家人。室家,指夫婦。古代男子有妻叫有室,女子有夫叫有家。
[3]有蕡(fén),即“蕡蕡”,果實累累的樣子。有,助詞,作用相當于疊詞,此用法在《詩經》中多次出現。實,果實。此句以結果多比喻多子。
[4]家室,即“室家”,倒文以押韻。
[5]蓁蓁(zhēn zhēn),樹葉茂盛的樣子。
[6]家人,指夫家眾人。
【翻譯】
桃花柔美多茂盛,開出朵朵紅艷花。這個女子出嫁了,夫妻恩愛幸福家。
桃花柔美多茂盛,結出累累好果實。這個女子出嫁了,夫妻恩愛幸福室。
桃花柔美多茂盛,樹枝茂盛葉蓁蓁。這個女子出嫁了,她能幸福全家人。
【導讀】
在《周南》中,有《關雎》《樛木》《桃夭》《螽斯》《葛覃》五首詩,皆與婚姻有關。《關雎》屬于婚禮儀式樂歌,通過想象寫男子經過日思夜想的經歷后,與心中的“淑女”正式走進婚姻殿堂,一個新的家庭誕生了,而家庭是構成社會的細胞,所以定為首篇。《樛木》寫男子成為新郎,是一首祝福新郎官的樂歌。《桃夭》則寫出嫁女子成為新娘,是一首祝福新娘的樂歌。《螽斯》則用“宜爾子孫”祝愿多子多孫,也是一首祝福婚姻美滿、家庭幸福的樂歌。《葛覃》則寫已婚女子歸寧省親。這些作品構成了一組詩,反映了周人真實的生活。
詩分三章。第一章用桃花起興,兼含比喻。說起桃花,讀者會想到“人面桃花相映紅”“桃花運”等,須知第一次用桃花來形容女子面容的詩句就出自《桃夭》。正如姚際恒在《詩經通論》中所說:“桃花色最艷,故以取喻女子,開千古詞賦詠美人之祖。”第二章用一個“實”,暗喻女子結婚后生育后代。第三章用“蓁蓁”暗喻家庭人口興旺昌盛。一章一層意思,互相關聯,表現女子對于家庭的重要性。
三章中都有一個“宜”字,用得實在好極了。這個“宜”字既有對新娘的美好祝福,又藝術地強調了在家庭生活中妻子的美德多么重要,這就是“淑女”呀!崔述在《讀風偶識》中寫道:“宜家室,宜家人,其意以為婦能順于夫,孝于舅姑,和于妯娌,即為至貴至美,此外都可不論,是以無一言及于紛華靡麗者,非風俗之美,安能如是?”有人說這是“中國理想婦女的代表”,不是沒有道理。有一種觀點,說中國古代輕視女子。這話顯得粗糙了。僅從《詩經》寫女子的作品來看,周人對“淑女”極為重視,體現了儒家“詩教”的思想。所以,讀《詩經》能接受美好的愛情婚姻教育,孔子用《詩經》來做教材的確有道理。
從音樂的角度看,本詩重章疊句,反復詠唱,特別適合在女子出嫁的場合來演唱。讀者甚至可以想象一個場景:新娘出嫁那天,全家人歡天喜地,新娘梳妝打扮后,面若桃花,美貌驚人。樂隊奏響了《桃夭》之曲,人們圍著新娘,輕輕唱起歌詞“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這是多么溫馨美好的場面呀!
我國著名音樂家黎英海曾給《關雎》《芣苢》《伐檀》和《桃夭》等譜曲,使千年古詩得以重新傳唱。至于成語“逃之夭夭”,則是后人借“逃”與“桃”的同音關系,來表示逃得無影無蹤,是詼諧的說法。利用諧音創造典故、俗語、歇后語等是漢語中的常見現象,但是人們是如何將“桃”與“逃”的內在含義聯系在一起的呢?闞緒良、呂曉玲在《從“桃之夭夭”到“逃之夭夭”》[16]一文中揭開了謎底:中國有個風俗,人們相信桃木能夠驅鬼辟邪,將邪氣鬼怪嚇跑,或者說鬼怪邪氣見到桃木便會逃跑。正是這種心理促使從“桃之夭夭”變成了“逃之夭夭”。
第一個將“桃之夭夭”與“逃之夭夭”進行鏈接的人真是一位聰明之人,我們不妨進行場景還原。春節來了,家家戶戶在門口貼春聯、掛桃符。張員外正在掛桃符的時候,他的小孫子問道:“爺爺,為什么過年要掛桃符呢?”爺爺捋了捋胡子,稍加思索,笑道:“《詩經》上說‘桃之夭夭’。桃木能驅鬼辟邪。你看,爺爺把這桃符一掛呀,那些妖魔鬼怪就害怕了,就‘逃之夭夭’啦。”小孫子高興起來,拍著手唱起了兒歌:“爺爺好,爺爺妙;掛桃符,鬼怪逃;逃哪去?逃夭夭!”爺爺聽罷哈哈大笑,孫子也哈哈大笑,笑聲傳到空中,遠播千家萬戶。從那以后,人們就用“逃之夭夭”來形容那些妖魔鬼怪被嚇跑,跑得無影無蹤,幸福美滿的日子圍繞在身邊。
本詩共三章,韻腳如下:
第一章“華”“家”屬“魚”部。第二章“實”“室”屬“質”部。第三章“蓁”“人”屬“真”部。
【原詩】
芣苢
【注釋】
[1]芣苢(fú yǐ),又寫作“芣苡”,車前草,可食用,也可入藥。古人認為它的子實可以治婦人不孕。芣苢多子,古人常用以表示慶賀生子。采采,采了又采。一說茂盛。薄言,助詞,用于動詞前,無實義。一說急急忙忙。之,代詞,指芣苢。
[2]有,得到。
[3]掇(duō),摘取,拾取。
[4]捋(luō),擼取子實。
[5]袺(jié),提起衣襟兜東西。
[6](xié),把衣襟別在腰帶上裝東西。
【翻譯】
采呀采呀采芣苢,急急忙忙采起來。采呀采呀采芣苢,你追我趕采些來。
采呀采呀采芣苢,急急忙忙摘起來。采呀采呀采芣苢,你追我趕擼起來。
采呀采呀采芣苢,急急忙忙兜起來。采呀采呀采芣苢,你追我趕裝起來。
【導讀】
《芣苢》入選高中語文課本。同學們讀這首詩,會不會想起《采茶曲》《插秧歌》之類的民歌?是的,讀著《芣苢》,眼前似乎出現了一幅畫面——綠色的田野里,一群婦女正忙著采車前子。她們身穿各色服裝,低著頭,唱著歡快的曲子,一邊唱一邊采,不時還會傳出銀鈴般的笑聲。她們的歌聲與笑聲回蕩在空中,伴隨鳥兒一同飛翔……高亨先生在《詩經今注》中寫道:“這是勞動婦女在采車輪菜的勞動中唱出的短歌。”
我教這首詩時,讓同學們按照男、女聲部輪流朗讀,還分為低聲部和高聲部,有快板,有慢板。于是,高低起伏,參差錯落,快慢相間,抑揚頓挫,同學們越讀越來勁,教室仿佛變成了勞動的田野!我還讓個別同學即興演唱,教室里頓時充滿了歡聲笑語,你聽:
男生(低、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女生(高、慢):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男生(高、快):采采芣苢,薄言掇之。女生(低、快):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男生(低、慢):采采芣苢,薄言袺之。女生(高、慢):采采芣苢,薄言之。
唱完后,我讓學生談一談對《芣苢》的感受。學生說,《芣苢》就是一首歌詞,四言三章,全詩只換了六個動詞,采用重章疊句的形式,一唱三嘆,節奏鮮明,輕快歡暢。于是,我引用清代方玉潤《詩經原始》中的話:
讀者試平心靜氣,涵泳此詩,恍聽田家婦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繡野、風和日麗中,群歌互答,余音裊裊,若遠若近,忽斷忽續,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曠。則此詩可不必細繹而自得其妙焉。唐人《竹枝》《柳枝》《櫂歌》等詞,類多以方言入韻語,自覺其愈俗愈雅,愈無故實而愈可以詠歌……今世南方婦女登山采茶,結伴謳歌,猶有此遺風云。
同學們看了這一段文字后說:“這個方玉潤的感受與我們相同,正是英雄所見略同!”哈哈,這不是很美妙的課堂氛圍嗎?
接下來,我讓同學們了解《芣苢》的用韻。學生說,雖然漢字字音古今有變化,但讀《芣苢》,仍能感覺到它的韻腳十分突出。比如“掇”與“捋”押韻,“袺”與“襭”押韻,雖然“采”與“有”不押韻,但古代應該是押韻的吧?我充分肯定學生的推測,說“采”與“有”同屬“之”部,古代是押韻的。有學生問,句尾的“之”字也是韻腳嗎?本詩的偶句句尾都是“之”字,即便沒有“掇”“捋”“袺”“襭”韻腳,也能感覺到押韻。我很高興同學們的見解,告訴他們這首詩屬于“虛字腳富韻”,就是句尾虛字“之”已經可以押韻了,但是詩人覺得同字押韻還不夠理想,便在虛字前再加韻字,構成了兩字韻腳,叫作“富韻”。這種情況下,韻就常常落在倒數第二個字上,重音讀出。學生恍然大悟,問道:那么“之”字就是虛詞啦?可是在初中學《關雎》時,“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的“之”字都是按照代詞理解的呀。我更高興了。學生能夠聯系舊知以求新知,這不正是孔子講的“溫故而知新”嗎?我說,學術界一直就有一種觀點,認為《關雎》《芣苢》中的“之”字是語氣助詞,沒有實義,作用在于補足音節,這種語言現象在《詩經》中大量存在。有人統計過,“之”字在《詩經》中出現了1039次,分別作代詞、助詞、動詞和介詞。小小一個“之”字,用法非常復雜。
接下來,我對學生說,今天我們理解《芣苢》是一首表現勞動的詩作,古人是不是都這樣理解呢?不是的。于是我找出劉向《列女傳·卷四·貞順傳》中的一段文字,如下:
蔡人之妻者,宋人之女也。既嫁于蔡,而夫有惡疾。其母將改嫁之。女曰:“夫不幸,乃妾之不幸也,奈何去之?適人之道,壹與之醮,終身不改。不幸遇惡疾,不改其意。且夫采采芣苢之草,雖其臭惡,猶始于捋采之,終于懷擷(同襭)之,浸以益親,況于夫婦之道乎?彼無大故,又不遣妾,何以得去?”終不聽其母,乃作《芣苢》之詩。
這個故事與《黎莊夫人》同類。我不清楚劉向寫這些故事有無根據,但推測應該是劉向個人的附會,這是今文經學派的做法。還有一種解說,認為《周南》《召南》的“南”這種樂曲是夏禹治水開鑿龍門時,由其妃涂山氏之女傳播開來,因此很多詩是太姒所作,或為太姒而作,即《毛詩序》所謂“《芣苢》,后妃之美也。和平則夫人樂有子矣”。
今天學習《芣苢》,不必糾纏于以上這些是是非非,而是通過誦讀來感受詩歌的節奏和韻律之美,認讀文字,發揮想象,還原場景,激發詩情,也就很好了。
本詩共三章,韻腳如下:
第一章“苢”“采”“有”屬“之”部。第二章“掇”“捋”屬“月”部。第三章“袺”“襭”屬“質”部。
【原詩】
漢廣
【注釋】
[1]喬木,高大樹木。休,止息。息,語助詞。一作“思”。
[2]漢,漢水。游女,出游的女子。學界對“游女”理解分歧很大,有神女說、淫女說、貞女說。求,追求。思,語助詞。下同。
[3]廣,寬闊。泳,游泳渡過。
[4]江,長江。永,長。方,筏子。這里指用筏子渡江。
[5]翹翹(qiáo qiáo),高高的樣子。錯薪,錯雜的柴草。在《國風》中,“薪”與婚姻有關。言,語助詞。刈(yì),割。其,代詞。楚,荊條。
[6]之子于歸,見《桃夭》注釋。秣(mò),喂牲口。
[7]蔞(lóu),蔞蒿。
[8]駒(jū),少壯的馬。
【翻譯】
南方喬木樹森森,樹下不能來憩身;漢水游女真美俊,不要違禮去追尋。漢水浩渺寬又寬,不要渡河空勞神;長江滾滾波連波,不要撐筏向前進。
錯雜柴薪高高者,是我所砍好荊榛;這個女子要出嫁,喂飽駿馬去迎親。漢水浩渺寬又寬,不要渡河去追尋;長江滾滾波連波,不要撐筏向前進。
錯雜柴薪高高者,是我所砍好蔞榛;這個女子要出嫁,喂飽馬駒去迎親。漢水浩渺寬又寬,不要渡河去追尋;長江滾滾波連波,不要撐筏向前進。
【導讀】
解讀《漢廣》一詩,不妨先從“翹楚”一詞開始。同學們知道“翹楚”一詞的含義嗎?它比喻杰出人才。如辛棄疾《賀新郎》有“王郎健筆夸翹楚”,稱贊王勃寫《滕王閣序》文才超群。再如“先師啟功,人中翹楚”,后人稱贊一代大師啟功先生。二者都用了“翹楚”一詞。
“翹楚”這個詞出自《漢廣》,由“翹翹錯薪”和“言刈其楚”合成,并不表示杰出人才這個意思。在《詩經》中,柴薪與婚姻有關聯,比如《小雅·車舝》有“陟彼高岡,析其柞薪。析其柞薪,其葉湑兮。鮮我覯爾,我心寫兮”。另外在《唐風·綢繆》《齊風·南山》《豳風·伐柯》也有類似詩句。這是為什么呢?因為柴薪在當時是生活必需品,可以作為禮物饋贈他人,當然也就可以送給心愛的人。這種風俗即便在今天也還在一些地方保留著。因為“翹翹”是高高的樣子,在錯雜的荊條中屬于最突出的柴薪,所以后來就用來比喻杰出的人才了。
那么《漢廣》是一首愛情詩嗎?當代學者注解《詩經》,一般是這樣解說的:“這首詩是男子追求女子而不能得的情歌。抒情主人公是位青年樵夫,他鐘情一位美麗的姑娘,卻始終難遂心愿,情思纏繞,無以解脫,面對浩渺的江水,他唱出了這首動人的詩歌,傾吐了滿懷惆悵的愁緒。”這樣理解很容易被讀者接受,是沒有問題的。
但在古代,人們并不這樣理解。《毛詩序》說:“《漢廣》,德廣所及也。文王之道被于南國,美化行乎江漢之域,無思犯禮,求而不可得也。”《鄭箋》《毛詩正義》以及朱熹《詩集傳》也都認為體現“文王之化”。當代學者張震澤在《論〈漢廣〉》[17]一文中指出,“不可”應解為“不能”“不應”,并提出“漢有游女,不可求思”二句是正面表示禁止,反映了諸侯及其子弟仍有追逐民間少女的惡習,與《關雎》詩意正好互相補充。李山教授根據上博簡《孔子詩論》中“不求不可得”的記載,在張震澤的基礎上又做了新的解說。他認為詩句中“不可”表達的是“禁止意”,不是“困難意”。“翹翹錯薪”代表婚姻要合乎規矩,而“游女”不是“淑女”“靜女”,更不是神女,甚至不是一個褒義詞,不當去追求。“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四句就是批評那種裸衣渡漢、小筏過江的危險做法將招致滅頂之災。李山教授又進一步指出,《漢廣》寫的是周昭王大舉征討江漢土著人群之后,周朝軍士不守紀律,欺負當地女子,從而招致各種反擊,致使一些周朝軍士吃了虧。《漢廣》實際上是一首告誡周朝軍士的詩作。這就徹底推翻了“情詩”的觀點。方銘教授在《詩經:古義復原版》中作了折中分析,說:“此為江漢流域男慕女之詩,雖然愛慕,但不為拐騙引誘之無禮,以見教化。”比較李山教授與前人觀點,明顯的不同在于對“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四句的理解,以及對“游女”含義的界定。聞一多先生在《文學的歷史動向》中說:“《詩》似乎也沒有在第二個國度里,像它在這里發揮過的那樣大的社會功能。在我們這里,一出世,它就是宗教,是政治,是教育,是社交,它是全面的生活。維系封建精神的是禮樂,闡發禮樂意義的是詩,所以詩文支持了那整個封建時代的文化。”[18]由此看來,“情說”雖然美好,卻恐難以成立。
值得提及的是《韓詩外傳·卷一》中孔子遇浣女的故事,內容如下:
孔子南游適楚,至于阿谷之隧,有處子佩瑱而浣者。孔子曰:“彼婦人其可與言矣乎?”抽觴以授子貢,曰:“善為之辭,以觀其語。”子貢曰:“吾北鄙之人也,將南之楚,逢天之暑,思心潭潭,愿乞一飲,以表我心。”婦人對曰:“阿谷之隧,隱曲之汜,其水載清載濁,流而趨海,欲飲則飲,何問婦人乎?”受子貢觴,迎流而挹之,奐然而棄之,促流而挹之,奐然而溢之,坐,置之沙上,曰:“禮固不親授。”子貢以告。孔子曰:“丘知之矣。”抽琴去其軫,以授子貢,曰:“善為之辭,以觀其語。”子貢曰:“向子之言,穆如清風,不悖我語,和暢我心。于此有琴而無軫,愿借子以調其音。”婦人對曰:“吾野鄙之人也,僻陋而無心,五音不知,安能調琴?”子貢以告。孔子曰:“丘知之矣。”抽纮五兩,以授子貢,曰:“善為之辭,以觀其語。”子貢曰:“吾北鄙之人也,將南之楚。于此有纮五兩,吾不敢以當子身,敢置之水浦。”婦人對曰:“客之行,差遲乖人,分其資財,棄之野鄙。吾年甚少,何敢受子?子不早去,今竊有狂夫守之者矣。”《詩》曰:“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游女,不可求思。”此之謂也。
劉向《列女傳·阿谷處女》記載同此。《魯詩》《齊詩》以及《列仙傳》也有類似記載,寫鄭交甫與二女子的對答,最后引用“漢有游女,不可求思”。這些文獻雖然是虛構,但在引用《漢廣》一詩上相同,證明了李山教授的觀點是站得住腳的。《詩經》“詩教”的特點在此體現出來。
本詩共三章,韻腳如下:
第一章“休”“求”屬“幽”部;“廣”“泳”“永”“方”屬“陽”部。第二章“楚”“馬”屬“魚”部;“廣”“泳”“永”“方”屬“陽”部。第三章“蔞”“駒”屬“侯”部;“廣”“泳”“永”“方”屬“陽”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