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詩經》選讀(中學生版)
- 程翔編著
- 5036字
- 2025-03-28 12:01:02
序:中學生要讀一讀《詩經》
這是一本專門給中學生編寫的《詩經》選讀本。為什么要給中學生編寫這樣一本書呢?我有幾方面的考慮:
第一,《詩經》是中國最古老的詩歌總集,它最初與音樂相配合,屬于樂歌。后樂調失傳,只留下歌詞。《詩經》至今有三千年悠久歷史,其中經歷了“焚詩書,坑術士,六藝從此缺焉”[1]的秦火,也經歷了“楚人一炬,可憐焦土”[2]的劫難,幾乎失傳,幸賴有人甘冒生命危險將其藏于密處,至西漢時才得以重見天日,方有今天我們看到的《詩經》。它雖然歷經艱難曲折,其光芒畢竟沒有沉埋,如萬道霞光,照耀中華文化的天空,成為滋養中華民族的精神寶藏。《詩經》所表現的先民生活,所表達的思想情感與精神品質,以及所形成的漢語句式、詞匯,至今仍影響著中國人,還將繼續影響下去。可以說,巍巍中華文化大廈正是由像《詩經》這樣一批偉大圣典支撐起來的,中華民族的心靈也正是在這樣一批文化圣典滋養中發展起來的。《詩經》開創了中國詩歌史上多個第一,比如《桃夭》是第一首將桃花比作美人的詩,《月出》是第一首將望月與思念親人聯系起來的詩,《綠衣》是第一首悼亡詩,《鴟鸮》是第一首寓言詩,《燕燕》是第一首送別詩,《載馳》是第一首愛國詩,許穆夫人是第一位女詩人……如果說《易經》最早創立了“觀物取象”“立象盡意”的文學表達理論,《詩經》則實際創作了用“意象”表情達意的眾多優秀作品,并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屈原的“香草美人”,蘇軾的“望美人兮天一方”,無不是沿著這條道路延伸下去的。稱《詩經》是“經”,理當如此。作為生活在新時代的中學生,應該去讀這部經典,來了解我們先民的生活、思想和情感,豐富我們的精神世界。
第二,我國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文明古國,中華文明之脈綿延數千年,從未中斷。古印度有《吠陀》和《羅摩衍那》,古希臘有“荷馬史詩”,中國則有《詩經》《易經》《書經》等,它們都是人類古老的文獻經典。我們為中華源遠流長的文明歷史感到自豪,為有《詩經》這樣偉大的作品感到驕傲。《詩經》在世界上具有廣泛影響。據南朝《宋書·蠻夷傳》記載,公元5世紀前,日本尚未創建他們民族文字的時候就已經使用漢字了。雄略天皇(456—479)在給中國劉宋皇帝信中引用了《詩經·采薇》和《左傳》中的句子,這說明當時《詩經》等書已經在日本流傳。另據嚴紹璗《日藏漢籍善本書錄》記載,604年,日本推古朝圣德太子制定《十七條憲法》,曾多處引用《詩經》。由此推考,《詩經》傳入日本,甚為古遠。據《南史·梁武帝紀》和朝鮮《三國史記》記載,541年,梁武帝派學者陸詡到朝鮮百濟王朝講授《詩經》。明末,西方傳教士進入中國,接觸到中國經典,開始向西方傳播,其中就有《詩經》。法國漢學家杜赫德主編的《中華帝國全志》1735年在巴黎出版,其中有對《詩經》的介紹。后來英文版、德文版、俄文版相繼出版,大詩人歌德閱讀德文版之后在他的日記里寫下“啊,文王!”表達了對周文王的贊嘆。瑞典著名漢學家高本漢1932年出版了《詩經研究》,1946年又出版了《詩經注釋》。另外,在美國,《詩經》研究也取得了顯著成果。可以說,“詩經學”已經成為一門世界性的學問。網上有這樣一條消息:一外國網友被《詩經·邶風·擊鼓》中“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所感動,便選用這些詩句作為婚禮的祝詞。外國人如此喜愛《詩經》,作為中國人,特別是正處在讀書黃金季節的中學生,的確應該讀一讀《詩經》。
第三,《詩經》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3]這是對《詩經》的高度評價。早在孔子生活的年代,《詩經》就是孔子教授學生的教材之一。梁啟超說:“《詩經》最可信。現存先秦古籍,真贗雜糅,幾乎無一書無問題,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詩經》其首也。”顧頡剛說:“《詩經》這一部書,可以算作中國所有的書籍中最有價值的。”[4]從孔子到當代,人們都高度重視《詩經》的閱讀。《論語·陽貨》中記載:“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草木鳥獸之名。’”孔子這段話講了《詩經》多方面的價值。它可以激發人的思想情感,這是審美價值;它可以反映民情,為統治者提供治理參考,這是政治價值;它可以團結民眾,這是教育價值;它可以批評諷諫,引起統治者的反省,這也是政治價值;它可以讓人明白如何侍奉父母、國君,于家于國有益,這又是教育價值;它還能幫助讀者多多了解鳥、獸、草、木的名稱,這是認識價值。我們今天文學理論所講的文學作品的功能和價值在這里都體現出來了。
第四,單從語文學習的角度說,《詩經》為漢語書面語奠定了基礎。書中使用了2938個單字,4000多個詞,7284個句子,四字句為6667句。這些句子的結構有并列、偏正、主謂、動賓、連動、兼語、緊縮等不同形式;包括了漢語基本句型,有陳述句、疑問句、反問句、感嘆句、祈使句等;既有判斷句、省略句、倒裝句、被動句等常見句式,也有各種特殊句式。既有雅言,也有方言。《詩經》在表達方式上首創賦、比、興手法,對后世影響極大。《詩經》運用的修辭手法靈活多樣,有比喻、夸張、借代、反復、排比、設問、對偶、擬聲、雙關、頂真、呼告、反語、變文、互文、摹狀,以及重章疊句、反復詠嘆、雙聲疊韻,等等,可謂修辭手法大全。《詩經》中很多句子美得不可方物,至今無法替代。《中國修辭學通史》一書指出:“先秦時代的修辭思想,雖然在總體上沒有構成一個完備自足的理論體系,但是它幾乎開挖了后世所有重大修辭理論的源頭。它對于中國修辭學史乃至世界修辭學史所具有的開創意義,宛如旭日東升所煥發出的燦爛光芒。”[5]《詩經》豐富深刻的思想內涵和搖曳多姿的形式之美,“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6]中學生閱讀《詩經》,必然會對他們的語文學習產生積極影響。
在古代,《詩經》是學子必讀書,很多人在少年時期就熟讀、通讀《詩經》。在科舉考試中,《詩經》屬于必考內容,并與其他經典貫通考查,就像今天的群文閱讀;如果不熟讀經典,根本無法答題。古人強調讀經,而且是精讀,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文本細讀和深度閱讀。一個人的閱讀能力固然與廣泛閱讀密切相關,同時也與深度閱讀密不可分。二者相輔相成。只提倡廣泛閱讀,沒有深度閱讀,閱讀能力是不可能真正提高的。另外,閱讀與寫作連在一起,閱讀能力提高了,寫作能力也隨之提高。中學生讀一讀《詩經》,思路開闊了,詞句靈活了,自然妙筆生花。如今有人模仿“詩經體”進行寫作,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比如有一首仿寫《詩經》的《淺秋》詩,其中幾句是:“言淺秋兮,彼樹離離。桃李采采,其葉習習。與子偕行,且步且語。誰謂秋涼?我語之此意。”寫得很不錯,頗有《詩經》的味道。
第五,必須指出的是,《詩經》所開創的四言句式和文章體制已經成為后人表達昂揚向上的精神、激勵奮發有為的斗志的首選句式,也是重大場合表達莊重情感的首選文體。唐玄宗參加泰山封禪大典,親筆書寫了《紀泰山銘》,共1000字,每句四字。梁啟超寫的《少年中國說》采用了四字句式:“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潛龍騰淵,鱗爪飛揚。乳虎嘯谷,百獸震惶。鷹隼試翼,風塵翕張。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將發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蒼,地履其黃。縱有千古,橫有八荒。前途似海,來日方長。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人們讀這些句子,心潮澎湃,熱血沸騰。1937年4月5日清明節之際,國共兩黨共同公祭黃帝陵。這是國共兩黨自成立以來首次在同一地點、同一時間共同公祭中華民族人文始祖——軒轅黃帝。中國共產黨派出的公祭代表是林伯渠,他宣讀了毛澤東親筆撰寫的《祭黃帝陵文》。這篇祭文用的是四言詩,開頭寫道:“赫赫始祖,吾華肇造。胄衍祀綿,岳峨河浩。聰明睿知,光被遐荒。建此偉業,雄立東方。”結尾寫道:“還我河山,衛我國權。此物此志,永矢勿諼。經武整軍,昭告列祖。實鑒臨之,皇天后土。尚饗!”整篇祭文大氣磅礴,激昂振奮,充滿正氣!
每年一度的祭孔大典,都要宣讀祭孔文,也用四言詩寫成。2014年2月27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決定,以立法形式將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公祭鼎上面的銘文也是四言詩,其中寫道:“國行公祭,法立典章。鑄茲寶鼎,祀我國殤。永矢弗諼,祈愿和平。中華圓夢,民族復興。”公祭儀式上,77名中學生齊聲誦讀240字的《和平宣言》。該宣言參考《詩經》韻文體,四字一句,契合國家公祭儀式莊重場合。
王力先生說過:“漢語最少有一萬年以上的歷史。”[7]這句話毫無夸張的意味。他又說:“‘一日不見,如三月兮!’這種詞句,幾乎令人不敢相信它們就是三千年前的語言!”[8]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詩經》以四言為主呢?“要知道《詩經》形式的起源,就應該考察《詩經》以前的詩歌形式……比較可信的是《周易》中的卦爻辭詩歌。”[9]劉桂華在《〈詩經〉四言句式的文化闡釋》一文中說:“從原始農業觀象授時的朦朧時空意識,到上古神話中隱含的對圣數“四”的共同崇拜與集體表象所體現出來的四方宇宙時空意識,再到商代四方與四時的清晰時空觀念,其集體表象與文化傳承一脈相連而又不斷向前發展。這些可說是《詩經》歌詩四言句式的遠源。而其近源則是古代歌謠包括《周易》古歌與西周四聲音階音樂形式的影響與規定。古代四言歌謠與《周易》古歌以四言為主的詩意表現,奠定了《詩經》四言詩的基礎。而周代音樂穩定的宮-角-徵-羽四聲音階的音樂特性,無疑對《詩經》歌詩四言句式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10]
可以說,三千年前《詩經》所開創的四言詩體,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文體標志,是“國家文體”“民族文體”。讀著這些平仄相間、對稱整飭、抑揚頓挫、鏗鏘有力的詩句,怎能不激發起人們踔厲奮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豪情壯志!
第六,最美不過《詩經》,中學生學習《詩經》很有必要。流傳了三千年的《詩經》,是中華文化瑰寶,同學們讀《詩經》就是在延續中華文脈,同時也提升個體生命質量。同學們,你是不是想讀一讀《詩經》呢?古人是不讀《詩經》選本的,要讀就讀全本。但是,今天的中學生讀《詩經》全本,難度太大了,讀選本是適宜之舉。目前,《詩經》選本有幾種可讀,比如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高亨的《詩經選注》和余冠英的《詩經選》,晚一點的有程俊英、蔣見元的《詩經選譯》,褚斌杰注、方銘選的《詩經選》,蔣立甫的《詩經舉要》,李山的《詩經選》,等等,各有特色。也有為中學生編寫的《詩經》,比較早的有1926年民國時期學者繆天綬選注的《詩經》。1991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過朱瑞珠、趙禎錕編選的《詩經菁華》,屬于“中學生文庫”之一;2017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語文特級教師黃榮華主編的《興于詩——〈詩經〉選讀》。另外,2020年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了韓星主編的中學版《詩經選》;2021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周嘯天評注、為八年級學生使用的《詩經》。梳理一下從民國至今的中學語文課本,一直選有《詩經》作品,前后涉及60首左右。就是說,希望中學生讀一讀《詩經》是很多人的心愿。筆者從事中學語文教學40年,了解中學生的閱讀特點和需要,于是編選了這本中學生《詩經》選讀,精選出81首,包括已經選入部編本《語文》教材中的9首。這個數量應該說是合適的。筆者對每一首都明確其風、雅、頌的內容歸屬;對所選每一首詩進行了注釋和翻譯,力求詳細、準確、流暢;筆者還精心撰寫了“導讀”,幫助中學生全面、深入理解詩作的思想內涵與藝術特色。另外,后附11個“《詩經》專題學習”,貼近中學生學習實際,特別是語文學習實際。這算是本書的一個特色吧。
以上六點是我編寫這本書的緣起。閱讀《詩經》是有難度的,同學們對這81首詩可以全讀,也可以有選擇地讀。那些生疏的字詞不必去掌握,只要了解詩的基本意思即可。對你喜歡的詩作,可以多讀幾遍,找找語感。本書是普及讀物,如能激發同學們對《詩經》的興趣,筆者將感到欣慰;同學們如能由此進一步閱讀《詩經》全書,進而去研究《詩經》,筆者就喜出望外了。
本書以宋刻《毛詩詁訓傳》(二十卷)為底本,精選81篇作精講。編寫體例為:【原詩】【注釋】【翻譯】【導讀】。注釋盡量詳細,努力做到準確。翻譯無法做到直譯,只好采用意譯的方式。翻譯雖然采用詩歌的形式,但韻腳并不完全與原詩相同。導讀是本書的特點,是作者最為用力的地方。同學們看了翻譯仍有不明白之處,導讀可以幫助你們解決。導讀中對韻腳的說明可以忽略,感興趣的同學不妨留心一下。后附的專題學習可以幫助同學們從整體上了解《詩經》,并與平時的語文學習適度關聯,希望你們喜歡。
筆者水平有限,書中若有舛誤,還請同學們指出,以便修改完善。
2024年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