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犯罪
1.科技工作者是否有必要了解犯罪是怎么構成的?
為了保護自身合法權益不受到違法犯罪行為的侵犯,更為了避免誤入歧途踏上犯罪的不歸路,每個公民都應該了解我國關于犯罪構成的規定,科技工作者并不例外。我國《刑法》第13條規定了犯罪的概念:“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故犯罪具有社會危害性、刑事違法性和應受處罰性。
犯罪構成要件是刑法規定的,反映行為的法益侵犯性與非難可能性,而為該行為成立犯罪所必須具備的不法要件和責任要素的有機整體。[1]根據我國傳統四要件理論,構成要件應當分為客體要件、客觀方面要件、主體要件、主觀方面要件四個;而根據德日主流的三階層理論,應當分為構成要件符合性、違法性、有責性三個層次進行檢視。本章根據三階層理論進行論述。
2.科技工作者有沒有可能構成犯罪行為主體?
雖然按照刑法規定,制造法益侵害事實且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行為人是犯罪主體要件,但在某些犯罪中,行為人的身份能夠影響定罪或量刑。真正身份犯是指行為人只有具備某種特殊身份,才能構成犯罪;不真正身份犯是指行為人具有某種特殊身份不影響犯罪的成立,但影響量刑。此外,行為主體不僅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單位。純正的單位犯罪是指只能由單位構成而不能由自然人構成的犯罪,如單位行賄罪、單位受賄罪;不純正的單位犯罪是指既可以由單位構成也可以由自然人構成的犯罪,如生產、銷售偽劣產品罪。因此,科技工作者只要滿足了個罪要求的主體要件,如具備特殊身份等,是能夠成為犯罪行為主體的。
3.何種罪名要求具備特殊身份?
【案例】“陳南等逃稅”[2]一案中,北京某書刊發行公司采取欺騙手段進行虛假申報,逃避繳納稅款數額巨大(占應納稅額百分之三十以上),被告人孟涵作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被告人陳南作為直接責任人員,二人均構成逃稅罪且系共同犯罪。
【法條鏈接】《刑法》第25、201條
【法理分析】納稅是每個公民的基本義務,公司企業更應當自覺完整履行義務,足額及時繳納稅款,以共同維護國家財政和市場經濟的平衡暢通運行。所謂逃稅罪,是指納稅人采取欺騙、隱瞞手段進行虛假納稅申報或者不申報,逃避繳納稅款數額較大且占應納稅額10%以上,或者繳納稅款后,以假報出口或者其他欺騙手段,騙取所繳納的稅款的行為,以及扣繳義務人采取欺騙、隱瞞等手段,不繳或者少繳已扣、已收稅款,數額較大的行為。由此可見,逃稅罪的主體要求特殊身份,即納稅人與扣繳義務人。除該類身份外,從特殊公職人員主體的角度規定身份特殊條件在我國刑法分則規范中較為普遍,從這個角度可以包含六類主體,即國家工作人員、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司法工作人員、郵政工作人員、國有公司、企業負責人、軍人。另有從特定法律義務主體角度、特定法律關系主體角度、特定從業人員主體角度等對身份犯身份進行規定。
4.公司被認定為單位犯罪,非主管人員會受到刑事處罰嗎?
【案例】“鄧秋城、雙善食品(廈門)有限公司等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3]一案中,被告人鄧秋城伙同他人銷售明知是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銷售金額數額巨大,應當以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罪追究其刑事責任,且系共同犯罪。被告單位雙善公司銷售明知是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銷售金額數額巨大,被告人陳新文、甄連連作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被告人張泗泉、甄政作為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其行為均應當以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罪追究其刑事責任,且系單位犯罪、共同犯罪。
【法條鏈接】《刑法》第25、30、31、213、214條
【法理分析】對于企業而言,銷售宣傳環節必是重中之重,但對于他人已注冊商標產品應當保持尊重和敬畏,共同維護良好營商環境。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罪中假冒的對象必須是他人已經注冊的商標,且必須是銷售同一種商品、服務上使用的他人的注冊商標。我國單位犯罪處罰原則采取雙罰制,即單位犯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同時對單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判處刑罰。故本案中,被告人張泗泉、甄政雖然并非單位的主管人員,但是其作為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參與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受到刑事處罰。
5.犯罪行為與日常生活行為有何不同?
犯罪是一種危害行為,具有有體性、有意性和有害性的特征,其中有害性是危害行為的實質特征,是指行為具有法益侵害性,對刑法所要保護的法益制造了危險。行為分為作為(違反刑法禁止性規定的行為)和不作為(違反刑法義務性規定的行為)。真正不作為犯是指刑法明文規定只能由不作為構成的犯罪,如拒不支付勞動報酬罪、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不真正不作為犯是指既可以由作為構成也可以由不作為構成的犯罪,當由不作為構成時,即稱不真正不作為犯,如以不喂奶方式餓死嬰兒構成故意殺人罪。
6.為他人實施網絡盜竊、詐騙行為等提供程序和網站行為是刑法上的危害行為嗎?
【案例】“賈建永、毛冬平非法利用信息網絡罪”[4]一案中,法院認為2020年9月至10月間,被告人毛冬平利用信息網絡,明知他人使用偽造的餓了么、高速ETC網站作為釣魚網站以非法獲取公民的銀行卡號、密碼及身份證號碼等個人信息,進而非法獲取銀行卡內財物,仍糾集被告人賈建永幫其制作釣魚網站。被告人賈建永明知所制作的釣魚網站系用于上述非法目的,仍利用毛冬平提供的源代碼為其制作了虛假的餓了么、高速ETC等釣魚網站10個。被告人毛冬平、賈建永結伙利用信息網絡設立用于實施違法犯罪活動的網站,情節嚴重,其行為均已構成非法利用信息網絡罪。
【法條鏈接】《刑法》第287條之一、《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非法利用信息網絡、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8條
【法理分析】作為科學技術提供者,涉網站制作、宣傳的業務活動不在少數,但合法合理開發、制作、提供網站服務是每個從業者都應當爛熟于心的準則,以避免成為不法分子手中的犯罪工具。以實施違法犯罪活動為目的而設立或者設立后主要用于實施違法犯罪活動的網站、通訊群組,均被認定為非法利用信息網絡罪行為方式之一的“用于實施詐騙、傳授犯罪方法、制作或者銷售違禁物品、管制物品等違法犯罪活動的網站、通訊群組”。本案中,被告人毛冬平、賈建永結伙利用信息網絡設立用于實施違法犯罪活動的網站的行為侵犯了社會公共秩序法益,情節嚴重,符合非法利用信息網絡罪構成要件。
7.只是沒有執行法院生效判決,需要承擔刑事責任嗎?
【案例】“田玉江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5]一案中,被告人田玉江在承包本村山地種植板栗每年有一、兩萬元收入,且于2013—2014年期間又出資興建自家門房的情況下,拒不履行人民法院(2011)青民初字第1306號已生效判決,三次被青龍滿族自治縣人民法院司法拘留。法院認定被告人田玉江無視國家法律,明知是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負有執行的義務,且在有能力履行的情況下故意采取消極的不作為方式而拒不執行,情節嚴重,其行為侵害了人民法院的正常活動,構成了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
【法條鏈接】《刑法》第313條
【法理分析】個人或企業在生活、生產過程中因民事糾紛等卷入訴訟程序并非十惡不赦之事,但國家法律需要敬畏,人民法院作出的生效裁判具有公信力,以國家強制力作為保障。執行生效判決、裁定書屬于義務性規范,個人或企業應當依法執行,否則可能承擔刑事責任。本案中,被告人田玉江明知負有執行義務,有履行能力而故意采取消極不作為的方式拒不執行,屬于以不作為方式實施危害行為,藐視國家法律,損害司法公信力,情節嚴重,構成犯罪,應當承擔刑事責任。
8.危害行為產生的任何結果都是犯罪結果嗎?
危害結果是指危害行為對刑法所保護的法益所造成的實際損害或現實危險。實害犯是指以對法益造成實際損害作為構成要件要素的犯罪,危險犯則是指以對法益造成危險作為構成要件要素的犯罪,其中抽象危險犯中的危險是立法推定的危險,不是具體犯罪構成要件的危害結果,而具體危險犯中的危險是司法認定的危險,可以視為構成要件的危險結果。結果加重犯是指一個行為構成基本犯,該行為同時導致了加重結果,基于此,刑法對基本犯加重處罰。
9.虛開增值稅發票沒有造成嚴重后果的構成犯罪嗎?
【案例】“季建芳等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罪”一案中,法院查明被告人季建芳在經營被告單位友恒公司期間,在無真實貨物交易的情況下,經人介紹,從洪澤鑫源聚氨酯復合板有限公司虛開25份增值稅專用發票,虛開稅額為424339.05元,價稅合計為2920450.5元。上述增值稅專用發票已被友恒公司辦理抵扣手續。法院認為被告單位友恒公司、被告人季建芳在無真實貨物交易的情況下,讓他人為自己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情節特別嚴重,其行為均已構成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罪。
【法條鏈接】《刑法》第205條
【法理分析】作為企業經營者,納稅是基本義務,與各種稅收發票打交道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但切記不可故作聰明,使用非法手段虛開各類發票用于騙取出口退稅、抵扣稅款等。虛開增值稅發票罪的保護法益是國家的稅收財產以及發票的公共信用,包括為他人虛開、為自己虛開、讓他人為自己虛開、介紹他人虛開專用發票四種情況。由于法條沒有規定實害結果,因此司法人員認為本罪是行為犯,即只要行為人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就構成本罪,即便沒有造成實害后果,也應當負刑事責任。本案中,被告人與洪澤鑫源聚氨酯復合板有限公司并不存在實際交易,卻讓他人為自己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損害了國家稅收征管秩序法益,構成虛開增值稅發票罪。
10.考察行為和結果之間是否有關聯的步驟是什么?
刑法中的因果關系,是指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合乎規律的引起與被引起的聯系。考察因果關系,有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為事實判斷的層次,這是指從自然科學的角度考察因果關系,如法醫鑒定死者的死因。第二個層次為價值評價的層次,這是指從價值評價的角度考察因果關系。具言之,在具體事實層面因果關系的基礎上,危害結果歸屬于誰更公平合理。這個層次考察的因果關系屬于刑法上的因果關系。從價值評價層次看,一項結果歸責于行為人,需具備三項條件:行為對法益制造了危險、該危險現實化為實害結果、該結果符合一定價值評價的要求。
若是存在介入因素的案件,判斷重點即為是先前行為制造的危險的現實化結果,還是介入因素制造的危險的現實化結果,抑或是二因一果。對此,可以從介入因素的異常程度和對結果的作用力大小兩方面進行判斷。
11.只是維護用于詐騙的軟件,沒有親自詐騙是否要負刑事責任?
【案例】“曹某敏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6]一案中,被告人曹某敏明知羅某、邱某開進行網絡犯罪活動,仍幫助羅某、邱某開等人制作用于實施詐騙的“富康財富”炒外匯APP虛假平臺,并交付羅某、邱某開實施詐騙,獲取平臺制作費4800元。法院認為,曹某敏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網絡實施犯罪,仍為其犯罪制作APP軟件、提供互聯網接入等技術支持,情節嚴重,其行為已經構成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
【法條鏈接】《刑法》第287條之二
【法理分析】有鑒于全面普及的網絡服務和日益猖獗的網絡犯罪,為維護網民切身利益,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是典型的幫助行為正犯化的罪名,本罪的正犯實施的是幫助他人進行網絡犯罪活動的行為,雖然不是親自實施該犯罪活動,但是對該犯罪活動起到了直接有效的促進力,具有因果關系,屬于同一因果鏈條之上,即使不存在法律擬制,也應當作為他人網絡犯罪活動的幫助犯定罪處罰。本案中,被告人曹某敏明知羅某、邱某開使用虛假平臺用于詐騙仍幫助其制作虛假平臺,對羅某、邱某開的網絡犯罪行為有直接的促進力,起到幫助作用,符合本罪犯罪構成,應當定以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
12.科技工作者造成了危害結果必然構成犯罪嗎?
若行為人的行為產生了危害結果,但具有違法阻卻事由的情況下,可以阻卻違法,并不必然構成犯罪。違法阻卻事由是指表面上符合犯罪構成要件,但實質上不具有法益侵害性的行為,通常包括正當防衛、緊急避險、被害人承諾等其他違法性阻卻事由。一般正當防衛是指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故成立正當防衛應當滿足起因條件(存在現實的不法侵害)、時間條件(不法侵害必須正在進行,尚未結束)、對象條件(針對不法侵害人本人進行防衛)、限度條件(沒有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主觀條件(行為人具有防衛意識,包括防衛認識和防衛意志)五個條件。緊急避險是指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發生的危險,不得已采取的緊急避險行為,其成立條件包括起因條件(法益必須面臨現實危險)、時間條件(危險正在發生)、限度條件(沒有超過必要限度造成不應有的損害)、主觀條件(行為人具有避險意識,包括避險認識和避險意志)、補充性條件(必須出于不得已而損害另一法益)。
13.對正當防衛中“明顯超過必要限度”應當如何判斷?
【案例】“趙宇正當防衛”一案中,2018年12月26日晚,李某在相識女青年鄒某住處門口謾罵毆打鄒某,暫住在樓上的趙宇上前制止并從背后拉拽李某,致李某倒地。李某起身后欲毆打趙宇,威脅要叫人“弄死你們”,趙宇隨即將李某推倒在地,朝李某腹部踩一腳,又拿起凳子欲砸李某,被鄒某勸阻住,后趙宇離開現場。經鑒定,李某傷情屬于重傷二級;鄒某面部挫傷,傷情屬于輕微傷。公安機關以趙宇涉嫌過失致人重傷罪向檢察機關移送審查起訴。福建省福州市晉安區人民檢察院認定趙宇防衛過當,對趙宇作出相對不起訴決定。福州市檢察院經審查認定趙宇屬于正當防衛,依法指令晉安區人民檢察院對趙宇作出絕對不起訴決定。
【法條鏈接】《刑法》第20條
【法理分析】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防衛人可以采取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目前,正當防衛案例多集中于維護本人或他人的人身權利方面。根據《刑法》第20條第2款的規定,防衛過當應當同時具備“明顯超過必要限度”和“造成重大損害”兩個條件,缺一不可,司法適用中通常從綜合情況考慮案件具體適用。司法實踐應當綜合不法侵害的性質、手段、強度、危害程度和防衛的時機、手段、強度、損害后果等情節,考慮雙方力量對比,立足防衛人防衛時所處情境,結合社會公眾的一般認知作出判斷。在判斷不法侵害的危害程度時,不僅要考慮已經造成的損害,還要考慮造成進一步損害的緊迫危險性和現實可能性。不應當苛求防衛人必須采取與不法侵害基本相當的反擊方式和強度,更不能機械地理解為反擊行為與不法侵害行為的方式要對等,強度要精準。本案中,從趙宇的行為手段、行為目的、行為過程、行為強度等具體情節來看,均沒有“明顯超過必要限度”,應當認定為正當防衛。
14.對科技工作者定罪需要考慮主觀想法嗎?
“沒有責任就沒有刑罰”是現代刑法的一個基本原理,責任也稱有責性,是指對符合構成要件的不法行為的非難可能性。責任要素是指刑法規定成立犯罪必須具備的,表明行為的非難可能性的各種要素,包括故意、過失、目的與動機、責任能力、違法性認識的可能性及期待可能性。
《刑法》第14條第1款規定:“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因此,故意包括認識要素(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和意志要素(希望或放任)。明知結果必然發生和可能發生而希望結果發生,對結果積極追求的是直接故意;明知結果可能發生而放任結果的發生,對危害結果既不積極追求,也不設法避免的是間接故意。
刑法以處罰故意為原則,處罰過失為例外,只要法律沒有規定,就不處罰過失犯罪。犯罪過失包括過于自信的過失和疏忽大意的過失。過于自信的過失是指行為人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但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危害結果的心理態度;疏忽大意的過失是指行為人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但因疏忽大意而沒有遇見,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心理態度。
因此,對科技工作者的定罪,應當考慮工作者的主觀罪過形式,故意犯罪的應當受到刑事處罰,過失犯罪的,法律有規定的才處罰。
15.不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是否達到侵犯商業秘密罪的主觀故意程度?
【案例】“北京捷適中坤鐵道技術有限公司等侵犯商業秘密”[7]一案中,2012年年初,被告人郭磊就職于被告單位北京捷適公司擔任公司技術人員,后提議將某一模具技術申請為專利,并提供專利申請所需材料。后北京捷適公司未征求該模具技術的主要研發人齊某等人意見,提出“一種用于模制縱向軌枕的模具”專利申請。該項專利內容與被告人原就職公司青島捷適公司交由被告人繪制、保管的模具中的核心秘點技術信息具有同一性。但法院認為被告人不具有犯罪故意,不構成侵犯商業秘密罪。
【法條鏈接】《刑法》第14、219條
【法理分析】商業秘密是指不為公眾所知悉,具有商業價值,并經權利人采取相應保密措施的技術信息、經營信息等商業信息。商業秘密作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凝聚了企業在社會活動中創造的智力成果,關系到企業生存與發展,依法保護商業秘密是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并非所有違反道德的行為都違反法律。達到侵犯商業秘密罪的主觀故意應當達到未經商業秘密的權利人許可的程度。本案中,行為人作為原公司員工并與公司簽訂有保密協議,其知道齊某等原公司員工是涉案模具技術的主要研發人,在涉案模具技術申請專利時,不征求齊某等主要研發人的意見,體現出行為人對技術研發人勞動成果的不尊重,對他人知識產權權益保護的漠視。但這種不尊重研發人意見的主觀故意與構成侵犯商業秘密罪中的未經商業秘密的權利人許可的主觀故意不同,未達到犯罪所需的主觀故意程度,故不應當定罪處罰。
16.科技工作者構成故意犯罪的是否必然承擔刑事責任?
原則上消極的責任要素主要為責任年齡、責任能力、法律認識錯誤和期待可能性。責任年齡是指刑法所規定的,行為人能夠接受刑法譴責所必須達到的年齡。如果沒有達到責任年齡,即使行為人制造了法益侵害事實,主觀上具有故意或過失,也無法譴責行為人,進而不用負刑事責任。根據《刑法》第17條,不滿12周歲的年齡為完全無責任年齡,已滿12周歲不滿16周歲的年齡為相對責任年齡,已滿16周歲為完全責任年齡。此外,12周歲至18周歲以及滿75周歲也屬于減輕責任年齡。
根據辨認能力和控制能力的程度,責任能力的程度分為三個檔次:完全有責任能力、相對有責任能力、完全無責任能力。完全有責任能力人應當負刑事責任,相對有責任能力人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而完全無責任能力人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其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
個人對于實施行為通常有兩個層次的認知活動:首先,認識到自己做什么事;其次,認識自己所做之事在刑法上是否被禁止。前者為事實判斷,是認識事實,對事實產生認識錯誤,即產生事實認識錯誤;后者為法律評價,是認識刑法的禁止性,對刑法的禁止性產生認識錯誤,即產生法律認識錯誤。對構成要件事實有認識錯誤,排除犯罪故意,進而不成立故意犯罪,即俗語謂之“不知者不為罪”;對刑法的禁止性存在認識錯誤,能否排除責任需判斷有無違法性認識的可能,若存在違法性認識可能,還是能夠譴責行為人,行為人應當承擔刑事責任,即俗語所說“不知法者不免責”,但若不存在違法性認識可能,則是排除責任的一種事由。
期待可能性是指從行為時的具體情況看,可以期待行為人作出合法行為。“法律不強人所難”,如果從行為時的具體情況看,不能期待行為人作出合法行為,行為人即使作出了違法犯罪行為,也不值得譴責。
17.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中主觀“明知”如何認定?
【案例】“趙某某、胡某某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8]一案中,被告人趙某某在公訴機關及當庭均供述知道辦理營業執照、對公賬戶出售獲利,一共辦理了7個對公賬戶,并唆使王某辦理;被告人王某的供述證實趙某某告訴其對公賬戶有人使用可以提成,并有其出售的賬戶被網絡犯罪轉賬使用的證據。這足以證實被告人趙某某主觀明知,并積極實施,企圖非法獲利的犯罪事實。法院認為,被告人趙某某等七名被告人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網絡實施犯罪活動,仍虛假注冊公司并提供工商營業執照、對公賬戶等,為犯罪分子轉移贓款提供幫助,情節嚴重,其所為均已構成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
【法條鏈接】《刑法》第287條之二
【法理分析】無論是作為科學技術類工作的工作人員,還是普通大眾,在這個數字時代,都無法避免與網絡打交道,故如何識別信息網絡犯罪分子,避免被迫卷入犯罪鏈條之中枉受牢獄之災,亟待學習。對于幫信罪主觀明知的認定,應當結合一般人的認知水平和行為人的認知能力,相關行為是否是違反法律的禁止性規定,行為人是否履行管理職責,是否逃避監管或者規避調查,是否因同類行為受過處罰,以及行為人的供述和辯解的情況進行綜合判斷,才能將中立的網絡幫助行為排除在犯罪之外。如若認定行為人“明知”他人進行網絡犯罪活動而予以幫助,便不存在事實上的認識錯誤,即使行為人認為本人行為應當不屬于違法行為也不影響刑事責任的承擔。本案中,趙某某等人能夠認識到其所辦理賬戶將用于違法行為,仍執意開戶并唆使他人開戶,能夠認定其主觀明知,符合該罪“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網絡實施犯罪”的要件。
18.如果犯罪過程中“悔不當初”或想“改過自新”,是否還會受到處罰?
犯罪特殊形態是指故意犯罪在其發展過程中,由于某種原因而停止下來所呈現的各種狀態,即犯罪既遂、犯罪預備、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由于犯罪停止形態只存在于故意犯罪中,因此也稱為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態。犯罪既遂是指行為人故意實施的犯罪行為已經齊備刑法分則規定的該種犯罪構成的全部要件,也就是已經達到犯罪的完成狀態。《刑法》第22條第1款規定:“為了犯罪,準備工具、制造條件的,是犯罪預備。”這是刑法對犯罪預備所下的完整定義,它發生在著手實行犯罪之前,是為了犯罪而進行的準備活動。《刑法》第23條第1款規定:“已經著手實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由此可見,犯罪未遂具備已經著手實行犯罪、犯罪未得逞、未得逞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三個特征。《刑法》第24條第1款規定:“在犯罪過程中,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生的,是犯罪中止。”換言之,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過程中,行為人自動放棄犯罪或者自動有效地防止犯罪結果發生。
19.濫用職權、受賄行為未遂的標準是什么?
【案例】《刑事審判參考》第1089號案例“楊德林濫用職權、受賄案”中,被告人楊德林利用職務便利,隱瞞灣田煤業公司所屬的金隆煤礦的重大勞動安全事故,向灣田煤業公司索要賄賂400萬元。為了得到該400萬元,楊德林將其所有的60萬元轉賬至灣田煤業公司作虛假“入股”。后因楊德林涉嫌犯濫用職權罪被調查,該400萬元才未實際取得。法院認為楊德林向他人索賄400萬元的行為符合受賄罪權錢交易的本質特征,構成受賄罪,但系犯罪未遂,依照《刑法》第23條第2款的規定,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法條鏈接】《刑法》第23、385、397條
【法理分析】國家工作人員掌握有公務上的一定權力,各型各類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難免遇到困難與麻煩,但切忌觸碰法律底線,向國家工作人員行賄。否則,這不僅會形成官商勾結、權錢交易的不良風氣,損害平等公正的社會營商環境,更是將自身置于法律的高壓電網之上,畢竟“受賄固可恥,行賄亦難逃”。行賄罪和受賄罪作為刑法上的一對對合犯,存在犯罪未遂的情形。厘清違規受禮與受賄行為的界限應當從是否具備“權錢交易”的特征、收受財物一方有無“為他人謀取利益”、有無上下級或行政管理關系以及財物的價值三個方面進行分析。再通過未遂標準,即犯罪分子已經著手、犯罪未得逞、未得逞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三個方面進行辨析。本案中,被告人楊德林提出索賄要求并經對方答應后,用自己的60萬元作為虛假“入股”,其實已經著手實行犯罪,但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即因涉嫌濫用職權罪被調查而未得逞。因此,楊德林的行為應當構成受賄罪,但作為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或減輕處罰。
20.科技工作者與他人合作完成犯罪的情況下各方如何定罪處罰?
科技工作者與他人合作完成犯罪屬于共同犯罪,應當按照共同犯罪的處罰規則判定。共同犯罪的底層邏輯為:“違法是連帶的,責任是個別的。”《刑法》第25條第1款規定:“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從分工來看,共同犯罪分為教唆犯、幫助犯、實行犯。教唆犯、幫助犯統稱狹義共犯(廣義共犯包括所有參與犯罪的人),其對法益的侵害是間接性的;實行犯又稱正犯,其對法益的侵害是直接性的。
共同正犯是指一起實施實行行為,共同制造違法事實,其成立條件是:具有參與意識,實施實行行為。間接正犯是指不親自實施犯罪,而是利用他人犯罪,將他人作為犯罪工具加以支配。教唆犯是指故意引起他人制造違法事實,包括通過物理作用和心理作用引起正犯的違法行為。幫助犯是指故意促進他人制造違法事實,同樣包括通過物理作用和心理作用促進正犯的違法行為。
21.利用他人實施犯罪行為的是間接正犯還是教唆犯?
【案例】“李鵬詐騙罪”[9]一案中,被告人李鵬于2011年至2012年期間,謊稱自己具有高官子弟的身份,騙取王某的信任,使王某相信其能夠幫助辦理北京戶口。王某跟馮明某等被害人說認識的高官子弟有辦理北京戶口的能力,并收取邱俊某、吳某某、郄慧某、馮明某給予的人民幣共計100萬元,后將部分錢款交給李鵬。法院認定被告人李鵬曾因犯詐騙罪被刑事處罰,仍不思悔改,虛構事實騙取他人財物,且數額特別巨大,其行為侵犯了合法的財產所有權,已構成詐騙罪,依法應予刑罰處罰。
【法條鏈接】《刑法》第25、266條
【法理分析】在工作和生活中,明辨是非的能力必不可少,一時失察不但有可能失去名譽、財產等個人權益,也可能被犯罪分子利用,成為其手中的犯罪利刃,抑或是被認定為共同犯罪人。間接正犯與教唆犯存在一些共同的特征,都是行為人利用他人間接實施犯罪行為,在司法實踐中不易區分。但二者仍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區別:首先,間接正犯屬于正犯,教唆犯屬于狹義的共犯,間接正犯與被利用人之間不存在共同的故意犯罪,教唆故意是共犯的故意。其次,間接正犯中被利用人不具有可責性。最后,間接正犯中被利用人沒有支配實行行為。本案中,被告人李鵬騙取了王某的信任,通過王某實施詐騙行為騙取他人財物。因王某是受李鵬蒙蔽和利用,并沒有實際支配騙取他人財物的實行行為,且在主觀上缺乏非法占有他人財物的目的,故王某與李鵬沒有共同的詐騙故意,王某的行為因缺少犯罪故意也自然不具有可責性。李鵬構成詐騙罪的間接正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