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植物園的物候韻律
- 陳效逑
- 1166字
- 2025-03-17 19:23:02
序
國家植物園位于北京小西山和壽安山山前洪積扇的頂部,地勢平坦開闊,背風向陽,地理坐標為40°0′21″N,116°11′38″E,平均海拔高度60~80米,是集植物科學研究、植物知識普及、游覽觀賞休憩、種質資源保存、新優植物推廣等功能于一體的大型綜合性植物園。國家植物園總體規劃中確立了香山路以北側重科學普及和休閑旅游、香山路以南側重引種保護和科學研究的功能劃分,并分屬北京市政府和中國科學院。2021年12月28日,國務院批復同意在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南園)和北京市植物園(北園)現有條件的基礎上設立國家植物園。2022年4月18日,國家植物園在北京正式揭牌。本書以國家植物園北園為研究對象。
北園植物展覽區包括觀賞植物區(專類園)、樹木園、盆景園、溫室花卉區等。觀賞植物區由月季園、碧桃園、牡丹園、芍藥園、丁香園、海棠栒子園、木蘭園、宿根花卉園、集秀園(竹園)、梅園10個專類園組成。園內栽培的植物以北方鄉土植物為主,兼顧南方觀賞植物和瀕危植物。北園的規劃面積為400公頃,現已建成開放游覽區200余公頃,園內引種栽培植物10 000余種(含品種),近150萬株,是目前中國北方最大的植物園,也是專門從事植物引種馴化理論研究和實驗的科研基地。
1979年春季,筆者在首都師范大學楊國棟教授的指導下開始在北園進行定株和定期的植物物候觀測。1979—1990年,由楊先生和筆者共同進行觀測,分別記錄;1990—1995年,筆者因出國留學,暫停了物候觀測,由楊先生繼續開展觀測;1995—2006年,恢復由筆者和楊先生共同進行觀測;其后,由筆者開展觀測至今。在此期間,共積累了100余種植物40余年的物候觀測記錄。在1995年撰寫《北京地區的物候日歷及其應用》一書時,楊先生和筆者曾整理了1979—1987年的物候觀測記錄。此后,因忙于教學和科研工作,一直沒有抽出時間和精力整理這份第一手物候資料。2015—2016年,在碩士研究生張維琦的協助下,利用近一年的時間,細心查對楊先生物候記錄本的復印件和筆者的物候記錄本,披沙揀金,終于完成了1979—2013年北京市植物園物候觀測數據庫的建立并編制了一份詳細的物候歷。2020—2021年,在碩士研究生唐菱珮的協助下,完成了2014—2020年物候觀測記錄的整理并對物候歷進行了補充和修編。
本書利用這些新整理出來的物候數據和統計與模型分析的方法,系統闡述了數十年來國家植物園植物物候時序和季節韻律的基本特征,并進行了植物物候發生日期對氣候變化響應的模擬與預測研究。從內容上看,本書兼顧學術性和科學普及性,既可為研究者和學生提供植物物候探索的參考,又可為大自然愛好者提供物候觀察與賞析的指南。
在本書完成之際,回顧40余年來從事植物物候學觀測與研究的緣起和經歷,筆者衷心感謝學業導師楊國棟教授長期以來的精心指導與密切合作,感謝張維琦和唐菱珮兩位同學的辛勤付出。同時,感謝于萍博士協助制作“國家植物園觀花植物花歷”和“觀測植物物種簡介”。
陳效逑
2023年5月1日于北京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