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場自主制定標準的形成機制研究
- 周立軍
- 897字
- 2025-03-28 10:03:09
1.5 研究思路、創新點及不足
1.5.1 研究思路
本書的研究思路見圖1-1。

圖1-1 本書的研究思路
1.5.2 創新點
研究方法的創新:項目團隊深入標準化實踐,在大量文獻研究、文本挖掘及專家訪談、實地調研基礎上構建研究框架。綜合運用博弈論、集體行動觀分析標準形成的主體間關系及參與意愿的影響因素,運用結構方程模型分析標準形成機理,運用CiteSpace、LDA模型對國內外文獻進行計量分析,梳理研究脈絡;運用PMC指數、政策工具等方法對我國團體標準發展政策進行量化評價,為政策優化提供更充分的支撐。
研究內容的創新:視角新——從集體行動的視角,考慮外驅力與內驅力共同作用情況下構建標準形成機制的理論模型,是市場自主制定標準理論研究的新視角;要素新——系統梳理工業革命與標準化發展的關系,研究新工業革命對標準形成提出的新要求,是標準化理論研究的新要素;數據新——從我國市場自主制定標準的發展歷程出發,基于最新數據發掘我國團體標準存在的實際問題,為相關研究提供了新依據。
學術觀點的創新:深化了標準化基礎理論研究,提出標準具有技術、治理和準公共物品三維屬性;創新了標準形成機制理論模型,基于集體行動觀提出了參與主體數量、產業規模、類型異質性、規模異質性、制度設計、自治機構和擴展服務7種要素,設計以組織間學習為內驅力的標準制形成機制理論模型;提出了由標準形成管理能力、資源整合能力、市場運作能力和國際化能力等4個維度、10個指標構成的標準組織能力評價體系,刻畫了政府支持型、技術領先型、市場驅動型、協同發展型和無序發展型5類標準組織的特征并給出了其能力提升路徑。
1.5.3 研究不足
本書主要探討了新工業革命背景下標準化發展的新要求,我國市場自主制定標準發展面臨的新挑戰,提出了市場自主制定標準形成機制模型和標準組織能力評價體系,為我國團體標準優質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撐和政策優化路徑。但是,本書僅對“浙江制造”進行實證研究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待通過不同類型的市場自主制定標準進行驗證并不斷修正理論模型。另外,我國團體標準改革步子大、發展快,相關數據資料的積累不充分、獲取途徑有限,標準組織能力評價的細則有待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優化,以便更精準地刻畫團體的類型,研究其能力提升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