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語體與語體教育
——序汲傳波《漢語二語者書面語體習得研究》

汲傳波發來他的新作《漢語二語者書面語體習得研究》,這是他2016年承擔教育部規劃基金項目的成果。在我的印象里,在第二語言學習的研究領域,關于語體(或稱“文體”)研究的成果并不多,而留學生的語體偏誤現象卻比較普遍。語體教育,其實也包括語體本身,都是值得研究的課題。

傳波為學同其為人,做研究素來扎實細致,不做“言之無物”之論,重視前賢時哲的研究,重視從事實中發現規律,重視將研究植根于泥土。他的這部著作,著重做了四個方面的工作:

第一,全面梳理語體論述。學問是集賢之舉,需從前賢之論中汲取營養,需認真閱讀同胞之書。關于語體,在我國,修辭學界較早關注,語法學界后來跟上;近年來兩界匯流,相互借鑒,演發出語體研究的新進展新趨勢。傳波將修辭學界、語法學界的論述盡力搜集起來,必要時做些評述。資料集成,研究就有了根基,也是為學界做了一件公益。

第二,匯集、甄別語體標記現象。詞、短語、格式等語言現象,常有語體色彩。有些只用于或常用于典型的口語語體,有些只用于或常用于典型的書面語體。從另一角度看,這些語言現象具有“語體標記”作用。許多學者都直接或間接地討論過這類現象,如同珠子般四處散落。傳波將其收集起來,仔細甄別,再經語料庫驗證,穿珠成串。并從中遴選出一部分作為研究工具,以之考察語體適配情況。

第三,研究語體學習的國別差異。傳波利用多個語料庫和語體測查工具,對日本、韓國和歐美留學生的漢語語體學習情況進行了國別研究,發現了“口語化有余、典雅度不足”這一普遍存在的現象和一些十分有趣的細節。比如:韓國留學生在學術漢語中,較少使用文言結構,個別專業名詞過度泛化;與日本、歐美留學生相比,韓國留學生表現出典雅度最低、口語化程度也最低的“雙低”現象;日語還在使用著一千多個漢字,但是日本留學生的書面語體卻也有較強的“口語化”,這與人們的直感不大相符;歐美學生書面語體的正式程度,竟然比日韓學生高。這些有趣細節,豐富了對語體學習情況的認識,為語體教育提供了啟示,且也說明國別研究的重要性。

第四,提出語體教學意識。語體適配才能表達得體,這是語言交際的基本要求,也應成為對二語學習者的基本要求。但是,以往的漢語二語教學,對語體問題不太重視,也沒有積累多少有效的教學經驗,導致語體偏誤現象的普遍存在。特別是學界近來又提出科技論文學習問題,語體教學就顯得更為重要。傳波在這部著作中,指出了教材中語體不對應現象和口語格式的收錄等問題,提出教材編寫和課堂教學都應重視語體問題。傳波關于語體學習的國別研究還是個開始,研究的國別還不夠多,比較的項目還不夠細,但語體教學意識的提出,應引起學界的重視。

傳波的研究使我進一步意識到,語體研究和語體教育的確都很重要。

在我的理解里,語體(文體)是受交際要素綜合影響而在文本布局、遣詞造句、美學風格等方面具有特色的文本(包括口語和書面語)類型。語言交際是在一定交際環境中進行的,交際環境包括交際者、交際工具、交際場景、交際背景等要素。在這些交際要素的綜合作用下,人們在交際時會形成各具特色的話語。這些特色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文本布局。不同語體的文本,有不同的起承轉合的套路,有不同的敘事說理的章法。如各種體裁,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應用文等文章體裁,詩歌、小說、戲劇、散文等文學體裁,消息、通訊、新聞特寫、新聞專訪、新聞評論等新聞體裁,都各有文本布局要求。

第二,遣詞造句。不同語體在遣詞造句上有不同特點,有語體標記、專業術語、套話、韻律等方面的不同要求,有平均詞長、詞匯密度、型次比、平均句長等方面的傾向性,有述說習慣、真實虛構等方面的差異性。

第三,美學風格。風格受多種要素制約,只可體驗、感受,難以具體言說,甚至有“風格即人”的說法。但是,不同語體還是常有風格方面的體現與要求。曹丕《典論·論文》:“奏議宜雅,書論宜理,銘誄尚實,詩賦欲麗。”劉勰《文心雕龍·定勢》:“章表奏議,則準的乎典雅;賦頌歌詩,則羽儀乎清麗;符檄書移,則楷式于明斷;史論序注,則師范于核要;箴銘碑誄,則體制于弘深;連珠七辭,則從事于巧艷:此循體而成勢,隨變而立功者也。”

語體是語言的交際功能變體。從古至今,隨著語言生活的發展,特別是語言技術的進步,語體一直處在不斷分化、不斷豐富發展之中。文字產生之前,人類只有口頭語體,從口語時代遺存下來的“荷馬史詩”、《吉爾伽美什史詩》、《羅摩衍那》等史詩來看,從至今尚無文字的民族語言使用情況看,口語時代起碼有“韻與非韻”的語體區別。文字創制,產生了書面語,人類進入文明時代。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糾葛與社會關系復雜化,交際方式、交際場景多樣化,為語體的分蘗提出了需求也創造了條件。口語瞬間即逝,而書面語可以反復加工潤飾,文章加工潤飾的經驗能夠作為知識傳授,這便有了語文教育的基礎。書面語產生之后,也產生了“識字人”這樣的文化群體,“識字人”可以根據不同的語言使用場合,有意去形成不同的語言風格,進而形成不同的語體,形成適應各種不同語境的交際變體,這是語言功能豐富發展的重要標志。特別是印刷術的發明和報紙的出現,打破了知識壟斷,語體進入了新的發展期。20世紀初,廣播、電視、電影等有聲媒體發展起來,21世紀,網絡媒體發展起來,融媒體發展起來。語言生活更為豐富多彩,語言交際要素更為復雜多樣,語體也如同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因而語言交際更加精細,語言功能更能充分發揮。然而,語體研究并沒有與時俱進,研究眼光、研究材料大約還處在平面媒體時代;有聲媒體、網絡媒體、融媒體的語體狀況,甚至計算機寫作的語體問題,都應進入研究視野,都應給以學理總結,成為新的語體知識進入教育。

認真說起來,一般所謂的語體應當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是與體裁、語域等較多關聯的語體,具有較為具體的篇章布局要求,專業領域的詞語、格式、套話要求,以及美學風格要求;第二層次是如同傳波這部著作所采用的三分語體,即非正式語體(典型口語語體)、中性語體、正式語體(典型書面語體)。第二層次的語體是從“正式”與否的話語風格上對第一層次語體的概括,較為接近風格學范疇。

馮勝利先生近來把語體分為通俗、正式、莊典三大范疇,并且與《詩經》中的風、雅、頌三大范疇相見證。傳波非常重視馮先生的語體研究,也涉及“莊典語體”(典雅語體),不過傳波是將其并入正式語體中進行研究的。將其稱為“典雅語體”還是“莊典語體”,怎樣分類合適,可以討論,我這里想強調的是典雅語體(莊典語體)的“重建”問題。典雅書面語是具有典雅、莊重風格的極為正式的書面語,使用于典雅莊重的特殊交際場合,比如典禮、法庭判決、宗教活動等場合,比如法律文書、社論、賀信、悼詞等文本。其用詞和句式都是書面語,甚至是古語詞和古代語法,有時甚至用特定的“文化語言”,比如歐洲用拉丁語,佛教念經用梵語,伊斯蘭教經典誦讀用中古阿拉伯語,等等。典雅書面語更加重視形式,甚至是“形式大于內容”,甚至連聽眾聽懂與否也不大關心,如誦經、悼詞、祭壇頌文等。而口語交際和一般書面語交際,都必須要求“形式與內容統一”。

典雅語體用在非常正式的交際場合,是語體中的高變體;口語體和一般書面語體用在日常交際場合,是常用語體。需要指出的是,早在清末民初現代漢語的形成時期,針對歷史上文言文嚴重脫離口語的弊端,先輩們大力主張“我手寫我口”,大力提倡“言文一致”。這些主張及其帶來的一系列行動,在新文化、新文學和現代漢語的歷史發展中起了許多積極作用,但也留有遺憾,其中最大的遺憾就是典雅語體的喪失。隨著傳統文化在今日重獲重視和當今社會的交際需要,現代漢語正在嘗試重建典雅語體。有些大學用“半文言”發慶典公告,高考的“半文言”作文也得高分,便是典雅語體重建的信息,雖然對這些具體行為可以有不同看法。

語體研究是個大課題,語體教育也是個大課題。字詞句篇,聽說讀寫譯,并不能完成語言教學任務,并不能保證學習者具有語體能力。特別是第一層次的語體與一些職業緊密關聯,如新聞語體與新聞工作,科技語體與科技工作,等等;掌握語體不完全是語言能力問題,不僅僅是學會得體地甚至藝術地使用語言,已經牽涉到職業能力的培養。我國的語文教育,包括大學語文教育,應當重視語體教育,包括平面媒體之后的語體的教育,包括科技語體教育,包括典雅語體教育。

傳波的研究也表明,來華留學生的語體教育也需要重視。首先是要解決口語語體和正式語體的語體偏誤問題,解決“口語化有余、典雅度不足”的問題。留學生來中國不僅是學習語言,還要學習一定的專業或是掌握一定的職業技能,因此不僅要重視一般的語體教育,還應當進行一些與專業、職業相關的語體教育。這對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育又提出了新要求。

今日春分,細雨蒙蒙,“晝夜均而寒暑平”(《春秋繁露》)。春分一過,白晝長起來,氣溫高起來,即可播種望秋。春雨如油,潤萬物生長,孕育著一個好年成,也是傳波學術事業的好年成,語言學的好年成。

李宇明
序于北京懼閑聊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如皋市| 满洲里市| 绥江县| 玉门市| 天台县| 正定县| 南丹县| 庐江县| 嘉祥县| 观塘区| 青铜峡市| 东山县| 稷山县| 连南| 望城县| 鹰潭市| 化德县| 甘泉县| 宜昌市| 三台县| 司法| 始兴县| 密云县| 满洲里市| 景泰县| 常熟市| 中牟县| 轮台县| 蕉岭县| 永川市| 察雅县| 曲松县| 永泰县| 连云港市| 宜黄县| 许昌市| 沽源县| 吴旗县| 长宁区| 民勤县| 台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