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漢語二語者書面語體習得研究作者名: 汲傳波本章字數: 1339字更新時間: 2025-03-28 11:49:11
叢書序言
北京大學是中國最早開展漢語教學的高校之一。1947年,西語系王岷源為印度政府派往北大學習的11位學生教授漢語,是高校對外漢語教學的較早記錄。中國成立專門的對外漢語教學機構是在1950年,當年清華大學成立了“東歐交換生中國語文專修班”,時任清華大學教務長兼校務委員會副主席、后來擔任北京大學校長的著名物理學家周培源被任命為班主任,曾在美國擔任趙元任先生助手、富有漢語教學經驗的鄧懿負責教學工作。1952年院系調整,清華大學東歐交換生中國語文專修班整體調入北京大學,更名為“北京大學外國留學生中國語文專修班”,原師資也轉移到北大,班主任仍由周培源擔任。
北大在對外漢語教學領域一直處于排頭兵地位,產生了學界多個“第一”。1953年,著名語言學家周祖謨發表了題為《教非漢族學生學習漢語的一些問題》的文章,是新中國第一篇對外漢語教學論文。1958年,鄧懿主編的《漢語教科書》由時代出版社出版,成為新中國第一部正式出版的供外國人使用的漢語教材,此后陸續出版了俄、英、法、德、西、日、印尼、印地、阿拉伯等多種語言的注釋本。1984年,北大在全國率先成立“對外漢語教學中心”,簡稱“漢語中心”。2002年,北大成立“對外漢語教育學院”,2003年北大對外漢語教育學院成為全國首批對外漢語教學基地。
對外漢語教學的歷史很短,作為一個學科的歷史更短。1982年,對外漢語才被列入學科目錄;1986年,教育部設立對外漢語碩士專業,北大漢語中心開始招收碩士生;1998年,教育部設立對外漢語博士專業,北大2006年開始招收博士生。
對外漢語從誕生那一天起,就肩負學科建設和事業發展雙重使命。2004年第一家孔子學院的建立,2005年世界漢語大會的召開,2007年漢語國際教育碩士專業學位的設立,都標志著對外漢語教學作為國家戰略,進入了一個又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然而,學科建設和事業發展應該同步,學科建設服務于事業發展,事業發展促進學科建設,兩者互為助力,共同進步。近年來,漢語推廣作為一項事業獲得了巨大發展,這一點從孔子學院數量上可見一斑。到2016年年底,全球范圍內共有512所孔子學院和1073所孔子課堂,遍布140個國家和地區。與此形成對照的是,對外漢語的學科建設亟待加強,基于其他語言特別是印歐語形成的教學和習得理論仍然一統天下,對外漢語在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學科內的話語權依然非常弱小。實際上,事業發展為學科建設創造了很好的條件。全球已有數以千萬計不同母語背景的漢語學習者,對外漢語界學人可以利用有利條件,發現規律,形成理論,樹立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研究在應用語言學中的地位,建立學術話語權,為普通語言學做貢獻,為中國語言文化的傳播與推廣做貢獻。
2016年,北大人文學部開始籌劃建設“北京大學人文學科文庫”,“北大對外漢語研究叢書”是其中的一個子系列。美籍華裔企業家、社會活動家、北京大學名譽校董方李邦琴女士設立了“方李邦琴北京大學人文學科文庫出版基金”,對文庫叢書的出版予以資助。值得一提的是,方李邦琴女士也是北大對外漢語教育學院大樓的捐資人,大樓也以她的名字命名。我相信這套“北大對外漢語研究叢書”的出版,能夠促進北大對外漢語學科的發展,使北大成為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理論與實踐創新的基地,成為全球漢語教學與研究中心,成為應用語言學研究的一座高峰。對外漢語這個學科一定能成為矗立在燕園的一座學術高樓。
趙楊
2017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