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學習轉型
學習轉型的核心是學習理念的提升和再造。大學的學習理念應該是“要自覺地建立所學與所思之間的聯系”。這一學習理念的形成和不斷實踐,是學習創新的基礎,也是成才的基礎,更是為國家做出貢獻的基礎。
一、 學習理念:要自覺地建立所學與所思之間的聯系
大學的學習與中學的學習有很大不同。其中之一,大學的學習理念是“要自覺地建立所學與所思之間的聯系”。第一,態度,學生要自覺;第二,所學包括向老師學、向同學學、向論著學、向專家學,等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向授課老師學習某一分支學科的系統知識;第三,所思是指學生自己正在思考的問題,包括學科性問題,如該學科的“研究對象是什么”“研究核心是什么”“研究范式是什么”等學科基本理論問題,又如該學科可以研究哪些社會經濟發展和環境建設方面的現實問題等;第四,“所學”與“所思”之間聯系的方向,是指應該由“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提升發展為“學而又思則新” 。
二、 學習創新:研究性學習的基礎和核心
學習創新是“研究性學習”的基礎和核心。“學而又思則新”的“新”是指“學習創新”“創新性學習”。 “新”主要表現在:① 學生運用所學到的理論和方法思考和研究某一具體的地理事物、地理現象和地理過程等,如運用“綜合自然地理學”課程中所學習到的包括自然地域分異因素作用機制和自然地域分異規律在內的自然地域分異理論,分析和研究某一自然地域的分異格局;② 學生運用所學到的多重理論和方法思考和研究具體的地理事物、地理現象和地理過程等并比較它們之間的異同,如運用戴維斯地貌發育理論和彭克地貌發育理論研究某一自然地域的地貌發育;③ 學生運用所學到的理論和方法,發現和預見新的地理事物、地理現象、地理過程,如運用社會經濟發展的點軸理論,發現社會經濟布局的新的點、新的軸,等等;④ 學生在一定的探討和研究基礎上,提出可能的新的科學概念和科學假說,并進行闡述,哪怕是初步的、粗淺的闡述。
學習創新是理論創新的重要基礎——意識基礎、能力基礎和知識基礎。馬克思主義哲學和德國古典哲學已經深入系統地闡述了理論創新的原則問題。理論創新的最高原則是“歷史與邏輯的統一”。
三、 學習要求
大學的專業學習是多元化的過程。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學習途徑是通過課堂跟老師學習,按時保質完成長期作業。
(一) 課堂筆記(本)
課堂筆記是系統、完整地記錄老師所講授課程內容的最重要的工作,其載體是課堂筆記本。課堂筆記非常重要,主要原因是老師所講授的內容具有多元化特征,即老師所講授的內容有多元基礎,包括教材、主要參考書、主要學術論文、自己正在研究的部分內容,是再創造、知識再生產的過程和結果。
課堂筆記本的基本要求包括:① 要使用大約16開的筆記本,不要使用64開的筆記本;② 在封面合適的位置規規矩矩地寫上課程的名稱,如“地理科學導論”;③ 課堂筆記本前面要留出2~3頁,以便不斷編輯“目錄”;④ 課堂筆記本要在合適的位置連續標注頁碼;⑤ 課堂筆記本要單面使用,這不是浪費,而是供今后陸續補充豐富的內容;⑥ 課堂筆記本的每一個頁面要科學“分隔”,一般的“分隔”形式是把課堂筆記本縱向分隔出約1/4作為“輔助區域”,這一部分有很大用處。這樣的課堂筆記本已不是普通的課堂筆記本,而是具有一定研究性、學術性的課堂筆記本。
養成這樣的課堂筆記習慣,對今后從事科學研究、學術研究具有重要的“習慣作用”。
(二) 完成長期作業
課程的長期作業主要包括三個方面:① 學術文獻卡片的編制。這里的學術文獻卡片主要包括“學術文獻摘錄卡片”“學術文獻摘要卡片”“學術文獻題錄卡片”等形式,涉及地理科學、資源科學、環境科學、人居科學、信息科學等學科以及科學和社會經濟發展重大問題等方面的內容。② 學術名著閱讀。要精讀、學習一部學術名著并形成閱讀筆記。建議精讀《地理學思想史》(詹姆斯著,李旭旦譯,商務印書館)、《地理科學導論(第三版)》(潘玉君,武友德,科學出版社)。③ 專題探索作業。這項長期作業是本科導師制所必需的,并以“專題筆記本”等形式呈現。
長期作業的完成特別是出色完成,是培養科學研究精神、科學研究意識、科學研究能力的重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