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關鍵成長:高價值成長者的思維體系作者名: 張永軍本章字數: 4282字更新時間: 2025-03-28 11:38:22
1.1
關鍵成長要素:超越自我的不竭動能
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拉姆·查蘭在對人才進行廣泛研究后,對高潛力人才普遍具有的重要特質進行了總結,包括創新思考能力、強烈的成功動機、敏銳的感知力和學習力、心理成熟度和韌性、構建人際生態圈的能力、敬業度等。
在這當中,創新思考能力是底層能力,我們將在下一節進行單獨探討。本節主要探討影響個人成長的4個核心因素:關鍵認知、關鍵關系、關鍵技能、關鍵學習力。
1.1.1
關鍵認知奠定成長方向
當今社會是知識型社會,當今時代是數字化時代。
為什么有些在過去曾取得成功的企業家和創業者、在前些年績效突出的管理者和領導者,在知識經濟和數字經濟的浪潮中感覺舉步維艱?
因為知識創新和數字經濟逐漸成為不同行業發展的引擎,如果沿用工業化時代的認知邏輯進行創業、經營、管理和工作,人們大腦的工作記憶能力將無法駕馭浩如煙海的信息!
為什么有些人年輕時進步很快,達到一定年齡或管理職級后便止步不前?
因為年輕人面對的大多數工作,依托的是原理、信息等顯性知識,而承擔更關鍵的任務或成為層級更高的經營管理者后,認知智慧、決策模型、可遷移能力等隱性知識將在個人成長中起主導作用。
信息像座山,技能像堵墻,認知像層紙。無法突破信息大山的束縛,就會被困在淺層的知識中無法自拔,哪怕具有愚公移山的精神,也難以看透事物的本質、直達事物的核心;無法突破大腦里的思維屏障,僅依靠“死知識”,永遠無法攀上職業高峰。
人才的成長和創新,主要由3股力量支撐,分別是認知、資源和價值。認知是知識型人才快速成長的前提、基礎,沒有高水平的認知,就算擁有很好的資源,知識型人才也無法創造出與其相匹配的價值,無法打造出鮮明的個人領導力和影響力品牌,反而會受困于績效評價和成長前景。
那么,應該如何提升認知能力呢?在知識日新月異的數字化時代,只有依靠強大的知識積累、思維創新和終身學習能力,才有可能與時俱進,永遠站在職業發展階梯的頂端。
哈佛大學教育研究生院資深教授戴維·珀金斯研究提出,人的大腦里裝的惰性知識越多,其調用有效知識的速度就越慢。如果我們只大量地吸收了顯性知識,沒有將它們內化并形成體系,那么堆在腦子里的知識就變成了“知識垃圾”,難以被調用,或者很快被遺忘。
“關鍵認知”,不是一個個孤立的概念、信息或知識點,而是一種系統化的思維和知識體系。
本書第2章,將從工作記憶力、概念能力、歸因推理、成事思維、逆境修煉、防范心態陷阱等方面入手,對人的關鍵認知進行深入探討和分析。
1.1.2
關鍵關系構建機會之窗
創業時急需稀缺資源、轉行時需要有人指點迷津、遇到職業瓶頸時需要自我突破、希望在專業領域擴大影響力時需要有人協助……上述情境之間有關聯嗎?看似關聯不大,但其實都與關鍵關系息息相關。
良好的關鍵關系,不但可能為你的事業奠定基礎、提供機會之窗,還可能決定你成長的“天花板”。
什么是“關鍵關系”?
關鍵關系,是指與特殊資源、信息或技能有關,能夠在職業生涯的關鍵轉折點為你提供幫助、指導或背書,從而讓你獲得重大機遇的人際資源。
人際關系研究專家朱迪·羅比內特有一個形象的比喻,說關鍵關系好比埋在地下的電纜,大多數人看不見,但傳輸的電力能讓全世界運轉。
在這條電纜中,運轉著機會、資源、信息等成功要素,一直在隱秘地發揮著實實在在的影響力。
俗話說,關鍵時貴人扶一步,勝過自己走百步。成功人士的背后,或多或少都有著他人的提攜和幫助。
從張忠謀的成功中,可以看出關鍵關系的重要性。這與在好萊塢流行的一句話相吻合:“一個人能否成功,最重要的不在于你知道什么,而在于你認識誰。”
企業經營的成功離不開人際資源,個人工作的成功同樣如此。《哈佛商業評論》的一項研究顯示,在工作中擁有有智慧、有經驗的專屬導師的員工,晉升的可能性比沒有導師的員工高出很多。
本書第3章,將從工具性人際關系、有效社交、向上溝通、高效表達、有效傾聽、正確提問、情緒管理等方面入手,對人的關鍵關系進行深入探討和分析。
1.1.3
關鍵技能確立成長勢能
關鍵關系對于個人成長很重要,是否意味著成功主要依賴于他人呢?
當然不是!
人際關系雖然重要,但能否吸引“貴人”的關注和支持,能否把各種資源整合起來創造出滿足他人需求的價值,主要依賴于個人的個性特征和技能優勢。
讓人容易獲得成功的個性特征,有哪些呢?
首先,要有強烈的成功欲望。
著名實業家稻盛和夫曾經多次表示,根據我的人生經驗,我堅信,內心不渴望的東西,不可能靠近自己。
他認為,在要做的事情不能清晰看見結果之前,如果沒有強烈的愿望,那么不可能獲得真正的動力。
兩度榮登《時代》周刊封面的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第17任首席大法官約翰·羅伯茨在自己兒子的畢業典禮上致辭時,這樣告訴臺下的年輕人:“經常有人告訴我們說要學會‘做自己’,但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想成為什么樣的人,你是不可能真正做自己的。”
其次,只有醉心于追求持續的高峰體驗,才會不斷地超越自我。
常常聽人們這樣說:“只要堅持,就會成功。”這是真的嗎?
如果這是真的,為什么現實生活中有那么多人,在堅持了很多年后,依然沒有取得預想中的成功?肯定是哪里出現了問題。
在外人看來,他們是因為堅持而取得成功。可是這些成功者自己知道,他們是因為喜歡做一件事,并且在做的時候感覺到快樂、刺激,所以才一直做。于是,“喜歡”變成“堅持”,直至成功。
著名社會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指出,人不僅渴望自我實現,更渴望超越自我。
如果你設定一個目標后,達到目標并展現了個人價值,那么你的自我需求就得到了滿足。接下來,你會想更上一層樓,繼續超越自我,因為此時你獲得的心靈滿足和成長體驗會吸引自己不斷前行。
馬斯洛將這種感受稱為“高峰體驗”。
所以,堅持并不一定能帶來成功,但如果一個人因為體會到了“高峰體驗”,從而不自覺地堅持,并在堅持的過程中鍛造出出色的“技能優勢”,那么經常會得到出人意料的結果。
個人技能優勢的發展,有哪些積累和成長階段呢?
職業發展研究專家布賴恩·費瑟斯通豪提出,以15年為一個周期,人們的職業生涯大體上可以分為3個階段。
第一階段:加添燃料,強勢開局。此階段的策略很簡單:步入職場,迎接新發現,并為前方的漫長旅程儲備職場燃料。第一階段是一個學習和探索的階段,充滿嘗試和錯誤,這時的目標并不是找到一個你每天都津津樂道的工作,而是找出你擅長什么、不擅長什么、喜歡做什么,以及不喜歡做什么。
第二階段:聚焦長板,達到高點。如果說第一階段是尋找甜蜜區,那么第二階段就是錨定它。在這一階段,很多人開始成為管理者,面對的最大挑戰之一是如何調整領導風格,從命令與控制轉變為影響與感召。
第三階段:優化長尾,持續發揮影響力。第三階段是職業生涯的最后一個階段,對于很多人來說,這一階段難以在職場上尋找到合心意的職位。此時可以進行一些嘗試,如接受新的挑戰、創業,或者給年輕人當顧問,讓自己發揮持續的影響力。
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我們以人的技能成長特點為依據,可以把人的職業生涯劃分為4個階段,分別是蓄能期、成長期、爆發期和衰退期。
在這個過程中,年輕人如何在蓄能期和成長期積累和修煉獨特的關鍵技能,是最值得重視的。
本書第4章,將從了解技能優勢定律、有效識別和解決問題、選擇最佳職場風格、積累優勢技能、進入心流狀態等方面入手,對人的關鍵技能和職業優勢的積累進行深入探討和分析。
1.1.4
關鍵學習帶你超越自我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感觸?上學、工作時,課堂上、公司里,總有優秀的同學、同事看起來并不比你用功,成績或業績卻遠超你。
這些人是如何做到的?實際上,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在很大程度上受“業余時間的終身學習效率”這一因素的影響。
很多上學時成績優秀的人,工作中卻創造不出成果,這是因為成人的終身學習和在學校接受教育存在著本質的不同。
學校教育有固定的時間表約束學生、有標準化的考試成績指引學生,而成人的終身學習沒有這些約束和指引,尤其是對職場人來說,所擁有的知識技能如果無法在關鍵時刻發揮作用、無法持續地創造價值,那統統是無用功。
所以,成人利用閑暇時間學習帶來的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會比學校教育中優等生與差等生之間的差距大很多倍。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新知識、新概念、新技術層出不窮,我們每天要接收和處理的信息量是遠超過往的,因此,能夠觸達核心知識的“關鍵學習力”變得越來越重要。
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創造性解決難題的能力”都是人才的核心競爭力。它之所以稀缺,是因為需要有強大的知識體系作為支撐。人們想要獲得這種能力,需要擁有強大的關鍵學習力。
構建知識體系,需要我們將接收到的各類知識按照一定規則進行邏輯化理解、加工、消化、使用和輸出。每當接收到新的知識點,我們都需要將其與我們已有的知識體系進行鏈接,從而將其補充到我們的知識庫中。
近些年,“知識體系”這個概念屢見不鮮,類似的說法還有“知識樹”“知識網”“系統的體系化知識”等,隨之引出的另一個概念是“外腦”。
“外腦”,用來裝載和處理“顯性知識”,協助大腦記憶和處理知識體系。只有正確且高效地處理好顯性知識,才可能釋放我們的大腦空間,讓其專注于做更重要的工作——深度思考。
本書第5章,將從拒絕無效學習、掌握深度學習、提高學習留存率、練習高效閱讀、學習價值復盤法等方面入手,對人的關鍵學習力的提升進行深入探討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