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英雄時代:一幅時代畫卷
- (德)烏爾里希·布呂克林
- 6680字
- 2025-03-28 09:51:03
1.獨特性
英雄敘事圍繞真實或虛構的人類或類人展開,他們以某種方式鶴立雞群。若論什么是英雄的勛章,那就是他們的獨特性。由于在成就、家世、高階職位或凱若斯(Kairos,關鍵節點)7 上的獨特性,他們自人群中脫穎而出,擺脫了平凡。這是令英雄罕見的原因。盡管英雄不止一個,但若想把人人都培養成英雄,那這項表彰就會失去它獨特的力量。成為英雄必須始終是少數人的計劃。如果以經濟學來作比喻,那它應被置于緊縮經濟之中,通貨膨脹會導致貶值。讓 -雅克·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在《論英雄最為必要的美德》(überdie Tugend des Helden,法語原名“Discours sur la vertu du héros”)一文中寫道:“英雄主義亦是如此,好比那些珍稀金屬,其價值在于稀有難求,一旦數量變多,就顯得有害或無意義……英雄的民眾不可避免地成為英雄的廢墟?!?a href="#annot15" id="ref15">8
在這種語境下,獨特性究竟意味著高于平均值,還是無法估量——英雄是不是邊緣人物?這些問題沒有定論。英雄們仍在高斯正態分布的框架內,還是已經超出了正態連續性框架,這亦是未知數。兩種狀況皆會出現。一個人只需超額完成計件工作就可被擢升為社會主義勞動英雄,而要成為英雄科學家則需要一項具有開創性的發明或發現。然而,科學家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英雄應當非同凡響,這一信條適用于黑格爾在其歷史哲學中提出的運籌帷幄的“世界歷史個人”,如凱撒和拿破侖,他們在追求個人特定目標的同時,成為“世界精神的代理人”,而能有此突破的原因在于,他們見到“什么是需要的東西和正合時宜的東西”9 4。但它也適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平凡英雄,他們至少在某一個節點和某一個時刻比其他人偉大了一點——從而超出了日常生活的界域。在英國社會學家、文化研究者麥克·費瑟斯通(Mike Featherstone)看來,英雄生活幾乎可以被定義為日常生活的反概念?!叭绻粘I畹淖晕依斫馐侵赣斜匾獙⒆约旱淖鳛楹筒蛔鳛橹糜诶碚撋想y以理解的多樣性和缺乏系統性的實踐經驗和慣例之下,那么,英雄式的生活在這種緊密的事實中開辟了一條道路,它指的是命運或個人意志打造的生活,在這種生活中,日常被視為需要馴服、抵制或否認的東西,被視為為了更高的目標而要去征服的東西。”5
偉大是相對的,英雄之偉大要與小人物之微渺形成對照,才能被確認。因此,英雄敘事在塑造英雄的同時也打造出了應該仰慕或想要仰慕英雄的非英雄們。一人的卓越品質印證了另一人的平庸,反之亦然。獨特性基于不對等的目視制度10 :從將軍山11 上往下看的人,看到的都是沒有面目的大眾;只有那些在平原上仰望的人,才能認出偉大的個體。6從這個意義上講,仰慕英雄和敬奉英雄都是一種自我矮化的策略;是一種退出程序,而非賦能計劃。正如雅各布·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所言:“我們人類談不上偉大”;但在非凡歷史人物的“獨一無二”和“不可替代”中,我們還是認識到自己的“渺小”。12 7英雄崇拜教導下位者向上目視,尤其具有教諭和政治意義。在電影語匯中,英雄鏡頭(Hero shot)是一種運鏡手法,它用特寫鏡頭凸顯主角,仰拍,并讓觀眾的視線抬高到主角身上。崇拜英雄者在面對他們所崇敬的對象時所表現出來的自卑,與他們在面對自己鄙視的無知莽漢時表現出的自大相伴隨,這些莽漢甚至無法識別出偉大,因此對英雄崇拜無動于衷。8
崇拜者們通過探求個人的上限和下限來確定自己的位置。這樣一來,處于其上的英雄也不至過分脫離人類世界:英雄可能擁有超人的力量,但他們不是神。這也同樣適用于遠古英雄,他們反過來形成了一個類目匯編,在其中,不同類別的事物被集中在了一起:像赫拉克勒斯(Heracles)一樣的半神半人、如荷馬史詩中的英雄一樣被傳頌的神話中的人物,或是已故的地方偉人和杰出的祖先,在他們去世之后,后人基于其神跡而對其虔誠供奉,但對他們的祭禮與供奉神明的儀禮之間有著嚴格區分。9
英雄必有一死,事實上,死亡往往是他們成為英雄的前提。在最好的情況下,其聲名會永垂不朽,但滄海桑田,英雄的死后令名常常也會湮沒世間。英雄人物這種夾在神人之間的位置,導致他們在差異性和相似性之間往來游走,對此有著各式各樣、五花八門的闡釋:英雄作為榜樣是有一個有效性限度的,因為他們要與普通人,亦即他們的受眾有差距,但為了能被認同,能被模仿、被效仿,二者之間又不能有不可逾越的鴻溝。遙不可及和觸手可及之間的層級過渡由不同級別的英雄來完成——從像神明一般的英雄,到那些因其優越而出眾、但仍具人類特質的英雄,再到雖然是“我們中的一員”、卻又不平凡的英雄雖是較普通人優越但仍屬人類特質的英雄。他們反過來又對應于不同文學體裁和不同高度的文學風格——神話和傳說在描述英雄時所采取的方式,與描述其他人物時不同,且又與小說和新聞報道的策略有所區別。10英雄也不總是單打獨斗。除偉大的個人外,還有各式各樣的英雄群體,其中不僅包括由杰出個體組成的聯盟(從阿爾戈英雄 13 ,到圓桌騎士 14 ,再到復仇者聯盟 15 ),也包括由集體聯合而來的共同體(“偉大軍團”16 、無產階級)。
英雄由其獨特性而獲得權力。英雄傳說和英雄特質是營造帝王之相的重要組成部分。英雄主義建立起了一個自我論證的循環:只有杰出的人物才是天生的領導者,而成為領導者則證明了此人具有杰出的才干。哪里在召喚英雄式的領導者,哪里的人們就理應追隨他。與此相對應,如若你想要順從誰,就會去尋找一個這樣做的理由,并選定那個你把他當作英雄追隨的人。不管先出現的是什么,是對權力的渴望,還是對順從的需求,一個人的權威依賴于另一人的順從。即使共和制下也可能出現英雄或平民英雄,英雄敘事本質上仍是反平等主義的。它商討等級秩序,并將世界切分為少數的和多數的。長期以來,在西方社會中,成為英雄既是貴族的特權,也是對男性貴族成員的標準要求。遲至啟蒙運動時期,中產者們才獲得了進入英雄預備役的機會,11卻也還在工人階級英雄于19世紀登上歷史舞臺之前。無論從什么立場出發,無論英雄出自哪個階級,統治集團的政治野心總與他們關聯在一起。樹立起英雄人,在其他領域亦欲執牛耳。
盡管英雄敘事描述了一個權力關系不對等的縱向秩序世界和一個只有被選中的少數人可以從一方到達另一方的二分法 17 敘事空間,英雄也不可以是全能的,否則他們將無法為故事提供素材?!八豢赡軣o所不能——而且,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勢必應該在各種可能性中萌生‘奇點’18 ,達成藝術性的升華?!?span id="68omqoc" class="super">12這一原則甚至同樣適用于漫畫世界和電影世界中那些具有字面義上的夢幻超能力的超級英雄。為了能讓系列英雄傳奇正常運轉下去,超人及其同類不僅需要(面對)強大的敵人,還必須處理自身的弱點。相思、酗酒、傲慢、暴躁、抑郁等其他所有人類可能會有的缺陷都是他們的終身伴侶。這讓他們的形象更貼近于讀者或觀眾:“部分被希冀、本能和執念控制,部分內心壓抑,為了避免出現對隨時會再次失控的不斷擔憂,從未充分融入過社區?!彼麄儭耙簧疾坏貌惶幱谀撤N境地,對正在青春期的那部分讀者或觀眾而言,這種生活看起來一定再熟悉不過了”。13
無論是什么構成了英雄之偉大,都必須得到其追隨者的認可。英雄主義是一種接受效應 19 ,因此處于關系范疇中。取得了成就的角色,即杰出的個人,與公眾的角色,即欽佩和崇拜他的一眾人等之間相互依存。英雄必須被信任,而這種信任不能是強制而來的。它既需要人們有去崇拜的基礎,有對某人的熱望,有遵循某人指引的意愿,也需要一個被認為值得崇拜的對象。這種一拍即合的關系促生了英雄的超凡魅力。對其信任是有依據的,根據馬克斯·韋伯(Max Weber)的定義,“‘(超凡)魅力’應該叫作一個人的被視為非凡的品質(在預言家身上也好,精通醫術的或者精通法學的智者也好,狩獵的首領或者戰爭英雄也好,原先都是被看作受魔力制約的)。因此,他被視為(天分過人),具有超自然的或者超人的,或者非凡的、任何其他人無法企及的力量或素質,或者被視為神靈差遣的,或者被視為楷模,因此也被視為‘領袖’”14 20 。被看重的人是否必須接受分派給他的角色,這一問題未有定論:一時的不情愿可能會增加人們對他的信任,但如果他長期拒絕進入角色,就可能要面對崇拜者群體轉身離去的風險。
英雄化意味著人格化。超凡魅力歸因于一種基于社會認可的個人品質,這也就是英雄為什么不是一個金飯碗,且必須接受檢驗的原因。一旦他未能取得成功,負面信息堆砌,或是另一個英雄上臺了,人們就開始懷疑他是否真的具有獨特性,信任甚至會突然消失。如果不能與日俱進,英雄的聲望就會枯萎,或者化作奇談軼事揮發到空中。日常生活是非凡的大敵,而超凡魅力一旦常態化就成了平庸。超凡魅力型英雄們所負悖論在于,一方面,英雄必須調動起追隨者的熱情,并維系好他們之間的情感紐帶。另一方面,大眾期待值一再拔高,他始終面臨著無法滿足期待的風險,也面臨著反噬效應被激起,也會招致他無法回避。15因此,非凡是一項永恒的互動式挑戰。此外,還有要保持充分距離感的問題——“仆從眼中無英雄”。黑格爾曾這樣說:“‘但是那不是因為英雄不是英雄,而是因為仆從只是仆從?!蛷慕o英雄脫去長靴,伺候英雄就寢,知道英雄愛喝香檳酒等等?!?span id="vd3qopn" class="super">16 21 偉大需要距離來成就,而親近將它抹平。
7 凱若斯(Kairos),是一個宗教哲學術語。在古希臘語中,其本意為“正確的時間”“時機”等,并以擬人的神格出現,但與廣為人知的時間之神克洛諾斯(Chronos)相比,其文學及藝術形象少有展現,僅在公元前3世紀左右的古希臘語警句詩人佩拉的波賽狄波斯(Poseidippos von Pella)的只言片語,以及少量浮雕、壁畫作品中留存。在基督教《圣經》文本中,凱若斯一詞指“上帝賦予的時刻,完成使命的特殊機會”。20世紀以來,宗教哲學家保羅·蒂利希(Paul Tillich)在描述其社會主義歷史哲學觀點時用到此詞。在《否思社會科學——19世紀范式的局限》一書中,伊曼紐爾·沃勒斯坦再次啟用了這一術語,將其運用到關于社會變革的后現代理論中。在宗教及哲學領域,“凱若斯”尚含有其他多種意味,而在本書中,把握住凱若斯,應被理解為“抓住了關鍵時機,采取了正確的行動或措施,使局勢變得有利”。
8 譯文引自[法]盧梭:《有關如下問題的論述:英雄最為必要的德性是什么?哪些英雄欠缺這一德性?》,《文學與道德雜篇》,吳雅凌譯,華夏出版社,2009。
9 譯文引自[德]黑格爾:《歷史哲學》,王造時譯,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此版本根據約翰·西布利(J. Sibree)的英譯本轉譯。
10 讓 -保羅·薩特在《存在與虛無》(L'être et le Néant)中描述了“凝視”(Le regard),米歇爾·??略凇兑幱柵c懲罰:監獄的誕生》(Surveiller et punir : Naissance de la prison)中發展了凝視的概念,用以討論社會政治權力關系和規訓機制等。他還討論了凝視與瞥視之間的關聯。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莫里斯·梅洛-龐蒂(Maurice Merleau-Ponty)等在不同領域中,均就凝視制度議題發表過重要看法。視覺文化和圖像理論研究專家W. J. T. 米切爾(W. J. T. Mitchell)以“觀看行為”(Spectatorship)一詞總括了哲學和社會學、美學等領域中的注視、凝視、瞥視、觀察實踐、監視、視覺愉悅等概念。此處所譯“目視制度”(Blickregime)即基于此理論背景,目視(Blick)可以是眺望,也可以是四目相對、會心一笑。
11 將軍山(Feldherrnhügel)是亞歷山大·羅達·羅達(Alexander Roda Roda)和卡爾·羅斯勒(Carl R?ssler)創作的同名軍事喜劇中的地點。該劇于1909年首演,因受到奧匈帝國的嚴格審查,很快于1910年被禁演,但自1926年起,它多次被翻拍成電影,搬上大銀幕,劇作者亞歷山大·羅達·羅達親自參與了部分拍攝,扮演劇中的軍隊指揮官一角。
12 譯文引自[瑞士]布克哈特:《世界歷史沉思錄》,金壽福譯,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7。
13 阿爾戈英雄(Argonauts),他們是希臘神話中同伊阿宋(Jason)一道乘坐以其建造者阿爾戈斯(Argus)命名的船只“阿爾戈號”(Argo,也意為“水手”),從伊奧爾克斯(Iolcus)出發,前往科爾基斯(Colchis)取回金羊毛,以(按照神諭)使伊奧爾克斯恢復繁榮的五十位英雄。阿爾戈英雄作為一個整體,并無明確英雄名錄,但因其聲名煊赫,后世總愿意讓各路英雄攀附其中。赫拉克勒斯、拉奧孔(Laoco?n)、珀修斯(Pēleus)、俄耳甫斯(Orpheus)等都被認為是阿爾戈英雄。忒修斯(Theseus)則顯得尤為與眾不同,一些人試圖將他歸入阿爾戈英雄,另一些人則對此持強烈的反對意見。
14 圓桌騎士(Knights of the Round Table)是傳說中不列顛的亞瑟王的騎士團,因在議事時,國王和全體騎士圍繞一個圓桌入座,不分等級地位,人人得以自由發言而得名。圓桌意味著平等和團結,是騎士精神的一部分。在這一系列的傳說故事里,還出現了以亞瑟王之妻、王后桂妮薇爾(Queen Guinevere) 為核心的王后騎士團,以亞瑟王之父烏瑟·潘德拉貢(Uther Pendragon,又稱烏瑟王)為核心的舊桌騎士團(Knights of the Old Table),以及專以尋找圣杯為任的圣杯桌(Grail Table)騎士們。
15 復仇者聯盟(The Avengers)是美國漫威漫畫(Marvel Comics)打造的漫畫超級英雄團體,改編自斯坦·李(Stan Lee)和杰克·柯比(Jack Kirby)于 1963 年創作的同名漫畫系列。聯盟中的超級英雄包括鋼鐵俠(Iron man)托尼·史塔克(Tony Stark)、美國隊長(Captain America)史蒂夫·羅杰斯(Steve Rogers)、綠巨人(Hulk)布魯斯·班納(Bruce Banner)等。其知識產權由漫威娛樂(Marvel Entertainment, Inc.)持有。2008年起,漫威娛樂的子公司漫威影業(Marvel Studios)開始拍攝漫威電影宇宙(Marvel Cinematic Universe)系列影片,將漫畫中的故事重新搬上大銀幕,并受到全球漫畫迷與影迷熱烈追捧,由此引發超級英雄消費狂潮。2009年起,漫威影業被華特迪士尼公司(Walt Disney Studios)收入麾下。2008年至2022年7月,漫威電影宇宙系列已發行了 29 部影片,從《鋼鐵俠 I》(Iron Man I,2008)到《雷神:愛與雷霆》(Thor: Love and Thunder,2022),數量仍在不斷攀升。以《復仇者聯盟》為代表的漫威系列產品所取得的成功是現象級的,因此也是研究英雄問題時不可忽略的素材,無論這種研究是后英雄的,還是消費主義的。
16 “偉大軍團”(La Grande Armée)是拿破侖戰爭期間,拿破侖指揮的法蘭西帝國軍隊的野戰部隊,其前身是法國海岸部隊(L'Armée des c?tes de l'Océan)。1804—1808 年,該軍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軍事勝利,從而使法蘭西第一帝國實現了對歐洲大部分地區前所未有的控制。偉大軍團被認為是歐洲歷史上最強大的戰斗力量之一,但它在 1812 年對俄羅斯的災難性入侵中遭遇重創,此后再未恢復其作戰優勢。
17 二分法(dichotomie),是數學、哲學、社會學等學科常用的概念,指將一個整體事物分割成兩部分,且這兩部分必須既互補,即所有事物必須屬于雙方中的一方;又互斥,即沒有事物可以同時屬于雙方。在本書中,它指普通人要么處于這個敘事空間,要么處于那個敘事空間,非此即彼,而英雄的獨特性正在于他們可以在兩個敘事空間之間穿梭。在許多神奇故事里,他們甚至以分身的形式同時存在于多個敘事空間,但我們也應該注意到,此時,總有一個敘事空間是最主要的,即英雄在其間采取行動的那個空間。
18 奇點(singularit?t)本是數學、天文學、人工智能等領域共用的一個術語,但其定義相當寬泛,不僅在不同學科中其具體所指有較大差異,在各學科內部,它也常常是充滿爭議的話題。在此,我們作一個最簡單的理解,奇點事件,通常是依據既往經驗和邏輯而絕無可能發生的。奇點是從量變到質變的臨界點,是上一段量變的終結,下一段量變的起點。只不過,這里所說的量變,并不一定是物質性的,或其形式與我們這個物理世界有很大差異,因此常常超出人們的認知范圍;它又不必然符合一定的邏輯,更不必然符合我們這個講求因果關系、習慣于決定論的所謂理性世界的邏輯,甚至于世界“在我們的邏輯雷達之外”才是常態。從這個角度來看,奇點理論可以是對康德不可知論在方法上的補充。這也就引出了以下關鍵問題:奇點出現的條件是什么?有觀點認為,在我們已然所處的這個“奇點—常點—奇點(還未到)”的區間中,事物越復雜、越看似無序無章,越顯得冗雜多余、不可理喻,其中就越有可能萌生出奇點,從而發生翻天覆地且不可逆轉的變化。這也就是作者在此所言,如同水至清則無魚,生活井井有條、居所一塵不染則無英雄。尤其是在故事里,他們一定要陷入各種混亂狀態--自身的、外界的,越混亂、越難堪,才有越多的可能性,他們才越有機會觸發那個奇點,從而一改態勢,成為真正的超級英雄。最后補充一點,在成為奇點之前,奇點通常毫不起眼。
19 接受效應(Rezeptionseffekt),指受眾占據一定主導地位,只有被受眾接受、認可,相應的事物才能真正成立、發揮其效用的情況。
20 此處譯文引自[德]馬克斯·韋伯:《經濟與社會》(上卷),約翰內斯·溫克爾曼整理,林榮遠譯,商務印書館,1997。需特別指出,超凡魅力(charisma)是馬克斯·韋伯理論中的關鍵術語,也是社會學研究的關鍵詞之一。韋伯將權威類型劃分為傳統型、超凡魅力型和法理型三種,而所謂超凡魅力型是其中最難給出確切定義的,因此,也有學者將其翻譯成“天縱神才型”等,部分中國學者認為不宜對它進行強行意譯,只有采用音譯,如譯作“卡理斯瑪型”,或直接寫作“Charisma型”,方不至傷害其原有之意。
21 譯文引自[德]黑格爾:《歷史哲學》,王造時譯,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