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中國禮儀之爭與來華天主教修會之間的紛爭

同為長期在華生活的傳教士,耶穌會士和托缽會士對中國語言、文化都有深入的了解。他們從16世紀末開始譯介中國典籍并將之刊行于西方世界,正是他們有關中國文化的報道、書信及論著,使來華傳教士成為17—18世紀西方中國形象最重要的塑造者、西方中國知識的編纂者以及中國問題的發言人,但他們之間在中國傳教問題上存在明顯的理念差異。以利瑪竇、金尼閣(Nicolas Trigault,1577—1628)、艾儒略為代表的大部分耶穌會士主張采取表面上溫和求同、在內部進行福音滲透的漸進路線,他們愿意通過寬容中國人祭祖祭孔來淡化文化間的矛盾,經由強調共性從而博取好感便于傳教。正是基于這一考量,利瑪竇制定了適應中國文化的傳教策略確切地說,耶穌會在華實行的文化適應政策,是由范禮安、羅明堅、利瑪竇共同奠定早期的理論和實踐基礎,后由金尼閣、艾儒略、殷鐸澤、柏應理、南懷仁、紀理安等人繼承、調整并繼續發展。在此過程中,在華耶穌會內部從來不乏反對的聲音,例如龍華民、熊三拔、汪儒望等都明確表露過其反對意見。但在來華耶穌會內部,反對適應政策一派始終居于下風,反倒是龍華民反對利瑪竇路線的論文手稿幾經周折轉到托缽會士利安當、閔明我手中后,才被公之于眾,隨即引起軒然大波。,并在《天主實義》等著述中明確認同以孔子為首的原儒,反對宋明理學對于原儒思想的扭曲并嚴厲批駁佛道思想,宣稱他所宣揚的天主教思想是要幫助儒學回復到其最初純潔的原儒思想。來華托缽修會則反對文化妥協、要求走嚴格強硬的福音宣傳路線,他們急欲維護基督宗教的純粹信仰,反對各種迎合儒家的做法并要求正視耶儒之間的本質差異,尤其必須廓清在華傳教中的譯名問題一并樹立對待中國禮儀祭拜的強硬反對態度。正是基于這一嚴格的護教立場,來華托缽修會率先就中國禮儀之爭問題發難。

主站蜘蛛池模板: 潼关县| 柘荣县| 柘荣县| 方城县| 金溪县| 洛隆县| 博兴县| 广安市| 阿克陶县| 永年县| 大足县| 福泉市| 昌邑市| 清河县| 洛宁县| 文化| 龙泉市| 长治市| 海阳市| 锦屏县| 云龙县| 上林县| 临夏市| 双江| 新干县| 安国市| 拉萨市| 钟祥市| 红桥区| 潞西市| 台安县| 商河县| 攀枝花市| 中宁县| 南溪县| 柞水县| 新巴尔虎右旗| 哈尔滨市| 涿鹿县| 辽宁省| 邵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