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明末清初拉丁文儒學譯述提要與研究作者名: 羅瑩本章字數: 527字更新時間: 2025-03-28 12:10:15
第二節
中國禮儀之爭與來華天主教修會之間的紛爭
同為長期在華生活的傳教士,耶穌會士和托缽會士對中國語言、文化都有深入的了解。他們從16世紀末開始譯介中國典籍并將之刊行于西方世界,正是他們有關中國文化的報道、書信及論著,使來華傳教士成為17—18世紀西方中國形象最重要的塑造者、西方中國知識的編纂者以及中國問題的發言人,但他們之間在中國傳教問題上存在明顯的理念差異。以利瑪竇、金尼閣(Nicolas Trigault,1577—1628)、艾儒略為代表的大部分耶穌會士主張采取表面上溫和求同、在內部進行福音滲透的漸進路線,他們愿意通過寬容中國人祭祖祭孔來淡化文化間的矛盾,經由強調共性從而博取好感便于傳教。正是基于這一考量,利瑪竇制定了適應中國文化的傳教策略,并在《天主實義》等著述中明確認同以孔子為首的原儒,反對宋明理學對于原儒思想的扭曲并嚴厲批駁佛道思想,宣稱他所宣揚的天主教思想是要幫助儒學回復到其最初純潔的原儒思想。來華托缽修會則反對文化妥協、要求走嚴格強硬的福音宣傳路線,他們急欲維護基督宗教的純粹信仰,反對各種迎合儒家的做法并要求正視耶儒之間的本質差異,尤其必須廓清在華傳教中的譯名問題一并樹立對待中國禮儀祭拜的強硬反對態度。正是基于這一嚴格的護教立場,來華托缽修會率先就中國禮儀之爭問題發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