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道:中國文化傳統
- 張岱年
- 3561字
- 2025-03-28 17:26:32
第二節
中國文化的思想基礎
文化的范圍很廣,其中包括哲學、宗教、科學、技術、文學、藝術、教育以及生活方式,等等。在這廣泛的范圍中,起主導作用的是哲學。哲學是自然知識與社會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每一時代的自然科學和文學藝術莫不受哲學思想的影響。宗教和哲學更有密切的聯系,宗教之中必須包含哲學觀點。有的哲學表現為宗教的附庸,有的哲學則表現為宗教的批判。哲學可以說是文化總體的指導思想,也可以說是文化發展的思想基礎。
中國古代哲學是中國古代文化的思想基礎。
先秦時期,儒、墨并稱顯學。道家之學是隱士的思想,雖非顯學,卻也有廣泛的影響。法家的政治學說在當時也起了實際的作用。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此儒學居于統治地位,但道家學說仍流傳不絕,法家的部分思想被吸收在儒學之中。唯有墨家之學中絕了。后來佛教傳入,又出現了道教。哲學學派的分合消長的基本情況是:兩漢、魏晉時期——儒、道交融,墨學中絕;唐、宋、元、明時期——三教并行,儒學居首。
哲學的這種形勢對于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現在就三個方面來講哲學對文化發展的影響。
一 天人觀
中國古代哲學可以稱為“天人之學”?!疤烊酥H”是中國哲學的總問題,此即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文化即自然狀況的改造,所以,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也是關于文化方向的根本問題。關于天人觀,中國哲學中存在著兩種對立的觀點:一為天人合一,二為天人交勝。天人合一的思想導源于孟子“知性則知天”的學說,肯定人性與天道是統一的。董仲舒宣揚所謂“人副天數”“天人相類”,是天人合一的粗陋形式。到宋代,在張載、程顥、程頤的哲學中,天人合一才獲得了比較明確的理論意義。張載的《西銘》以形象譬喻的形式表述了天人合一的觀點,他說:
這就是說,人是天地生成的,天地猶如父母。充塞于天地之間的氣,構成了天地的體,也構成我的身體;統率天地變化的是天地的本性,也是我的本性。人民是我的兄弟,萬物是我的朋友。我與天地萬物有統一的密切關系。這就是天人合一的主要含義。
荀子強調“明于天人之分”,劉禹錫提出“天與人交相勝”的學說,具有深刻意義,但沒發生廣泛影響。在宋、元、明、清哲學中占主導的正是天人合一的思想。

哲學學派的分合消長的基本情況是:兩漢、魏晉時期——儒、道交融,墨學中絕;唐、宋、元、明時期——三教并行,儒學居首。圖為唐代閻立本《孔子弟子像卷》。

到宋代,在張載、程顥、程頤的哲學中,天人合一才獲得了比較明確的理論意義。圖為清代孫祜《雪景故事冊·程門立雪》。
張、程的天人合一學說含有復雜的意義,至少包含三項意義:第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界所產生的;第二,人必須遵循自然界的普遍規律,自然界的普遍規律與人的道德原則是一致的;第三,人生的理想是天人和諧,人與萬物應該“并育而不相害”。近代西方有一個流行的觀點,認為原始人的思想是物我不分,人還沒有把自己與自然界區分開來;到了文明時代,人才把自己與自然界區分開,這標志著人的自覺。這種看法是基本正確的。但是,應該注意,如果把中國哲學中所謂天人合一與原始社會的物我不分混為一談,就大錯特錯了。中國哲學的所謂天人合一是經過區分物我之后,對人與自然的統一重新肯定,也就是在承認人與自然的區別之后重新肯定人與自然的統一。原始的物我不分是原始的肯定,承認人與自然界的區分是對于原始思想的否定;在承認人與自然的相對區別的基礎上重新肯定人與自然的統一,應是否定之否定。張、程兩家都認為理解天人合一才是人的自覺,這是有一定理由的。但是,張、程都把自然的普遍規律與人的道德原則混為一談,就陷于失誤了。
西方近代強調戰勝自然,把自然看作敵對的力量,其結果出現了破壞生態平衡的偏弊。中國哲學強調天人合一,在改造自然方面效果不大,在保持生態平衡上卻有重要意義。
二 價值觀
中國哲學中與文化發展關系最密切的,是關于價值的思想學說。古代雖沒有價值觀的名稱,卻有關于價值的學說。儒家強調道德的價值,孔子說:“君子義以為上”(《論語·陽貨》),“好仁者無以尚之”(同上書,《里仁》),就是認為道德是至高無上的,人們為了實現道德理想可以犧牲生命,“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同上書,《衛靈公》)。孟子更明確肯定人人都具有自己的價值,“人人有貴于己者”(《孟子·告子上》),他認為這固有的價值是天賦的,是別人不能剝奪的。而這固有價值的內容就是“仁義忠信、樂善不倦”的品德。荀子雖然不承認道德是天賦的,但也肯定人的價值在于“有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保ā盾髯印ね踔啤罚?。儒家的觀點可稱為道德至上論。墨家強調“天下之大利”,“國家百姓人民之利”,認為公共利益是最高的價值,道德的最高準則就是天下之大利:“仁人之所以為事者,必興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為事者也?!保ā赌印ぜ鎼壑小罚┠业挠^點可稱為公利至上論。道家強調價值的相對性,認為儒、墨所講的仁義都只有相對的價值?!肚f子》宣稱“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莊子·秋水》),認為價值差別只是主觀的偏見。道家的觀點可稱為相對價值論。法家與儒家相反,完全否認道德的價值,韓非說:“夫嚴家無悍虜,而慈母有敗子。吾以此知威勢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亂也?!保ā俄n非子·顯學》)他專講嚴刑峻法的效用,否認道德教育的功能,“吾以是明仁義愛惠之不足用,而嚴刑重罰之可以治國也”(同上書,《奸劫弒臣》)。這種觀點可稱為道德無用論。

孟子更明確肯定人人都具有自己的價值,“人人有貴于己者”(《孟子·告子上》),他認為這固有的價值是天賦的,是別人不能剝奪的。圖為近代顧城《孟母三遷》。
秦朝用法家的學說,兼并了六國,但統一六國之后,不久即陷于崩潰,證明法家思想不足以維持長治久安。漢代“獨尊儒術”,自兩漢至明、清,儒家的價值觀占有統治地位,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導思想。儒家反對追求個人私利,強調道德理想高于物質利益,這對于精神文明的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儒家雖然沒有排斥公共利益,但也不重視道德理想與公共利益的必然聯系,其結果未免脫離實際,陷于空疏。這種傾向在宋明理學中更明顯地表現出來。
儒家還宣揚“和為貴”(《論語·學而》),以和諧為價值的最高標準。中國古代哲學中所謂“和”有兩層意義:第一,西周末年史伯云“以他平他謂之和”(《國語·鄭語》),以他平他即會合不同的事物而達到平衡,即多樣性的統一;第二,漢初賈誼云“剛柔得道謂之和,反和為乖”(《賈子·道術》),“和”即相互順應,不相沖突,一般所謂調和、和順,都是此義。第一層意義強調必須包容不同的方面,第二層意義強調不同方面必須相互順應、避免沖突。兩層意義的“和為貴”,對于中國文化的發展都有深刻影響。
三 思維方式
在思維方式方面,中西之間是否有根本差異呢?我認為,人類的思維方式,不同民族之間,既有共同性,又有差異性。應該說是異中有同,同中有異。西方古代,形式邏輯比較發達,亞里士多德已提出比較完整的形式邏輯體系。中國古代也有形式邏輯,但遠不如古希臘的精密完整。西方古代已提出辯證法,中國古代的辯證思維卻較西方古代為發達,《老子》《易傳》的辯證法已達到較高水平。但到近代,德國哲學的辯證法又遠遠超過中國。如果說中國古代哲學表現了具有獨特風格的思維方式,那就是中國的辯證思維。
中國古代的辯證思維屬于理論思維,其中包含抽象思維。過去有人認為中國哲學缺乏抽象思維,那是根本錯誤的。中國古代哲學有自己的一套概念范疇,有些概念范疇具有深刻而豐富的含義,雖然不易理解,但不失其明確性,如何能說中國古代缺乏抽象思維呢?中國的抽象思維與西方的抽象思維有所不同而已。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確有自己的特點,這主要表現為兩種基本觀點:一為總體觀點,二為對立統一觀點。儒、道兩家都注重從總體來觀察事物,重視事物之間的聯系?!兑讉鳌沸麚P“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就是強調總體觀點。老子、孔子都重視觀察事物的對立方面及其相互轉化。孔子講“叩其兩端”,老子講“萬物負陰而抱陽”“反者道之動”,《易傳》更提出“一陰一陽之謂道”。這都是深刻的辯證觀點。到宋代,張載宣稱“兩不立則一不可見,一不可見則兩之用息”,明確提出了對立統一的普遍規律。王夫之哲學中更充滿了辯證思維。在中國醫學理論中,辯證思維有突出的表現,顯示了哲學觀點在自然科學中的運用。
天人合一的天人觀、以為道德理想高于物質利益的價值觀、辯證的思維方式,可以說是中國傳統文化最主要的思想基礎。

老子、孔子都重視觀察事物的對立方面及其相互轉化??鬃又v“叩其兩端”,老子講“萬物負陰而抱陽”“反者道之動”,《易傳》更提出“一陰一陽之謂道”。圖為宋代李公麟《老子授經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