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園北京:文化生產與文學想象(1860—1937)
- 林崢
- 553字
- 2025-03-28 19:47:06
第一章 北京公園的先聲
——新舊過渡時代的士大夫與萬牲園
作為北京現代公園的濫觴,萬牲園從概念的引入到設計建造再到使用和表現,都與清末民初的士大夫群體有密切的關系。作為新舊過渡時期的士大夫,他們既是傳統政教倫理的最后一代承載者,又是兼具世界眼光和現代思想的第一代先行者。本章將揭示作為漂洋過海“開眼看世界”的第一批中國人,晚清士大夫是如何接受和認知新型的“萬牲園”,又是如何將其引進中國的。萬牲園的創立是清末新政的一部分,以貴族精英階層如端方等為主導,其對于萬牲園的想象和打造,寄托了晚清士大夫的啟蒙理想。清末的士大夫群體大多對萬牲園所體現的現代性持接納、肯定乃至享受的態度,萬牲園建成后,士大夫階層養成日常在其中休閑、交游的模式。而辛亥之后,士大夫群體的地位和心態都發生了變化,面對封建帝制的崩潰和共和政權的建立,如何在這種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自處?士大夫們復雜的內心投射于萬牲園上,轉而有意識地勾連其與清室及士人傳統的關系。以梁啟超主持的萬牲園癸丑修禊為代表,原本作為現代性象征的暢觀樓,在遺老的繪畫和詩詞中卻被賦予了傳統的色彩;然而,萬牲園自身現代性的一面,又時常溢出這種表現。萬牲園既孕育于清末民初最后一代士大夫之手,也見證了屬于他們的時代的落幕,極為典型地體現了近代北京新舊交替、混雜、富有張力的面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