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子支付的規制結構配置研究
- 蘇盼
- 4077字
- 2025-03-28 19:46:34
三、結構及意義
本書討論的電子支付的內涵是單位、個人直接或授權他人通過電子終端發出支付指令,實現貨幣支付與資金轉移的行為;[57]外延是直接涉及支付服務接受者(消費者)的電子支付業務,包括商業銀行和非銀行支付機構提供的電子支付產品和服務,例如銀行卡、商業預付卡、網絡支付、信用支付等,不包括紙質支付,也不包括主要應用于商事交易的電子票據。消費者通常是指購買商品或服務用于個人或家庭消費而非經營或銷售的自然人,[58]電子支付中的消費者同時也是付款人、支付服務接受者。之所以將研究對象限于與消費者相關的電子支付業務,源于此體系下的規制邏輯較為統一,適宜作整體討論。[59]消費者權益保護這一規制目標具有基礎性,它幾乎貫穿于所有的電子支付規制中,因此宜將其作為統一的價值導向予以討論。當然,除了消費者權益保護,電子支付的規制目標還包括市場秩序維護和市場創新激勵等,本研究將根據不同類型電子支付所產生的核心問題討論規制目標的選擇,例如網絡支付帶來了結算、清算市場秩序問題,條碼支付的發展需要規制者回應如何鼓勵市場創新等。
后文的討論也將排除比特幣等虛擬貨幣。比特幣(bitcoin)是通過計算機開源算法產生的一套密碼編碼,可用來標識商品或服務價值,具有去中心化、存量有限、交易匿名等特征,也具有部分貨幣屬性,無須與真實貨幣進行兌換即可承擔支付功能,如被廣泛認可,非常類似于貨幣。[60]比特幣這類虛擬貨幣不同于通常的電子支付工具。歐盟將比特幣與電子貨幣進行區別規制,[61]美國部分州對虛擬貨幣發行機構開展了有別于貨幣服務商的專門牌照監管,[62]我國監管機構亦明確認定比特幣只是一種特定的虛擬商品,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貨幣,也不是普遍受認可的支付工具。[63]虛擬貨幣問題具有特殊性,更適宜專門分析,因此本書將其與區塊鏈支付等排除出目前的電子支付討論范疇。
本研究關注的核心議題是,對于不同類型的電子支付交易產生的風險,法律如何規制。[64]技術發展以及交易結構優化推動了支付變革,現代支付以電子賬戶為核心,延展了支付在傳統上的債務清償功能,使得支付賬戶應用也具有了交易擔保、融資信貸、投資理財等功能。然而從理論上看,支付工具創新的內在動力始終在于克服交易在時間上的不一致、空間上的隔離以及交易信息的有限性。為了從本質上把握支付技術創新帶來的潛在風險,需要對電子支付進行分類討論,鎖定不同類型業務的規制重點,從而實現鼓勵創新與防范風險的協調發展。
本書主張以消費者權益保護為核心,兼顧其他規制目標,優化電子支付規制結構配置。主要的研究問題是:(1)電子支付業務及其創新帶來了何種風險?(2)不同類型電子支付業務的規制目標和規制重點應當如何確立?(3)如何從整體上優化電子支付規制結構以便實現效率與安全的平衡?
不同的支付交易結構、業務模式反映不同的法律關系,引發不同的風險,司法實踐中的糾紛爭議焦點也存在區別,因此法律規制重點有所差異?;诖诉壿嫞凑崭犊钊送瓿韶泿艃r值轉移的時間與其獲得產品或服務對價的時間存在的偏離,可將電子支付分為預付(貨幣價值在獲得產品或服務之前支付)、即付(實時支付)與延付(延遲支付)三種類型。在每一種類型之下,將選擇具有代表性的支付工具和服務進行詳細分析,關注該類支付業務的法律屬性、交易風險、規制措施等,針對行政監管與司法裁判反映的核心問題,分析既有的規制措施是否足以應對新的變革,并討論應然層面的規制結構配置。本書的整體研究以消費者權益保護為核心價值導向,兼顧市場秩序維護、市場創新激勵等目標,期冀建立妥適的電子支付規制框架。
第一章解釋電子支付規制結構配置的理論基礎。規制理論提供了行政監管和司法治理這兩項備選的規制路徑。由于行政監管與司法治理各具優勢與不足,需要根據電子支付法律關系梳理潛在的風險,再確立規制目標及規制重點,匹配合適的規制路徑。規制路徑選擇理論沿革呈現從行政監管與司法治理相互替代到合作規制的過程,它區別于規制源起理論與公私法接軌理論,具有獨特的意義。基于規制路徑選擇理論提供的分析框架,本書探索在不同的電子支付類型之下優化規制結構配置,分析如何設置規制目標、選擇何種規制路徑、何時建立合作規制,以期獲得良好的社會治理效果。電子支付類型化分析的主要依據是支付時間,即貨幣價值轉移與付款人獲得基礎法律關系中標的物之間的時間偏差。在不同類型電子支付業務中,支付服務提供者與支付服務接受者之間成立不同的法律關系,也承受不同的風險,因此宜根據業務類型配置規制結構。
第二章分析預付類電子支付業務的法律規制。預付類支付業務的特點是消費者“先付款,后消費”,即消費者作為電子支付服務接受者將貨幣資金事先交付給經營者或電子支付服務提供者,再在日后用于所購商品或服務的支付。由于消費者已經預先付款,在此之后他們能否獲得產品或服務或者資金返還,存在不確定性。也正鑒于預付類業務中的經營者或支付服務機構可以事先取得資金,實踐中發展出多樣化的預付工具,典型代表包括預付費用憑證、預付賬戶網絡支付和預付押金模式創新?;陬A付類支付業務的交易結構安排,消費者天然地處于信息劣勢地位,承受著較大的資金風險,因此行政監管與司法裁判應建立合作規制,側重于保障消費者資金安全及其他權益。對于此類業務下不同模式發展所產生的特殊問題,例如網絡支付結算和清算秩序問題以及預付押金的獨特問題,需要專門討論。預付類支付業務的規制在所有電子支付業務規制中占據重中之重的地位,因此相關的討論最為豐富。
第三章分析即付類電子支付業務的法律規制。在即時支付交易中,消費者在獲得商品或服務的同時進行支付,可以實現“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支付服務提供者無須提供墊付或信貸服務,各方信息較為對稱。電子支付服務者提供的支付的功能在于幫助作為付款人的消費者當即清償債務。典型即付業務類型是商業銀行借記卡的發行與受理以及非銀行支付機構的條碼支付。由于在即付業務中,消費者委托電子支付服務提供者按照其支付指令付款,使得消費者可以即時了結債務,因此其不易因支付服務提供者或經營者自身信用問題產生資金損失。但是,消費者可能因為技術風險遭受銀行卡或支付賬戶盜用損失,這也是即付類業務的規制重點。另外,對于技術創新帶來的其他市場秩序問題,也需要規制回應。
第四章分析延付類電子支付業務的法律規制。延遲支付類交易的特點是消費者在獲得商品或服務對價之后再付款,屬于“先消費,后付款”,支付具有了融資信貸功能,因此延付交易也是信用交易。與預付類業務相反,消費者作為付款人在延付交易中處于信息優勢地位,已在付款前獲得了商品或服務,而經營者或支付服務提供者并不知曉消費者是否有能力在后續清償。因此,延付類交易的法律規制重點不是控制消費者資金損失風險,反而是消費者信用風險;同時,鑒于消費者與經營者或支付服務提供者的不對等地位,還需注重保障消費者的其他權益,規范高利貸、濫用信息、非法催收賬款等不法行為。延付交易的典型業務是商業銀行信用卡和非銀行機構提供的消費信用產品和服務。
最后結論部分將總結全文,并按照電子支付業務類型配置規制結構,為規制者提供一個整體性的實踐操作框架,指出不同支付類型交易結構帶來的主要風險,確立相應的核心規制目標,選擇恰當的規制路徑,并匹配規制措施,以期改善電子支付碎片化規制形態,促進有效治理的達成。
電子支付的創新與變革雖然可能帶來法律關系的改變,但整體上應采取“功能規制為主、主體規制為輔”的策略,類型化區分支付業務之后,對同類業務進行同類規制,特殊問題進行特殊規制,明確電子支付服務提供者與相關主體的責任和邊界,優化規制結構配置。具體而言,本書的核心觀點是:鑒于電子支付涵蓋業務龐雜,規制者面臨持續的支付創新變革挑戰,為克服目前電子支付規制的弊端,應厘清規制邏輯——按照支付業務法律關系及其風險進行規制,特別關注風險外溢性的支付活動;明確核心目標——力求達到鼓勵創新與維護安全的平衡;樹立價值導向——以消費者權益保障為重點,同時兼顧市場秩序的維護;配置規制路徑——協調行政監管與司法治理。此項研究并非建議設計專門的電子支付法,因為單獨立法存在時間、程序等諸多限制,相比于單獨立法,更重要的是從理論上澄清電子支付分類規制的必要性,并針對各類支付業務的核心問題,解讀和檢視既有規制策略,調和行政監管與司法治理的抵牾,包容未來的支付創新,解決因無法及時應對技術革新所帶來的規制滯后問題,最終在促進市場發展和保障支付安全之間尋求平衡。
在理論層面,本書將對規制理論在我國法律語境下的具體化適用展開分析,將特別關注獨特性問題的處理。對于規制路徑,一般認為行政監管主要在事前確立規制標準,并通過命令—控制手段進行行政執法而實施管制,而司法裁判主要是通過法院的事后法律責任分配對風險行為予以定價,從而產生威懾和激勵。[65]然而,此項研究認為規制理論將討論前提設定為監管與司法分屬于事前、事后治理,存在視角局限性。在我國,司法治理路徑不僅體現為個案裁判,還包括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通過發布司法解釋、司法文件等方式建立統一的裁判規范。司法機關的此類規則治理也可能體現為事前的規制,只是司法機關不具有行政機關的命令—控制手段,因此需要對規制理論的應用作出符合我國國情需要的分析。
本書其他的貢獻在于:一方面,相比于已有研究,本書提出面對日新月異的電子支付變革,應跳出概念化研究而在類型化分析基礎上優化規制結構配置,按照支付在交易時間、信息完備性上的差異,對不同形態的交易安排進行系統分析,從而推進電子支付研究譜系的完善;另一方面,本書以消費者權益保護作為統一的價值導向,并根據具體支付類型確立規制重點,將非銀行支付與銀行支付均納入研究范圍,拓展了討論視角,有利于推進具體制度的縱深研究。此外,期冀本書能夠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針對目前我國電子支付碎片化規制現狀,本研究將評析法律制度利弊及專項整治效果,為監管機構優化支付創新規制提供改進思路,并針對不同支付交易糾紛案件進行實證研究,為司法機關裁判說理提供分析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