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結婚應當具備的資格與條件
譯者簡述:第一章的標題原文為“qualités et conditions requises pour pouvoir contracter le mariage”,直譯為“為了能夠締結婚姻而要求具備的資格和條件”。法國《民法典》的許多條文,如第144條、第146-1條、第147條、第148條、第156條、第158條、第159條等,有關結婚的表述都使用了“contracter le mariage”或者“le mariage à contracter”,直譯均為“締結婚姻”,其中第146條明確規定“沒有合意,不成婚姻”。這些表述意味著法國民法學說對于民事婚姻通常主張契約說。締結婚姻以雙方合意為必要。針對婚姻契約說,有學者提出批評意見,例如,勒費布爾(Lefevbre)就質疑“婚姻是一種契約嗎?”(le mariage n'est-il qu'un contrat?),他們認為婚姻并非契約,本質上是一種制度(institution);自然人的身份關系不可能完全適用有關契約的規則。法國1791年革命憲法所謂婚姻為民事契約,僅僅是指其屬于世俗行為?;橐鲎杂墒鞘軕椃ūWo的權利。尊重婚姻自由,在憲法上受到保護,是1789年《人權宣言》保護的個人自由的組成部分;同樣,人們有不結婚的權利。
行使結婚的權利不取決于當事人本身是否處在自由狀態,因此,不得阻撓在押人員行使結婚的權利,但出于安全原因除外。結婚的權利、選擇對象、決定婚嫁,嚴格屬于私人及個人性質,不能由主管當局強制規定,也不能由當局來評價和判斷。
(在法國)婚約是指雙方對婚姻的相互許諾,這種許諾并不構成具有民事強制效力的契約義務,雖然在法律上對作出許諾的人沒有約束力,但是,在濫行中斷婚約的情況下,許諾人可能要負損害賠償責任。此外,締結婚姻(contracter le mariage)也不能與“夫妻財產契約”或“婚姻財產契約”(contrat de mariage)相混淆,后者不能簡單譯為“婚姻契約”。
第143條
(2013年5月17日第2013-404號法律第1條)婚姻由不同性別或者相同性別的兩個人締結。
譯者簡述:2013年5月17日第2013-404號法律正式承認“同性婚姻”,該法律的原文名稱為“Loi N° 2013-404 du 17 mai 2013 ouvrant le mariage aux couples de personnes de même sexe”,直接翻譯是“為相同性別的人結合成配偶開放婚姻的第2013-404號法律”。在此之前,1999年11月15日第99-944號法律已經承認兩個同性或異性之間為了安排共同生活訂立“緊密關系民事協議”(參見第515-1條至第515-7-1條)。兩個相同性別的人依據此種協議在一起共同生活,雖然也屬于得到民法承認的同性伴侶關系,但它還不是法律意義上的同性婚姻關系。在正式承認同性婚姻的法律出臺之后,法國社會生活中存在幾種不同的婚姻形態:傳統的(一夫一妻)婚姻關系、同性婚姻關系、由緊密關系民事協議調整的(男女之間或同性之間的)關系、(一般的)姘居關系以及由于移民或其他原因存在的一夫多妻的事實狀況。雖然如此,但法國《民法典》第147條規定“前婚尚未解除的,不得再婚”,表明法國仍然不承認一夫多妻制,僅承認因具體的社會原因而存在的此種事實:如果配偶每一方所屬國家的法律都準許實行一夫多妻制,由夫妻一方或者雙方在國外按照一夫多妻制締結的婚姻,在法國并不無效,但是,只要妻子是法國人,應當受第147條規定的約束,那么,一夫多妻婚姻在法國就沒有效力。法律對一般的同居關系或姘居關系僅作了簡單規定?;诂F行法律,法典中有關婚姻家庭和收養方面的規定往往都包含異性婚姻和同性婚姻兩種情況。
第144條
(2013年5月17日第2013-404號法律第1條)未滿18周歲的人[29],不得結婚。
第145條
(1970年12月23日第70-1266號法律)但是,結婚舉行地的共和國檢察官得基于重大理由(motifs graves)同意免除結婚年齡的限制。
第146條
沒有合意[30],不成婚姻。
第146-1條
(1993年8月24日第93-1027號法律)法國人結婚,要求本人到場,即使是在外國結婚,亦同。
第147條
前婚尚未解除的,不得再婚。[31]
第148條
(1927年7月7日法律)未成年人非經父與母同意[32]不得結婚(contracter le mariage,不得締結婚姻);父母之間意見不一致時,此種意見不一致情形仍可產生同意之效力。
(第2款與第3款由1933年2月2日法律廢止)
第149條
(1924年2月7日法律)如果父母中一方已經去世或者不能表達意思,有另一方表示同意即可。[33]
如果擬婚夫婦中有一方的父或母已去世,在死者的配偶或死者的父母采用宣誓的形式證明該人已經去世時,無須提交該人的死亡證書。
如果父或母現在的居所不明且有1年無音信,子女本人及其父與母中一人表示同意婚姻并以宣誓作出聲明時,可以舉行結婚儀式。
所有事項,均應在結婚證書上作出記載。
在本條和本章以下條款所指情況下進行假宣誓的,處《刑法典》第434-13條規定的刑罰。
第150條
(1927年7月17日法律)如果父母雙亡或者均處于不能表達意思的狀態,由祖父母[34]替代之。如果同系祖父母之間或者兩系祖父母之間意見不一致,此種不一致情形仍可產生同意之效力。
(1924年2月7日法律)如果父母現在的居所不明且有1年無音信,祖父母以及子女本人以宣誓作出聲明時,可以舉行結婚儀式;如果兩系祖父、母中一人或數人已經對婚姻表示同意,而其中另一些人的居所不明且已有1年無音信時,同樣可舉行結婚儀式。
第151條
如果已經作出宣告失蹤的判決,或者已作出宣告對失蹤進行調查的判決,僅需提出這項判決的經認證與原本相符的主文的副本,即相當于在本法典第149條、第150條、第158條與第159條所指場合提出的死亡證書的效力。
第152條
(1927年7月17日法律廢止)
第153條
(2011年5月17日第2011-525號法律廢止)
第153條原條文:依照1854年5月30日關于執行苦役(travaux forcés)刑罰的法律第6條的規定被判處流放刑或者留在殖民地不準歸國之刑罰的直系尊血親,視為不能表達意思;但是,擬婚夫婦始終有權向身份官員提出請求,讓該直系尊血親表示同意意思,以及有權向身份官員提出該直系尊血親已經表示的同意意思。
第154條
(1933年2月2日法律)父與母之間,同系祖父與祖母之間或者兩系祖父母之間意見不一致時,由擬婚夫婦中一方提出要求,并且無須有第二公證人和證人在場,經公證人見證、作成公證書;公證人向(擬婚夫婦的)父母或祖父母中沒有表示同意意見的人通知擬定中的婚姻。
通知文書應當寫明擬婚夫婦以及他們的父、母的姓名、職業、住所與居所,或者相應情況下,寫明他們的祖父與祖母的姓名、職業、住所和居所,并且寫明將要舉行結婚儀式的地點。
通知書還聲明其目的是取得尚未表示同意的人的同意,并且聲明如果其不同意,仍可舉行結婚儀式。
第155條
(1934年2月4日法律)直系尊血親之間意見不一致時,也可以通過向應當主持結婚儀式的身份官員寄送信件,以茲確認;信件上的簽字應當經法定形式認證,或者通過按第73條第2款所指形式制作的證書(1934年2月4日法律廢止“或以舉行結婚儀式的事實”)予以確認。
本條及前一條列舉的各項證書均應當進行備案,繳納印花稅與登記稅。
第156條
(1907年6月21日法律)身份官員為不滿18周歲的青年男女舉行結婚儀式,而婚姻證書上沒有寫明該婚姻已經得到父母或者祖父或祖母以及親屬會議的同意,在有此項要求的情況下,有利益關系的當事人提出請求,或者由在其轄區內舉行結婚儀式的駐司法法院共和國檢察官提出要求的,對主持結婚儀式的身份官員科處《民法典》第192條規定的罰款。
第157條
(1934年2月4日法律)身份官員不要求證明已經進行了第154條規定的通知的,亦科處前條所指之罰款。
第158條
(2005年7月4日第2005-759號授權法令廢止)
第158條原條文:依法認領的非婚生子女,未滿18周歲的,非經認領其為子女的父或母一方的同意,或者如果其得到父母雙方認領,非經父母雙方同意,不得結婚。
在父與母意見不一致的情況下,此種不一致情形仍可產生表示同意之效力。
(1924年2月7日法律)如果父母中一方已經去世或者處于不能表達自己意思的狀態,有另一方表示同意即可。非婚生的未成年子女,亦適用第149條第3款、第4款、第5款的規定。
第159條
(1913年3月10日法律)年齡未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既無父母又無祖父母,或者在他們均處于不能表達意思的狀態時,非經親屬會議同意,不得結婚。
(第2款由2005年7月4日第2005-759號授權法令廢止:“未經任何人認領的非婚生子女,以及雖得到生父生母認領,但他們均已去世或者不能表達意思的非婚生子女,年齡未滿18周歲的,非經親屬會議同意,不得結婚?!保?
第160條
(1924年2月7日法律)如果不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的直系尊血親的居所不明且有1年沒有音信但并未證實已經死亡的,該未成年人應當在其居所地的監護法官面前,(1964年12月14日第64-1230號法律)由法院書記官協助,在法官的辦公處經宣誓作出聲明,并且(1964年12月14日第64-1230號法律)由監護法官對此作出確認。
(1964年12月14日第64-1230號法律)監護法官將此項宣誓通知親屬會議,親屬會議就請求允許結婚事由作出審議決定。但是,未成年人可以在親屬會議成員在場時直接進行宣誓。
第161條
在直系親屬中,所有的尊血親與卑血親之間,(2005年7月4日第2005-759號授權法令刪除“不論婚生還是非婚生關系”)以及同系的姻親之間禁止結婚。
第162條
(2005年7月4日第2005-759號授權法令)在旁系親屬中,(2005年7月4日第2005-759號授權法令廢止“婚生或非婚生關系的”)兄弟與姐妹之間、(2013年5月17日第2013-404號法律)兄弟之間以及姐妹之間[35],禁止結婚。
(第2款由1975年7月11日第75-617號法律廢止:“即使在產生姻親關系的婚姻因離婚而解除的同親等的姻親之間,亦禁止結婚?!保?
第163條
(2013年5月17日第2013-404號法律)禁止叔、伯與侄女或侄子,舅父與外甥女或外甥,姑母與內侄或內侄女,叔伯母與侄子或侄女,姨母與外甥或外甥女,舅母與外甥或外甥女之間結婚。[36]
第163條原條文:(1972年1月3日第72-3號法律)叔伯與侄女、舅父與外甥女、姑母與內侄、叔伯母與侄、姨母與外甥、舅母與外甥之間,禁止結婚(2005年7月4日第2005-759號授權法令廢止“不論親屬關系是否由婚姻或非婚姻產生”)。
第164條
(1938年3月10日法律)但是,共和國總統得基于特別重大理由,取消以下條款規定的限制。
1.在原先建立姻親關系的人已經死亡的情況下,第161條對直系姻親之間禁止結婚的規定[37];
2.(1975年7月11日第75-617號法律廢止“由第162條規定禁止的內兄弟、姐夫、妹夫與嫂子、弟媳、姑、姨之間的婚姻”);
3.由(2013年5月17日第2013-404號法律)第163條禁止的規定。
第二節 有關舉行結婚儀式的手續
第165條
(1907年6月21日法律)結婚,在配偶一方(2013年5月17日第2013-404號法律第5條)或者配偶的雙親之一于第63條規定的公告之日有住所或居所,或者在免于公告的情況下,在第169條所指的免于公告之日有住所或居所的市鎮行政區內,由身份官員(2013年5月17日第2013-404號法律第5條)依共和制婚姻儀式(une cérémonie républicaine)[38]公開舉行。
第166條
(1958年8月23日第58-779號授權法令)應當在結婚地的市府以及在擬婚夫婦各自住所地的市府進行第63條規定的公示;在沒有住所地的情況下,應當在擬婚雙方各自居所地的市府進行此項公示。
第167條與第168條
(1958年8月23日第58-779號授權法令第8條廢止)
第169條
(1927年4月8日法律)共和國檢察官對在其管轄區內舉行的結婚儀式,得以重大理由免除進行任何公示和任何期限,或者僅免除張貼公告。
(2007年12月20日第2007-1787號法律廢止:“在特殊情況下,共和國檢察官也可以免除擬婚夫婦雙方或者僅其中一方提交所要求的醫療檢查證明。
“在本法典第75條所指的擬婚夫婦中有一方面臨死亡危險的情況下,對夫婦雙方均可不要求提交醫療證明?!保?
第170條
(2006年11月14日第2006-1376號法律廢止)
第170條原條文:法國人與法國人、法國人與外國人在國外結婚,如果系按照所在國習慣上的形式舉行儀式,只要進行了“身份證書”編第63條規定的公告,并且法國人并未違反前一章的各項規定,婚姻有效。
(1901年11月29日法律)法國人與(2003年11月26日第2003-1119號法律)外國人(原規定為“外國女子”)在外國結婚,如果經法國外交人員或領事人員按照法國法律舉行結婚儀式,同樣有效。
但是,法國的外交人員或領事人員僅在共和國總統法令指名的國家內,始可主持法國人與(2003年11月26日第2003-1119號法律)外國人(原規定為“外國女子”)的結婚儀式。
(2003年11月26日第2003-1119號法律)除不可能這樣做的情形或者從案卷的各項材料來看,無論是依照第146條還是第180條的規定,均無(2006年4月4日第2006-399號法律第3條)必要聽取說明之外,外交人員與領事人員應當依照本條第1款與第2款的規定,視具體情況,在請求進行第63條規定的公告時,或者在簽發婚姻證書時,或者在法國僑民提出婚姻登記時,對擬婚夫妻或者夫妻進行共同聽證。如果有必要,外交人員與領事人員可以要求與夫妻或者擬婚夫妻一方或另一方談話;(2006年4月4日第2006-399號法律)外交人員與領事人員可以授權一名或數名負責戶籍身份的正式公務員進行上述共同聽取意見或者分別談話。如果夫妻或者擬婚夫妻之一方居住在舉行結婚儀式地以外的國家,外交人員與領事人員可以要求有地域管轄權的身份官員聽取意見,也可以要求夫妻雙方或者擬婚夫妻雙方在辦理上述每一項手續時均到場。
第170-1條
(2006年11月14日第2006-1376號法律第6條廢止。參見現第171-4條)
第170-1條原條文:(1993年8月24日第93-1027號法律)有可靠線索能夠推定在外國舉行的結婚具有(2006年4月4日第2006-399號法律第3條)第180條、第184條(2003年11月26日第2003-1119號法律廢止“第190-1條”)或第191條意義上的無效事由時,負責證書登記事務的法國外交人員或領事人員應立即通知檢察院,并暫緩證書登記。
共和國檢察官就證書登記事由作出宣告。如果共和國檢察官提出婚姻無效,得命令僅為法院受理案件之目的進行證書登記;直至法院作出判決之日,已登記的證書的副本僅能提交司法機關,或者只有經共和國檢察官批準,始能提交該副本。
如果共和國檢察官在受理案件后6個月期限內未作出宣告,法國外交人員或領事人員得進行證書登錄。
第171條
(2011年5月17日第2011-525號法律)在擬婚夫婦一方去世的情況下,只要綜合充分的事實毫無歧義地確定他們的同意意思(廢除1959年12月31日第59-1583號法律的原規定“如果擬婚夫婦一方在完成明確表示同意結婚的正式手續之后去世”),共和國總統得以重大理由批準舉行結婚。
在此情況下,結婚的效力追溯至配偶一方死亡的前一日。
但是,該婚姻并不引起任何利于生存配偶的無遺囑繼承權,并且視夫妻之間不存在任何夫妻財產制。
第二節 (二)法國人在外國結婚
(2006年11月14日第2006-1376號法律第3條)
第一小節 一般規定
第171-1條
法國人與法國人或者法國人與外國人在國外結婚,如果是按照結婚舉行地所在國家習慣上的形式舉行,以及法國人并未違反本編第一章的各項規定,婚姻有效。
經法國外交機關或領事機關按照法國法律主持的結婚,婚姻有效。
但是,只有在法令指明的國家內,法國的外交機關或領事機關才能主持法國人與外國人結婚。
第二小節 法國人在國外由外國機關主持結婚之前應當履行的手續
第171-2條
法國人結婚,在外國機關舉行儀式時,事先應當提交一份有結婚能力的證明書,此項證明書應當在對結婚儀式舉行地有管轄權的外交機關或領事機關完成第63條的各規定事項之后制作。
除第169條規定之保留外,還應當在擬婚的法國籍配偶的住所地或居所地的身份官員前或者外交機關或領事機關進行第63條所指的公示。
第171-3條
從結婚儀式舉行地來看有管轄權的外交機關或領事機關提出要求,由擬婚配偶一方或雙方在法國的住所地或居所地的身份官員依據第63條的規定,(2021年8月24日第2021-1109號法律)分別與擬婚配偶單獨談話并聽取情況說明,或者如果擬婚配偶的住所或居所在國外,由有地域管轄權的外交機關或領事機關聽取他們的情況說明。
第171-4條
(2019年9月18日第2019-964號授權法令第35條)有可靠線索推定擬在外國舉行的結婚具有第144條、第146條、第146-1條、第147條、第161條、第162條、第180條或第191條所指的無效事由時,法國外交機關或領事機關應立即通知有管轄權的共和國檢察官,并通知有利益關系的人。
共和國檢察官自受理案件起2個月期限內,以說明理由的決定向擬定的結婚儀式舉行地的外交機關和領事機關通知其反對當事人舉行結婚,并且通知有利益關系的人。
擬婚夫婦,即使尚未成年,亦可隨時按照第177條與第178條的規定向司法法院申請撤銷前款所指的反對意見。
第三小節 在國外由外國機關主持的結婚的登記
第171-5條
法國人在國外由外國機關主持結婚的證書,應當在法國戶籍登記簿上進行登錄,才能在法國產生對抗第三人之效力;由外國機關有效主持儀式的法國人的婚姻沒有進行此項登錄的,在法國對夫妻雙方及子女仍產生民事效力。
在向擬婚配偶出具第171-2條所指的結婚能力證明書時應向他們告知第1款所指規則。
登錄申請向從結婚儀式舉行地來看有管轄權的領事機關或者外交機關提出。
第171-6條
在不顧共和國檢察官提出的反對結婚的異議仍然舉行結婚儀式的情況下,只有在夫妻雙方提交了法院作出的撤銷異議的判決之后,領事機關的身份官員才能在法國戶籍登記簿上登錄外國結婚證書。
第171-7條
(2021年8月24日第2021-1109號法律)舉行結婚儀式違反第171-2條規定的情況下,外交機關或領事機關,只有在同時或者分別聽取配偶雙方共同或單獨作出的解釋說明之后,才能進行證書登記。但是,如果外交機關或領事機關從掌握的情況可以確認依照第146條與第180條的規定婚姻的有效性沒有疑問,可以作出說明理由的決定,不必事先聽取配偶的解釋說明,即進行證書登記。
從結婚儀式舉行地來看有管轄權的外交機關或領事機關提出要求,由配偶雙方在法國的住所地或居所地的身份官員,或者如果配偶雙方的住所或居所在國外,由有地域管轄權的外交機關或領事機關聽取配偶雙方共同作出的解釋說明以及分別與他們單獨談話??梢允跈嘁幻驍得撠煈艏矸莸恼焦珓諉T,相應情況下,授權領導使館分設的辦公室的公務官員或有管轄權的法國籍名譽領事,聽取配偶雙方共同作出的解釋說明以及分別與他們單獨談話。
有可靠的線索推定在外國舉行的結婚具有第144條、第146條、第146-1條、第147條、第161條、第162條、第163條、第180條或者第191條意義上的無效事由時,負責證書登記的外交機關或領事機關應立即通知有管轄權的共和國檢察官,并暫緩證書登記。
共和國檢察官自受理案件起6個月期限內就登記事由作出宣告。
如果共和國檢察官在該期限屆滿時仍然沒有作出宣告,或者反對證書的登記,配偶雙方可以向司法法院提出申請,請求對婚姻登記事由作出裁判。司法法院在當月內作出審理裁判。在向上訴法院提起上訴的情況下,上訴法院亦應在相同期限內作出裁判。
在6個月期限內共和國檢察官要求宣告婚姻無效的情況下,命令僅限于提請法官受理案件之目的進行婚姻證書的登記。在法官作出裁判之前,已經進行登記的證書的副本只能提交司法機關,或者只能經共和國檢察官批準才能提交。
第171-8條
(2021年8月24日第2021-1109號法律)如果第171-2條所指的各項手續均得到遵守,并且是按照結婚儀式舉行地的國家習慣上的形式舉行結婚儀式,可以在(法國)戶籍登記簿上進行證書登記,但是,如果根據可靠的線索發現的新情況,可以推定在國外舉行的結婚存在第144條、第146條、第146-1條、第147條、第161條、第162條、第163條、第180條或者第191條意義上的無效事由,不在此限。
后一種情形,外交機關或者領事機關在聽取配偶雙方共同作出的解釋說明,以及相應情況下,分別與他們單獨談話之后,立即通知有管轄權的共和國檢察官,并暫緩證書登記。
從結婚儀式舉行地來看有管轄權的外交機關或領事機關提出要求,由配偶雙方在法國的住所地或居所地的身份官員,或者如果配偶雙方的住所或居所在國外,由有地域管轄權的外交機關或領事機關,聽取配偶雙方共同作出的解釋說明以及分別與他們單獨談話。可以授權一名或數名負責戶籍身份的正式公務員,相應情況下,授權領導使館分設的辦公室的公務官員或有管轄權的法國籍名譽領事,聽取配偶雙方共同作出的解釋說明以及分別與他們單獨談話。
共和國檢察官可以在受理案件起6個月期限內提出宣告婚姻無效的要求,在此情況下,適用第171-7條最后一款的規定。
如果共和國檢察官在6個月期限內沒有作出決定,外交機關或者領事機關可以進行證書的登記,但進行證書登記并不妨礙此后按照第180條與第184條的規定訴請撤銷婚姻的可能性。
第四小節 在國外定居的法國人不能在外國舉行結婚的情形
第171-9條
(2021年8月24日第2021-1109號法律)盡管有第74條和第165條的規定,如果相同性別的未來配偶中至少一方有法國國籍,雙方在一個不準許同性婚姻的國家有住所或居所,并且法國外交機關和領事機關不能在該國為他們舉行婚姻儀式時,由配偶一方的出生地或最后居所地所在的市鎮的身份官員,或者由他們的雙親之一有住所或根據第74條規定的條件確定的居所地的市鎮的身份官員為他們公開舉行婚姻儀式,否則,由他們選擇的市鎮的身份官員舉行婚姻儀式。
未來配偶所選擇的市鎮的身份官員的地域管轄權,依照他們至少在第63條規定的公示之前1個月提交的案卷材料確定。身份官員可要求有地域管轄權的外交機關或者領事機關依照第63條的規定聽取配偶雙方共同作出的解釋說明以及分別與他們單獨談話。
第三節 婚姻異議
譯者簡述:基于婚姻自由原則,他人無權干涉擬婚當事人的婚姻,但是,法律也規定了阻止結婚的“法定障礙”(empêchements légaux):有這些“障礙”情形的人,要么受禁止與其他任何人結婚(例如,已有的婚姻關系尚未解除),要么受禁止與特定的人結婚(例如,相應親等之內的血親或者姻親之間)。
“婚姻異議”,原文為“opposition au mariage”,依照第172條的規定,具體指“對舉行結婚提出異議”,實際上指第三人反對當事人結婚。準許法律確定的人主張存在“阻止當事人結婚的法定障礙”,由其提出申請,經司法執達員向擬婚夫婦雙方以及身份官員送達文書,反對并禁止擬結婚的人舉行結婚。第173條至第175-1條具體規定了哪些確定的人在相應情況下可以反對他人結婚。依照第172條的一般規定,只要婚姻關系尚存,即準許配偶一方對另一方與他人結婚提出異議,但是,已經離婚的(原)配偶沒有資格對前配偶與另一人結婚提出異議。
第172條
對舉行結婚提出異議的權利,屬于與締結婚姻的雙方當事人中一方因此婚姻而受義務約束的人。
第173條
(1919年8月9日法律)父母,以及無父無母時,祖父母,可以對他們的子女和直系卑血親的婚姻提出異議,即使子女和直系卑血親已經成年。
直系尊血親之一對婚姻提出的異議經法院裁判撤銷之后,另一直系尊血親再提出任何新的異議,不予受理,也不能推遲舉行結婚儀式。
第174條
在沒有直系尊血親的情況下,已經成年的兄弟或姐妹,叔伯、舅父或姑母、舅母、姨母及堂、表兄弟姐妹,僅得于下列兩種情形提出婚姻異議:
1.(1933年2月2日法律)依第159條的規定結婚應當經親屬會議同意而沒有取得同意的;
2.對結婚提出異議是基于擬婚配偶一方的(2019年3月23日第2019-222號法律修改)身體官能已經損壞(原規定為“處于精神錯亂狀態”)時。只有在提出異議的人主動提議負擔對該成年人實行法律保護措施的情況下,其提出的異議始予受理。法院可以宣告無條件撤銷提出的異議。
第175條
(2019年3月23日第2019-222號法律修改)在第173條所指的條件下,監護人或財產管理人可以對由其協助或代理的人結婚提出異議。
第175條原條文:在前條所指的兩種情況下,監護人或財產管理人在進行監護與管理財產期間,只有經親屬會議批準,才能對婚姻提出異議;監護人或財產管理人可以召集親屬會議。
第175-1條
(1933年8月24日第93-1027號法律)檢察院對于其可以提出婚姻無效的情況,可以提出婚姻異議。
第175-2條
(2003年11月26日第2003-1119號法律)在有可靠的線索,以及在相應情況下,按照第63條的規定聽取擬婚配偶雙方的解釋說明或者與他們單獨進行談話之后,可以推定依照本法典第146條(2006年4月4日第2006-399號法律第3條)或第180條的規定擬議中的婚姻可以被撤銷時,受理申請的身份官員(2006年11月14日第2006-1376號法律第4條)立即向共和國檢察官提出請求,并通知所有的利益關系人。
共和國檢察官有義務在受理請求后15日內:或者同意舉行結婚,或者對結婚提出異議,或者決定推遲舉行結婚,等待其派人進行的調查的結果。共和國檢察官向身份官員以及各有關當事人通知其作出的決定。這項決定應當說明理由。
共和國檢察官決定推遲舉行結婚的期限不得超過1個月,但是,經作出特別說明理由的決定,期限得延長一次。
在推遲結婚的期限經過之后,共和國檢察官以說明理由的決定告知身份官員其準許或反對舉行結婚。
擬婚夫婦一方或另一方,即使未成年,對推遲舉行結婚儀式或者延長推遲結婚的期限的決定,可以向(2019年9月18日第2019-964號授權法令)司法法院院長提出異議。司法法院院長在10日內作出審理裁判。對司法法院院長(原規定為“大審法院院長”)的裁判決定,可以向上訴法院提出上訴;上訴法院在相同期限內作出審理裁判。
第176條
(2006年11月14日第2006-1376號法律)對婚姻提出異議的任何異議書(acte d'opposition),應當寫明異議人是以何資格賦予其提出異議的權利。異議書還應當寫明提出異議的理由,抄錄據以提出異議的法律條文以及異議人在擬定的結婚儀式舉行地選定的住所;但是,依照第171-4條的規定提出異議時,檢察院選定的住所為法院所在地。
前款關于異議書的規定如果未得到遵守,以無效論處,并且禁止在包含婚姻異議的書狀上簽字的公務助理人員履行其職務。
(1933年3月15日法律)異議書提出之后經過1年,其效力停止。異議書可以再行提出,但第173條第2款所指情形除外。
但是,由檢察院提出異議時,只有根據法院的判決,異議書的效力才能停止。
第177條
(2019年9月18日第2019-964號授權法令)司法法院(原規定為“大審法院”)在10日內就擬婚配偶提出的撤銷婚姻異議的請求作出宣告,即使擬婚配偶尚未成年,亦同。
第178條
(1933年3月15日法律)如果當事人向上訴法院提出上訴,上訴法院在10日內作出裁判。如果受到上訴的原判決是撤銷提出的婚姻異議,上訴法院甚至應當依職權作出裁判。
第179條
如果婚姻異議被駁回,提出異議的人得被判處損害賠償,但由直系尊血親提出異議的情形除外。
(1896年6月20日法律)對駁回婚姻異議的缺席判決,不準提出缺席判決異議(opposition,取消缺席判決之異議)。
第四節 婚姻無效之訴
譯者簡述:婚姻無效與撤銷并無嚴格區分,但無效有絕對無效與相對無效之分。引起婚姻相對無效的原因是:脅迫、錯誤(不包括欺詐,參見第180條注釋),屬于婚姻合意瑕疵。
有學者認為,有必要對那些由于明顯缺乏某種根本性要件而不能產生效力的法律狀態與法律關系作出特別處理,對于這種不能發生任何效力的情形,沒有必要經法院判決作出認定。這就是法國法上的所謂“不存在”理論(la théorie de l'inexistence),它既適用于合同,稱為“合同不存在”,也適用于婚姻,稱為“婚姻不存在”。第146條表述“沒有合意,不成婚姻”,體現了“婚姻不存在”理論。
由此可以認為,在婚姻無效之外,法律還承認“婚姻不存在”,它包括婚姻違反公共利益的那些情形:同意之絕對欠缺、沒有在有權限的身份官員面前舉行儀式、主持結婚的官員無權限,均構成婚姻不存在(inexistance du mariage)。第184條提及違反第144條(結婚年齡)、第146條(非經合意)、第146-1條(本人未到場)、第147條(前婚尚未解除)、第161條(直系親屬結婚)、第162條(旁系親屬兄弟姐妹結婚)以及第163條(旁系親屬叔伯侄等結婚)的規定而締結的任何婚姻屬于絕對無效的婚姻。
婚姻不存在(mariage inexistant)與婚姻無效(le mariage nul)有所區分。
第180條
未得到配偶雙方或其中一方自由同意而締結的婚姻,只能由配偶雙方或者其中并未自由表示同意的一方提出無效之訴,(2006年4月4日第2006-399號法律第5條)或者由檢察院提出婚姻無效。對配偶雙方或者對其中一方實施的強制(contrainte)[39],其中包括出于對某個直系尊血親的敬畏,構成婚姻無效之情形。
(1975年7月11日第75-617號法律)如果對人或對人的根本資格發生錯誤[40],另一方可以提出婚姻無效之訴。
第181條
前條所指情況下,(2006年4月4日第2006-399號法律第6條)自結婚起(2008年6月17日第2008-561號法律廢止“或者自配偶一方獲得完全自由之日或者自其知道發生的錯誤之日”)已經過5年的[41],提出婚姻無效之訴不再受理。
第181條原條文:在前條所指情況下,只要自配偶一方獲得完全自由之日或者自其知道發生的錯誤之日已經與另一方連續同居達6個月,提出婚姻無效之訴不再受理。
第182條
在有必要經父、母、直系尊血親或者親屬會議同意才能結婚的情況下未經此同意而結婚,只能由應當得到其同意的人[42]或者夫妻二人中需要取得此種同意的一方提出婚姻無效之訴。
第183條
只要結婚需得到其同意的人已經明示或者默示贊同婚姻,或者自這些人知道結婚事由起已過(2006年4月4日第2006-399號法律第6條)5年而沒有提出請求,夫妻雙方或者原本要求其對婚姻表示同意的父母,均不得再主張婚姻無效。在本人達到可以自行表示同意結婚之意思的年齡后經過(2006年4月4日第2006-399號法律第6條)5年未提出請求的,亦不得再主張婚姻無效。
第184條
(1933年2月19日法律)違反第144條、第146條、(1993年8月24日第93-1027號法律)第146-1條、第147條、第161條、第162條與第163條的規定締結的任何婚姻,(2008年6月17日第2008-561號法律第7-2條)自舉行結婚儀式起計算30年期限內,得由配偶雙方本人或有利益關系的人或者檢察院提出無效訴訟。
第185條與第186條
(廢止)
第185條原條文:但是,夫妻雙方或者其中一方在沒有達到規定的年齡結婚,屬下列情形的,不得再對婚姻提起訴訟:
1.夫妻雙方或者一方達到規定的年齡之后經過6個月;
2.尚未達到規定年齡的妻子在結婚后6個月未滿即已懷孕。
第186條原條文:父母、直系尊血親以及親屬對前條所指情況下的結婚表示同意之后再提出婚姻無效之訴,不予受理。
第187條
在依照第184條的規定任何利益關系人均可提出婚姻無效之訴的所有情況下,旁系血親或者由另一婚姻所生的子女在夫妻雙方生前均不得提起該夫妻的婚姻無效之訴;而這些人僅在有已經發生的現時利益時,才可以提起訴訟。
第188條
損害配偶的利益而締結另一婚姻,受到損害的配偶,即使是在與其有婚姻義務約束的配偶生前[43],也可以提出再婚無效之訴。
第189條
如果是新結婚的配偶雙方提出前一婚姻無效之訴,法院首先應當對前一婚姻之有效或無效作出判決。
第190條
凡是適用第184條之規定的情況(廢止“并且依第185條所指限制”),國王檢察官(共和國檢察官)均可并且應當在夫妻雙方生前提出有關他們的婚姻無效之訴訟,以及要求判令夫妻分離。
第190-1條
(2003年11月26日第2003-1119號法律廢止)
第190-1條原條文:規避法律舉行的結婚,在結婚當年,應善意的配偶一方或者檢察院的請求,可予撤銷。
第191條
任何非公開締結的婚姻,以及不是在有管轄權的公務官員面前舉行的結婚,配偶雙方本人、其父母、直系尊血親以及具有已經發生的現時利益的任何人,或者檢察院,均可在(2008年6月17日第2008-561號法律第7-111條)結婚之后30年期限內提起訴訟。
第192條
(1907年6月21日法律)如果結婚之前沒有進行任何公示,或者沒有獲準法律允許的免予公示,或者沒有遵守公示與舉行結婚儀式兩者之間應當經過的期限,共和國檢察官得要求對公務官員科處不超過(2000年9月19日第2000-916號授權法令)4.5歐元的罰款,以及對締結婚姻的雙方當事人或者在其主導下締結此項婚姻的人,按照各自財產的比例科處罰款。
第193條
前條所指的人違反第165條所定規則的任何行為,即使不足以認定構成請求法院宣告婚姻無效的依據,亦得被科處前條所指的處罰。
第194條
任何人,如果不能提出在戶籍登記簿上登錄的舉行結婚的證書,均不得主張夫妻(配偶)的名義,也不得主張婚姻的民事效力,但“身份證書”編第46條所指情形除外。
第195條
自稱夫妻或配偶的人相互主張占有配偶身份的,仍然不能免除提出在身份官員面前舉行結婚儀式的證書。
第196條
在占有身份并且提出了在身份官員面前舉行結婚儀式的證書時,夫妻或配偶雙方各自主張該證書無效的訴訟請求均不予受理。[44]
第197條
但是,如果在第194條與第195條所指情況下公開以丈夫和妻子的身份在一起生活的兩人有子女,在兩人死亡之后,只要這些子女的婚生資格依占有身份而得到證明,并且他們的出生證書上對占有身份沒有異議的,不得以他們不能提出父母舉行結婚儀式的證書為理由對他們的婚生子女資格提出異議。
第198條
在經過刑事訴訟的結果取得合法舉行結婚的證據時,法院判決一經在身份登記簿上登錄,既對夫妻雙方,也對該婚姻所生的子女,確保該婚姻自其舉行之日起具有全部民事效力。
第199條
如果并未發現欺詐行為,夫妻雙方或者一方已死亡,有利益請求宣告該夫婦的婚姻有效的任何人,以及國王檢察官(共和國檢察官),均得提起刑事訴訟。
第200條
如果在發現欺詐行為時有關的公務人員已經死亡,國王檢察官(共和國檢察官)得于各方當事人在場時并依據他們的告發,對該公務人員的繼承人提起民事訴訟。
第201條
(1972年1月3日第72-3號法律)被宣告無效的婚姻,如其是善意締結,對夫妻雙方仍然產生效力。
如果僅有夫妻一方為善意,該婚姻僅產生有利于該方的效力。
第202條
(1972年1月3日第72-3號法律)即使締結婚姻的每一方均不為善意,他們之間的婚姻對子女仍然產生效力。
(1993年1月8日第93-22號法律)法官按照離婚案件就行使親權的方式作出審理裁判。
譯者簡述:第201條與第202條主要涉及所謂“誤想婚”,是對這種制度的專門規定。誤想婚(mariage putatif,也譯為臆想婚)是指,當事人臆斷或誤認為合法的婚姻:夫妻雙方確實舉行了結婚儀式,至少其中一方為善意(誤想婚的成立以此兩項為要件),臆斷其婚姻為有效婚姻,但由于發生事實上或法律上的誤解或錯誤,該婚姻實際上無效。成立“誤想婚”,要求(雙方當事人)舉行了結婚儀式,盡管舉行結婚的儀式不符合規定或者無效,例如,在外國駐法國的領事館舉行結婚儀式但沒有法國身份官員在場。第201條所指的善意為推定的善意,是立法者對承認誤想婚規定的條件,即使當事人發生法律上的誤解或者搞錯了事實,不論這種誤解是涉及行為的形式還是涉及締結婚姻的當事人的能力,仍然可以存在善意,錯誤(或誤解)的性質或者其嚴重程度,僅僅屬于單純的事實因素,因此不產生影響。
誤想婚雖然是一種無效婚姻,但如果經認定舉行結婚時雙方或者至少一方為善意,那么,法律仍然賦予其有利于善意一方的某種效力,視該婚姻在已經過去的時間里對善意的一方為有效婚姻,例如,已經給付的扶養費仍然為受領方取得,給付方沒有理由請求法院宣告“追溯取消已給付的扶養費”;善意締結婚姻的妻子,因可歸咎于丈夫的過錯導致婚姻被撤銷而受到損失時,可以以賠償損失的名義請求給付扶養費;善意締結婚姻的配偶一方在婚姻被撤銷之前死亡,其遺產轉移給享有權利的所有繼承人,繼承人的權利自該人死亡之日開始,而婚姻之無效,不能消滅此前已經取得的繼承權益;誤想婚的配偶一方因(他人實施的)非故意殺人行為受到傷害,在提起追訴的訴訟中,受害人的臆想合法的妻子,可以作為民事當事人提起民事訴訟;等等。即使結婚雙方均為惡意,對子女也不產生影響,對于子女而言,(父母)無效的婚姻始終屬于“自認為的合法婚姻”?;橐鰺o效對將來發生效果,誤想婚經離婚程序解除時,產生與此相同的效力。此種情形為“臆想合法的婚姻”,但不同于“推定合法的婚姻”。
第180條第1款與第2款中僅提及“強制”和“錯誤”,沒有提及欺詐,這意味著,在婚姻方面并不特別保護受到欺詐的人。在法國,人們說“談情說愛時,沉默勝言詞”(en amour,un silence vaut mieux qu'un langage),“談婚論嫁事,欺瞞兩由之”(en mariage,il trompe qui peut)。這方面的問題,需要根據個案的具體情況進行處理,例如,配偶一方并不知道對方以前離婚的事實,配偶一方根本無意中斷(已存在的)關系而且仍然保持著這種關系;不知道妻子過去是妓女;不知道配偶沒有正常的性生活能力或生育能力;結婚之前不知道妻子血清檢查呈陽性;不知道未婚夫精神不健全;不知道受到過刑事有罪判決;等等。簡單的謊言不涉及人的根本品質,不構成可據以主張撤銷婚姻的有效依據。
假結婚的情況,與一方對另一方實行欺瞞或欺詐有所不同。假結婚可能是一方為了達到“與婚姻毫無關系的其他目的”,沒有“真實的婚姻意愿”,對另一方實行欺瞞或欺詐,但也往往是雙方串通作出虛假意思表示,以所謂配偶的名義獲得婚姻產生的特定效果,以達到婚姻之外的其他目的,例如,通過假結婚,獲得法國國籍。
第四節 (二)法律沖突規范
(2013年5月17日第2013-404號法律第1條)
第202-1條
為了能夠締結婚姻而要求具備的資格與條件,對于配偶每一方,均受其屬人法調整。(2014年8月4日第2014-873號法律第55條)不論適用的屬人法如何,結婚均要求依第146條與第180條第1款規定的意義得到配偶雙方同意。
性別相同的兩個人,在至少其中一方的屬人法或其住所或居住所在地的國家法律準許時,可以締結婚姻。
第202-2條
舉行結婚儀式,如果符合舉行地國家的法律規定的各項手續,即為有效。
第五節 由婚姻產生的義務
第203條
配偶[45]雙方,僅依結婚之事實,即共同締結撫養、教育子女的義務。
第204條
子女不因結婚或其他事由,為成家安置而享有對父、母的訴權。[46]
第205條
(1972年1月3日第72-3號法律)子女[47]應當對他們的有需要的父與母或者其他直系尊血親負贍養義務。[48]
第206條
(1919年8月9日法律)女婿(gendre)和兒媳(belle fille)也應當在相同情況下對公、婆、岳父、岳母負相同義務[49],但是,在產生姻親關系的夫妻一方及其與配偶的婚姻所生子女均已死亡時[50],此種義務停止。
第207條
(1972年1月3日第72-3號法律)依照上述條文的規定產生的義務為相互義務。
但是,在債權人本人嚴重違反其對債務人的義務時,法官可以取消債務人負擔的全部或部分扶養債務。
(2020年7月30日第2020-936號法律)在債權人因對債務人或其直系尊、卑血親及兄弟姐妹之一的人身實施重罪受到有罪判決的情況下,債務人解除其對債權人負擔的扶養義務,法官另有判決的除外。
第207-1條
(2001年12月3日第2001-1135號法律廢止)
第207-1條原條文:先去世的配偶的遺產,應當用于有需要的生存配偶的扶養費??梢蕴岢龇鲳B費請求的期限為1年,自配偶死亡之日起計算,并且在進行遺產分割的情況下,該期限得延長至遺產分割完成之時。
扶養費從先去世的配偶的遺產中先取。扶養費由全體繼承人負擔,以及在遺產不足的情況下,扶養費得由全體特定受遺贈人按照各自所得遺贈的比例分擔。
但是,如果去世的人事先有明確聲明,某項遺贈財產先于其他遺贈財產用于負擔生存配偶的扶養費時,適用第927條的規定。
第208條
(1972年1月3日第72-3號法律)扶養費僅按照請求人的需要和負擔人的財產的比例[51]進行給付。
法官可以視具體情形對扶養費附加現行法律準許的調整變動條款。
第209條
在提供扶養費的人或者受領扶養費的人的情況發生變化,一方無力繼續負擔給付,或者另一方全部或部分不再需要給付時,可以請求免除扶養義務或者減少負擔的數額。[52]
第210條
應當給付扶養費的人如果證明自己有不能支付扶養費的正當理由,(1993年1月8日第93-22號法律)家事法官(原規定為“法院”)可以在查明情況之后,命令該人將其應當負擔扶養義務的人接至自己家中,給予衣食和照應。
第211條
(1993年1月8日第93-22號法律)家事法官(原規定為“法院”)還宣告,父或母在提議將他們應當負擔撫養費的子女接至自己家中負擔衣食、給予照應的情況下是否免于支付撫養費。(參見1975年7月11日關于通過公共途徑收取生活費的第75-618號法律及1975年12月31日第75-1339號法令)
第六節 夫妻相互的義務與權利
(1942年9月22日法律,1945年10月9日法令生效)
第212條
夫妻應當相互(2006年4月4日第2006-399號法律第2條)尊重[53]、忠誠、救助與扶助。
第213條
(1970年6月4日第70-459號法律)夫妻共同負責家庭道德與物質事務的管理,負責子女的教育,為子女的未來做準備。
第214條
(1965年7月13日第65-570號法律)如果夫妻財產協議對雙方如何分擔家事費用負擔[54]沒有作出規定,雙方根據各自的能力按比例分擔。
(第2款與第3款由1975年7月11日第75-617號法律廢止)
如果夫妻中一方不履行自己的義務,另一方可以按照《民事訴訟法典》規定的形式強制其履行。
第215條
(1970年6月4日第70-459號法律)夫妻相互負有共同生活[55]的義務。
(1975年7月11日第75-617號法律)家庭居所在夫妻共同選定的處所。
(1965年7月13日第65-570號法律)未經他方同意,夫妻任何一方均不得擅自處分據以保障家庭住房的權利,也不得處分住宅內配備的動產家具。對處分行為沒有表示同意的配偶一方可以請求撤銷所作的處分;請求撤銷處分行為的訴訟,可以在知道該行為之日起1年內提起;夫妻財產制終止超過1年的,不得再提起此種訴訟。
第216條
(1965年7月13日第65-570號法律)夫妻每一方均有完全的權利能力,但其權利與權限(權力)可以受到夫妻財產制的效力以及本章規定的限制。
第217條
(1965年7月13日第65-570號法律)配偶一方處于不能表達意思的狀況,或者家庭利益不能證明其有正當的拒絕理由時,另一方得經法院批準單獨實施本應經對方參與或者同意的行為。
按照法院的批準確定的條件實施的行為,對于沒有參與或者沒有表示同意的配偶一方也具有對抗效力,但不得因此產生應當由其負擔的任何個人義務。
第218條
(1965年7月13日第65-570號法律)夫妻一方可以委托另一方代理其行使依據夫妻財產制賦予自己的權利,(1985年12月23日第85-1372號法律第1條)在所有情況下,夫妻一方均可自由解除此項委托。
第219條
(1965年7月13日第65-570號法律)如果夫妻一方處于不能表達意思的狀況[56],另一方可以請求法院授權一般地或者就特定的個別行為代理行使依夫妻財產制產生的權利,此種代理的條件和范圍由法官確定。
在沒有法定權利、未得到委托授權或法院批準的情況下,由配偶一方代理另一方實施的各項行為依照無因管理規則對另一方產生效力。
第220條
(1965年7月13日第65-570號法律)夫妻每一方均有權單獨訂立旨在維持家庭日常生活和教育子女的合同;夫妻一方因此締結的任何債務均對另一方產生連帶約束力。
但是,視家庭生活境況、所進行的活動是否有益,以及締結合同的第三人是善意還是惡意,對于明顯過分的開支,不發生此種連帶效力。
(1985年12月23日第85-1372號法律第2條)以分期付款的方式進行的購買和借貸,如果未經夫妻雙方同意,不引起夫妻之間的連帶債務,但屬于家庭日常生活所需而必要進行的小額借貸(2014年3月17日第2014-344號法律第50條)以及在多項借貸情況下,從家庭日常生活境況來看,借貸的款項加起來總額并不明顯過分時,不在此限。
譯者簡述:關于夫妻共同債務的認定,法國《民法典》沒有確立“共債共簽”原則。除本條有關夫妻連帶債務的規定外,在第1409條至第1420條還有關于共同財產的負債的專門規定。
第220條第1款規定“夫妻每一方均有權單獨訂立旨在維持家庭日常生活和教育子女的合同”,并設置了此種債務的連帶性質,其唯一目的是保護債權人。這一條款僅限于宣告夫妻雙方對家庭生活負債的連帶規則,而不是宣告夫妻之間分擔債務的規則。這一規定不適用于姘居關系。
凡是以維持家庭生活開支或子女教育為目的而產生的債務,即使不是合同約定的債務,均適用第220條的規定。子女治療與住院所需的費用,夫妻一方締結的有關健康方面的所有債務,強制性疾病保險的補充保險項目應當交納的保費,屬于夫妻雙方的連帶債務;夫妻二人共同訂立居住場所的租約,對費用負擔和交納房租負連帶義務,在夫妻離婚的情況下,配偶一方不得借口自己已經離開夫妻住所而逃避這項義務。
在法院作出認定夫妻雙方沒有達成和解并準許雙方分開居住的裁定之后,由其中一方為其本人單獨使用而訂立的住房租約不適用有關連帶債務的規定。由于一方挪用資金,需要賠償其造成的損失時,由此引起的損害賠償債務,也不能歸入當然具有連帶性質的家庭費用開支的類別。第220條規定的連帶債務,即使不是建立在費用開支的緊迫性基礎之上,至少是以此種開支的必要性為基礎。一方對另一方為了休閑旅游購買機票的票款不負連帶義務。
依照第220條第2款的規定,排除“明顯過分”的債務。是否屬于“明顯過分”的債務,應當依據家庭生活境況進行評價。
第220條第3款對于舉債、借貸作出了專門規定,對于夫妻一方締結的借貸,要求符合兩項條件:家庭生活性質的借貸、家庭生活所必要的小額借貸,才能構成夫妻雙方的連帶債務。如果借貸的款項數額很小并且是家庭日常生活所必要,不考慮配偶一方對另一方的簽字權進行的限制,這一事實情節不妨礙認定所進行的借貸具有連帶性質。只要是為了家庭生活的需要、符合家庭生活境況,由夫妻雙方同意締結的借貸,均屬于連帶性質的借貸,且沒有必要限定借貸數額的多少以及是否為家庭日常生活所必要。
不是為家庭生活費用開支進行的借貸,排除其為連帶性質。由夫妻一方締結的分期付款購買合同產生的債務,不考慮數額多少,均排除其為連帶性質;夫妻一方為保障屬于自己的企業的運作而進行的借貸,為個人債務。
第三人借給夫妻一方資金并主張是夫妻雙方的連帶債務時,應當證明其同意進行的借貸是用于借貸人的家庭生活費用開支及子女的教育。借貸人負舉證責任。
第220-1條
(1965年7月13日第65-570號法律)如果夫妻一方嚴重違反其應當承擔的義務并因此危害到家庭利益時,(1993年1月8日第93-22號法律)家事法官可以命令采取家庭利益所要求采取的各項緊急措施。
家事法官尤其可以禁止該配偶一方在未經另一方同意的情況下處分其特有財產或夫妻共同財產,不論是動產還是不動產;法官也可禁止其搬走動產,但按照專門規定屬于配偶一方或另一方個人使用的動產除外。
(2010年7月9日第2010-769號法律第1條廢止:“配偶一方實施暴力,致使另一方或者一名或數名子女處于危險狀況時,法官可以裁判夫妻分開居住,并明確規定夫妻中哪一方繼續在夫妻共同住宅內居住。除特殊情況外,該住所的使用權應當給予未實施暴力行為的配偶一方。如果有必要,法官就行使親權的方式以及分擔家事費用負擔作出宣告。如果在此項宣告之后經過4個月,雙方沒有提出任何分居申請或離婚申請,所采取的措施即告失效?!保?
(2004年5月26日第2004-439號法律第22-1條)依照本條規定采取的(2010年7月9日第2010-769號法律第1條廢止“其他”)措施持續的時間由法官確定,包括可能延展期限在內,采取此種措施的總時間不得超過3年。
第220-2條
(1965年7月13日第65-570號法律)如果法院的裁定涉及禁止處分需經公示才能轉讓的財產,由提出請求的配偶一方負責進行此項裁定的公示。此項公示的效力至法院裁定確定的期限屆滿時停止,但是,如果有利益關系的一方在此期間取得一項變更性裁定,不在此限。變更性裁定應當按照相同形式進行公示。
如果法院的裁定涉及禁止處分有形動產,或者禁止搬走此種動產,這項裁定由提出訴訟請求的配偶一方送達另一方,依裁定的效力,另一方按照與財產受扣押人相同的條件負擔動產看管人的責任。如果將此裁定送達第三人,構成惡意送達。
第220-3條
(1965年7月13日第65-570號法律)違反法院的裁定實施的所有行為,如果是與惡意第三人訂立的文書,或者涉及需經公示才能轉讓的財產,如果純屬前條規定的公示之后實施的此種行為,提出訴訟請求的配偶一方可請求撤銷之。
主張此種行為無效的訴訟,應當在提出請求的配偶一方知道該行為之日起2年期限內提起;如果涉及的是應當進行公示的行為,提起訴訟的期限自公示之日起不得超過2年。
第221條
(1965年7月13日第65-570號法律)配偶每一方,無須經另一方同意,均可以其個人的名義開立任何存款賬戶和證券賬戶。
(1985年12月23日第85-1372號法律第3條)對于接受存款的人而言,存款人始終被視為對存入賬戶的資金和證券享有自由處分的權利,即使是在其婚姻關系解消之后,亦同。
第222條
(1965年7月13日第65-570號法律)如果夫妻一方單獨對其個人持有的動產實施管理、收益或處分行為,對于善意第三人而言,視該夫妻一方享有單獨實施此種行為的權限。
前款規定不適用于第215條第3款所指的住宅內配備的動產家具,也不適用于按照本法典第1404條的規定依其性質可以推定屬于配偶另一方的有形動產。
第223條
(1985年12月23日第85-1372號法律第4條)夫妻每一方均可自由從事職業,獲得收益與工資,并且在分擔家事費用負擔以后自由處分之。
第224條
(1985年12月23日第85-1372號法律第5條廢止)
第224條原條文:夫妻每一方可獲得收益與工資,并且可以在償付因婚姻引起的負擔之后自由處分之。
妻用其在與夫分開從事的職業中得到的收益與工資取得的財產,由其自行管理、收益和自由處分,但應當遵守第1425條與第1503條對夫妻各自之權限的限制性規定。
保留給妻的財產的來源與具體組成,對第三人以及另一方,均依第1402條之規則確定。
第225條
(1985年12月23日第85-1372號法律)夫妻每一方單獨管理、轉讓其個人財產以及用此財產承擔義務。
第225-1條
(2013年5月17日第2013-404號法律第10條)夫妻每一方均可用對方的姓氏取代自己的姓氏,或者根據自己確定的順序將其添加于自己的姓氏。
第226條
(1965年7月13日第65-570號法律)本章之規定,凡是沒有保留適用夫妻財產契約的情形,無論實行何種夫妻財產制,僅憑婚姻效力,均應適用之。
第七節 婚姻的解消
第227條
婚姻依以下原因解消:
1.配偶一方死亡;
2.依法宣告離婚;
3.(1854年5月31日法律廢止)。[57]
第八節 再婚(廢止)
(2004年5月26日第2004-439號法律第23條廢止)
原第228條
(廢止)
原第228條規定:(1919年8月9日法律)婦女僅在前婚解除之后滿300天[58],才能重新結婚。
(1975年7月11日第75-617號法律)夫死后,妻分娩,前述期限即告終止。如果妻能提出其沒有懷孕的醫療證明,前述期限亦終止。
(1928年2月4日)如果根據顯而易見的情形,可以認定前夫有300天未與妻同居,在其管轄區內舉行結婚儀式的大審法院得依簡單申請,作出裁定,縮短本條(1975年7月11日第75-617號法律廢止“及本法典第296條”)所規定的限制期限。(1933年2月19日法律)申請應當報送檢察院。在申請被駁回的情況下,可以向上訴法院提出上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