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 功能主義的實質和發展脈絡

隨著語言研究逐漸由關注形式轉向重視功能,世界各地出現了研究功能語法和功能語言學的熱潮,于是當代語言學研究形成兩大主流,一是以哲學和心理學為基本指導的形式語言學,二是以人類學和社會學為基本指導的功能語言學。形式主義認為,語言學的主要任務是研究語法成分之間的形式關系,無須涉及這些成分的語義性質和語用性質。功能主義1(functionalism,функционализм)認為,形式和意義緊密相關,不僅要研究語言的形式結構意義,更要研究詞和句子的情境意義。

“功能主義”其實不是語言學的分支學科,而是語言學研究的一種思路或研究方法。“功能主義”這個術語在一系列人文科學中,首先是語言學、心理學和社會學中,用來指一定的方法論原則。在語言學中“功能主義”被稱作一種無法離開功能概念對語言的基本特性進行描寫的理論方法。很多現代功能主義流派的具體任務就是用功能來解釋語言形式。

胡壯麟(2000:22)指出,功能主義是當代語言學界與形式主義相對峙的一種學術思潮,旨在通過語言在社會交際中應實現的功能來描寫和解釋各種語言的語義、語法和音系的語言學特征,因而這里所說的功能內涵上遠遠超過傳統文獻中的諸如“主語”“賓語”“補語”等句法功能。

功能主義與形式主義的基本區別表現在研究方法上:形式主義的研究方法是把厘清語法構成因素之間的形式關系作為中心任務,而不考慮這些因素的語義和語用特征;功能主義的研究方法則是強調語法形式強大的表意功能,語法的分解毫無意義。很多語言學家都倡導形式主義和功能主義的相容和互補。因此,在研究的一定水平上功能主義和形式主義的區別,可視為“興趣的主要焦點”的區別。功能主義者的興趣焦點是了解為什么語言(語言整體及每一個具體的語言事實)是如此構造的。功能主義者不一定否定形式,只不過這個問題對他們來說不重要而已。

功能主義在句法自治性、語言習得、語境等問題上區別于形式主義,突破了形式主義語言學的靜態研究陳規,開辟了動態研究的新領域。這對語言學的發展無疑是一大進步。

從整體上看,功能主義旨在通過語言在社會交際中應實現的功能來描寫和解釋語言在語義、語法和音系各層面的語言特征,是從語言功能的角度來研究功能與形式的對應關系,解決語言為什么是這樣的問題,揭示功能影響語法結構這一現象的本質,也就是從語言系統外部尋求對語言現象的解釋。

雖然功能主義在近幾十年才形成,但與其相關的思想在語言學中幾乎存在于其整個歷史進程中。在討論某個語言形式時不可避免地要問“為什么說話者需要用這個形式”,比如即使是時間語法范疇的形式描寫本身通常也要基于假設語法時間跟現實世界的時間是相關的。

功能思想的源頭可追溯到波蘭語言學家博杜恩·德·庫爾特內(И.А. Бодуэн деКуртенэ),他在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Ф.Соссюр)之前就已經提出了關于語言功能的思想。但功能主義理論在語言學界的廣泛傳播是布拉格語言學派的功勞。功能主義的先驅主要是布拉格學派的葉斯柏森(О.Есперсен)、馬泰休斯(В.Матезиус)、雅各布森(Р.О.Якобсон)、特魯別茨科伊(Н.С. Трубецкой)等。功能主義最早的出版物之一是《布拉格語言學小組綱要》(1929),其中Якобсон、Трубецкой和С.О. Карцевский將語言定義為表達手段的功能和目的性體系。

20世紀30年代初,捷克語言學家馬泰休斯提出了語言的“二功能說”,即交際功能和表達功能,其中交際功能是語言的基本功能。后來德國心理學家和語言學家布勒(К.Бюлер)提出了區分交際功能的“三功能說”,即三種交際功能與交際過程的三個參項(說話者、聽話者和言語內容)和三個語法人稱相對應,它們是表達功能(экспрессивная функция,指說話者的自我表現)、稱謂功能(апеллятивная,指對聽者的稱呼)和描述功能(репрезентативная,指對交際所涉及的外部世界信息的傳達)。到了60年代,雅各布森發展了布勒的功能模式和布拉格學派的思想,提出了更加詳細的包括六種交際成分的模式:說話者(говорящий)、受話者(адресат)、聯系渠道(канал связи)、言語主題(предмет речи)、編碼(код)和報道(сообщение)。在這個模式基礎上得出語言的“六功能說”,除了把布勒的三個功能重新命名為感情功能(эмотивная)、意動功能(конативная)和所指功能(референтивная)外,又補充了三種: 寒暄功能(фатическая,指純粹為了打開交流渠道的談話,比如談論天氣的友好對話)、元語言功能(метаязыковая,指談論交際語言本身,比如解釋某個詞的意思)和詩學功能(поэтическая,指為了將注意力集中在報道上而使用“游戲”加報道的形式)。對功能語言學發展起過重要作用的還有葉斯柏森1924年出版的著作《語法哲學》,其中揭示了概念范疇和語義范疇的相互關系。

馬林諾夫斯基(Malinowski)以研究土著文化著稱,是“人類學功能學派”的創始人。他對語言理論最重要的貢獻莫過于強調語言的功能,強調語境研究的重要性。他認為“話語和環境互相緊密地糾結在一起,語言的環境對于理解語言來說是必不可少的”(王遠新 2006: 298)。他使用“情景語境”探討語義,認為話語應放在全部的生活方式情景中去理解,話語的意義實質上就是當時當地正在發生的人的活動。

馬林諾夫斯基的“情景語境”和“意義是語境中的功能”的思想為語言研究開辟了新的視野,為后來弗斯(Firth)的“語境學說”和韓禮德(Halliday)關于語言功能的研究提供了歷史鋪墊。馬林諾夫斯基的語言功能性思想和弗斯的情景語境理論都對系統功能語法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這實際上確定了系統功能語言學的任務就是揭示人們如何根據社會文化環境在語言系統中通過意義潛勢的選擇來實現各種功能。

韓禮德的系統功能語法對英語的結構和功能兩個方面進行了系統研究,認為語言結構從功能衍生并可從功能得到解釋。韓禮德認為,語言應被解釋為意義體系,伴之以意義得以體現的形式。形式是走向目的的手段,本身不是目的。我們要問的不是“這些形式的意義是什么”,而是“這些意義如何表述”。 韓禮德試圖建立一種將形式和意義結合起來的語言理論,使它既能強調語言的形式規則,又能強調語言在社會生活中的運用規則,這就是系統功能語言學。韓禮德提出語言的三層次系統:語義層、詞匯語法層和音系層,這得益于他的導師弗斯和哥本哈根學派(也叫語符學派)的代表人物葉爾姆斯列夫(Hjemslev)。

韓禮德以英語為藍本建構了系統功能語法,自成一家,有很多追隨者。他是對語法中整個功能部分進行廣泛研究的第一人,提出語言擁有三種功能:觀念功能、人際功能、篇章功能。在小句層次上,這三大功能分別由及物性、語態和情態、主位這三個語法部件來完成。韓禮德的主要貢獻在于描寫功能關系時所使用的綜合、系統的分析方法,這一貢獻在功能主義語言學中獨樹一幟(嚴辰松 1997) 。

到了20世紀60年代,布拉格學派的功能主義思想得到法國語言學家馬丁內的繼承和發展,他創立和描寫了最著名的節約原則,成為語言發展歷史的最重要因素。根據這個原則,語言的變化就是交際需求和人付出最小努力渴望之間的妥協。

荷蘭著名功能語法學家狄克(S.Dik)的功能語法與美國的弗萊(Foley)、范瓦林(Van Valin)的角色指稱語法類似,屬于結構功能語法范疇。其理論的產生主要是為了補救20世紀60年代形式語法中的兩個不足:一是無法區分類別相同但關系功能相異的成分;二是不能說明類別相異但關系功能相同的現象(詳見嚴辰松 1997;苗興偉 2005)。狄克在1981年出版的著作《功能語法》中對形式主義與功能主義的主要分歧做出了描述。狄克的功能語法描繪了一個清晰簡略的功能主義語法輪廓,他的語法更像是簡單易懂的形式文法,但里面包含了功能主義的解釋(詳見嚴辰松 1997;王銘玉、于鑫 2007:3-4)。

美國功能主義思想的最典型代表是語言學家塔米爾·吉馮(Т. Givon)。他是20世紀70年代的功能主義鼻祖之一,第一個指出了句法跟語篇的關系,是系列叢書《語言類型學研究》的奠基者,這套書是功能主義的主要宣揚文獻。吉馮把語言與生物掛鉤,認為人類語言和思維進化或交際能力的進化就是生物機體的進化,并且認為人類語言是一個語碼,有一定程度的非任意性,即象似性(iconicity)2

盡管布拉格學派早在20世紀30年代已開始研究“語音對立”“功能語體”等課題,但功能主義作為語言學界的一種具有全球性影響的學術思潮,是在近幾十年才出現并蓬勃發展的(胡壯麟 2000:12)。

基于各語言學家對“功能”概念的不同解讀,西方功能主義在整個發展過程中有過各種類型,諸如“概念功能主義、結構功能主義、語義功能主義、語用功能主義、認知功能主義和元語言功能主義等”(彭玉海 2007: 297)。如果按地域區分,西方功能主義可大致分為布拉格學派、歐洲學派和美國學派。

1 本節所提到的功能主義都指西方的功能主義,主要包括歐洲和美國的功能語言學,不包括俄羅斯的功能語法。

2 關于吉馮的成就介紹詳見(胡壯麟 1996)。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益阳市| 大城县| 白水县| 措勤县| 泸定县| 图木舒克市| 海宁市| 嵩明县| 岑巩县| 金川县| 石渠县| 从化市| 沙坪坝区| 班戈县| 黔东| 炉霍县| 娄烦县| 霍林郭勒市| 祁阳县| 清远市| 铁岭市| 东丽区| 锦州市| 故城县| 沙坪坝区| 天镇县| 周口市| 宜君县| 弋阳县| 兴安盟| 贡觉县| 兴和县| 平和县| 鹿邑县| 塔城市| 乌拉特后旗| 芒康县| 门头沟区| 海淀区| 海林市| 建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