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你李善長挺能活啊
- 大明:科舉舞弊?老朱請我入朝
- 慶竹難書
- 4214字
- 2025-03-17 00:01:11
今日的政事倒是大致處理的差不多了,剩下的都是小事,因此朱元璋和朱標仔細閱覽起這‘攤丁入畝’和‘一條鞭法’起來。
其實,朱元璋自從創立大明王朝以來,從未想過處理土地兼并這個問題。
有些事情,他還是看得比較清的。
土地兼并歸根結底,就是無法解決的,因為王朝皇室就是天底下最大的土地兼并受益者,當然了這是初期,因為本質上皇族占有的土地最多、擴充過程中所獲得的土地也就最多,這種情況下不可能不允許大量的豪強大族土地兼并,歷朝歷代皇室和各方大族本質上就是合作的關系。
倒是可以輕松讓一方大族消失,但皇室的力量是完全不足以與整個天下所有豪強大族為敵的,那樣最后的結局就是滅亡。
兩人看得很認真,他們發現出題者已經將[攤丁入畝]具體好處和明朝原有問題列舉出來了。
這樣也能更好理解,讓人知曉此制度所帶來的好處,以及所能解決的各種問題。
“丁稅負擔沉重、土地兼并嚴重、財政危機陷入赤字...這滕毅和范敏倒是有些能力,我大明創立十五年,兩人已經看清楚了其潛在危機,說的很有道理!”
“將丁稅并入田賦?無地農民無需繳納丁稅,生存壓力能夠減輕?挺不錯的...看來此方法不單單是壓制土地兼并那么簡單。”
“這一條鞭法,感覺更合適些。”
兩人看了良久,覺得這兩套方法都很不錯,可以說是非大才無以能創造出,不過他們隱隱覺得題紙上的兩種制度,寫的并不全面。
簡單的說,都省略了很多東西。
就是將制度的大致好處和規劃說了一番,具體實施方案、細節等等,都沒有說個具體。
“看來是科舉當日,滕毅和范敏兩位主考官知曉了科舉舞弊這件事情,因此太過匆忙了,未能寫的全面。”朱標思索道。
朱元璋卻搖了搖頭,面色微冷,“什么太過匆忙了,他們倆這是故意藏著掖著,想讓咱主動去問他呢,這樣的話,他們兩個就有足夠的時間,給咱講清楚攤丁入畝和一條鞭法兩種制度的實施方法和細節了,不就有了保命的機會?”
因為出身原因和曾經經歷過的種種事件,朱元璋更喜歡將官員的所作所為想的具有‘目的性’一些,想的更壞一些,這源自于他內心深處對于官僚的厭惡。
“但不得不說,范敏和滕毅兩人確實有不錯的能力,這兩套制度確實讓咱驚為天人啊,若是用在明朝,足以讓大明多延續國祚兩百年!”朱元璋說了一個比較夸張的數字,當然了他內心中清楚,這兩種制度用在明朝,估計每種制度能延續國祚五十年就不錯了。
可誰不希望寄托于美好中呢?
“咱承認,他們兩個的主意,確實讓咱沒有那么想殺他們了。”朱元璋喜歡人才,更懂得如何用人才,滕毅和范敏這兩位官員在朝堂中,倒是影響力沒有那么大,做事也規規矩矩的,若是科舉舞弊案中,確認沒有他們兩個的參與,憑借這兩條政策,確實可以饒了他們的命。
“毛驤,你去將今日的考題試卷也拿過來,咱想看看。”
科舉考試總共九日,朱元璋方才查閱這第一日的考題中,發現了一個更改的制度。
原本科舉的九日,共分為三場,每場三日,每場只有一個考題。
而今年的科舉,在滕毅和范敏的更改下,雖然依舊是九日科考時間,每場三日,可每日卻都有一道新的考題。
今日是科考第二日,理所應當的也該有第二日。
該不會,這兩個家伙還藏了東西吧?
他對于今日的考題很感興趣,而且也確實這兩道制度讓他感到深深的不凡,對于大明有著顯而易見的作用。
“是。”毛驤道,隨著他剛準備離去,朱元璋似想到了什么,吩咐道:“你去將工部尚書喚來,就言來乾清宮商議黃河水患之事。”
“同時,去請李善長過來。”
“記住,要讓李善長先到乾清宮,聽清楚了嗎?”
老朱這番囑咐,毛驤立刻記在了心里,也沒有想具體為何要這么做,這不是他所該想的。
朱標在旁倒是若有所思,估計陛下這是又要使用君王手段了。
要好好學習一下。
半晌,韓國公李善長腳步匆匆的來了,他生于元延祐元年,現在已經六十八歲了,和王本等老官不同的是,李善長雖然年歲很大,老態龍鐘,可格外精神。
據說一頓還能吃兩三碗飯。
當今朝堂上,李善長依舊是第一人。
洪武三年,朱元璋受其為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封為韓國公,年祿四千石,子孫世襲。
并授予鐵券,免李善長二死,其子免一死。
當時被封公者,有徐達、常遇春之子常茂、李文忠、馮勝、鄧愈及李善長六人,李善長位居首位,詔書中將他比作蕭何,對他褒獎備至。
或許是李善長的身體確實出了問題,或許是李善長知道急流勇退這個道理,洪武四年他就告病還鄉了,但他卻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既然選擇老老實實的離開,就不該舉薦胡惟庸為丞相。
朱元璋看著李善長,面帶溫和之色,親切的稱呼了一聲‘百室’,這是李善長的字號,然后又道:“百室,身體依舊硬朗啊。”
“哈哈,托陛下圣福,臣還能多活兩年。”李善長感受到皇帝的關心,心中暖洋洋的,沒有發覺到不妥之處。
朱元璋面容依舊帶著和善。
心中確實很冷。
很能活是吧?
比咱這位皇帝歲數都大,看起來比咱都硬朗,你要準備活到什么時候?
是不是咱都快要死了,你還這般身體硬朗著?
朱元璋始終認為李善長是朝堂上一個很大的威脅,若是說有人能撼動皇權的話,唯有李善長一人,昔日的劉伯溫、楊憲、胡惟庸和李善長相比都算不上什么,他打天下以來淮西勛貴始終以李善長為首。
更加重要的是,淮西派和浙東派爭斗之時,李善長很少出手,這就代表著浙東派對于李善長并沒有懷恨之心,那就很可怕了。
一位自打天下時就已經存在,并且能很快同時拉攏文武兩派的德高望重老臣!
他可不希望大明朝出了一位司馬懿!
不過,朱元璋倒是沒有表現出什么,他笑呵呵的道:“百室,你過來看看這兩條國策如何?”
朱元璋喚李善長過來,李善長立刻湊了過來,仔細端詳了一番,心中掀起驚濤駭浪:“陛下,這是準備壓制土地兼并?”
“怎么,百室不同意?”朱元璋看了李善長一眼。
李善長心中一顫,他跟隨上位這么多年,太清楚了解朱元璋了,這是一位乾綱獨斷的霸道君王,往往只有皇后和太子能夠勸阻他,既然陛下說了這種話,那么就是已經做好了壓制土地兼并的準備了。
他不敢不同意。
身為開國功臣之首,他自然是土地兼并的最大獲利者,心中很反感這所謂的‘攤丁入畝’、‘一條鞭法’兩種國策,甚至他能清晰的看出來,當今明朝若是使用這兩策的話,必然以失敗收場。
可他不能說出來。
甚至不能說其中利害。
陛下震怒是一方面,可能遷怒于他。
更重要的,古往今來很多王朝都想過壓制土地兼并,甚至付出過行動,而往往最先持有反對意見的,也是最先被清理的,他可不想做出頭之人。
思索再三,李善長頷首,露出贊嘆之色:“此兩策,足以奠定我大明基業,真乃神策。”
“哈哈哈,好!百室,你真的和咱想到一塊去了,咱準備明日就在朝會上,宣布這兩策!”
“和咱好好聊聊,商定一下其中細節。”朱元璋表現的喜出望外,聲音格外洪亮,更是伸手攬住李善長的肩膀,這樣和善的舉動讓李善長受寵若驚,他很配合的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就在這時,工部尚書薛祥來了。
薛祥,字彥祥,鳳陽府人,早年隨朱元璋起兵,因辦事勤勉、精通工程營造,逐漸受到重用;洪武十四年升任工部尚書,洪武十五年繼續擔任此職。
“工部尚書薛祥,請見陛下。”
乾清宮外,薛祥到了,而那鎮守宮門的侍衛卻看了他一眼,冷冰冰的道:“陛下正在與韓國公商議國事,在外候著吧。”
薛祥點了點頭,這種情況是常態,他也沒有想多,就在宮門外等著,可等了片刻,聽著宮內的聲音,臉色頓了又頓。
“哈哈,百室,你這條方法不錯,咱用了此法,必然能狠狠地打擊土地兼并,讓勛貴們無法侵吞百姓田地。”
“陛下謬贊了,我覺得這一條鞭法比攤丁入畝更合適些,不過缺少很多細節,若是重新修訂,則足以能大幅度的壓制土地兼并。”
“百室真不愧是咱的蕭何!”
“放心,咱雖然決定打擊土地兼并,可百室你給咱提出了這么多意見,咱是不會對你動手的。”
“謝陛下!”
“.......”
乾清宮內的聲音斷斷續續的傳來,聲音很響亮,薛祥目光閃了閃,這么久的時間他已經漸漸聽清楚了韓國公和陛下到底是在商量什么事情了,這讓他不禁一驚。
土地兼并!
陛下這是準備對勛貴和大族們動手么?
怎么聽起來,像是韓國公提出的這兩條國策啊?
攤丁入畝、一條鞭法,到底是什么國策?
聽了良久,薛祥若有所思的微瞇雙眼。
半晌過后,隨著乾清宮內的商討之聲漸漸落下,韓國公李善長緩步走了出來,很快就見到了候在宮門外的薛祥,笑著道:“薛尚書。”
“韓國公。”薛祥行禮,面帶微笑。
李善長微微頷首,卻也沒想太多,只是離開時搖頭,這些開國勛貴的好日子,要到頭了啊。
薛祥也是淮西勛貴中的一員,不過是文官出身,這些年來自然也沒少干土地兼并的勾當,李善長見到薛祥后,心中不知道為何生出一種很特殊的感覺。
你們土地兼并會被打擊,可我不會。
尊上,可是很關照我的。
李善長離開后,薛祥進入到乾清宮內,與朱元璋商議黃河水患沿岸地區賑災的問題,兩人倒是沒有談論其他的,等到薛祥走后,朱元璋越發覺得四輔官制度太多余了,更是不足。
這時,太子朱標在旁詢問道:“父皇,韓國公年歲大了,這樣對他不太好吧?”
朱標心中有些不忍。
他豈能看不出來,父皇朱元璋的手段。
先讓李善長入宮,商談打擊土地兼并之事,再讓工部尚書薛祥過來,商談黃河水患賑災之事,那么薛祥在外等待的這段時間里,肯定會聽到父皇和韓國公的談話聲音,也將會理所應當的認為,打擊土地兼并是韓國公提出來的。
韓國公李善長將會被群體圍攻之。
為何要這樣做?
因為往往改革重大事情,勢必需要有所犧牲的,譬如秦商鞅、楚吳起、漢主父偃等等。
朱元璋看了朱標一眼,道:“標兒,你不覺得這李善長,太能活了么?”
“不過,咱針對李善長也不是因為這個原因。”
“文官力量太雄厚并非好事,咱倒是不擔心你,可后世子孫呢,恐怕未來朝堂政事,會由文官主導啊...甚至會出現皇帝聽文官話這種事情的發生。”
“武將力量倒是不用擔心,三代之后將會弱于文官,科舉三年一次,可隨著周圍異族掃蕩平定,武將力量會漸漸弱于文官,甚至消失殆盡,咱最擔心的就是這些文人!”
“能多殺一些,就殺一些吧。”
............
陽光刺破朦朧的天,南京貢院考場,第二日的科考已經開始了,考官們已經陸陸續續的將第一日的考題全部收了起來,準備封存。
有考生感到不滿,認為為何以往都是每場三日時間,考一道題目,可這一次確實每場三日時間,每日考一道題目,而且題目還這么刁鉆?
可沒有人敢發出埋怨聲,因為這新制度很有可能是陛下制定的,畢竟上一次科舉是九年前,九年時間或許是陛下想到了新的科舉制度和方法,才重新舉辦的。
第二日的考卷,分發到考生們手中,考生們伏案注視著考紙上的問題。
[題二:宰相制度嚴重分割天子權力,歷朝歷代宰相專權時有發生,請根據例一、例二,提出第三種更加完美的制度。]
[例一]:內閣制度。
[例二]:軍機處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