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辛勤格物知是非:清史探微集
- 辛格非
- 3664字
- 2025-03-07 20:18:54
序
格非的《清史探微集》即將由中華書局出版,格非父親辛旗、母親張琳請我作序。我與辛、張是幾十年的摯友,其間不乏以文會友之雅,亦偶有酒酣耳熱之時。于格非雖無師徒之名,卻有傳道解惑之誼。二位既請我作序,又何敢辭?
我長期從事清史研究,母親祖輩皆為京旗,故對滿族史情有獨鐘。辛旗祖上則為滿族世家,對清朝史事乃至家族秘辛均能娓娓道來。在辛旗悉心培育下,格非自幼即對文史產生濃厚興趣,十年寒窗,焚膏繼晷,遂以優異成績考入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并相繼獲取學士、碩士學位。我與格非開始熟悉,緣于2011年舉辦的海峽兩岸首屆“滿學與清史研究研習營”。營員共20位,兩岸各推選10位。其中,格非年齡最小,而她良好的學養、豐富的學識,謙和文靜的儀表,都給營員們留下深刻的印象。格非的學位論文題為《清代蒙古旗人史地學探究》,對碩士生而言,這題目頗有難度。辛旗囑我為格非作些輔導,而格非導師張永江教授又是我的好友,故欣然應承,從此開始我們之間的學術交往。格非畢業后進入故宮博物院工作,每有新作,常送我指點,我亦不揣冒昧,或妄加點竄。教學相長,其樂也融融。
格非工作后,工作繁忙,仍積極參加各項學術活動。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她參加滿文碑刻的讀碑小組一事。我的弟子關笑晶博士畢業后,在北京社會科學院滿學研究所就職。自2015年起,她于每周三下班后組織了滿文碑刻的讀碑小組,我對她的創意非常支持。格非是最早“招募”到的成員。一起讀碑的都是清史、滿學界的年輕翹楚。我多次與會,與年輕學者交流互動,獲益良多。格非下班后要趕到北四環中路的滿學所,路途較遠,但她每次都是準時到場。小組開會,安排在晚上6點半開始。按照慣例,由笑晶事先準備碑刻拓片,每次由一位會員主講碑文翻譯和釋讀,然后集體討論。記得有一次格非主講,題目是乾隆《七佛幢》滿、漢、蒙、藏四體碑。碑立于北海永安寺,乾隆四十二年(1777)乾隆帝御制并書寫,碑文內容是介紹釋迦牟尼在內七位佛祖的偈語,以及弘歷本人對七佛偈的理解。釋讀這通碑文,不僅需要堅實的滿文功底,還要具備深厚的佛學底蘊。格非為此作了認真準備,在對滿漢碑文進行轉寫、對譯、翻譯、注釋的基礎上,結合“乾隆題字青玉七佛圖缽”等十幾件故宮文物,對御制碑文的歷史背景和文獻價值進行了深入解讀。格非有關佛學與文物學知識的熟稔,以及將文獻研究與文物鑒賞熔為一爐的研究方法,令在座者嘆服。
格非《清史探微集》,共收入論著9篇。《清代蒙古旗人史地學探究》是2014年完成的碩士學位論文。清朝統治的基本特點是二元體制,即以八旗制度管轄滿洲人以及早期歸附的東北諸族,以州縣制度治理中原漢人。八旗組織包括滿洲、蒙古、漢軍三個部分,其中,蒙古旗人為數最少,相關研究也比較滯后。清代雖是史地學研究的集大成階段,前人研究卻鮮少關注蒙古旗人在其中的作用。格非此文,以蒙古旗人的史地學研究為視角,將兩個專題的薄弱環節熔接在一起,加以系統研究,堪稱慧眼獨識。論文對蒙古旗人史地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學術背景、階段性發展及特點作了系統考察,指出在清代科舉文化、儒家詩書傳家觀念的熏陶下,蒙古旗人中涌現出了一批漢文著作家和滿、蒙文翻譯家。其中最突出的成果當數史地學著述。作者將蒙古旗人的史地學研究劃分為四個時期:康雍乾嘉年間是興起期,道咸年間是興盛期,同治年間為低谷期,光宣至民國初年為復興和轉型期。認為蒙古旗人的史地學研究之所以首重西北史地,與其在邊疆要員選任方面具有一定優先權有關,同時也是為了滿足清廷鞏固北部邊疆的政治需求。而蒙古旗人與漢人文士的互相切磋以及家族成員的代際交流,也促進了史地研究的發展,并為晚清西北史地學的興起起到奠基作用。該文資料充實,論述系統,視野開闊,立論嚴整,集中體現了格非研究的基本風格。
《〈稱贊大乘功德經〉金銘版本考》一文,以考古資料為主,將金銘與應縣木塔出土的遼藏中紙質印刷版的《稱贊大乘功德經》,與應縣木塔出土的遼代單刻經《釋摩訶衍論通贊疏卷第十》《釋摩訶衍論通贊疏科卷下》等經卷加以比勘,考察金銘的真偽、雕刻的年代及版本特點。是一篇將佛學與版本學、考古學結合的精審之作。
《調和儒家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嘗試——淺論滿族人德沛之哲學思想》一文,則以德沛為個案,研究宗室貴族與西方宗教的關系。德沛是宗室貴族中外任封疆大吏的第一人。襲封和碩簡親王。他奉教在康熙末年,教名若瑟,妻子也領洗入教,名瑪利亞,女名保辣。在宗室貴胄中,他是率先領洗的一位。當時西方耶穌會士供奉于內廷者多嫻習滿語,與貴族接觸往還尤為容易。德沛是天潢貴派的佼佼者,平生淡泊名利,篤志于學。年輕時襲封鎮國公,后讓爵于兄德普,自己入西山潛心讀書凡三十年。平生著述頗多,品行學問均為時人推重。當時宗室貴族無不妻妾成群,天主教卻規定不準納妾,這無疑是貴族人家皈依入教的障礙之一。關于德沛其人其事及奉教始末,史學泰斗陳垣先生《雍乾間奉天主教之宗室》一文已有精詳考證。格非的研究另辟蹊徑,在確認德沛確實具有天主教徒身份的前提下,重點探討德沛天主教信仰與中華傳統思想的調和、德沛的格致之學與西方近代科學之間的關系。陳垣先生曾考證德沛遵守教規,終生不納妾。格非則援舉《愛新覺羅宗譜》等一手資料,證明德沛納有三妻兩妾。進而指出,德沛雖皈依天主教,但他的倫理觀仍是傳統儒家的“三綱五常”,而非上帝設定的行為規范。格非的這一結論,是其研究貫徹科學求真精神的一個例證。這對正確理解清前期滿洲精英對于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的真實態度和接受程度,對正確理解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的辯證關系,均有啟迪。
《清代帝后謚號與宮廷政治格局變遷》一文,研究清朝帝后謚號。謚號是帝制時代生者對死者一生功績和道德的最終評價。《逸周書·謚法》曰:“謚者,行之跡也;號者,功之表也。”謚法制度源于夏商到西周時期。清朝謚法制度,既延續了明朝制度的基本內容,又帶有鮮明的滿族特色。格非此文就清朝帝后謚號的基本內容、特點,及其與政治格局變遷之間的關系作了深入研討。
《乾隆帝〈岱廟漢柏圖〉的歷史文化意義》一文,重點研究乾隆帝御制《岱廟漢柏圖》與泰山祭祀乃至中華傳統文化間的關系。泰山為五岳之首,別稱岱岳、岱宗。祭泰山之廟稱泰廟、東岳廟、岱廟,主祭“東岳泰山之神”,也是古代帝王舉行封禪大典之所。岱廟始建于漢代,唐、宋年間舉行大規模擴建,后經金、元、明、清歷代擴建,形成規模宏大的建筑群。乾隆帝尊崇泰山,一生東巡、南巡,十一次登臨泰山,十次拜謁岱廟。岱廟中古柏,世傳系漢武帝登封泰山時手植。乾隆帝第三次南巡,繪制《岱廟漢柏圖》并撰文賦詩勒碑,之后諭令制作與《岱廟漢柏圖》相關的玉器、緙絲等工藝品。格非此文,努力探究乾隆帝這一行為背后的原因以及歷史文化內涵,指出其目的既是昭示天下清朝統治尊奉歷代王朝之正朔,也是為了彰顯清帝“受命于天”的合法性。這是一篇以小見大、多重舉證的論文。
此外,格非的《滿語口語音變試析》(合著)、《巴爾堪、巴賽二事小考》、《清朝皇帝大婚與文化交流融合》等文,各有專攻。限于篇幅,不再一一評述。
綜上所述,可見格非在短暫的學術生涯中已取得豐碩成果。其特點,一是研究范圍廣泛,涉及歷史、語言、宗教、繪畫、碑刻、文物等多個領域;二是研究方法科學,尤其是將文獻研究與文物研究、考古研究相結合的方法,正是對史學泰斗王國維先生所倡導的“二重證據法”的成功實踐。如果天假以年的話,格非在史學研究的出色造詣是完全可以預期的。
2021年10月,一位與笑晶和格非共同參加滿學研習營的臺灣朋友許富翔(現任吉林師范大學副教授)來京,笑晶為給富翔接風,邀約格非一同見面。格非爽快答應,還說約見那天正好是她33歲生日。正值疫情期間,幾位朋友不便出行,最后就只有笑晶、格非、富翔三位到場。格非隨身帶去故宮出品的“雍正皇帝行樂圖”文件夾,作為送給朋友的禮物。三人不禁回憶起滿學研習營俗稱“黃埔一期”的往事。席間談到要好好鍛煉身體,增加抵抗力,要熬過漫長的疫情。笑晶跟格非提議,日后一起去地壇體育館打羽毛球。格非高興地滿口應承。這次聚會,笑晶事先已說定自己買單,誰知格非卻乘隙偷偷把單買了。她待友之真誠,據此可見一斑。我當時住在懷柔,當晚,笑晶就通過手機把他們歡聚的情況告訴給我,同時傳來三人的自拍照。此前好久,我已得知格非患病的消息,疫情期間一直擔心她的病情。看到照片上格非燦爛的笑容,心中的隱憂一下子消散,并為他們的歡聚感到由衷的高興。孰知兩天之后,即接到格非撒手人寰的噩耗。格非鮮活的生命和燦爛的笑容,就永遠定格在這張照片中。
格非不僅學問做得好,人品亦很端莊,待人真誠,重然諾,樂助人。有同學請她幫忙在故宮圖書館查找檔案,總是熱情相助。格非自入職故宮起,每屆年末,必將新版故宮年歷寄給我。從第一冊開始,迄今已積累厚厚一摞。睹物思人,白發人送黑發人,悲愴之心油然而生。一顆閃亮的星星劃破天際,她把愛永遠留給被她愛過,并且永遠愛她的人們心間。希望格非著作的出版,將鼓勵更多的年輕學子在治學之路上砥礪前行。是為序。
劉小萌
2023年10月6日
于懷柔龍山
(劉小萌,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