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辛勤格物知是非:清史探微集
- 辛格非
- 1640字
- 2025-03-07 20:18:55
靜美格非(代序)
轉眼秋涼,案頭上格非的《清史探微集》書稿已靜置逾月,是該交出序文的時候了。四十年來以書為伴,硯田筆耕,已是常事,瑣思隨想,形諸筆墨,也早成習慣。為人作序,本非著述,無須精思竭慮,何以躊躇躑躅,遷延至今?實在是因為心境黯然,觸目傷情,難以起筆。悼念之作,滴瀝心血,古今皆然。
三年大疫期間,痛失數位摯愛師友,雖然他們并非染疫而歿。最令人痛惜的,莫過于傷逝格非。以其年在韶華,人生正當奮翮高飛之時,而竟中道隕落,痛哉!2011年,格非從我讀清史,攻清代邊疆民族史方向學位,印象中還是老友劉小萌教授介紹的。小萌教授是著名清史、滿族史專家,與格非父親辛旗先生是同學和故交。我只知辛家是滿族名門,其余則不甚了了。入學以后,日夕授讀,了解漸多。三年研究時光,格非讀書問學,極其專注,日無虛度。不僅自尋門徑,參與滿語的學習和研究,還請我審讀修改她的大學畢業論文,即收入文集中的《〈稱贊大乘功德經〉金銘版本考》。續又獨立選題,研究清朝宗室德沛的信教問題,成《調和儒家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嘗試——淺論滿族人德沛之哲學思想》一文,因見解新穎,很快就發表在故宮博物院主編的《故宮學刊》上,碩士生尚未畢業,即在專業期刊上發表研究論文,實不多見。表現出她的史學研究極好的天分和潛質。畢業論文選題,我征求她的意見,仍愿致力八旗研究,于是建議她研究八旗蒙古人的史地學成就,以賡續我三十多年前未竟的八旗蒙古史研究工作。格非愉快地接受了這一建議,并以極大熱情投入到研究工作中,很快就拿出了既往學界的研究綜述和關聯八旗的文獻資料索引。論文稿成,竟有11萬字之多。資料豐富、文理順暢,頗得師生好評,被推為優秀論文。鑒于格非碩士階段的成績和良好學術潛質,私意冀望她碩博連讀,再進一步,后考慮到她的健康狀況,征求其家人意愿后只能遺憾放棄。但在工作選擇上,我仍建議她到學術單位,期待她在將來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再攻讀博士學位。她到故宮博物院工作,應該是包含著這一考慮。她工作之后,也常有交流,偶爾我去故宮開會或參觀,必約其見面,并囑與其同在宮廷部工作的同門師兄多加關照。即便是在疫情肆虐之時,她還兩次來家中看望我,告以近況。
格非性格嫻靜,甚至有些憂郁,待人接物,舉手投足,洵有大家閨秀之風范。先后同學,均愛稱其“格格”,她雖不惱,但能看出并不喜歡這一稱呼。私意揣測,她雖出身滿族世家,但因為種種原因,內心里并不以此身份為榮。
“立德、立功、立言”,古人謂之“三不朽”,人生得其一足矣!格非生命短暫,但學術上收獲甚豐。面前這部沉甸甸的文集,承載并延續著她生命的價值與意義。她的學術旨趣,大致可分為滿語與清史兩個領域。清史研究集中在八旗文化、人物、宮廷制度方面,牽涉到八旗史、宮廷史、中西文化交流、口述史及蒙古史等多個專門領域。滿語研究則集中在語音流變上,分析滿語口語音變的產生與發展。在總結滿語口語音變情況的同時,指出滿語口語音變對滿語學習的重要性,對于當下保存與發展滿語以及與漢語普通話的對比研究有所借鑒。此外,其學術發軔之作《〈稱贊大乘功德經〉金銘版本考》,也獨具慧眼,補遼代佛經研究之不足。文集所收文章,從遼史到清史,從語言學到歷史學,從口述史到文獻學,縱橫出入,足見其學術視野之開闊,涉獵問題之廣泛,亦可概見一個青年學者的學術抱負。假以時日,一個才華橫溢的滿學、清史專家自必養成,信不虛也。奈何天妒英才,奪我格非?!然則人壽有盡,文章生命無窮。清代學者趙甌北云“書有一卷傳,亦抵公卿貴”,今其學術已傳,格非有知,當含笑九泉矣。
人生天地間,本屬偶然。生命或長或暫,更難測度。要之無愧于天地父母、人間社會,如此雖逝猶生,音容宛在。忽憶起年少時初讀印度泰戈爾《飛鳥集》,有“生當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之句,以之比況格非的人生和事業,可謂恰切。
“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伊人已逝,空留我等凌亂于風中。
張永江
2023年10月12日深夜
序于京師舊火器營之博望齋
(張永江,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