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語林: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上)
- 王興芬譯注
- 30363字
- 2025-03-07 20:19:06
德行
1.文中子①,隋末隱于白牛溪,著“王氏六經”②。北面受學者皆時偉人③,國初多居佐命之列④。自貞觀后⑤,三百年間號稱至治,而“王氏六經”卒不傳。至元和初⑥,劉禹錫撰《宣州觀察使王赟碑》⑦,盛稱文中子能昭明王道⑧,以大中立言⑨,游其門者皆天下俊杰;自余士大夫擬議及史冊⑩,未有言文中子者。
【注釋】
①文中子:本條采錄自《賈氏談錄》。文中子,即王通,字仲淹,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隋朝名儒,思想家。隋文帝時,曾舉秀才高第,任蜀郡司戶司佐、蜀王侍讀等職。后因向隋文帝獻太平十二策不被采用,遂東歸鄉里,居白牛溪,以著作講學為業。唐代著名政治家房玄齡、杜如晦,文人薛收等皆出其門。卒后門人私謚為文中子。著有“王氏六經”,至唐代已散佚。另有《文中子說》(又稱《中說》),據傳系王通和門人的問答筆記,體例仿《論語》成書。
②“王氏六經”:亦稱“續六經”,指王通的六部著作:《續書》《續詩》《元經》《禮論》《樂論》《贊易》。
③北面:面向北。古代臣子面向北方朝見天子,故以北面代指臣子的地位。《周禮·夏官司馬下·司士》:“正朝儀之位,辨其貴賤之等。王南鄉,三公北面東上。”后世將卑幼拜尊長亦稱為“北面”。此處謂拜人為師,行弟子敬師之禮。
④佐命:指輔佐帝王創業的功臣。
⑤貞觀:唐太宗年號(627—649)。
⑥元和:唐憲宗年號(806—820)。
⑦劉禹錫:字夢得,自稱“家本滎上,籍占洛陽”。中唐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唐德宗貞元九年(793)進士及第,又登博學宏詞科。初佐淮南杜佑為書記。杜佑入朝為相,劉禹錫亦遷監察御史。唐順宗即位后,劉禹錫參與永貞革新,擢屯田員外郎、判度支。革新失敗后,屢遭貶謫。唐文宗時累遷太子賓客、分司東都,世稱劉賓客。劉禹錫詩、文俱佳,與白居易并稱“劉白”,與柳宗元并稱“劉柳”。
⑧昭明:使顯明。王道:儒家提出的一種以仁義治天下的政治主張。《尚書·洪范》:“無偏無黨,王道蕩蕩。”
⑨大中:指無過與不及的中正之道。《周易·大有》:“柔得尊位大中,而上下應之,曰大有。”王弼注:“處尊以柔,居中以大。”
⑩自余:其余,以外,此外。擬議:揣度議論。
【譯文】
文中子王通,隋代末年隱居在白牛溪,著作“王氏六經”。拜王通為師的都是當時政績卓著、受人尊敬的人,這些人在唐朝建國之初都位居輔佐帝王創業的功臣之列。唐代從唐太宗貞觀年間開始,此后的三百年號稱安定昌盛的盛世,但王通所著的“王氏六經”最終沒有流傳下來。到憲宗元和初年,劉禹錫寫了一篇《宣州觀察使王赟碑》,盛贊王通能夠讓君主以仁義治天下的政治主張得以彰顯,從而建立以中正之道為核心的政治學說,跟隨他游學的都是當時天下才智杰出的人;其余士大夫們相關討論和歷史記錄,卻沒有談論王通的。
2.姚崇每與兒孫會集①,曰:“外甥自非疏,但別姓耳。”遣與兒侄連名②。
【注釋】
①姚崇:本名元崇,字元之,陜州硤石(今河南三門峽陜州區)人。與房玄齡、杜如晦、宋璟并稱唐朝“四大賢相”,曾任武后、睿宗、玄宗三朝宰相。初以門蔭入仕,后應下筆成章制舉,授濮州司倉參軍。武則天時,擢夏官侍郎、同平章事。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協助張柬之發動神龍革命,迫使武則天還位于唐中宗,受封梁縣侯。唐玄宗即位,拜兵部尚書、同平章事,遷中書令,封梁國公。卒后謚號文獻。
②連名:指同姓弟兄的名字兩個字中使用同一個字。
【譯文】
姚崇經常和兒孫聚會,他說:“外甥本來不是疏遠的親戚,只是姓氏不同而已。”他讓外甥和自己的兒子、侄子的名字連名。
3.玄宗重午日①,賜丞相鐘乳②。宋璟命子弟將此付醫人合煉③,對曰:“上之所賜,必當珍異,付其家,必遭竊換。”璟曰:“持誠示信,尚懼見猜,以猜示人,其可得乎?爾勿以此待人。”
【注釋】
①玄宗重午日:本條采錄自《芝田錄》。玄宗,即唐玄宗李隆基,唐睿宗李旦之子,母昭成順圣皇后竇氏。初封楚王,八歲改封臨淄郡王。精音律,通歷象,善書法和騎射。延和元年(712)即位,是唐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唐玄宗在位前期注意撥亂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勵精圖治,開創了唐代有名的開元盛世;在位后期逐漸怠慢朝政,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寵愛楊貴妃,加上政策的失誤和重用胡人安祿山等,導致了后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天寶十五載(756)太子李亨即位,尊其為太上皇。死后葬泰陵(在今陜西蒲城東北),廟號玄宗,謚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重午日,農歷五月五日,即端午節。
②鐘乳:即鐘乳石,為碳酸鹽巖地區洞穴內在漫長歷史和特定地質條件下形成的碳酸鈣沉淀物的總稱,形如鐘乳,故稱。中醫用為藥材,具有溫肺、助陽、平喘、制酸等功效。
③宋璟:邢州南和(今河北邢臺南和區)人。唐高宗調露年間舉進士。武周時累遷鳳閣舍人,轉左臺御史中丞。睿宗景云元年(710)拜相,任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兼太子右庶子,加銀青光祿大夫。唐玄宗開元四年(716)召為刑部尚書,不久拜吏部尚書兼黃門監,代姚崇為相,累封廣平郡公。開元二十一年(733)以老致仕,退居洛陽。卒贈太尉,謚號文貞。
【譯文】
唐玄宗重視端午節,賜給丞相宋璟鐘乳石。宋璟命子弟將這塊鐘乳石交給醫人,讓和其他幾種礦石放在一起進行合煉,子弟回答說:“皇上賞賜的東西,必定珍貴而稀罕,放在他家一定會被盜竊或用假物替換。”宋璟說:“拿著誠心去表現誠信,尚且害怕被猜疑,更何況以猜疑之心對待別人,又能得到什么呢?你們千萬不要用猜疑之心對待別人。”
4.開元、天寶之間①,傳家法者②:崔沔之家學,崔均之家法③。
【注釋】
①開元、天寶之間:本條采錄自《大唐傳載》。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天寶,唐玄宗年號(742—756)。
②家法:治家的禮法。
③崔沔之家學,崔均之家法:據《元和姓纂》《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及漢唐各代《墓志匯編》,崔沔、崔均均出自世家大族博陵崔氏,崔沔系二房崔弘峻一支,崔均則為大房崔公牧一支。自漢代以來崔氏一族就具有濃厚的儒學傳統,《后漢書·崔骃傳》載,崔骃“年十三能通《詩》《易》《春秋》,博學有偉才,盡通古今訓詁百家之言,善屬文”。其子崔瑗“銳志好學,盡能傳其父志”。至唐代,博陵崔氏一族仍“世以禮法為聞家”(《新唐書·崔祐甫傳》),崔沔之孫崔植“博通經史,于《易》尤邃”(《新唐書·崔植傳》),崔日用從子崔良佐也“治《詩》《易》《書》《春秋》,撰《演範》《忘象》《渾天》等論數十篇”(《新唐書·崔元翰傳》,崔元翰為崔良佐之子)。這種子承父業、世代相傳的傳統,奠定了博陵崔氏良好的家學家法。崔沔,原作“崔丐”,據齊之鸞本改。字善沖,京兆長安(今陜西西安)人。進士出身,殿試第一。起仕陸渾主簿。睿宗時任虞部郎中、檢校御史中丞。玄宗開元年間任太子左庶子、中書侍郎,因與中書令張說意見不同,出任魏州刺史。再入為秘書監、太子賓客,主張祭祀、喪儀應節儉,多被采納。《舊唐書·崔祐甫傳》記載:“父沔,黃門侍郎,謚曰孝公。家以清儉禮法,為士流之則。”家學,家族世代相傳之學。崔均,博陵(郡治今河北定縣)人。崔元受之子。舉進士,第辟諸侯府。
【譯文】
開元、天寶年間,傳承治家禮法的有:崔沔家族世代相傳的家學,崔均家族治家的法規。
5.玄宗諸王友愛特甚①,常思作長枕大被,與同起臥。諸王或有疾,上輾轉終日不能食②。左右開喻進膳③,上曰:“弟兄,吾之手足。手足不理,吾身廢矣,何暇更思寢食?”上于東都起五王宅④,又于上都創花萼樓⑤,益與諸王會聚。或講經義,賦詩飲酒,歡笑戲謔,未嘗猜忌。
【注釋】
①玄宗諸王友愛特甚:本條采錄自《開天傳信記》。玄宗諸王,指睿宗諸子,分別是長子成器、次子成義、三子隆基、四子隆范、五子隆業、六子隆悌。
②輾轉:翻來覆去的樣子。《詩經·陳風·澤陂》:“寤寐無為,輾轉伏枕。”朱熹集傳:“輾轉伏枕,臥而不寐,思之深且久也。”
③開喻:亦作“開諭”。啟發解說,勸告。
④東都:即洛陽。
⑤上都:即長安。創花萼樓:齊之鸞本作“制花萼相輝之樓”。
【譯文】
唐玄宗與兄弟幾人非常友好親愛,他經常想著做一個長長的枕頭,一床很大的被子,大家一起起床一起就寢。兄弟中如果有人生病了,玄宗就會整天翻來覆去睡不著覺,吃不下飯。身邊的人勸說玄宗吃飯,玄宗說:“弟弟和兄長是我的手足。手足不舒服,我的身體就殘廢了,哪里還有時間再想睡覺和吃飯?”玄宗在東都洛陽建造了五王宅,又在長安修建了花萼樓,以便于和幾個王爺聚會。他們在一起有的時候講解經籍的義理,有的時候喝酒吟詩,幽默輕松地開玩笑,從來不會猜疑嫉妒。
6.肅宗在東宮①,為林甫所構②,勢幾危者數矣。鬢發班白③。入朝,上見之惻然④,曰:“汝歸院,吾當幸。”及上到宮中,庭宇不灑掃,而樂器屏棄,塵埃積其上。左右使令亦無妓女。上為之動色,顧謂力士曰⑤:“太子居處如此,將軍盍使我知乎⑥?”[原注]⑦上在禁中不呼力士名,呼為“將軍”。力士奏曰:“臣嘗欲言,太子不許,云‘無勤上念’⑧。”乃詔力士,令京兆尹亟選人間女子頎長潔白者五人⑨,將以賜太子。力士趨出庭下,復奏曰:“臣宣旨京兆尹閱女子,人間囂然⑩,而朝廷好言事者得以為口實。臣伏見掖庭中?,故衣冠以事沒入其家者,宜可備選。”上大悅,使力士詔掖庭,令按籍閱視,得五人以賜太子,而章敬吳皇后在選中?,后生代宗皇帝。
【注釋】
①肅宗在東宮:本條采錄自《次柳氏舊聞》。肅宗,李亨,唐玄宗之子,母元獻皇后楊氏。開元二十六年(738)立為太子,至德元載(756)至寶應元年(762)在位。死后葬建陵(在今陜西禮泉東北),廟號肅宗,謚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②林甫:即李林甫。唐玄宗朝的奸相,出身皇族,善音律,無才學,好鉆營。初為宮廷侍衛,后因趨附玄宗寵妃武惠妃,擢為黃門侍郎。開元二十三年(735)拜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旋封晉國公,權勢甚盛。李林甫為人忌刻陰險,同時為相的張九齡、李適之等皆被他排擠罷相。因其素與楊國忠有隙,死后被楊國忠唆使安祿山誣告謀反,遭削官改葬,抄沒家產。構:誣陷,陷害。按,李林甫為鞏固權力,與武惠妃合謀立惠妃之子壽王李瑁為太子,他們構陷太子李瑛及鄂王、光王兄弟,致使玄宗“卒用其言,殺三子,天下冤之”(《新唐書·李林甫傳》)。李亨被立為太子后,“林甫恨謀不行,且畏禍”(《新唐書·李林甫傳》),多次設計陷害太子,終因玄宗“吾兒在內,安得與外人相聞,此妄耳”(《新唐書·李林甫傳》)之語而未能得逞。
③班白:花白。班,通“斑”。
④惻然:哀憐的樣子。
⑤力士:即高力士,本名馮元一,高州良德(今廣東高州東北)人。唐玄宗朝的宦官。他幼年入宮,被高延福收為養子,故改名高力士。后因協助唐玄宗平定韋后之亂,深得玄宗信任。玄宗開元、天寶年間,先后任右監門衛將軍、知內侍省事,累授驃騎大將軍,封渤海郡公。卒后追贈揚州大都督,陪葬于泰陵。
⑥盍:文言副詞。何不,為什么。
⑦原注:后邊注文在原書中為正文。
⑧無勤上念:不要勞累皇上惦念。勤,勞累,勞苦。
⑨者:原闕,據齊之鸞本、《歷代小史》本校補。
⑩囂然:擾攘不寧的樣子。
?伏見:古代在下者對己見的謙辭。掖庭:亦作“掖廷”。宮中旁舍,嬪妃居住的地方
?章敬吳皇后:唐肅宗李亨的皇后,唐代宗李豫、和政公主的生母,濮州濮陽(今河南濮陽)人。
【譯文】
唐肅宗在東宮當太子時,遭到李林甫的誣陷,很多次形勢非常危急。肅宗為此心力交瘁,須發花白。肅宗上朝時,玄宗見到他可憐他,說:“你回去吧,我會去東宮。”等到玄宗到東宮,看到東宮房舍無人打掃,樂器也被廢棄,上面積了厚厚的塵土,太子身邊沒有可供娛樂表演的歌妓。玄宗被太子的處境所觸動,回頭對高力士說:“太子的生活處境都這樣了,將軍你為什么不讓我知道呢?”[原注]玄宗在宮中不直呼高力士的名字,稱呼他為“將軍”。高力士稟奏說:“我曾經想要稟告,但太子不允許,他說‘不要勞動皇上惦念’。”于是玄宗下詔高力士,讓京兆尹緊急挑選民間身材高挑、皮膚白皙的女子五人,把她們賞賜給太子。高力士快步走到庭下,再一次稟奏玄宗說:“如果臣宣旨讓京兆尹挑選民間的女子,必然會讓民間擾攘不寧,也會讓朝廷喜歡說閑話的人抓住話柄。我覺得掖庭中,以前的官員因為犯罪被抄家沒籍,他們的家眷作為奴婢被送進宮來的女子中,應該可以挑選。”玄宗非常高興,命令高力士給掖庭下詔,讓他們按照簿籍檢閱視察,挑選出五人,賞賜給了太子,唐肅宗的章敬吳皇后就在被選的五個人中間,后來她生下了唐代宗李豫。
7.肅宗為太子①,嘗侍膳②。尚食置熟俎③,有羊臂臑④。上顧太子,使太子割。肅宗既割,余污漫刃,以餅潔之。上熟視不懌⑤。肅宗徐舉餅啖之,上大悅。謂太子曰:“福當如是愛惜⑥。”
【注釋】
①肅宗為太子:本條采錄自《次柳氏舊聞》。
②侍膳:陪侍尊長吃飯。
③尚食:官署名。尚食局的省稱。掌管帝王膳食。此處指宮官中的尚食,為宮廷中的女官。《舊唐書·職官志》:“尚食之職,掌供膳羞品齊之數,總司膳、司醖、司藥、司四司之官署。”俎(zǔ):古代割肉用的砧板。多木質,也有青銅鑄的,方形,兩端有足。
④臂臑(nào):牲畜前體的中、下部。
⑤熟視:注目細看。不懌(yì):不高興。懌,歡喜,高興。
⑥福當如是愛惜:就應當像這樣珍惜福氣。
【譯文】
唐肅宗還是太子的時候,曾經陪侍唐玄宗吃飯。尚食放置熟肉在砧板上,其中有羊的前腿。玄宗看著太子,讓他來割肉。肅宗割完肉后,割肉的刀上沾滿了油污,他用餅將刀上的油擦干凈。玄宗注目細看,很不高興。肅宗緩緩拿起餅子把它吃了,玄宗非常高興。他對太子說:“就應該像這樣珍惜福氣。”
8.玄宗西幸①,車駕將自延秋門出②,楊國忠請由左藏庫西③,上從之。望見千余人持火以俟駕。上駐蹕曰④:“何用此?”國忠對曰:“請焚庫積,無為盜守。”上斂容曰⑤:“盜至若不得此,必厚斂于人⑥。不如與之,無重困吾民也。”命徹火炬而后行⑦。聞者皆感激流涕,迭相語曰⑧:“吾君愛人如是,福未艾也⑨。雖太王去豳⑩,何以過于此也。”
【注釋】
①玄宗西幸:本條采錄自《次柳氏舊聞》。西幸,指唐玄宗在安史之亂中逃亡蜀地。
②延秋門:唐都長安禁苑西門,故址在今陜西西安西郊漢城路北端一帶。唐玄宗天寶十四載(755)冬天,安祿山起兵叛亂。次年(756)六月,唐玄宗即由延秋門出長安,赴蜀避難。
③楊國忠:原名楊釗,蒲州永樂(今山西永濟東南)人。唐玄宗寵妃楊玉環族兄。早年嗜賭好酒,為親族鄙視。天寶初年,因楊貴妃有寵,遂入朝為官,累遷監察御史、御史中丞,甚得玄宗信任,賜今名。曾身兼四十余職。任相期間,兩次派兵攻打南詔,損兵折將,專權誤國,敗壞朝綱。與安祿山互相傾軋,水火不容,終致安史之亂的發生。天寶十五載(756)隨唐玄宗逃往蜀地,在馬嵬驛兵變中被亂兵所殺。左藏庫:古代國庫之一,以其在左方,故稱。晉有左右藏令,屬少府。北齊、隋屬太府寺。唐代左藏庫掌管錢帛、雜彩、天下賦調。
④駐蹕(bì):指帝王后妃出行時沿途暫留暫住。
⑤斂容:收起笑容,臉色變得嚴肅。
⑥厚斂:重斂財物。亦指征收重稅。
⑦徹:撤除,撤去。
⑧迭相語:即反復談論。迭,屢次,反復。
⑨未艾:未盡,未止。《詩經·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艾。”
⑩太王:周文王之祖古公亶父的尊號。周人本居豳,自古公亶父始遷居岐山之下,定國號曰周,自此興盛,故武王克殷,追尊為太王。去豳(bīn):離開豳地。豳,其地在今陜西彬州東旬邑境內。
【譯文】
唐玄宗向西逃亡,車駕要從延秋門出去,楊國忠請求從左藏庫西面出,玄宗應允了。出去就看見有一千多人拿著火把等待車駕。玄宗停下車駕說:“為什么這樣做?”楊國忠回答說:“請求皇上焚燒該倉庫的庫存物資,不要留給盜賊。”玄宗嚴肅地說:“盜賊來了如果不能從倉庫得到東西,必定從百姓身上重斂財物。不如給他們,不能讓我的子民深受窮困。”下令撤去火把然后離開。聽說這件事的人都感激涕零,大家互相不斷地談論道:“我們的皇上如此愛惜百姓,福澤沒有結束。即使周太王離開豳地時,他的仁慈也沒有超過皇上。”
9.玄宗西幸歸①,入斜谷②,天尚早,煙霧甚晦。知頓使、給事中封倜于野中得新熟酒一壺③,跪獻于馬首數四,上不為之舉。倜懼,乃注以他器,自引一,滿于上前。上曰:“卿以我為疑耶?始吾即位之初,嘗飲大醉,損一人,吾悼之,因以為戒。迨今四十余年,未嘗甘酒味。”指力士及近侍者曰:“此皆知之,非紿卿也④!”
【注釋】
①玄宗西幸歸:本條采錄自《次柳氏舊聞》。
②斜谷:山谷名。在今陜西眉縣西南。谷有二口,南曰褒,北曰斜,故亦稱褒斜谷。兩旁山勢峻險,扼關陜而控川蜀,古來為兵家必爭之地。三國蜀漢建興十二年(234),諸葛亮率大兵由斜谷出伐魏,即此。
③知頓使:職官名。唐時設置,也稱置頓使。掌皇帝出巡時布置安排中途食宿之所,一般是臨時的差遣,多由皇帝信任的大臣擔任。知,原闕,據原書補。給事中:職官名。屬門下省,掌侍從皇帝,讀署奏抄,駁正違失,分判省事。秦朝始置。封倜:當為韋倜。唐玄宗時期官員,韋見素之子。曾任給事中。新熟酒:新釀成的酒。
④紿(dài):欺騙。
【譯文】
唐玄宗西避蜀地回來,進入斜谷,當時天還早,山中煙霧繚繞很昏暗。知頓使、給事中韋倜在鄉間得到了一壺新釀的酒,他數次在玄宗的馬前下跪奉獻,玄宗沒有因為他多次進獻而端起酒杯。韋倜心生恐懼,他將酒倒進其他器物自己喝了一杯,然后又斟滿一杯進獻到玄宗面前。玄宗說:“你以為我懷疑你給我進獻的酒嗎?我剛登上皇位不久,曾經喝酒喝到大醉,結果喝死了一個人,我為了悼念他,從那以后就戒酒了。到今天已經四十多年了,沒有再品嘗過酒的味道。”他指著高力士和身邊的侍者說:“我不喝酒的事他們都知道,不是欺騙你。”
10.天寶中①,有一書生旅次宋州②。時李汧公勉年少貧苦③,與此書生同店。而不旬日,書生疾作,遂至不救。臨絕,語公曰:“某家住洪州④,將于北都求官⑤,于此得疾且死,其命也。”因出囊金百兩遺公,曰:“某之仆使無知有此,足下為我畢死事,余金奉之。”李公許為辦事。及禮畢,置金于墓中而同葬焉。后數年,公尉開封⑥。書生兄弟赍洪州牒來⑦,累路尋生行止⑧。至宋州,知李為主喪事,專詣開封,請金之所在。公請假至墓所,出金以付焉。
【注釋】
①天寶中:本條采錄自《大唐傳載》。
②旅次:旅途中暫住的地方。次,停留的地方。宋州:州名。隋開皇十六年(596)置。治睢陽(后改宋城,今河南商丘南)。
③李汧(qiān)公勉:即李勉,字玄卿,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人。唐宗室。性情淡泊,居官廉潔。歷仕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四朝。安史之亂時,從肅宗至靈武,任監察御史,遷司膳員外郎。唐代宗時歷任京兆尹、廣州刺史兼嶺南節度觀察使等,封汧國公,故稱李汧公。德宗時曾任宰相,后以太子太師辭官。
④洪州:州名。隋開皇九年(589)置,治豫章(唐改南昌,今屬江西)。唐時有東南都會之稱,江南西道采訪使、節度使先后治此。
⑤北都:武周長壽元年(692),因并州是武氏故里,建為北都,在今山西太原西南晉源鎮一帶。唐中宗神龍元年(705)罷。
⑥尉開封:任開封縣尉。《新唐書·李勉傳》:“(勉)始調開封尉。”縣治在今河南開封。
⑦赍(jī):拿著,帶著。牒(dié):公文的一種,通常指由官方頒發的證明某事的文件。
⑧累路:指沿途。行止:行蹤。
【譯文】
天寶年間,有一位書生旅途中暫住宋州。當時汧國公李勉年輕家境貧寒,和這個書生住在同一家旅店。不到十天,書生生了病,以致無法醫治。臨死的時候,書生對汧國公李勉說:“我家住在洪州,準備去北都尋求官職,在這里得了病就要死了,這是我的宿命。”于是拿出行囊里的一百兩黃金給李勉,并說:“我的仆人不知道我有這么多財物,您用來給我辦理喪事,剩下的就送給您了。”李勉答應書生為他辦理喪事。等到葬禮結束,李勉將黃金放到書生的墓中和他葬在了一起。幾年以后,李勉任開封縣尉。書生的兄弟拿著文書從洪州出發,沿途尋找書生的行蹤。到達宋州才知道是李勉給他辦理的喪事,于是專門到開封拜訪李勉,并詢問黃金的下落。李勉請假到書生的墓地,挖出黃金交給了他的哥哥。
11.德宗初即位①,深尚禮法。諒中②,召諸王食馬齒羹③,不設鹽、酪④。皇姨有寡居者,時節入宮⑤,妝飾稍過,上見之極不悅。異日如禮,乃加敬焉。
【注釋】
①德宗初即位:本條采錄自《因話錄·宮部》。德宗,指唐德宗李適,唐代宗李豫長子。大歷十四年(779)即位后,思革舊弊,罷四方貢獻,放五坊鷹犬,出宮女百余人。建中元年(780)用宰相楊炎建議,廢租庸調用兩稅法。建中四年(783)涇原兵變,倉皇逃往奉天。次年,李懷光又叛,再逃往梁州。后賴李晟等力戰,收復京城。死后葬崇陵(在今陜西涇陽西北),廟號德宗,謚神武孝文皇帝。
②諒(ān):借指居喪。多用于皇帝。
③諸王:原作“朝士”,據齊之鸞本、《歷代小史》本改。馬齒羹:即用馬齒莧熬成的湯羹。馬齒莧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可入藥,亦可食用。
④酪:乳酪。
⑤時節:四時的節日。《呂氏春秋·孟夏紀》:“敬祭之術,時節為務。”高誘注:“四時之節。”
【譯文】
唐德宗即位之初,非常崇尚禮儀法度。居喪期間,他召集諸王吃用馬齒莧熬成的湯羹,湯羹中不加鹽和乳酪。皇姨中有一位喪偶后獨居,節日進宮時,妝飾稍過奢華,德宗見了非常不高興。隔天她的穿著符合禮儀時,唐德宗就以禮相待。
12.崔吏部樞夫人①,太尉西平王晟之女也②。晟生日,中堂大宴。方食,有小婢附崔氏婦耳語,久之,崔氏婦頷之而去。有頃復來。晟曰:“何事?”女對曰:“大家昨夜小不安適③,使人往候。”晟怒曰:“我不幸有此女。大奇事!汝為人婦,豈有阿家病,不檢校湯藥,而與父作生日?”遽遣走檐子歸④,身亦續至崔氏家問疾,且拜請教訓子不至。晟治家整肅,貴賤皆不許時世妝梳⑤。勛臣之家,稱“西平禮法”⑥。
【注釋】
①崔吏部樞夫人:本條采錄自《因話錄·商部》。崔吏部樞,即崔樞,清河(今河北清河西北)人。據《舊唐書·順宗本紀》記載,貞元二十一年(805),順宗以中書舍人崔樞為太子侍讀。憲宗元和五年(810),崔樞遷禮部侍郎,知貢舉。歷刑部、吏部二侍郎,官終秘書監。
②太尉西平王晟:即李晟,字良器,洮州臨潭(今甘肅臨潭)人。唐朝中期名將。十八歲從王忠嗣討吐蕃,號稱萬人敵,累遷左羽林軍大將軍,擊黨項有功授太常卿。唐代宗、唐德宗時屢建軍功,德宗興元元年(784)因平定朱泚之亂有功封西平郡王。貞元三年(787)加拜太尉兼中書令。卒后贈太師,謚曰忠武。
③大家:古代妻子對丈夫母親的稱呼,亦稱“阿家”,又稱“姑”。
④檐子:肩輿之類。出現于唐代初年,是用四人或二人肩挑的乘輿,乘者只帶帷帽遮臉,不用帷幕遮身。唐劉肅《大唐新語·厘革》:“只坐檐子,過于輕率,深矢禮容。”
⑤時世妝:即入時或時髦的裝飾打扮。
⑥西平禮法:《舊唐書·李晟傳》稱李晟“理家以嚴稱,諸子侄非晨昏不得謁見,言不及公事”。由于他對家人要求嚴格,故時人稱為“西平禮法”。
【譯文】
吏部侍郎崔樞的夫人,是太尉西平郡王李晟的女兒。李晟生日,在中堂舉行宴會。正在吃飯的時候,有一個年輕的婢女附在崔樞夫人的耳邊說了很久,崔樞夫人向她點點頭就離開了。不久又回來了。李晟問:“有什么事嗎?”女兒回答說:“我的婆婆昨天晚上身體不舒服,我派人回去服侍了。”李晟發怒說:“我不幸有你這樣的女兒。真是太奇怪了!你作為人婦,怎么能婆婆生病了,不在家查驗湯藥,卻在這里給自己的父親慶祝生日?”立即讓她乘坐檐子回去,李晟自己隨后也去崔樞家慰問疾病,并且向親家道歉沒有教訓好女兒。李晟治家嚴格,家里的人不論身份高低都不許有時尚流行的裝束和打扮。功臣之家都稱為“西平禮法”。
13.李師古跋扈①,憚杜黃裳為相②,未敢失禮,乃寄錢物百萬,并氈車一乘。使者未敢進,乃于宅門伺候③。有肩輿自宅出,從婢二人,青衣襤褸④。問:“何人?”曰:“相公夫人。”使者遽歸以告,師古乃止。
【注釋】
①李師古跋扈:本條采錄自《幽閑鼓吹》。李師古,唐朝蕃將,高麗人,檢校司徒李納之子。德宗貞元十年(794)進檢校禮部尚書。十三年(797)加檢校尚書右仆射。十六年(800)加同平章事。二十年(804)德宗駕崩,李師古以義成節度使李元素名義偽作遺詔,發兵攻掠州縣,因順宗即位乃止。累加檢校司徒兼侍中。卒贈太傅。
②杜黃裳:字尊素,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杜綰之子。進士及第,又中博學宏詞科,累遷侍御史。德宗貞元末為太常卿。唐憲宗時用為宰相,力主討伐西川節度副使劉辟之叛,并舉薦高崇文為將,為憲宗采納,后又主張削弱藩鎮勢力。憲宗元和二年(807)以檢校司空為河中晉絳節度使,封邠國公。卒后贈司徒,謚曰宣獻。
③伺候:守候觀望。
④襤褸:指衣服破爛,不整潔。
【譯文】
李師古專橫暴戾,但對作為宰相的杜黃裳卻很忌憚,不敢無禮,他派人給杜黃裳送去百萬財物,和一輛氈車。派去送東西的人沒敢立即送進去,而是在杜黃裳家門外觀望。這時有一頂肩輿從杜黃裳家出來,隨從的是兩個穿著破舊黑色衣服的婢女。他問旁邊的人:“轎子里是什么人。”回答說:“是宰相夫人。”奉命辦事的人趕緊回去將這一情況告訴了李師古,李師古就放棄了賄賂杜黃裳的想法。
14.杜太保宣簡公①,大歷中有故人遺黃金百兩;后三年②,為淮南節度使,其子來投,公取其黃金還之,緘封如故③。
【注釋】
①杜太保宣簡公:本條采錄自《大唐傳載》。宣簡公,當為安簡公。《舊唐書》《新唐書》之《杜佑傳》均稱“謚曰安簡”。“宣”乃“安”字之誤。杜佑,字君卿,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初以門蔭入仕,補濟南郡參軍、剡縣丞。代宗時,歷任工部郎中、撫州刺史、容管經略使。德宗時,楊炎為宰相,征入朝,歷工部、金部郎中,并充水陸轉運使,改度支郎中,兼和糴等使。后出為蘇州刺史、淮南節度使等。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入朝為相。卒后追贈太傅,謚號安簡。杜佑為官六十年,歷玄、肅、代、德、順、憲六朝。以三十五年功力撰成的史學巨著《通典》二百卷,為現存第一部記載中國歷代典章制度沿革的通史著作。
②三:原書此字下尚有一“十”字,當據補。杜佑任淮南節度使時已在唐德宗貞元年間。唐代宗大歷年起于766年,迄于779年。唐德宗貞元年起于785年,迄于805年。
③緘封:封口,封閉。
【譯文】
大歷年間,有一位老朋友送給杜佑黃金百兩;三十年后杜佑任淮南節度使,老朋友的兒子來投靠,杜佑取出黃金還給了他,黃金的封口還是原來的樣子。
15.檢校刑部郎中程皓①,性周慎②,不談人短。每于儕類中見人有所訾③,未曾應對,候其言畢,徐為辯曰:“此皆眾人妄傳,其實不爾。”更說其人美事。曾于廣坐被人酗罵④,席上愕然⑤,皓徐起避之,曰:“彼人醉耳,何可與言。”
【注釋】
①檢校刑部郎中程皓:本條采錄自《封氏聞見記·掩惡》。程皓,唐朝官吏,玄宗朝曾任太常博士。
②周慎:周密謹慎。
③儕(chái)類:同輩,同類的人。訾(zǐ):誹謗,指責。
④酗罵:酒醉罵人。
⑤愕然:驚訝的樣子。
【譯文】
檢校刑部郎中程皓生性周密謹慎,從不談論別人的短處。每次看見同僚中有人在背后指責別人時,他從不插話,等到指責結束后,程皓才會慢條斯理地替他人辯解,并說:“這些都是大家沒有根據的傳言,真實的情況不是這樣的。”接著再說這個人的一些好事。程皓曾經在眾人聚集的場所被喝醉酒的人責罵,在座的人都非常驚訝,程皓慢慢地站起來避開責罵他的人說:“這個人喝醉了,怎么能和他計較呢。”
16.高利自濠州改楚州①。時江淮米貴,職田每年得粳米直數千貫②。準例:替人五月五日以前到者③,得職田。利欲以讓前人,發州④,所在故為淹泊⑤,過限數日然后到州,士子稱焉。
【注釋】
①高利自濠州改楚州:本條采錄自《封氏聞見記·推讓》。高利,唐朝官吏,生平不詳。濠州,州名。隋文帝開皇二年(582)改西楚州為濠州,治鐘離縣(今安徽鳳陽臨淮關西)。改,調任。楚州,州名。南朝梁置。治所在墊江(今重慶)。
②職田:亦稱“職分田”或者“職公田”。指古代政府按官職品級授予官吏作為俸祿的土地。始于西晉。唐朝職田只授給給事官。職田為國家掌握的公田,不屬官吏私人所有,只以收獲物或部分收獲物充作俸祿的一部分。
③替人:接替的人。
④發州:原書作“發濠州”,當據改。
⑤淹泊:停留,滯留。
【譯文】
高利從濠州調任楚州。當時江淮一帶的米價格很高,楚州的職田每年獲得的粳米可值幾千貫。依據慣例,接替的官吏如果五月五日以前到任就可以得到當年職田所產的粳米。高利想把它讓給前任官吏,從濠州出發時,他一路故意拖延,超過限期幾天后才到達楚州,當時的士子都贊揚他的行為。
17.兵部李約員外嘗江行①,與一商胡舟楫相次②。商胡病,因邀相見,以二女托之,皆絕色也。又與一珠,約悉唯唯。及商胡死,財寶鉅萬③,約悉籍其數送官,而以二女求配。始殮商胡④,約自以夜光唅之⑤,人莫知也。后死商胡有親屬來理資財,約請官司發掘檢之⑥,夜光果在。其密行皆此類也⑦。
【注釋】
①兵部李約員外嘗江行:本條采錄自《尚書故實》。李約,字存博,郡望隴西(治今甘肅成紀)。李唐宗室。德宗貞元十五年(799)至元和二年(807)間為浙西觀察從事,后官至兵部員外郎。約尚節義,工詩文,善音樂,精楷隸,好黃老。《新唐書·藝文志》“李約《東杓引譜》一卷”下注曰:“勉子,兵部員外郎。”
②商胡:古稱來中國經商的胡人,多指波斯、阿拉伯商人。相次:亦作“相佽”,依為次第,相繼。《周禮·冬官·考工記》:“畫繢之事,雜五色……青與白相次也,赤與黑相次也,玄與黃相次也。”鄭玄注:“此言畫繢六色所象,及布采之第次。”
③鉅萬:形容為數極多。
④胡:原闕,據齊之鸞本、《歷代小史》本補。
⑤夜光:即夜光珠,亦稱夜明珠。唅(hàn):亦作“琀”,古時埋葬死者前放在其口中的珠、玉等。
⑥司:原作“可”,據《歷代小史》本改。
⑦密行:佛教語。小乘指持戒嚴密的修行,大乘指蘊善于內而不外著的修行。
【譯文】
兵部員外郎李約曾經坐船在長江游行,與一位胡商的船前后行駛。胡商生病了,于是邀請李約到他的船上見面,商胡把自己的兩個女兒托付給了李約,他的兩個女兒都長得異常美麗。胡商還交給李約一顆珠子,李約全都答應了。等到胡商去世,船上的財貨和寶物非常多,李約將全部財物如數送交給官府,并給他的兩個女兒尋求配偶。起初裝殮胡商時,李約將胡商交給他的珠子放到了胡商的口中,沒有人知道這件事。后來去世胡商的親屬來打理他的財物,李約請求官府挖開胡商的墓查驗,珠子果然在商胡的口中。他的善行都像這樣。
18.仆射柳元公家行為士大夫儀表①。居大官,奉繼親薛夫人之孝②,凡事不異布衣時。薛夫人左右仆使,至有以小字呼公者。性嚴重,居外下輩常惕懼③。在薛夫人之側,未嘗以嚴顏色待家人,恂恂如小子弟④。敦睦內外,當世無比。宗族窮苦無告,因公而存立者甚眾。在方鎮⑤,子弟有事他適,所經境內,人不知之。族子應規為水部員外郎⑥,求公為市宅,公不與。潛語所親曰:“柳應規以儒素進身⑦,始入省,便造新宅,殊不若且稅居之為善也⑧。”及水部沒⑨,公撫視孤幼,恩意加厚,特為置居處,諸子皆與身名。族孫立疾病,以兒女托;公廉察鄂州⑩,嫁其孤女,雖箱篋刀尺微物,悉手自閱視以付之。公出自清河崔氏,繼外族薛氏。前后與舅能、從同時領方鎮?,居省闥?;又與薛氏舅蘋同時為觀察使,妻父韓仆射同時居大僚?:未嘗敢以爵位自高,減卑下之敬。其行己如此。
【注釋】
①仆射柳元公家行為士大夫儀表:本條采錄自《因話錄·商部》。仆射柳元公,即柳公綽,字寬之,小字起之,京兆華原(今陜西銅川耀州區)人。柳公權之兄。為人莊重嚴謹,嚴守禮法,才略過人。德宗貞元元年(785)應制舉,中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任秘書省校書郎。憲宗元和二年(807)與裴度同任劍南西川判官,不久入京為吏部郎中。至穆宗長慶元年(821),歷任京兆尹,刑部、兵部侍郎,御史大夫等。后因而得罪宦官集團,出任襄州刺史、山南東道節度使、邠州刺史、太原尹、河東節度使等。柳公綽于唐敬宗時被授為檢校右仆射,謚元,故稱其為“仆射柳元公”。
②繼親:后母。
③惕懼:戒懼。《呂氏春秋·慎大覽》:“湯乃惕懼,憂天下之不寧,欲令伊尹往視曠夏。”
④恂恂:溫順恭謹的樣子。《論語·鄉黨》:“孔子于鄉黨,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陸德明釋文:“恂恂,溫恭之貌。”
⑤方鎮:指掌握兵權、鎮守一方的軍事長官。如晉持節都督,唐觀察使、節度使、經略等。
⑥應規:即柳應規,柳公綽族子,憲宗元和中兼殿中侍御史。元和七年(812)為太常博士。后官至水部員外郎。
⑦儒素:儒生,儒術。
⑧稅居:租賃房屋。
⑨水部:即柳應規,因其官至水部員外郎,故稱。
⑩鄂州:州名。隋開皇九年(589)改郢州為鄂州,治所在江夏(今湖北武漢武昌)。
?能、從:即崔能、崔從。《舊唐書·柳公綽傳》記載:“為吏部侍郎,與舅左丞崔從同省,人士榮之。”《新唐書·崔從傳》記載:“從字子乂,少孤貧,與兄能偕隱太原山中。”《新唐書·崔能傳》記載:“繇將作監授嶺南節度使,與從皆秉節居鎮,世傳為榮。卒年六十八,贈禮部尚書。”
?省闥:唐尚書省的別稱。崔從為尚書省左丞,所以稱“居省闥”。
?妻父韓仆射:即韓皋。柳公綽之子為柳仲郢。《新唐書·柳仲郢傳》:“母韓,即皋女也。”大僚:大官職。《尚書·多方》:“迪簡在王庭,尚爾事,有服在大僚。”
【譯文】
仆射柳公綽在家的行為舉止是讀書人的表率。他身居高官,侍奉繼母薛夫人竭盡孝道,所做的事情和做官前相比,沒有兩樣。薛夫人身邊的仆人,甚至有用小名來稱呼他的。柳公綽性格嚴肅持重,在外時,下屬常懷戒懼之心。在薛夫人身邊時,他從來沒有用嚴厲的臉色對待家里的人,溫順恭謹如同家里的小輩。家庭內外親善和睦,當時沒有誰家能夠和他家相比。家族中生活窮困而無處告求,由柳公綽接濟得以生存的人有很多。他在方鎮任職時,家中的后輩有事到別處去,經過他管轄的區域,沒有人知道這些后輩的身份。同族的后輩柳應規任水部員外郎時,請求柳公綽替他購買住宅,柳公綽沒有同意。他暗中對關系親近的人說:“柳應規以儒生身份出仕做官,剛剛進入尚書省,就建造新宅,遠沒有暫且租賃房屋居住好。”等到柳應規去世,柳公綽撫養照看他年幼的孩子,情意深厚,還特地為他們置辦住所,應規的幾個兒子都取得了良好的聲譽。族孫柳立得了重病,臨終時把兒女托付給了柳公綽;柳公綽到鄂州任觀察使時,為柳立的女兒擇婿出嫁,即使是箱子、剪刀、尺子之類的小東西,他全部親自檢查后才作為嫁妝送出。柳公綽的生母為清河崔氏,繼母是薛氏。他前后和舅舅崔能、崔從同為鎮守地方的軍事長官,又同在尚書省為官;又和薛氏舅舅薛蘋同為觀察使;與妻子的父親韓仆射同時擔任高官:但他從來不敢憑借官位抬高自己,減少對人的兼卑恭敬。他的立身行事就是這樣。
19.元和已后①,大僚睦親舊者,前輩有司徒鄭公②,中間有楊詹事憑、柳元公③,其后李相國武都公宗閔④。
【注釋】
①元和已后:本條采錄自《因話錄·商部》。
②司徒鄭公:指鄭馀慶,字居業,鄭州滎陽(今河南滎陽)人。大歷進士,德宗時任翰林學士,遷工部侍郎,知吏部選事。貞元十四年(798)拜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后坐事貶為郴州司馬。順宗即位,征拜尚書左丞。憲宗立,復拜相。后罷為太子賓客、國子祭酒、吏部尚書。歷任山南西道鳳翔節度使、尚書左仆射兼太子少師,封滎陽郡公。四朝居官,剛正廉潔。死后家無余財,穆宗命給一月俸料以助喪事。《新唐書·鄭馀慶傳》記載:“馀慶少砥礪,行己完潔,仕四朝,其祿悉赒所親,或濟人急,而自奉粗狹,至官府,乃開肆廣大,常語人曰:‘祿不及親友而侈仆妾者,吾鄙之。’大抵中外姻嫁,其禮獻皆親閱之。后生內謁,必引見,諄諄教以經義,務成就儒學。”
③楊詹事憑:即楊憑,字虛受,一字嗣仁,虢州弘農(今河南靈寶)人。楊憑擅長詩文,唐代宗大歷年間與弟弟楊凝、楊凌同中進士,時稱“三楊”。尚氣節,重然諾,與穆質、許孟容、李睟相友善,時人稱慕。累遷起居舍人,左司員外郎,禮部、兵部郎中,太常卿,湖南江西觀察使。入為左散騎常侍、刑部侍郎。憲宗元和四年(809)拜京兆尹。后被御史中丞李夷簡彈劾,貶臨賀縣尉。官終太子詹事。
④李相國武都公宗閔:即李宗閔,字損之,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人。唐高祖十三子鄭王李元懿之后,“牛李黨爭”中牛黨的領袖。唐德宗貞元二十一年(805)進士及第,憲宗元和四年(809)與牛僧孺同登賢良方正科。文宗大和三年(829)入相,引牛僧孺同知政事。七年與德裕同為宰相,以同平章事任興元尹、山南西道節度使。李訓、鄭注用事,貶潮州司戶參軍。開成初擢杭州刺史、東都留守。武宗即位,劉稹叛,坐貶漳州長史,長流封州。宣宗立,徙郴州司馬,死于貶所。
【譯文】
唐憲宗元和年間以后,高官中與親戚及故交舊友關系和睦的,前輩中有司徒鄭公鄭馀慶,中間有詹事楊憑、元公柳公綽,后輩中有相國武都公李宗閔。
20.裴尚書武①,奉寡嫂,撫甥侄,為中表所稱②。尚書卒后,工部夫人崔氏話其仁,輒流涕。工部名佶③,有清德,武之長兄也。兄弟皆為八座④。自丞相耀卿至工部子泰章⑤,四世入南北省⑥。群從居顯列者不可勝書⑦。泰章后亦為尚書。
【注釋】
①裴尚書武:本條采錄自《因話錄·商部》。裴尚書武,即裴武,唐朝官吏。據《新唐書·裴垍傳》:“京兆少尹裴武使王承宗還,得德、棣二州,已而地不入。”可知元和年間裴武曾任京兆少尹。
②中表:本人與姑母、舅父或姨母兒女的關系,稱“中表”。姑母的兒女稱“表”“外”,舅父或姨母的兒女稱“中”“內”。
③工部名佶:即裴佶,字弘正。幼能屬文,唐代宗大歷五年(770)進士及第,初授藍田尉。德宗朝拜拾遺,歷補闕、駕部兵部郎中、諫議大夫等職。
④八座:亦作“八坐”。封建王朝八種高級官員的尊稱。歷朝制度不一,所指不同。東漢以六曹尚書、尚書令、仆射為“八座”;三國魏以五曹尚書、尚書令、尚書左右仆射為“八座”;晉以尚書令、尚書仆射、六尚書為“八座”;隋以尚書令,左、右仆射及六部尚書為“八座”;唐代的“八座”則是尚書左仆射、尚書右仆射及尚書省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尚書之總名。
⑤丞相耀卿:即裴耀卿,字煥之,絳州稷山(今山西稷山)人。寧州刺史裴守真之子。幼年即中童子舉,歷任秘書正字、相王府典簽、國子主簿、長安令、宣州刺史、戶部侍郎、京兆尹等。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授為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充任江淮、河南轉運使。主持漕運。后轉任侍中。開元二十四年(736)改任尚書左丞相,封趙城侯。天寶元年(742)改任尚書右仆射,不久轉任左仆射。卒贈太子太傅,謚曰文獻。工部子泰章:即裴佶之子裴泰章,曾任散騎常侍、工部尚書等職。
⑥南北省:南省與北省的合稱。南省是尚書省的別稱,因唐朝尚書省在大明宮之南,故稱。北省是門下省、中書省別稱,與尚書省稱南省相對。
⑦群從:指堂兄弟及諸子侄。顯列:指高位。不可勝書:不是用文字所能寫完的。形容要寫的事情很多。
【譯文】
尚書裴武奉養寡嫂,撫養甥侄,被遠近親戚所稱頌。裴尚書去世后,工部尚書的夫人崔氏說起裴武的仁德,就流下淚來。工部尚書名叫裴佶,品行高潔,是裴武的長兄。裴家兄弟都是尚書一類的高官。從丞相裴耀卿到工部尚書裴佶的兒子裴泰章,四代人在南北省做官。堂兄弟及諸子侄位居高官的人不是用文字所能寫完的。裴泰章后來也任工部尚書。
21.沈吏部傳師①,性和易,不從流俗,不矯亢②。觀察三郡③,去鎮無余蓄。京城居處隘陋,不加一椽。所辟賓僚,無非名士。身沒之后,家至貧苦。二子繼業,并致時名,又以報施不妄④。其父禮部員外郎既濟⑤,撰《建中實錄》,見稱于時。公亦為史官,及出領湖南、江西,奉詔在鎮修《憲宗實錄》,當時榮之⑥。
【注釋】
①沈吏部傳師:本條采錄自《因話錄·商部》。沈吏部傳師,即沈傳師,字子言,蘇州吳(今江蘇蘇州)人。有才行,工《春秋》,精楷書。德宗貞元末進士,為禮部侍郎權德輿門生。又登制科乙第,授太子校書郎。后累官至吏部侍郎。卒贈尚書。為人恬退無競,吏治嚴明,參與編撰《憲宗實錄》。
②矯亢:亦作“矯抗”,與眾違異,以示高尚。
③觀察:官名。觀察使的省稱。
④又:齊之鸞本、《歷代小史》本作“人”。報施:亦作“報嗣”。語出《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報者倦矣,施者未厭。”杜預注:“施,功勞也,有勞則望報過甚。”后因以“報施”謂報答、賜予。不妄:不隨便行事。
⑤禮部員外郎既濟:即沈既濟。博通群籍,經學該明,尤工史筆。唐德宗時受宰相楊炎賞識,薦為左拾遺、史官修撰。曾上疏非議吳競撰國史為則天本紀之做法,奏罷中書、門下分置待詔官之計劃。楊炎得罪,坐貶處州司戶參軍。后復入朝,官終禮部員外郎。撰有《建中實錄》,為時所稱。
⑥“公亦為史官”幾句:《舊唐書·沈傳師傳》記載:“初,傳師父既濟撰《建中實錄》十卷,為時所稱。傳師在史館,預修《憲宗實錄》未成,廉察湖南,特詔赍一分史稿,成于理所。有子樞、詢,皆登進士第。”榮,稱譽,贊譽。
【譯文】
吏部侍郎沈傳師性情溫和平易,不盲從社會上流行的風氣和習慣,也不會與眾違異以示高尚。他曾出任三郡的觀察使,離開任所的時候沒有多余的積蓄。京城的住所也狹小簡陋,但他沒有增加過一根椽子。他所招募的賓客幕僚,無不是當時名望很高的人。沈傳師去世以后,他的家人生活非常貧苦。兩個兒子繼承了他的品德,在當時都具有很高的聲望,人們認為這是上天對沈家德行的厚報。沈傳師的父親是禮部員外郎沈既濟,著有《建中實錄》,在當時受到人們的稱贊。沈傳師也曾任史官,在出任湖南、江西觀察使時,奉皇帝之命在任所撰修了《憲宗實錄》,當時人都稱譽他。
22.劉敦儒事親以孝聞①。親心緒不理②,每鞭之見血,則一日悅暢。敦儒常斂衣受杖③,曾不變容。憲宗朝旌表門閭④。又趙郡李公道樞⑤,先夫人盧氏性嚴,事亦類此。道樞名聲已聞,又在班列⑥,賓至門,往往值其受杖。
【注釋】
①劉敦儒事親以孝聞:本條采錄自《因話錄·商部》。劉敦儒,唐朝官吏,客居東都(今河南洛陽),祖籍彭城(今江蘇徐州)。劉知幾曾孫,事母至孝,名于當時。唐憲宗元和年間被任為左龍武軍兵曹參軍,分管東都事務。官終起居郎。
②心緒不理:心情不順。
③斂衣:使衣衫整齊有序。表示恭敬。
④憲宗朝旌表門閭:《新唐書·劉敦儒傳》記載:“母病狂易,非笞掠人不能安,左右皆亡去,敦儒日侍疾,體常流血,母乃能下食,敦儒怡然不為隱痛。留守韋夏卿表其行,詔標闕于閭。”旌表門閭,亦稱“旌閭”,舊時朝廷對所謂忠孝之人賜給門匾,掛于門庭之上,或樹立牌坊以示表彰。
⑤趙郡李公道樞:即李道樞。唐敬宗時為侍御史。文宗開成二年(837)任河南少尹,與白居易等修禊洛濱。四年(839)自蘇州刺史遷浙東觀察使,不久去世。
⑥班列:指朝廷或朝官。
【譯文】
劉敦儒因為侍奉雙親孝順而名聞當世。他的母親心里不痛快,經常拿鞭子抽打他以致身體流血,這樣才會一整天愉悅歡暢。劉敦儒經常恭敬地接受母親的鞭杖,從來沒有驚恐或發怒。唐憲宗時,朝廷給他家賜匾,掛于門庭之上以示表彰。另有趙郡人李道樞的亡母盧氏性情也苛刻嚴格,對待李道樞也是如此。當時李道樞已有名譽聲望,又在朝廷做官,賓客到他家拜訪,常常看到他正在接受母親的鞭杖。
23.滎陽鄭還古①,俊才嗜學,性孝友。初家青、齊間②,值李師道叛命③,扶老親歸洛,與其弟自舁肩輿④,晨暮奔追,兩肩皆瘡。妻柳氏,仆射元公之女,有婦道。弟齊古,好博戲賭錢⑤,還古帑中恣其所用⑥,齊古得之輒盡。還古每出行,必封管籥付家人⑦,曰:“留待二十九郎⑧,儻博⑨,勿使別取債息,為惡人所陷也。”弟感其言,為之稍節。有堂弟善觱栗⑩,投許昌軍為健兒?。還古使使召之,自與洗沐,同榻而寢,因致書方鎮,求補他職。竟以剛躁喜持論,不容于時。
【注釋】
①滎(xíng)陽鄭還古:本條采錄自《因話錄·商部》。滎陽,郡名。三國魏置,治滎陽(今屬河南)。尋罷。晉復置。北齊改名成皋郡。隋大業初復改鄭州為滎陽郡,唐改為鄭州。鄭還古,自號谷神子。唐憲宗元和中登進士第,曾為河北從事,遭謗,貶為吉州掾。終國子監博士。
②青、齊:指青州、齊州。唐轄境均在今山東境內。
③李師道:唐朝蕃將,平盧淄青節度使李納次子,李師古異母弟。初為密州知州。憲宗元和元年(806),師古卒,被擁立為平盧節度使,尋加檢校工部尚書,又加檢校司空。元和十年(815),朝廷平蔡,師道外奉王命,陰結亡叛,擬納三州。憲宗下詔削其官,詔諸軍進討。十四年(819)被部將劉悟所殺。
④舁(yú):共同抬東西。
⑤博戲:中國古代民間一種賭輸贏、角勝負的游戲。
⑥帑(tǎng):古代收藏錢財的府庫。《說文》:“帑,金幣所藏也。”
⑦封:用加蓋印章的紙條貼在門、箱或其他容器的口上以防開啟。管籥(yuè):即鑰匙。
⑧二十九郎:即鄭齊古,在兄弟輩排行第二十九,故稱。
⑨儻:如果,假使。
⑩觱(bì)栗:即觱篥,古代的一種管樂器,以竹為管,有九孔,又稱“笳管”“頭管”。本出西域龜茲,后傳入內地,為隋唐燕樂及唐宋教坊樂的重要樂器。
?健兒:唐代士兵的一種。唐代諸軍鎮置有健兒,長住邊軍者,政府給以種種優待。
【譯文】
滎陽的鄭還古才智卓越非常好學,他孝順父母,關愛兄弟。當初鄭還古家住在齊州和青州之間,時值李師道叛亂,鄭還古護持年老的父母回歸洛陽,他和弟弟抬著父母乘坐的肩輿,從早到晚一路奔走,兩個肩膀都生瘡潰爛了。鄭還古的妻子柳氏,是仆射柳元公的女兒,她恪守婦道。鄭還古的弟弟鄭齊古,喜歡玩博戲賭錢,鄭還古府庫的錢隨便他拿去賭博,鄭齊古拿到錢后就全部輸光了。鄭還古每次外出,都會將鑰匙封好后交給家人,并說:“放在這里等二十九郎,如果他賭博了,千萬不要讓他去借附有利息的債務,被壞人陷害。”鄭齊古聽到哥哥的話后非常感動,也因此稍有節制。鄭還古有一位堂弟喜歡吹觱栗,曾投身到許昌軍中做了一名健兒。鄭還古派人把他叫回來,親自為他沐浴,一起同床就寢,還給軍鎮長官寫信,請求填補其他職位的缺額。但鄭還古最終還是因為剛強急躁又喜歡發表自己的觀點,而不被時人所接納。
24.路相隨幼孤①。其母問:“汝識汝父否?”曰:“不識。”曰:“正如汝面。”隨號絕久之,終身不照鏡。李衛公慕其淳篤②,結為親家,以女適路氏③。
【注釋】
①路相隨幼孤:本條采錄自《芝田錄》。路相隨,即路隨,字南式,魏州陽平(今山東莘縣)人。路泌之子。舉明經第。歷遷左補闕、侍講學士。敬宗立,拜中書舍人、翰林學士。文宗太和二年(828)以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監修國史。七年(833)表上史官所修《憲宗實錄》《穆宗實錄》。后出為鎮海軍節度使,道病卒,謚曰貞。
②李衛公:即李德裕,字文饒,趙郡贊皇(今河北贊皇)人。李吉甫次子,牛李黨爭中李黨的領袖。歷任中書舍人、浙西觀察使、兵部尚書、劍南西川節度使等職。文宗大和七年(833)拜相。八年(834)鄭注、李訓用事,出為興元節度使、鎮海軍節度使,旋受誣,貶太子賓客,再貶袁州刺史。武宗即位后入朝為相,因政績顯赫,被封衛國公。宣宗即位后忌憚其位高權重,貶為崖州司戶。
③以女適路氏:《舊唐書·路隨傳》《新唐書·路隨傳》均記載路隨終身不照鏡事,然不載李衛公以女適路家事。適,舊指女子出嫁。
【譯文】
宰相路隨幼時喪父。后來母親問他:“你記得你父親嗎?”路隨回答說:“不記得了。”他母親說:“和你的臉完全一樣。”路隨為此痛哭了很久,終其一生沒有再照過鏡子。李德裕仰慕他品行質樸厚重,和他結為了兒女親家,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路家。
25.孫侍郎瑴在翰林①,父為太子詹事,分司東都。瑴因春時游宴歡,忽念溫凊②,進狀乞省覲③。其詞曰:“‘陟彼岵兮’,孰不瞻父?④‘方寸亂矣’,何以事君?⑤”自內廷徑出⑥。時皆稱之。至華陰⑦,拜河南尹。
【注釋】
①孫侍郎瑴(jué):即孫瑴。曾任侍郎、守京兆府鄠縣主簿,直弘文館。
②溫凊(qìng):冬溫夏凊的省稱。冬天溫被使暖,夏天扇席使涼。多指侍奉父母之禮。
③進狀:指進呈陳述事實的文書。《新唐書·百官志》:“中書門下五品以上及諸司長官,謝于正衙,復進狀謝于側門。”省覲:探望父母或其他尊長。
④陟(zhì)彼岵(hù)兮,孰不瞻父:二句化用《詩經·魏風·陟岵》詩中的“陟彼岵兮,瞻望父兮”二句而來。這是一首征人思念親人之作。《毛序》曰:“《陟岵》,孝子行役,思念父母也。國迫而數侵削,役乎大國,父母兄弟離散,而作是詩也。”
⑤方寸亂矣,何以事君:二句出自晉袁宏《后漢紀·孝獻皇帝紀》:“今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于事,請從此辭。”
⑥內廷:內朝。對外廷而言。
⑦華陰:縣名。西漢置,屬弘農郡。故治在今陜西華陰東北。三國迄唐因之。
【譯文】
侍郎孫瑴在翰林任職,他的父親時任太子詹事,在洛陽任職。孫瑴因為春天時嬉游宴飲玩得高興,忽然想念父母,于是就遞交了文書請求探望父母。他在文書中說:“登上那沒有草木的山崗,怎么能不去看望父親?心情煩亂了,怎么能夠侍奉國君?”然后從內朝徑自走出。當時人們都稱贊他。到了華陰縣,被拜為河南尹。
26.宣宗天資友愛①,敦睦兄弟。大中元年,作雍和殿于十六宅②,數臨幸,諸王無少長,悉預坐。樂陳百戲③,抵暮而罷。諸王或有疾,斥去戲樂,即其臥內,躬自撫之,憂形于色。
【注釋】
①宣宗:即唐宣宗李忱。會昌六年(846)為宦官馬元贄等擁立。即位后,改武宗之政,罷李德裕黨,重用牛僧孺黨。恢復并增建佛寺,誅殺道士趙歸真等人。任用裴休,改善漕運。對外擊敗吐蕃,收復河湟。宣宗晚年好方士神仙之術,祈求長壽。大中十三年(859)因服藥致死。葬貞陵(在今陜西涇陽西北),廟號宣宗,謚圣武獻文孝皇帝。
②十六宅:唐代諸王共同居住的第宅。亦稱十六王宅。位于長安外郭城朱雀大街東第五街街東,北起第一坊。玄宗開元年間,因慶王等十六王子分院居于此,故名。武宗、宣宗皆由中官從十六宅迎立登位。昭宗時,韓建圍十六宅,盡殺諸王,宅遂廢。《資治通鑒·唐紀·昭宗乾寧四年》:“建乃與知樞密劉季述矯制發兵圍十六宅……建擁通、沂、睦、濟、韶、彭、韓、陳、覃、延、丹十一王至石隄谷,盡殺之。”
③百戲:古代樂舞雜技表演的總稱。秦漢時已有,漢代又稱“角抵戲”。南北朝后亦稱“散樂”。
【譯文】
唐宣宗生來友好親愛,與兄弟親善和睦。大中元年,他在眾王居住的十六宅中建造了一座雍和殿,并多次親臨。他讓宅中諸王不論年齡大小,全都入座。讓樂隊陳列表演各種樂舞雜技,直到天黑才結束。眾王中有人生病了,宣宗就會讓戲樂雜技離開,到病人的住所親自慰問,內心的憂慮全都表現在臉上。
27.宣宗郊天前一日①,謁太廟②。至憲宗室③,捧斝而入④,涕泗交下⑤。左右觀者莫能仰視。
【注釋】
①郊天:帝王祭天稱郊天。《禮記·郊特牲》:“周之始郊日以至。”漢鄭玄注:“郊天之月而日至,魯禮也……魯以無冬至,祭天于圓丘之事,是以建子之月郊天,示先有事也。”
②太廟:古時帝王的祖廟。
③憲宗:即唐憲宗李純。貞元二十一年(805)立為太子。在位期間修訂律令,整頓科舉,減省官員,加強財政管理。又聽從杜黃裳的建議,以法度制裁藩鎮。至元和十四年(819)收復淄青十二州,使代宗廣德以來的藩鎮跋扈局面暫時得以緩解,史稱“元和中興”。李純晚年迷信方士,求長生,服金丹,性格暴躁,宦官常常獲罪被殺,人人自危,終被宦官所害。葬景陵(在今陜西蒲城西北),廟號憲宗,謚圣神章武孝皇帝。
④斝(jiǎ):古代青銅制的酒器。圓口,三足。
⑤涕泗交下:眼淚鼻涕一起流下。形容痛哭的樣子。
【譯文】
唐宣宗祭天的前一日,到太廟去祭拜祖先。來到憲宗的祭室,他雙手捧著酒器斝進到室內,眼淚和鼻涕一起流下,哭得非常傷心。宣宗身邊看到的人也都很傷心,沒有一個能抬頭看他。
28.宣宗嘗出內府錢帛建報圣寺①,大為堂殿,金碧圬墁之麗②,近所未有。堂曰介福之堂③,憲宗御像在焉。堂之北曰虔思殿,上休憩所也。每由復道至寺④。凡進薦于介福者,雖甚微細,必手自題緘⑤。
【注釋】
①內府:唐代內侍省內府局的省稱。掌宮中寶藏給納。《新唐書·百官志》:“內府局……掌中藏寶貨給納之數,及供燈燭、湯沐、張設。”
②金碧:金黃和碧綠的顏色。圬墁(màn):涂飾墻壁,粉刷。
③介福:大福。《周易·晉》:“受茲介福,于其王母。”高亨注:“蓋謂王母嘉其功勞,錫之爵祿,爵祿即大福也。”
④復道:樓閣間或山巖險要處懸空而架的通道。也稱閣道。《史記·秦始皇本紀》:“秦每破諸侯,寫放其宮室,作之咸陽北阪上,南臨渭,自雍門以東至涇渭,殿屋復道周閣相屬。”
⑤題緘:指在書信函件封皮上題寫受件人的姓名、官銜。
【譯文】
唐宣宗曾經從內府拿錢帛修建報圣寺,他大修寺中的宮殿廳堂,用金黃和碧綠的顏色涂飾墻壁使宮室顯得非常華麗,近世都不曾有過。殿堂名叫介福之堂,其中放有唐憲宗的御像。堂北面的殿叫虔思殿,是宣宗休息的地方。他每次都是從復道來報圣寺的。凡是進獻到介福堂的供品,即使非常微細,宣宗也一定要親手書寫題緘。
29.萬壽公主①,宣宗之女。上在藩時,主尤鐘愛。及下嫁②,武德禁中舊儀③,車輿有白金為飾者,及呈進,上曰:“我方以儉化天下,宜從近戚始。”乃命以銅制。主既行,每進見,上常誨曰:“無輕待夫,無干預時事。”又降御札勖勵④,其末曰:“茍違吾戒,當有太平、安樂之禍⑤。汝其勉之!”故十五年間戚屬縮然⑥,如山東衣冠之法⑦。
【注釋】
①萬壽公主:本條與下第30條原合為一條,本書據周勛初《校證》分列為兩條。
②下嫁:指地位高的女子嫁給地位低的男子。古代特指帝王之女出嫁。《詩經·召南·何彼秾矣·序》:“雖則王姬,亦下嫁于諸侯。”
③武德:唐高祖李淵的年號(618—626)。禁中:也作“禁內”,封建帝王所居的宮苑,因不許人隨便進出,故稱。舊儀:指古禮。
④御札:帝王的書札,手詔。勖(xù)勵:勉勵。
⑤太平:指太平公主。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小女兒。因極受父兄及其母武則天寵愛,養成了專橫跋扈的性格。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參與神龍政變,誅殺張易之、張昌宗兄弟,恢復唐朝國號,加號鎮國太平公主。唐中宗去世后,聯合李隆基發動唐隆政變,擁立唐睿宗。唐玄宗先天二年(713),涉嫌發動謀變被賜死家中。安樂:即安樂公主。唐中宗李顯的女兒,母親為韋皇后。初適武三思的兒子武崇訓。中宗復位,韋皇后與武三思私通,把持朝政,安樂公主也侍勢驕橫,納賄授官。后因合謀毒死中宗,擁立韋后臨朝被殺。
⑥戚屬:親屬,親戚。縮然:戒懼的樣子。
⑦山東衣冠之法:指崤山或華山以東的門閥士族所遵循的家學家規。山東,古地區名。通稱崤山或華山以東為山東,與當時關東含義相同。衣冠,泛指衣著,穿戴。此處代指士大夫。
【譯文】
萬壽公主是唐宣宗的女兒。宣宗還是藩王的時候就非常疼愛她。后來公主出嫁,按照唐朝建國之初宮內的舊禮,車轎中有用白金作裝飾的,等到呈送上去,宣宗看了說:“我剛剛以節儉教化天下的百姓,節儉應該從我身邊的近親開始。”于是命人換成了用銅作為裝飾的車子。公主出嫁以后,每次進宮覲見,宣宗經常教導公主說:“不要用輕視的態度對待你的丈夫,不要干預國家大事。”他還親自寫詔書勉勵公主,詔書最后說:“如果違背了我的忠告,一定會招來像太平公主和安樂公主那樣的災禍。希望你努力!”正是因為如此,十五年間,宣宗身邊的親屬人人戒懼,他們都如山東的門閥士族那樣守法。
30.宣宗時①,前進士于琮選尚永福公主②,連拜秘書,擢校書郎、右拾遺③,賜緋④;左補闕,賜紫⑤。事忽中止。丞相上審圣旨,上曰:“此女子,朕近與會食⑥,對朕輒折匕箸⑦。性情如此,恐不可為士大夫妻。”尋改琮尚廣德公主,亦上次女也。
【注釋】
①宣宗時:本條采錄自《東觀奏記》。
②前進士:唐代稱及第而尚未授官的進士為“前進士”。唐李肇《國史補》:“投刺謂之鄉貢,得第謂之前進士。”于琮:字禮用,唐河南(今河南洛陽)人。戶部侍郎于敖之子。進士及第,尚宣宗之女廣德公主,拜駙馬都尉。咸通八年(867)授中書侍郎平章事,累遷至尚書右仆射。后被外放為山南東道節度使,再貶紹州刺史。唐僖宗即位,于琮被召回,歷任太子少傅、尚書左仆射等職。黃巢攻陷長安,于琮因不屈而遇害。選尚:被選中與公主匹配,指作為公主的配偶。
③拜秘書,擢校書郎:此二句原書作“拜秘書省校書郎”,當據改。
④賜緋:賜給緋色的官服。唐朝五品以上官公服為緋色,有時皇帝特加賜緋,以示恩寵。唐朝僧人也常受此種待遇。緋,紅色。
⑤賜紫:賜給紫色的官服。唐時三品以上官公服為紫色,官位不及而有大功,或為皇帝所寵愛者,特加賜紫,以示尊崇。
⑥會食:相聚進食。
⑦匕箸:食具,指羮匙和筷子。
【譯文】
唐宣宗時,前進士于琮被選中作為永福公主的配偶,緊接著他被拜為秘書省校書郎、右拾遺,并賜給緋色的官服;又被任命為左補闕,賜給紫色的官服。他和永福公主的婚事突然中途就停止了。丞相去詢問圣上的意圖,宣宗說:“這個女孩子,我最近和她一起吃飯,當著我的面就折斷了羮匙和筷子。她的性格這個樣子,恐怕做不了士大夫的妻子。”不久就改于琮作為廣德公主的配偶,廣德公主也是宣宗的二女兒。
31.博陵崔倕①,緦麻親三世同爨②。貞元已來,言家法者以倕為首。倕生六子,一為宰相,五為要官。太常卿邠③,太原尹酆④,外壸尚書郎郾⑤,廷尉郇⑥,執金吾鄯⑦,左仆射平章事鄲⑧。[原注]郾及鄲,五知貢舉⑨,得士百四十八人。兄弟亦同居光德里一宅。宣宗嘗嘆曰:“崔鄲家門孝友,可為士族之法矣。”鄲嘗構小齋于別寢⑩,御書賜額曰“德星堂”?。
【注釋】
①博陵崔倕:本條采錄自《賈氏談錄》。博陵,郡名。北魏改博陵國置。故治在今河北安平。隋朝開皇初廢。大業及唐天寶、至德時又曾改定州為博陵郡。崔倕,其家三世同堂,為當時之表率。又獻賦于肅宗,以文才官至吏部侍郎。
②緦(sī)麻親三世同爨(cuàn):是說崔家是三代人在一起生活的大家族。緦麻,古代的喪服名。五服中最輕的一種,孝服用細麻布制成,服期三個月。服喪范圍包括高祖父母,曾伯叔祖父母,族伯叔父母,族兄弟及未嫁族姊妹,外姓中為表兄弟,岳父母等。《儀禮·喪服》:“緦麻三月者。”同爨,指同居共炊。《禮記·檀弓上》:“或曰:‘同爨緦。’”孔穎達疏:“既同爨而食,合有緦麻之親。”
③邠:即崔倕長子崔邠,字處仁。進士及第,又登賢良方正制舉。唐德宗貞元年間歷任拾遺、補闕,屢上疏論裴延齡之奸。在內職七年,官至中書舍人。后屢任禮部及吏部侍郎、太常卿。沉穩縝密,清廉節儉,深得皇帝器重,謚號文簡。
④酆:即崔倕次子崔酆。
⑤外壸(kǔn):《南部新書》作“外臺”。唐朝至德以后,受理刑獄的御史大夫、中書、門下三司監院官帶御史銜的號稱外臺,后來按察使等官亦稱外臺。郾:即崔倕第三子崔郾,字廣略。進士及第,起仕集賢殿校書郎,遷吏部員外郎。憲宗元和十三年(818)任禮儀詳定判官,吏部郎中,整理刊定朝廷禮儀。唐敬宗繼位,遷侍講學士、禮部侍郎。撰有《諸經篡要》十卷。謚號德。
⑥郇(xún):即崔倕第四子崔郇。進士及第,授廷尉。
⑦鄯:即崔倕第五子崔鄯。少有文學,進士及第。憲宗元和年間授監察御史。唐文宗大和年間累遷太子詹事、左金吾大將軍。
⑧鄲:即崔倕第六子崔鄲。進士及第。官歷監察御史、考功郎中、翰林學士、中書舍人、工部侍郎兼集賢院學士、兵部侍郎、吏部侍郎。文宗開成二年(837)出鎮,四年(839)入為太常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尋加中書侍郎、銀青光祿大夫。與李德裕素善,在相位累年,以太子少保卒。
⑨知貢舉:唐宋時特派主持進士考試的大臣。
⑩別寢:其他寢室。
?德星堂:《新唐書·崔鄲傳》記載:“居光德里,構便齋,宣宗聞而嘆曰:‘鄲一門孝友,可為士族法。’因題曰‘德星堂’。后京兆民即其里為‘德星社’云。”
【譯文】
博陵崔倕,他的家族三代人在一起共同生活。唐德宗貞元以來,談到治家的禮法則首推崔倕。崔倕生了六個兒子,其中一個任宰相,其他五個都官居重要的職位。長子崔邠為太常卿,次子崔酆為太原尹,第三子崔郾為尚書郎,第四子崔郇為廷尉,第五子崔鄯曾任左金吾大將軍,第六子崔鄲任左仆射同平章事。[原注]崔郾和崔鄲五次主持科舉考試,選中進士一百四十八人。他們兄弟六人也同住在光德里的一個宅第。唐宣宗曾經感嘆說:“崔鄲家族的人事父母孝順,對兄弟友愛,可以作為士族效仿的榜樣。”崔鄲曾在自己的臥室外建了一間小屋,宣宗親筆題寫匾額“德星堂”賜給他。
32.大中年①,丞郎宴席②。蔣公伸在座③,忽酌一杯,言曰:“座上有孝于家,忠于國,名重于時者,飲此爵④。”眾無敢舉。李孝公景讓起引飲之⑤,蔣以為然。
【注釋】
①大中年:本條采錄自《盧氏雜說》。
②丞郎:唐尚書省左右丞與六部侍郎的總稱。尚書也稱丞郎。
③蔣公伸:即蔣伸,字大直,常州義興(今江蘇宜興)人。登進士第,歷佐使府。唐宣宗大中初入朝,為右補闕、史館修撰,轉中書舍人,召入翰林學士。大中九年(855)為承旨學士。十年(856)轉兵部侍郎。大中末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懿宗咸通二年(861)出為河中節度使,徙宣武軍。七年(866)遷太子太傅,致仕。卒贈太尉。
④爵:原闕,據齊之鸞本、《歷代小史》本校補。
⑤李孝公景讓:即李景讓,字后己,太原文水(今山西文水)人。性方毅有守,素有大志,事親以孝聞。唐憲宗元和十年(815)進士,歷任尚書郎、商州刺史、中書舍人、吏部尚書等職。授樂和李公、酒泉縣開國子、酒泉縣男等爵。卒謚曰孝。
【譯文】
唐宣宗大中年間,丞郎們在一起參加宴席。蔣伸也在座,忽然他斟滿一杯酒,說:“在座的人中在家孝順父母,對國家忠心耿耿,在當代名望高的,喝了這杯酒。”沒有人敢端起這杯酒。李景讓站起來端起酒杯喝了杯中的酒,蔣伸認為李景讓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33.李尚書性仁愛①,厚于中外親戚②,時推為首。嘗為一簿,遍記內外宗族姓名,及其所居郡縣,置于左右。歷官南曹③。牧守及選人相知者赴所任④,常閱籍以囑之。
【注釋】
①李尚書(pín):即李
,字懿山。唐宣宗時官倉部郎中,唐懿宗咸通年間任戶部侍郎、檢校兵部尚書、潞州大都督府長史,充昭義軍節度觀察處置等使。
②中外:指中表之親。
③南曹:指掌選院的吏部員外郎。唐高宗總章二年(669)置,因辦公地點在曹選街之南,故謂南曹。《唐會要·尚書省諸司中》:“南曹起于總章二年,司列少常伯李敬元奏置。”
④牧守:地方州郡長官。州官稱牧,郡官稱守。此處泛指地方長官。
【譯文】
尚書李性格寬仁慈愛,對家族內外的親屬都很厚待,是當時在這方面做得最好的人。他曾經造了一個冊子,全部記下家族內外親屬的姓名,以及他們所居住的郡縣,并經常帶在身邊。李
曾任南曹。州郡的長官以及選拔出來和他知心的人去任所任職,李
經常查閱籍簿叮囑他們照顧自己的親屬。
34.東川韋有翼尚書自判鹽鐵①,鎮梓潼②,有重名③。平生不飲酒,不務歡笑,為家諱“平”故也④。案⑤:此句難解,亦有脫誤。
【注釋】
①東川韋有翼尚書自判鹽鐵:本條采錄自《芝田錄》。東川,唐方鎮名,劍南東川的省稱。唐肅宗至德二載(757)析劍南道東部置。治所梓州(今四川三臺)。韋有翼,唐文宗開成中官補闕,歷戶部郎中。唐武宗會昌五年(845)自安州刺史徙睦州刺史。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官御史中丞,九年(855)自兵部侍郎、諸道鹽鐵轉運使出為梓州刺史、劍南東川節度副大使。
②梓潼:天寶元年(742),梓州改稱梓潼郡。乾元元年(758)又稱梓州。治今四川三臺。
③重名:盛名。指很高的名位。
④家諱:舊謂父祖的名諱。與“國諱”相對,也叫“私諱”。《禮記·曲禮上》:“君所無私諱。”東漢鄭玄注:“謂臣言于君前,不辟家諱,尊無二。”平:《類說·芝田錄》作“樂”。當以“樂”為是。
⑤案:此案語原闕,據周勛初《校證》補。當為《四庫全書》館臣所加。
【譯文】
東川節度使韋有翼由鹽鐵判官轉任鎮守梓潼,在當時有很高的名望。他終生不喝酒,也不喜歡笑,因為家諱是“平”的緣故。案:這句話難以理解,懷疑有文字的脫漏和錯誤。
35.王咸少監①,舊族之后②。少入仕,遭喪,服除數年③,不飲食酒肉。后因會聚,人勸勉之,咸捧肉欲啗,淚下盈盤,竟不食而離席,一坐為憯怛④。后有人傳于獨孤公者⑤,慕其獨行,遂聘其女。
【注釋】
①王咸:唐朝人,生平未詳。
②舊族:指舊時有名望的家族。《國語·晉語》:“昭舊族,愛親戚。”韋昭注:“舊族,舊臣有功者之族。”
③服除:守喪期滿。
④憯怛(cǎn dá):憂傷,悲痛。《莊子·盜跖》:“慘怛之疾,恬愉之安,不監于體。”
⑤獨孤公:唐朝人,生平未詳。
【譯文】
少監王咸是舊時有名望家族的后人。他年輕的時候入仕做官,家有喪事,守喪期滿后的幾年他都不飲酒不吃肉。后來由于聚會,在座的人都勸他喝酒吃肉,王咸捧著肉準備要吃的時候,眼淚流下來滴滿了整個盤子,他最終也沒有吃就離開了席位,在座的人都感到難過。后來有人將這件事情對獨孤公說了,獨孤公仰慕他的德行,于是讓自己的兒子和他的女兒定了親。
36.崔樞應進士,客居汴半歲①,與海賈同止②。其人得疾既篤,謂崔曰:“荷君見顧③,不以外夷見忽④。今疾勢不起。番人重土殯⑤,脫歿⑥,君能終始之否?”崔許之。曰:“某有一珠價萬緡⑦,得之能蹈火赴水,實至寶也。敢以奉君。”崔受之,曰:“吾一進士,巡州邑以自給,奈何忽蓄異寶?”伺無人,置于柩中,瘞于阡陌⑧。后一年,崔游丐亳州⑨,聞番人有自南來尋故夫,并勘珠所在,陳于公府,且言珠必崔秀才所有也,乃于亳來追捕。崔曰:“儻窀穸不為盜所發⑩,珠必無他。”遂剖棺得其珠。沛帥王彥謨奇其節?,欲命為幕,崔不肯。明年登第,竟主文柄?,有清名。
【注釋】
①汴:即汴州。北周宣帝改梁州置。治所浚儀縣(今河南開封西北)。唐玄宗天寶元年(742)改名為陳留郡。乾元元年(758)復為汴州。
②海賈:海外的客商。
③荷:承蒙。常用于書信中表示感謝或客氣。
④外夷:外族,外國人。
⑤番人:異族人,外國人。
⑥脫歿:倘若死去。脫,倘若。
⑦緡(mín):這里指成串的銅錢,一千文為一緡。
⑧瘞(yì):埋葬,埋藏。
⑨游丐:行乞。此處指游歷。亳州:州名。北周末改南兗州置,治小黃縣(隋改名譙縣,今安徽亳州)。隋大業初改為譙郡。唐武德、乾元初復為亳州。
⑩窀穸(zhūn xī):墓穴。
?王彥謨:唐朝人,生平不詳。據《登科記考·武宗會昌二年》“崔樞”下,此處王彥謨當為王彥威。
?文柄:主持考試、評定文章、錄取文士的權柄。
【譯文】
崔樞去參加科舉考試,在汴州的旅舍住了半年,和一位海外的客商同住。后來海商得了病很嚴重,他對崔樞說:“承蒙您的照顧,沒有因為我是外族人就輕視我。現在我病重好不了了。我們番人注重土葬,倘若我死了,您能幫我善后并土葬我嗎?”崔樞答應了他的要求。海商說:“我有一顆珠子,價值萬緡,得到它就可以解決你以后生活中的任何困難,確實是極其珍貴的寶物。我現在把它送給您。”崔樞接受了珠子,說:“我一旦中了進士,巡視州郡邑縣所得的俸祿足以養活自己,忽然儲藏這樣神異的寶物干什么?”看到周圍沒人,崔樞將珠子放到了海商的靈柩之中,并將靈柩埋葬在了田間的小路旁。一年以后,崔樞游歷亳州,聽說有一個番人從南方來尋找去世的丈夫,并調查珠子的下落,她到官府告狀,并說那顆珠子一定被崔樞據為己有了,于是官府派人來亳州追捕崔樞。崔樞說:“倘若墓穴沒有被盜賊發掘,珠子一定還在那里。”于是剖開墓穴找到了那顆珠子。沛帥王彥謨聽到這件事驚異崔樞的氣節,想任命他為幕僚,崔樞沒有答應。第二年崔樞就考取了進士,最終他主持文士考選,具有清美的聲譽。
37.懿宗器度深厚①,形貌瑰瑋②,仁孝出于天性。鄭太后崩③,而蔬菜同士人之禮。公卿奉慰④,無不感泣。
【注釋】
①懿宗器度深厚:本條采錄自《杜陽雜編》。此條原書分為兩條,分別敘述懿宗和宣宗事,王讜誤將其合二為一。懿宗,即唐懿宗李漼,本名李溫,唐宣宗李忱長子。唐懿宗在位期間游宴無度,怠于政事。聽任宦官擅權,所用宰相韋保衡等亦非人才。驕奢淫逸,朝政混亂,導致浙東、安南、徐州、四川相繼發生動亂,民不聊生。咸通十四年(873)駕崩。葬簡陵(在今陜西富平西北),廟號懿宗,謚睿文昭圣恭惠孝皇帝。
②瑰瑋:指形貌魁梧美好。
③鄭太后:指孝明皇后鄭氏。生宣宗。
④奉慰:唐、宋禮制,逢帝、后忌辰,百官列班進名拜慰天子或皇太后,稱“奉慰”。
【譯文】
唐懿宗器度寬厚,外形相貌魁梧美好,天性仁愛孝順。鄭太后駕崩,宣宗吃素食,服喪之禮和士人相同。三公九卿列班進名拜慰,無不感動落淚。
38.沈顏游鐘陵①,自章江入劍池②,過臨川③。時天旱,水將涸。阻風,泊小渚④。獲敗碑⑤,字存者十七八,乃撫州刺史顏魯公之文⑥,即臨川所沉碑也⑦。其文多載魯公之德業。
【注釋】
①沈顏:唐末五代人,字可鑄,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一說湖州德清(今浙江德清)人。沈顏少有辭藻,性閑淡,不樂世利。唐昭宗天復初年進士及第,授校書郎。唐末亂離奔湖南,不久歸吳,歷官淮南巡官、禮儀使、兵部郎中、知制誥,累遷翰林學士。為文精速,時稱“下水船”。著有《聱書》《陵陽集》。鐘陵:即鐘山。
②章江:贛江的古稱,亦作章水、贛水,在今江西境內。劍池:在江西豐城西南三十里。相傳為晉雷煥得龍泉、太阿二劍處。
③臨川:縣名。原為臨汝縣。隋文帝開皇九年(589),改臨汝為臨川縣。歷為撫州、臨川郡治所。故治在今江西撫州臨川區。
④渚:水中的小塊陸地。
⑤敗碑:即殘損的石碑。
⑥顏魯公:即顏真卿,字清臣,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唐代著名的書法家。顏師古五世從孫。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734)登進士第,歷任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后因得罪權臣楊國忠,被貶為平原太守。肅宗即位,授工部尚書。至德二載(757)授憲部(工部)尚書、御史大夫。因剛正耿直,恪盡職守,為元載、楊炎、盧杞所忌,出為外州刺史、長史。代宗時遷尚書左丞,封魯郡公,人稱顏魯公。唐德宗興元元年(784)被叛將李希烈縊殺。
⑦沉碑:本指杜預的記功碑。語出《晉書·杜預傳》:“預好為后世名,常言‘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刻石為二碑,紀其勛績,一沉萬山之下,一立峴山之上,曰:‘焉知此后不為陵谷乎!’”此處指記錄顏真卿功德的石碑。
【譯文】
沈顏乘船游歷鐘山,從江西的贛江到劍池,經過臨川。當時天氣干旱,贛江臨近枯水期。因為受到大風的阻隔,沈顏將船臨時停靠在江中的小塊陸地上。在那里沈顏發現了一塊殘損的石碑,碑上留存的文字有十分之七八,竟然是撫州刺史顏真卿書寫的文字,是記錄他在臨川任上功德的石碑。碑上的文字記載的多是顏真卿的功德和業績。
39.李英公為仆射①,其姊病,必親為粥,火燃,輒焚及其髭。姊曰:“仆妾甚多,何為自苦若是?”曰:“豈為無人耶!顧姊年與
皆老,欲久為姊粥,復可得乎?”
【注釋】
①李英公為仆射:本條采錄自《隋唐嘉話》。李與姊事,《資治通鑒·唐紀·高宗總章二年》記載為:“其姊嘗病,
已為仆射,親為之煮粥。”李英公,即李
,原名徐世
,字懋功,曹州離狐(今山東東明)人。早年投身瓦崗軍,后隨李密降唐,一生歷仕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朝廷信任。他出將入相,功勛卓著,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歷任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司空、太子太師等職,累封英國公。卒贈太尉,陪葬昭陵。
【譯文】
李任仆射,他的姐姐病了,李
必定親自為姐姐煮粥,火燒起來,就燒到了他嘴上邊的胡子。姐姐說:“奴仆婢妾很多,為什么要這樣自己受苦?”李
說:“難道是因為沒有人嗎?我顧念姐姐和我一樣年紀都老了,想要長久給姐姐煮粥,還能做得到嗎?”
40.皇甫文備①,武后時酷吏②。與徐大理有功論獄③,誣徐黨逆人,奏成其罪,武后特出之。無何,文備為人所告,有功訊之在寬。或曰:“彼曩將陷公于死,今公反欲出之,何也?”徐曰:“爾所言者私怨,我所守者公法,安可以私害公也。”
【注釋】
①皇甫文備:本條采錄自《隋唐嘉話》。皇甫文備,弱冠以明法登第。武則天載初元年(689)遷秋官郎中。丁憂后,起為司刑少卿。他屢按制獄,陷害大臣,以苛暴著名。約死于武周末年。唐中宗即位后,追奪其官爵。唐玄宗開元初年定為酷吏。
②武后:即武則天,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十四歲入宮,初為唐太宗才人。唐高宗時封昭儀,永徽六年(655)封為皇后。上元元年(674)加號“天后”,與高宗并稱“二圣”。載初元年(689)廢睿宗,自稱圣神皇帝,改國號為周,改元天授,史稱武周。武則天在位前期明察善斷,知人善任,又獎勵農桑,改革吏治,同時大肆殺害唐朝宗室;晚年崇信佛教,豪奢專斷,頗多弊政。神龍元年(705)張柬之等擁中宗復位,上尊號為則天大圣皇帝。死后去帝號,稱則天大圣皇后。
③徐大理有功:即徐有功,名弘敏,以字行,洛州偃師(今河南洛陽偃師區)人。青年時舉明經登第,歷任蒲州司法參軍、司刑司丞、秋官郎中、司刑少卿等職。持法寬平,剛正不阿,與酷吏周興、來俊臣等針鋒相對,避免了不少冤假錯案,受到武則天的敬重和當時人的稱贊。卒贈司刑卿。中宗即位,追贈越州刺史。大理,官名。掌刑獄之事。
【譯文】
皇甫文備是武則天時期的酷吏。他跟徐有功議論案件,誣陷徐有功偏私叛逆之人,上奏成功并將其定罪,武則天特別赦免了徐有功。不久,皇甫文備被人告發,徐有功以寬松之法審訊他。有人說:“他先前誣陷你,想要置你于死地,現在你反而想要放了他,這是為什么呢?”徐有功說:“你所說的那是私人之間的怨恨,我所堅守的是司法的公正,怎么能因為個人的恩怨去為害司法的公正呢?”
41.朱正諫敬則①,代著孝義,自宇文周至唐②,并令旌表③,門標六闕④。
【注釋】
①朱正諫敬則:本條采錄自《隋唐嘉話》。朱正諫敬則,即朱敬則,字少連,亳州永城(今河南永城)人。早年以辭學知名。唐高宗時授洹水尉。曾上疏武則天,陳述往代治國之得失。長安三年(703)累遷正諫大夫,尋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兼修國史,與吳兢、劉知幾等修撰《唐書》八十卷。神龍元年(705)出為鄭州刺史。次年遭誣奏,貶為廬州刺史,數月,還鄉里。卒謚曰元。著有《十代興亡論》《五等論》。
②宇文周:即南北朝時期的北周。因皇室姓宇文,故稱。
③旌表:表彰。多指官府為忠孝節義之人立碑或賜匾額予以表彰。
④門標六闕:門口樹立的樓闕就有六座。《舊唐書·朱敬則傳》記載:“代以孝義稱,自周至唐,三代旌表,門標六闕,州黨美之。”闕,古代仕宦之家門前所樹用以旌表的建筑物。
【譯文】
正諫大夫朱敬則,他家世代以行孝重義著稱,從北周到唐朝,都得到了官府的表彰,門前樹立的樓闕就有六座。
42.元魯山自乳兄子①,兩乳湩流②,能食,其乳方止。
【注釋】
①元魯山自乳兄子:本條采錄自《國史補·魯山乳兄子》。此事《新唐書·元德秀傳》記載為:“初,兄子襁褓喪親,無資得乳媼,德秀自乳之,數日湩流,能食乃止。”元魯山,即元德秀,字紫芝,河南(今河南洛陽)人。少孤,侍母孝。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進士及第,曾任邢州南和縣尉、龍武錄事參軍、魯山令,后世因稱“元魯山”。任職期滿后隱居陸渾,以琴酒文詠自娛,門弟子云集。元魯山學識淵博,為政清廉,名重當時。自乳,自己喂奶。
②湩(dòng):乳汁。
【譯文】
元魯山自己給哥哥的兒子喂奶,兩個乳頭都流下了乳汁,直到小孩子能吃東西了,他的乳汁才不流了。
43.長安中爭為碑志①,若市賈然②。大官薨,其門如市,至有喧競構致③,不由喪家者④。裴均之子求銘于韋相⑤,許縑萬匹⑥,貫之曰:“寧餓不茍⑦。”
【注釋】
①長安中爭為碑志:本條采錄自《國史補·韋相拒碑志》。碑志,為褒揚死者功德而立的墓志銘。
②市賈:買賣。
③喧競:喧鬧相爭。構致:聚集招致。
④不由:不能自主。喪家:指有喪事的人家。
⑤裴均:字君齊,絳州聞喜(今山西聞喜)人。唐代宗大歷中登明經第,初為諸暨縣尉,遷膳部郎中。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為荊南節度使。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入為尚書右仆射,判度支。后拜相,為山南東道節度使,累封郇國公。《新唐書》本傳說裴均“以財交權倖,任將相凡十余年,荒縱無法度”。韋相:即韋貫之,本名韋純,避憲宗諱,遂以字名。韋肇之子。唐德宗建中四年(783)登進士第,貞元元年(785)中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歷仕德、順、憲三朝,初為長安縣丞、監察御史、右補闕,憲宗元和間轉禮部員外郎,擢尚書右丞同平章事。后罷為太子詹事,分司東都。穆宗即位,改河南尹。卒謚貞,后更謚文。
⑥縑(jiān):細密的絹。
⑦不茍:不隨便,不馬虎。《周禮·地官·大司徒》:“一曰,以祀禮教敬,則民不茍。”賈公彥疏:“不茍且也。”
【譯文】
唐代長安人爭著為別人寫墓志銘,好像做買賣一樣。高官去世之后,家門口就像市場一樣,那些寫墓志銘的人聚集在一起喧鬧相爭,有喪事的人家完全不能自主。裴均的兒子到宰相韋貫之那里請求他寫墓志銘,并許給他一萬匹細絹作為報酬,韋貫之說:“我寧可挨餓也絕不茍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