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言語

44.杜司徒常言:“處世無立敵。”范仆射常言:“丈夫中年能損嗜欲,未有不貴達者。”

【注釋】

①杜司徒:即杜佑,因其唐憲宗時進拜司徒,故稱。

②范仆射:周勛初認為可能是范希朝。范希朝,字致君,河中虞鄉(今山西永濟)人。唐中期名將,勇猛有謀,屢立戰功,治軍嚴整。歷任寧州刺史、振武軍節度使、檢校禮部尚書、右金吾衛大將軍等職。憲宗元和初年為朔方靈鹽節度使,召沙陀部舉族萬人自甘州歸附,用以為兵,頗立戰功。元和四年(809)遷河東節度使。以太子太保致仕。卒后謚忠武,改謚宣武。

③嗜欲:嗜好和欲望。多指貪圖身體感官方面享受的欲望。

【譯文】

杜佑曾說:“與世人相處不要讓別人成為自己的仇人?!狈镀蜕湓f:“男子到中年能夠減少身體感官方面享受的欲望,沒有不顯貴的?!?/p>

45.陳子云:“代宗時,有術士曰唐若山,餌芝術,咽氣導引,壽不逾八十。郭尚父立勛業,出入將相,窮奢極侈,壽鄰九十?!?/p>

【注釋】

①陳子:生平未詳。

②代宗:即唐代宗李豫,唐肅宗李亨長子。十五歲封廣平王。肅宗即位靈武后,任天下兵馬元帥,與郭子儀等收復兩京。寶應元年(762)即位,在位期間誅殺權宦李輔國、魚朝恩及宰相元載,改革漕運、鹽價、糧價等,任用楊綰為相,致力于社會安定,發展生產。駕崩后葬元陵(在今陜西富平西北檀山之上),廟號代宗,謚睿文孝武皇帝。

③唐若山:唐先天中官尚書郎。開元中出為潤州刺史,頗有政績,遠近稱之。好方術、長生之道,俸祿所入,盡以買藥。

④餌:服食,吃。芝術(zhú):藥草名。指靈芝、白術一類強身健體、傳說能令人長生不老的藥物。

⑤咽氣:服氣。道家修養之法。東漢王充《論衡·道虛》:“陰陽之氣,不能飽人;人或咽氣,氣滿腹脹,不能厭飽?!睂б汗裴t家、道家的養生術。指呼吸俯仰,屈伸手足,使血氣流通,促進身體健康。

⑥郭尚父:即郭子儀,華州鄭縣(今陜西渭南華州區)人。早年以武舉高第入仕從軍。累官至天德軍使兼九原太守。安史之亂爆發,郭子儀任朔方節度使,率軍勤王,收復河北、河東,拜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肅宗至德二載(757),因收復兩京有功加司徒,封代國公,又進位中書令。后因兵敗追責失去兵權。代宗廣德元年(763)吐蕃、回紇入侵,長安失陷,郭子儀再度被啟用,出任關內副元帥,收復長安。德宗即位后,尊為“尚父”,進位太尉兼中書令。病逝贈太師,謚號忠武,陪葬于建陵。

⑦窮奢極侈:極端奢侈,盡情享受。形容揮霍浪費,荒淫腐化。

【譯文】

陳子說:“代宗時,有一位方術之士叫唐若山,他服食芝術,又行服氣、導氣引體等修養之術,壽命也沒有超過八十歲。郭子儀建立功業,在朝廷內外為將為相,生活極端奢侈、盡情享受,壽命卻臨近九十歲。”

46.興元中,有僧曰法欽。以其道高,居徑山,時人謂之徑山長者。房孺復之為杭州也,方欲決重獄,因詣欽,以理求之,曰:“今有犯禁,且獄成,于至人活之與殺之孰是?”欽曰:“活之則慈悲,殺之則解脫。”

【注釋】

①興元:唐德宗李適年號(784)。

②法欽:亦稱道欽,本姓朱,吳郡昆山(今江蘇昆山)人。二十八歲出家,依鶴林寺玄素禪師習牛頭禪法。后居杭州徑山,四方來參學者甚眾。大歷三年(768)詔至京師,代宗禮遇優隆,賜號“國一”。后辭歸本山。

③徑山:即徑山寺,在今浙江余杭西。徑山寺始建于唐玄宗天寶年間,與杭州的靈隱寺、凈慈寺,寧波的天童寺、阿育王寺,并稱為“禪院五山”。

④房孺復:河南(今河南洛陽)人。房琯子。七八歲能屬文,長大后性情狂疏傲慢,任情縱欲。代宗大歷十年(775)為淮南節度使陳少游從事。德宗貞元元年(785)為浙西節度使韓滉從事。后又任杭州刺史、連州司馬、辰州刺史、容管經略使等。

⑤重獄:重大的訴訟案件。

⑥獄成:司法俗語,指刑事案件審判結束,犯罪事實成立?!端鍟ば谭ㄖ尽罚骸蔼z成將殺者,書其姓名及其罪于拲,而殺之市。唯皇族與有爵者隱獄。”

⑦慈悲:本為佛教用語。稱給予人安樂叫慈,拔除人的痛苦叫悲。后用慈悲泛指對人的慈愛和憐憫。

【譯文】

唐德宗興元年間,有一位高僧名叫法欽。他因為修為高,居住在徑山寺,因此當時的人稱他為徑山長者。房孺復到杭州任職,正好需要判決一個重大的訴訟案件,于是就去拜訪法欽,請他以佛理判斷此事,說:“現在有人違反禁令,而且案件已經判決,對于這個人讓他活下來和殺了他,哪種做法正確?”法欽說:“讓他活著就是對他的同情和憐憫,殺了他就是解除了他的煩惱和束縛?!?/p>

47.陳子曰:“衛公之戰伐,無兵也。杜員外詠歌,無詩也。張長史草圣,無書也。”

【注釋】

①衛公:指李靖,本名藥師,雍州三原(今陜西三原)人。李靖善于用兵,長于謀略。初仕隋朝,晉陽起兵后,轉而效力唐朝。武德二年(619)隨李世民征討王世充,因功授開府。四年(621)任行軍總管,率軍擊敗蕭銑,平定江漢地區,因功授上柱國,封永康縣公。唐太宗貞觀三年(629)率兵一舉消滅東突厥,因功拜尚書右仆射,成為宰相,封代國公。貞觀九年(635)統軍西破吐谷渾。后改封衛國公,世稱李衛公。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卒贈司徒、并州都督,陪葬昭陵,謚曰景武。

②杜員外:即杜審言,字必簡,祖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唐高宗咸亨元年(670)登進士第,授隰城尉。累轉洛陽丞。后坐事貶為吉州司戶參軍。武則天時期歷任著作郎、膳部員外郎等職,后因與張易之兄弟來往,配流嶺南。不久召回任國子監主簿、修文館直學士等。杜審言擅長詩書,與李嶠、崔融、蘇味道并稱為“文章四友”。

③張長史:指張旭,字伯高,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初為常熟尉,后官金吾長史,故世稱“張長史”。張旭善草書,嗜酒。每醉后號呼狂走,索筆揮灑,或以頭濡墨而書,變化無窮,若有神助,時人號為“張顛”。與懷素并稱“顛張醉素”,與賀知章、張若虛、包融并稱“吳中四士”,與賀知章、李白、李適之、李琎、崔宗之、蘇晉、焦遂為友,世稱“飲中八仙”。時人將其草書與李白的詩、裴旻的劍舞并稱“三絕”。

【譯文】

陳子說:“李靖長于征戰,但不拘于兵法。杜審言善于吟詠歌頌,但不拘于詩法。張旭擅長草書,但不拘于書法。”

48.太宗止一樹下,頗嘉之,宇文士及從而頌美之,不容于口。帝正色曰:“魏徵常勸我遠佞人,我不悟佞人為誰,意疑汝而未明也,今乃果然。”士及叩頭謝曰:“南衙群官面折廷爭,陛下常不能舉首。今臣幸在左右,若不少順從,陛下雖貴為天子,亦何聊乎?”意復解。

【注釋】

①太宗止一樹下:本條采錄自《隋唐嘉話》。太宗,即唐太宗李世民,唐高祖李淵次子。武德元年(618)封秦王,為尚書令。九年(626)六月發動“玄武門之變”,八月即皇帝位。在位期間虛心納諫,對內文治天下,厲行節約,勸課農桑,開創“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征服高昌、龜茲和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與北方地區各民族融洽相處,獲“天可汗”尊號,為唐朝后來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了重要的基礎。死后葬昭陵(在今陜西禮泉東北),廟號太宗,謚文皇帝。止,原書為“嘗止”。

②宇文士及:雍州長安(今陜西西安)人。隋朝左衛大將軍宇文述之子。初因父勛封新城縣公,后娶隋煬帝之女南陽公主,遷尚輦奉御,隨幸江都。唐高祖武德二年(619)歸唐,隨從李世民征戰四方,頗有戰功,拜中書侍郎,封郢國公,擢任中書侍郎、太子詹事。唐太宗即位后拜中書令,歷任涼州都督、蒲州刺史、右衛大將軍、金紫光祿大夫等職,深受太宗寵幸。卒贈左衛大將軍,陪葬昭陵。

③不容于口:猶言贊不絕口。

④意疑:懷疑。

⑤南衙:唐代官署名。因中書、門下、尚書三省及諸寺監均在宮城之南的皇城內,故稱南衙,又稱“南司”“南牙”,也泛指朝官。面折廷爭:是指在朝廷上直言進諫,據理力爭。《史記·呂太后本紀》:“于今面折廷爭,臣不如君;夫全社稷,定劉氏之后,君亦不如臣?!泵嬲?,當面指責別人的過失。廷爭,在朝廷上爭論。指直言敢諫。

⑥不少:指毫無?!妒酚洝げ牧袀鳌罚骸坝嘁运動伞⒐饬x至高,其文辭不少概見,何哉?”

【譯文】

唐太宗李世民曾經到一棵樹下,夸贊這棵樹長得好,宇文士及也順著唐太宗的意思贊美這棵樹,并且是贊不絕口。唐太宗表情嚴肅地說:“魏徵經常規勸我遠離善于花言巧語、阿諛奉承的小人,我沒有覺察這種小人是誰,懷疑你但沒有明確的證據,現在看來確實是這樣。”宇文士及跪下磕頭謝罪說:“朝廷的大臣每天直言進諫,據理力爭,以致陛下您經常都抬不起頭。今天我有幸陪伴在您身邊,如果還是和在朝堂上一樣不順從您的意愿,陛下您即使貴為天子,那還有什么意思呢?”唐太宗嚴肅的表情重新舒展開了。

49.武衛將軍秦叔寶,晚年常多疾病。每謂人曰:“吾少長戎馬,經百余戰,計前后出血,不啻數斛,何能無疾乎?”

【注釋】

①武衛將軍秦叔寶:本條采錄自《隋唐嘉話》。秦叔寶,即秦瓊,字叔寶,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人。隋末唐初的名將。初仕隋朝,后投奔瓦崗起義軍領袖李密,瓦崗敗亡后,與程咬金等人一起投奔李淵、李世民父子,后跟隨秦王李世民南征北戰,屢立戰功,拜左武衛大將軍,封翼國公,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死后陪葬昭陵,改封胡國公。

②不啻:不只,不止,不僅僅。斛:古量器名。作量詞用時,十斗為一斛。

【譯文】

武衛大將軍秦叔寶晚年經常生病。他經常跟人說:“我年輕的時候長期從軍征戰,經歷了一百多場戰斗,算起來前前后后在戰斗中流的血不止幾斛,怎么能不生病呢?”

50.太宗將致櫻桃于酅公,[原注]隋后封為酅公。稱“奉”則似尊,言“賜”又似卑。及問之虞監。監曰:“昔梁帝遺齊巴陵王稱‘餉’?!彼鞆闹?。

【注釋】

①太宗將致櫻桃于酅公:本條采錄自《隋唐嘉話》。酅公,指唐代對隋朝皇室后人的封號,享有“二王三恪”之禮節。

②原注:此注當為劉自注。

③虞監:指虞世南,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余姚)人。隋朝內史侍郎虞世基之弟。歷仕陳、隋二代,官拜秘書郎、起居舍人。隋亡后,依附夏王竇建德,李世民滅竇建德,引虞世南為秦王府參軍、記室參軍、弘文館學士,與房玄齡等共掌文翰,成為“十八學士”之一。貞觀年間,歷任著作郎、秘書監等職,封永興縣公,故世稱虞永興、虞秘監。虞世南性情剛烈,直言敢諫,深得李世民敬重,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卒贈禮部尚書,陪葬昭陵,謚文懿。虞世南善書法,與歐陽詢、褚遂良并稱“初唐三大家”。

④梁帝:《太平廣記》引文作“梁武帝”。齊巴陵王:即南朝梁對南朝齊皇室的封號,梁武帝先封齊和帝為巴陵王,遷居姑熟,后派人殺了齊和帝,另立蕭寶義為巴陵王。餉:贈送。

【譯文】

唐太宗準備給隋朝的皇室后人送點櫻桃,[原注]隋朝之后封為酅公稱“奉”好像對方過于尊貴,說“賜”又顯得對方有點低賤。于是就問秘書監虞世南。虞世南說:“早前梁武帝送東西給南朝齊的巴陵王時用‘餉’。”唐太宗聽從了虞世南的建議。

51.太宗之征遼也,作飛梯,臨其城。有應募為梯首者,城中矢射如雨,竟為先登。英公指謂中書舍人許敬宗曰:“此人豈不大???”敬宗曰:“健即大健,要是未解思量?!钡勐劊亓T之。

【注釋】

①太宗之征遼也:本條采錄自《隋唐嘉話》。

②飛梯:古代攻城用的長梯。

③許敬宗:字延族,杭州新城(今浙江杭州)人。隋朝禮部侍郎許善心之子。隋大業間中秀才,后任淮陽郡司法書佐等職。其父被殺后投奔瓦崗軍,李密兵敗后歸附唐朝。唐太宗貞觀年間歷任中書舍人、給事中監修國史、檢校黃門侍郎、檢校禮部尚書等職,因預修實錄有功,封高陽縣男。貞觀十九年(645)拜相,以太子左庶子參掌機要,加銀青光祿大夫。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因支持武則天為后受到重用。顯慶二年(657)再次拜相,加光祿大夫頭銜,次年任太子少師,加同東西臺三品。

④思量:考慮。

【譯文】

唐太宗征遼,制作了攻城用的長梯搭在敵國的城墻之上。有一個響應招募首先登梯的人,城中的箭像雨點一樣射來,應募者竟然最先登上了城墻。英國公李指著那個人對中書舍人許敬宗說:“這個人難道不是特別健壯嗎?”許敬宗說:“健壯是非常健壯,主要是不懂得思考?!碧铺诼牭胶?,就罷免了那個應募的人。

52.司稼卿梁孝仁,高宗時造蓬萊宮,諸庭院列樹白楊。將軍契苾何力,鐵勒之渠率也,于宮中縱觀。孝仁指白楊曰:“此木易長,三數年間,宮中可蔭影?!焙瘟σ粺o所應,但誦古人詩云:“白楊多悲風,蕭蕭愁殺人。”意此是冢墓間木,非宮室所宜種。孝仁遂令拔去,更種梧桐。

【注釋】

①司稼卿梁孝仁:本條采錄自《隋唐嘉話》。梁孝仁,《新唐書·契苾何力傳》作“梁修仁”,云:“始,龍朔中,司稼少卿梁修仁新作大明宮,植白楊于廷。”

②高宗:即唐高宗李治。母為長孫皇后。貞觀五年(631)封晉王。十七年(643)立為皇太子。二十三年(649)即帝位。高宗即位之初勤于政事,繼續推行太宗制定的各項政治經濟制度,因此“百姓阜安,有貞觀之遺風”,史稱“永徽之治”。顯慶五年(660)以后,因健康狀況不佳,武則天開始干預朝政。晚年敗于吐蕃,罷安西四鎮。卒葬乾陵(在今陜西乾縣西北梁山之上),廟號高宗,謚天皇大帝。蓬萊宮:指大明宮。

③列樹:成行地種植。

④契苾何力:復姓契苾,名何力。本為契苾部可汗,后率部歸唐,授左領軍衛將軍。唐太宗貞觀年間,曾參與滅高昌國,攻打吐谷渾、龜茲、西突厥等戰爭,遷左驍衛大將軍。后隨司空李征服高麗,加號鎮軍大將軍等,冊封涼國公。死后陪葬昭陵。謚曰烈。

⑤渠率:大帥,首領。舊時多指地方或敵國的首領。渠,大。

⑥縱觀:恣意觀看。

⑦間:原闕,據齊之鸞本補。

【譯文】

司稼卿梁孝仁在唐高宗時監造大明宮,他讓人在宮中各個庭院成行地種上白楊樹。大將軍契苾何力曾是鐵勒部族的首領,他和梁孝仁在宮中隨意游觀。梁孝仁指著白楊樹說:“這種樹容易長大,三年多宮中就可以形成樹陰。”何力沒有回答梁孝仁的話,只是吟誦了古人的兩句詩說:“白楊多悲風,蕭蕭愁殺人?!币馑际钦f這是種在墳墓間的樹木,并不適宜在皇宮中栽種。于是梁孝仁讓人拔去白楊,改為栽種梧桐樹。

53.昆明池者,漢武帝所置。蒲魚之利,京師賴之。中宗朝,安樂公主請之,帝曰:“前代以來不以與人,此則不可?!敝鞑粣?,因役人徒別鑿,號曰定昆池。既成,中宗往觀,令公卿賦詩。李黃門日知詩曰:“但愿暫思居者逸,無使時傳作者勞?!奔邦W诩次?sup>⑤,謂之曰:“當時朕亦不敢言。非卿忠正,何能若是!”尋遷侍中。

【注釋】

①昆明池者:本條采錄自《隋唐嘉話》。昆明池,古池名。漢武帝元狩三年(前120)為操練水軍而開鑿。池周四十里,廣三百三十二頃。宋以后湮沒?!稘h書·武帝紀》:“(元狩三年春)發謫吏穿昆明池?!鳖亷煿抛⒁辑懺唬骸啊段髂弦膫鳌酚性綆Q、昆明國,有滇池,方三百里。漢使求身毒國,而為昆明所閉。今欲伐之,故作昆明池象之,以習水戰,在長安西南,周回四十里。”

②漢武帝:即劉徹,漢景帝劉啟之子。在位期間,對內致力于加強皇權,設置中朝,削弱三公權力;同時改革幣制,推行鹽鐵官營等制度,并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化政策。對外連年用兵,派衛青、霍去病等將領多次出擊匈奴,迫使匈奴遠徙漠北。建元三年至元鼎二年(前138—前115),派張騫等出使西域大月氏、烏孫、安息等國,加強與西域各國友好聯系和經濟文化交流。但他迷信神仙,熱衷于封禪和郊祀,揮霍無度,致使階級矛盾日益加深,農民起義頻繁。

③中宗:即唐中宗李顯,唐高宗李治之子,母親是武則天。先后兩次當政(683—684年,705—710年)。永隆元年(680)封為太子。即位不久即被武太后廢為廬陵王,徙于房州。神龍元年(705),宰相張柬之等趁武則天病重,發動政變擁立李顯復位。在位期間怠于政事,恣意淫樂。被韋后、安樂公主合謀毒死。葬定陵(在今陜西富平北),廟號中宗,謚孝和皇帝。

④李黃門日知:即李日知,鄭州(今河南滎陽)人。進士及第。武則天天授年間任司刑丞。唐中宗神龍初任給事中,尋加朝散大夫,累遷至黃門侍郎。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升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次年進拜侍中。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免除宰相,轉任刑部尚書。后退歸田園,不事產業,多引賓客,與之相聚為樂。李日知廉潔奉公,事母至孝。

⑤睿宗:即唐睿宗李旦,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之子,唐中宗李顯同母弟。李旦始封殷王,旋改豫王。武則天廢中宗后,被冊立為帝,但不得干政。景龍四年(710),其子臨淄王李隆基聯合太平公主殺韋后,擁立為帝。延和元年(712)傳位于隆基。死后葬橋陵(在今陜西蒲城西北豐山之上)。廟號睿宗,謚大圣貞皇帝,后改謚玄真大圣大興孝皇帝。

【譯文】

昆明池是西漢武帝所建。所產蒲魚之利,是首都民眾依靠的生活來源。唐中宗李顯在位的時候,安樂公主請求將昆明池給她,中宗說:“昆明池自前代以來從來沒有給予哪一個人,這個要求我不能答應。”公主不高興,于是差人另選地方鑿池,并將池命名為定昆池。定昆池鑿成之后,唐中宗前往觀看,并命令陪同的官員吟詩作賦。黃門侍郎李日知作詩說:“但愿暫思居者逸,無使時傳作者勞。”等到唐睿宗即位,睿宗對李日知說:“當時我都不敢說話。如果不是你忠誠正直,怎么能作出這樣的詩!”不久就升任李日知為侍中。

54.魏徵陳古今理體,言太平可致,太宗納其言。封德彝難之曰:“三代以后,人漸澆訛,故秦任法律,漢雜霸道,皆欲理而不能,豈能理而不欲?徵書生,若信其虛論,必亂國家。”徵語之曰:“五帝三王,不易人而理,行帝道則帝,行王道則王,在其所化而已??贾d籍,可得而知。昔黃帝雖與蚩尤戰,既勝之后,便致太平。四夷亂德,顓頊征之?,既克之后,不失其理。桀為亂德?,湯放之?;紂無道?,武王伐之?,而俱致太平。若言人漸澆訛,不返樸素,至今應為鬼魅,寧可得而教化耶?”德彝無以難之。徵薨,太宗御制碑文并御書。后為人所讒,敕令踣之?。及征遼不如意,深自悔恨,乃曰:“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此舉也。”既渡,馳驛以少牢祭之?,復立碑焉。

【注釋】

①魏徵陳古今理體:本條采錄自《大唐新語·匡贊》。魏徵,字玄成,魏州曲城(今河北館陶)人。早年參加瓦崗起義。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歸降唐朝,授太子洗馬,輔佐隱太子李建成。李世民即位后授諫議大夫、檢校尚書左丞、秘書監、左光祿大夫、太子太師等職,封鄭國公。魏徵直言敢諫,輔佐唐太宗共創“貞觀之治”,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第四位。卒贈司空、相州都督,謚曰文貞。理體:治政之體要。

②封德彝:本名封倫,字德彝,觀州蓨(今河北景縣)人。隋朝通州刺史封子繡之子。隋煬帝時期,受內史侍郎虞世基器重,狼狽為奸,致使朝政日壞。江都之變后,追隨宇文化及,宇文化及敗亡后歸順唐朝,深得李淵信任,拜內侍舍人,遷侍郎兼內史令,進封趙國公。太宗即位,拜尚書右仆射,實封六百戶。卒贈司空,謚曰明,后改謚曰為繆。

③澆訛:浮薄詐偽。

④霸道:與王道相對,指君主憑借武力、權勢對國家進行統治,春秋時爭霸各諸侯國多執行這種治國之策?!盾髯印ね踔啤罚骸肮拭髌洳徊⒅?,信其友敵之道,天下無王霸主,則常勝矣。是知霸道者也?!?/p>

⑤五帝:通常指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三王:通常指夏禹、商湯、周文王。

⑥帝道:指理想的帝王治國之道?!肚f子·天道》:“天道運而無所積,故萬物成;帝道運而無所積,故天下歸?!?/p>

⑦王道:古代儒家宣傳的君主以仁義治理天下的政策,與霸道相對?!渡袝ず榉丁罚骸盁o偏無黨,王道蕩蕩。”

⑧載籍:書籍,典籍。

⑨黃帝:古代傳說中的上古帝王。蚩尤:傳說中中國上古時期九黎部落聯盟的酋長,有兄弟八十一人,個個本領非凡,驍勇善戰。傳說蚩尤曾與炎帝大戰,大敗炎帝。于是炎帝和黃帝聯合共敵蚩尤,蚩尤率眾兄弟與黃帝在涿鹿展開激戰,最后被炎黃部族擊敗。

⑩四夷:我國古代對華夏族以外四方各民族的泛稱,即東夷、南蠻、北狄和西戎的合稱,亦泛指外族,外國。

?顓頊(zhuān xū):古代傳說中的上古帝王,號高陽氏。相傳為黃帝之孫,昌意之子,居于帝丘。

?桀:即夏桀,夏朝的末代君主,中國古代歷史上有名的暴君。統治期間,荒淫無度,暴虐無道,諸侯不朝。

?湯:即成湯,子姓,名履,又名天乙,商朝的開國君主。商湯統治期間,階級矛盾緩和,政權穩定,國力日盛?!对娊洝ど添灐ひ笪洹罚骸拔粲谐蓽员素登迹也粊硐?,莫敢不來王?!?/p>

?紂:即帝辛,子姓,名受。商朝的末代君主,帝乙少子,中國古代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世稱紂、商紂王等。統治期間沉湎酒色,窮兵黷武,重刑厚斂,從根本上動搖了商王朝的統治基礎。牧野之戰,商軍被周武王率領的軍隊擊敗,紂王身死國滅。

?武王:即周武王,姓姬,名發,西周王朝的開國君主。聯合諸侯進攻商紂王的行在朝歌,殷商大敗,紂王自焚于鹿臺,殷商滅亡。周王朝建立,定都鎬京。武王在位期間,繼承父志,重用太公望、周公旦、召公奭等人治理國家,周朝日益強盛。

?踣(bó):仆倒。

?馳驛:駕乘驛馬疾行。少牢:指舊時祭禮的犧牲,牛羊豕俱用叫太牢,只用羊豕二牲叫少牢。

【譯文】

魏徵陳述從古到今治政的體要,并說社會安定太平是可以做到的,唐太宗接受了他的觀點。封德彝反駁魏徵說:“夏、商、周三代以后,世人逐漸浮薄詐偽,所以秦國任用刑法、律令治世,漢朝雜用霸道進行統治,都是想要治理好天下但均沒能做到,哪里有能治理好卻不想治理的呢?魏徵就是一介書生,如果相信他浮夸空談的議論,一定會擾亂國家。”魏徵對封德彝說:“古代的五帝三王,并沒有更換國人而把他們治理得很好,施行帝道就能成就帝業,施行王道就能成就王業,關鍵在于他們是如何實行治理和教化的。考證典籍就可以知道。上古時期黃帝雖然與蚩尤作戰,但取得勝利之后,就使社會安定和平了。周邊的少數民族道德敗壞,顓頊就去征討他們,戰勝他們之后,仍不失為治世。夏桀敗壞社會道德,商湯就流放了他;商紂王使社會政治紛亂,周武王就去討伐他,取得勝利后他們都使社會得以和平安定。如果說三代以后的人們逐漸浮薄詐偽,沒有返璞歸真的話,那么,到現在應該都成了鬼怪,怎么對他們實行教化呢?”封德彝沒有辦法反駁他。魏徵去世以后,唐太宗親自撰寫碑文并書寫刊刻。后來魏徵被人誣陷,唐太宗下令推倒了那塊碑。到唐太宗征遼,戰事不順,就對自己的行為深感懊悔,他說:“魏徵如果還活著,不會讓我做這件事?!碧栖姸蛇^遼水后,唐太宗命人乘驛馬飛奔到魏徵墓前以少牢之禮祭祀他,并重新立起了那塊碑。

55.太宗嘗臨軒謂侍臣曰:“朕非不能恣情為樂,常每勵心苦節,卑宮菲食者,正為蒼生爾。我為人主,兼行將相事,豈不是奪公等名?昔漢高得蕭、曹、韓、彭,天下寧宴;舜、禹、殷、周得稷、契、伊、呂,四海乂安。此事朕并兼用之。”給事中張行成諫曰:“有隋失道,天下沸騰。陛下撥亂反正,拯生人于涂炭?,何禹、湯所能擬?陛下圣德含光,規模宏遠?,雖文、武之烈,實無以加?。何用臨朝對眾,與之校量??將謂天下已定,不藉其力?,復以萬乘至尊?,與臣下爭功。臣備員近樞?,非敢知獻替事?,輒陳狂直?,伏待菹醢??!碧谏罴{之,俄遷侍中。

【注釋】

①太宗嘗臨軒謂侍臣曰:本條采錄自《大唐新語·匡贊》。臨軒,皇帝不坐正殿而御前殿。殿前堂陛之間近檐處兩邊有檻楯,如車之軒,故稱。

②苦節:指過分節儉,堅守節操。

③卑宮菲食:指開明君主不事享受、勵精圖治。卑宮,住卑下的宮殿。菲食,吃簡單的飯食?!墩撜Z·泰伯》:“禹,吾無間然矣!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p>

④蕭、曹、韓、彭:指蕭何、曹參、韓信、彭越。四人均為西漢的開國功臣。

⑤寧宴:安定。

⑥舜、禹、殷、周:《舊唐書·張行成傳》作“舜、禹、湯、武”。指虞舜、夏禹、商湯、周武王四位古代君主。稷、契、伊、呂:分別指虞舜、夏禹、商湯、周武王四位古代君主的輔弼重臣。稷,傳說中周人的始祖,能植百谷。契,傳說中商的祖先,帝嚳之子,舜時佐禹治水有功,任司徒,封于商。伊,即伊尹,商湯大臣,名伊,尹是官名。呂,即太望公呂尚,姓姜,字子牙,助周武王滅殷,封齊侯。

⑦四海乂安:指天下太平。乂,安定。

⑧張行成:字德立,定州義豐(今河北安國)人。隋末以察舉入仕,授為員外郎。唐太宗時累遷給事中,后轉刑部侍郎、太子少詹事。貞觀二十三年(649)遷侍中,兼刑部尚書,封北平縣公。唐高宗時卒于尚書省。

⑨沸騰:比喻社會動亂。

⑩撥亂反正:消除混亂的局面,恢復正常秩序。撥,治理。反,返,回復。《公羊傳·哀公十四年》:“撥亂世,反諸正;莫近諸《春秋》。”

?生人:即生民,老百姓。唐代為避唐太宗李世民諱,“民”統作“人”。

?規模:指人物的才具氣概。宏遠:遠大,深遠。

?雖文、武之烈,實無以加:《大唐新語》作“然文、武之烈,未嘗無將相”。烈,功績,業績。

?校量:較量,計較。

?藉:依靠,憑借。

?萬乘:指天子。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車萬乘,諸侯地方百里,出兵車千乘,故稱天子為“萬乘”。至尊:指至高無上的帝位。

?備員:湊數,充數。謂居官有職無權或無所作為。近樞:指接近皇帝的中央政權的樞要職位。張行成當時任給事中,掌管讀署奏抄,故稱近樞。

?獻替:“獻可替否”的省語。指臣對君進獻可行的計策,建議廢止不可做的事?!蹲髠鳌ふ压辍罚骸熬^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

?狂直:疏狂率直。文中指輕狂的言論。

?菹醢(zū hǎi):古代把人剁成肉醬的酷刑。后亦用以泛指處死。醢,肉醬。

【譯文】

唐太宗曾經來到前殿聽政,他對身邊的侍臣說:“我不是不能盡情享樂,之所以經常盡心用力堅守節操,自奉節儉的原因,正是為了天下的百姓。我身為一國之君,卻要兼管將相的各項工作,這難道不是要奪走你們這些人的名分嗎?以前漢高祖劉邦得到蕭何、曹參、韓信、彭越等文臣武將的輔助,使得天下太平;虞舜、夏禹、商湯、周武王分別得到了后稷、契、伊尹、呂尚的輔佐,使得天下安定。這些帝王將相所做的我一個人全都做到了。”給事中張行成進諫說:“從前隋煬帝昏庸無道,導致天下動亂不安。現在陛下您消除了混亂不安的局面,使得社會秩序得以恢復正常,您拯救天下百姓于水火之中,夏禹、商湯怎么能和您相比?陛下您圣德光耀,才具氣概宏大深遠,但是以周文王、武王的功業,未嘗沒有將相輔佐。您哪里還需要每日上朝處理政事,過問諸位大臣們能夠處理的事情?大臣們會認為您已經安定了天下,不需要再依靠他們的力量,又借助至高無上的身份,來和大臣們爭奪功勞呢!我只是陛下身邊湊數的小臣,不知道哪些事可行哪些事不可行,就擅自談論了這些輕狂的言論,還請陛下治罪?!碧铺谌疾杉{了他的建議,不久就升任他為侍中。

56.高宗朝,晉州地震,雄雄有聲,經旬不止。高宗以問張行成,行成對曰:“陛下本封于晉,今晉州地震,不有征應,豈使然哉!夫地,陰也,宜安靜,而乃屢動。自古禍生宮掖,釁起宗親者,非一朝一夕,或恐諸王、公主謁見頻煩,乘間伺隙;復恐女謁用事,臣下陰謀。陛下宜深思慮,兼修德以杜未萌。”高宗深納之。

【注釋】

①高宗朝:本條采錄自《大唐新語·匡贊》。

②晉州:唐高祖武德元年(618)以平陽郡改置,治臨汾縣(今山西臨汾西南)。

③雄雄:形容聲音宏大。

④征應:指證驗,應驗。

⑤然:原書作“徒然”。

⑥宮掖:指皇宮。

⑦釁(xìn)起:亦作“起釁”,挑起事端,挑起沖突。

⑧頻煩:指頻繁,多次。

⑨女謁用事:指宮中受寵的女子干預朝政。女謁,謂通過宮中嬖寵的女子干求請托。

【譯文】

唐高宗在位時,晉州地區發生了地震,聲音非常宏大,經過了十多天還沒有停下來。唐高宗就這件事來詢問張行成,張行成回答說:“陛下您原本封為晉王,現在晉州地震,找不到征應之事,難道就僅僅是地震嗎?地象征著陰,應該安靜,但現在大地卻多次搖動。從古至今,禍亂出自后宮,事端起自皇室宗親,這些動亂不是一朝一夕就產生的,有時恐怕是諸王、公主表面上頻繁進見請安,實際上卻是乘著進見的機會鉆空子;又恐怕是宮中受寵的嬪妃干預朝政,一些大臣圖謀不軌。陛下您應該仔細考慮一下,同時修養自己的德行,以防患于未然?!碧聘咦诮邮芰怂慕ㄗh。

57.則天以武承嗣為左丞相。李昭德奏曰:“不知陛下委承嗣重權,何也?”則天曰:“我子侄,委以心腹耳。”昭德曰:“若以姑侄之親,何如父子?何如母子?”則天曰:“不如也。”昭德曰:“父子、母子尚有逼奪,何諸姑所能容?使其有便可乘,寶位其能安乎?且陛下之子,受何福慶,而委重權于侄手?事之去矣!”則天懼曰:“我未思也?!奔慈樟T承嗣政事。

【注釋】

①則天以武承嗣為左丞相:本條采錄自《大唐新語·匡贊》。武承嗣,字奉先,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武則天侄子。襲祖爵周國公。光宅元年(684)由禮部尚書升為太常卿、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參預國政。載初元年(689)遷文昌左相,后封魏王。欲盡誅唐宗室諸王及大臣中不附己者,并要求則天立他為皇太子,遭狄仁杰、岑長倩等反對。

②李昭德奏曰:《資治通鑒·唐紀·則天后長壽元年》記載為:“夏官侍郎李昭德密言于太后曰?!崩钫训?,雍州長安(今陜西西安)人。殿中侍御史李乾祐之子。舉明經入仕,累官御史中丞。武周時授鳳閣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成為宰相。延載元年(694)遷檢校內史。李昭德打擊酷吏,抑制武氏諸王,力保李唐皇室皇位的繼承權。后遭酷吏來俊臣及皇甫文備的誣陷,與來俊臣同日而誅,時人冤之。

③且陛下之子,受何福慶:原書作“且陛下為天子,陛下之姑受何福慶”,當據改。且,原闕,據齊之鸞本補。

④政事:指宰相之職。唐有政事堂,為宰相議事之所。

【譯文】

武則天將自己的侄子武承嗣任命為左丞相。李昭德上奏說:“不知陛下把重權交給武承嗣,是什么原因?”武則天說:“武承嗣是我的侄子,把他當作心腹罷了。”李昭德說:“如果用姑姑和侄子之間的親情與父子之間、母子之間的親情比,哪種更親?”武則天說:“姑侄之間的親情比不上父子、母子之間的親情?!崩钫训抡f:“父子、母子之間尚且還有威逼篡奪的事,更何況姑侄之間,又怎么能相互包容呢?假如讓他有了可乘的機會,您的皇位還能安全嗎?況且陛下貴為天子,陛下的姑母享受到什么福分了嗎?現在卻要把重權交到侄子的手里?將要危險了!”武則天大為驚懼,她說:“我沒有考慮到這其中的厲害?!碑斕炀土T免了武承嗣的宰相職位。

58.太宗射猛獸于苑內,有群豕突出林中,太宗引弓射之,四發,殪四豕。有一雄豕直來沖馬,吏部尚書唐儉下馬搏之。太宗拔劍斷豕,顧而笑曰:“天策長史,不見上將擊賊耶,何懼之甚?”儉對曰:“漢祖以馬上得之,不以馬上理之。陛下以神武定四方,豈復逞雄心于一獸?”太宗善之,因命罷獵。

【注釋】

①太宗射猛獸于苑內:本條采錄自《大唐新語·規諫》。苑,指帝王游樂打獵的地方。此處當指洛陽苑。據《唐會要》記載,貞觀十一年(637)十月,唐太宗射猛獸于洛陽苑。

②殪(yì):殺死。

③唐儉:字茂約,并州晉陽(今山西晉陽)人。隋朝戎州刺史唐鑒之子。唐高祖武德初年進內史舍人,遷中書侍郎、散騎常侍。獨孤懷恩謀反,儉告高祖,謀反被鎮壓,進儉為天策府長史,封莒國公。唐太宗貞觀初年奉命出使突厥,配合大將軍李靖進軍,生擒頡利可汗,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卒贈開府儀同三司、并州都督,陪葬昭陵,謚曰襄。

④天策長史:指唐儉?!顿Y治通鑒·唐紀·太宗貞觀十一年》“天策長史不見上將擊賊邪”句下,胡三省注曰:“武德中,帝開天策上將府,以唐儉為長史?!?/p>

⑤上將:指天策上將,李世民自稱。《資治通鑒·唐紀·高祖武德四年》:“上以秦王功大,前代官皆不足以稱之,特置天策上將,位在王公上。冬,十月,以世民為天策上將……仍開天策府,置官屬?!?/p>

⑥漢祖:即漢高祖劉邦,西漢的開國皇帝。

⑦逞雄:指顯示自己雄壯有力。

【譯文】

唐太宗李世民在洛陽苑射獵猛獸,有一群野豬突然從樹林中竄出,唐太宗拉開弓射擊,連發四箭,射殺了四頭豬。有一頭雄豬直奔唐太宗坐騎而來,吏部尚書唐儉下馬與野豬搏斗。唐太宗拔劍砍殺了野豬,回頭笑著對唐儉說:“天策長史,沒見過天策上將我在戰場上殺賊嗎?為什么這么害怕呢?”唐儉回答說:“漢高祖劉邦是在馬上打的天下,卻不在馬上治理天下。陛下您憑著英明威武平定天下,難道還要在一頭野獸面前呈雄示威嗎?”唐太宗認為他說的很有道理,于是下令停止狩獵。

59.太宗言“尚書令史多受賂者”,乃密遣左右以物遺之,司門令史果受絹一匹。太宗將殺之,裴矩諫曰:“陛下以物試之,遽行極法,誘人陷罪,非‘道德、齊禮’之義。”乃免。

【注釋】

①太宗言“尚書令史多受賂者”:本條采錄自《大唐新語·規諫》。太宗言,《大唐新語》作“太宗有人言”。據文意,當指太宗時有人說。尚書令史,唐代尚書省及尚書省諸司令史的總稱。唐朝尚書為六部長官,令史為各臺、省、院、部的低級官員。

②司門令史:唐官吏名。唐制刑部司門司設令史六人。為低級事務員。

③裴矩:本名裴世矩,字弘大,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人。北齊太子舍人裴訥之子。北齊時任司州兵曹。進入北周投靠隨國公楊堅。隋朝建立,授內史侍郎、吏部侍郎等職。武德四年(621)歸順唐朝,玄武門之變后,奉命勸諭東宮兵馬,授民部尚書,深受唐太宗推崇。《新唐書》本傳稱他“精明不忘,多識故事,見重于時”。

④遽(jù):匆忙,急。極法:猶極刑,死刑。

⑤非‘道德、齊禮’之義:《資治通鑒·唐紀·高祖武德九年》記載為:“恐非所謂‘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焙∽⒃唬骸耙墩撜Z》孔子之言。”道德、齊禮,即以道德和禮教對人進行教育。《論語·為政》:“道之以德,齊之以禮。”道,引導。也作“導德齊禮”。

【譯文】

唐太宗時,聽人說“尚書令史很多人都接受賄賂”,就暗地里派身邊的人拿東西送給這些官員,有位司門令史果然收受了一匹絹。唐太宗準備殺了他,裴矩進諫說:“陛下您讓人拿東西試探他,又要急匆匆地處死,用這種方式誘導人犯罪,恐怕不符合用道德和禮法對人進行教育的準則?!庇谑?,唐太宗就赦免了這位司門令史的死罪。

60.張玄素,貞觀初,太宗聞其名,召見,訪以理道。玄素曰:“臣觀自古以來,未有如隋室喪亂之甚,豈非其君自專,其法日亂?向使君虛受于上,臣弼違于下,豈至于此!且萬乘之主,欲使自專庶務,日斷十事而有五條不中者,何況萬務乎?以日繼月,以至累年,乖謬既多,不亡何待?陛下若近鑒危亡,日慎一日,堯舜之道,何以加之!”太宗深納之。

【注釋】

①張玄素:本條采錄自《大唐新語·規諫》。張玄素,本名張樸,字玄素,蒲州虞鄉(今山西永濟虞鄉鎮)人。初仕于隋,授景城護曹。秦王李世民平定竇建德后,授景州錄事參軍。唐太宗即位后,授侍御史,遷給事中,直言進諫,極言得失。后遷太子少詹事,輔佐皇太子李承乾,太子被廢后,坐罪免職。唐太宗貞觀十八年(644)遷潮、鄧二州刺史。唐高宗即位加授銀青光祿大夫。

②理道:理政之道,治國之道。

③虛受:虛心接受。《周易·咸》:“山上有澤,咸。君子以虛受人?!笨追f達疏:“君子以虛受人者,君子法此《咸》卦,下山上澤,故能空虛其懷,不自有實,受納于物,無所棄遺?!?/p>

④弼違:指糾正過失。《尚書·益稷》:“予違,汝弼。”孔傳:“我違道,汝當以義輔正我?!卞?,糾正。

⑤自專:自作主張,獨斷專行。庶務:各種政務,各種事務。

⑥乖謬:荒謬。

⑦近鑒危亡:是說把危亡之道引為教訓。近,接近,靠近,引申為接受。鑒,可以作為警戒或引為教訓的事。

【譯文】

貞觀初年,唐太宗聽說張玄素很有聲名,就召見他,向他詢問理政之道。張玄素說:“我看從古到今,沒有像隋朝那樣動亂的局面,這難道不是隋朝的皇帝獨斷專行,隋朝的法令日漸走向混亂的結果嗎?假使隋朝上有國君的虛心納諫,下有大臣不斷地糾正過失,哪里會到這個地步呢!況且作為一個大國的君主,想要讓自己獨斷各種政務,每天決斷的十件事中就有五件處理不當,更何況日理萬機呢?日積月累,以至于積攢數年,荒謬悖理的事就越來越多,怎么能不亡國呢?陛下您如果能把隋朝亡國的史實作為警戒,每天都很謹慎,那么唐堯、虞舜的治國之道,怎么能實現不了呢!”唐太宗誠懇地接納了他的勸諫。

61.太宗幸九成宮,還京,有宮人憩川縣官舍。俄而李靖、王珪至,縣官移宮人于別所而舍靖、珪。太宗聞之,怒曰:“威福豈由靖等?何為禮靖等而輕我宮人!”即令按驗川官屬。魏徵諫曰:“靖等,陛下心膂大臣;宮人,皇后賤隸。論其委任,事理不同。又靖等出外,官吏訪闕廷法式;朝覲,陛下問人疾苦。靖等自當與官吏相見,官吏不可不謁。至于宮人,供養之外,不合參承?。若以此罪,恐不益德音?,駭天下耳目。”太宗曰:“公言是。”遂舍不問。

【注釋】

①太宗幸九成宮:本條采錄自《大唐新語·規諫》。九成宮,唐宮名。在唐關內道岐州麟游縣(今陜西麟游)西五里。本為隋仁壽宮,為文帝楊堅避暑之地。隋末廢棄。唐太宗貞觀五年(631)修復,以所在山有九重,更名九成宮。高宗永徽二年(651)改稱萬年宮。乾封二年(667)復稱九成宮。

川縣:即扶風縣,唐高祖武德三年(620)析岐山縣地置,因水而得名。唐太宗貞觀八年(634)改為扶風縣。故治即今陜西扶風。官舍:指專門用以接待來往官員的賓館。

③王珪:字叔玠,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世居岐州郿縣(今陜西眉縣)。王僧辯之孫。唐初四大名相之一。隋文帝開皇十三年(593)入秘書內省,授太常奉禮郎。入唐為太子李建成中舍人、太子中允。太宗即位,歷任諫議大夫、黃門侍郎等職,封永寧郡公。

④威福:語出《尚書·洪范》:“惟辟作福,惟辟作威。”孔穎達疏:“惟君作福得專賞人也,惟君作威得專罰人也?!痹附y治者的賞罰之權,后多謂當權者妄自尊大,恃勢弄權。

⑤按驗:指查驗。

⑥心膂(lǚ):心腹,親信的人。膂,脊梁骨。《尚書·君牙》:“今命爾予翼,作股肱心膂。”

⑦委任:托付,交托。

⑧闕廷:宮廷,也指朝廷。

⑨朝覲:指臣子拜見君主。

⑩陛下問人疾苦:此句當為“陛下問人間疾苦”?!缎绿茣の横鐐鳌罚骸皻w來,陛下問人間疾苦?!?/p>

?參承:參見問候。

?德音:好名聲。《詩經·豳風·狼跋》:“公孫碩膚,德音不瑕?!敝祆浼瘋鳎骸暗乱簦q令聞也。”

【譯文】

唐太宗行幸九成宮,回到京城,有一個宮人住在川縣專門接待來往官員的賓館。不久李靖和王珪來到了川縣,縣里的官吏就將宮人移到別的住所,讓李靖和王珪住進了賓館。唐太宗聽到這件事,發怒道:“難道就任由李靖等人妄自尊大,恃勢弄權嗎?川縣的官吏又怎么能如此禮遇李靖等人而輕視我的宮人?”當即下令查辦川縣相關的官吏。魏徵勸諫說:“李靖等人,是輔佐陛下您的親信得力之人;宮人只是皇后的役隸。如果要論他們所擔當的職責,事項是不一樣的。加之李靖等人出京城去地方巡查,當地的官吏就應該向他們討教朝廷的法度,等他們回朝覲見,陛下您就會向他們詢問民間百姓的疾苦。因此,李靖等人自然應當和當地官吏相見,官吏也不能不去拜謁他們。至于宮人,在把她們供奉安置好之外,不應該去參見問候。如果因為這件事就治罪,恐怕有損于陛下的好名聲,也會讓天下之人感到震驚?!碧铺谡f:“你說的對?!庇谑莵G開不再追問。

62.谷那律,貞觀中為諫議大夫,褚遂良呼為“九經庫”。永徽中,嘗從獵,途中遇雨。高宗問:“油衣若為得不漏?”對曰:“能以瓦為之,不漏也?!币獠粸轭鲍C。高宗深賞焉,賜帛二百匹。

【注釋】

①谷那律:本條采錄自《大唐新語·規諫》。谷那律,復姓谷那,魏州昌樂(今河南南樂)人。唐太宗貞觀中,歷任國子博士、諫議大夫兼弘文館學士。博通群經,褚遂良稱其為“九經庫”,曾預撰《五經正義》。

②褚遂良:字登善,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弘文館學士褚亮之子。唐朝宰相、政治家、書法家。博學多才,精通文史,尤工書法。隋末任通事舍人。入唐后,歷任起居郎、諫議大夫、黃門侍郎、中書令等職。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649),與司空長孫無忌同受遺詔輔政。高宗繼位后,升任尚書右仆射,冊封河南郡公,世稱“褚河南”。后因反對冊立武則天為后被貶,卒于任上,謚號文忠。

③永徽中:《資治通鑒·唐紀·高宗永徽元年》九月癸亥敘此事,《考異》曰:“《舊書·那律傳》云:嘗從太宗出獵,在途遇雨,有此語,意欲太宗不為畋獵。太宗悅,賜帛二百段。《唐錄》《政要》高宗出獵有此月日,《唐統紀》亦在此年,今從之。”

④油衣:指用桐油涂制而成的雨衣。若為:怎樣做。

【譯文】

谷那律在貞觀年間任諫議大夫,因其博通群經被褚遂良稱為“九經庫”。永徽年間,谷那律曾隨從高宗外出打獵,中途遭遇大雨。高宗問他:“雨衣怎樣做可以不漏雨?”谷那律回答說:“用瓦來做雨衣,就不會漏雨。”意思是回到房中不要出去打獵。唐高宗很賞識他的話,賜給他布帛兩百匹。

63.武德初,萬年縣法曹孫伏伽三上表,以事諫。其一曰:“陛下貴為天子,富有天下,凡曰蒐狩,須順四時。陛下即位之明日,有獻鷂雛者,此乃前朝之弊風,少年之事務,何意今日行之?又聞相國參軍盧牟子獻琵琶,長安縣丞張安道獻弓箭,并蒙賞賚。但‘普天之下,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陛下有所欲,何求不得,豈少此物乎?”其二曰:“百戲散樂,本非正聲,此謂淫風?,不可不改?!逼淙唬骸疤又T王左右群寮,不可不擇。愿陛下納選賢才,以為寮友,則克安磐石?,永固維城矣??!备咦嬗[之,悅,賜帛百匹,遂拜為侍御史。

【注釋】

①武德初:本條采錄自《大唐新語·極諫》。

②萬年縣法曹孫伏伽三上表,以事諫:原書作“萬年縣法曹孫伏伽上表,以三事諫”?!杜f唐書》《新唐書》之《孫伏伽傳》均言以三事上諫。法曹,官名。法曹參軍事的簡稱。西漢公府有賊曹掾之置,掌刑法。歷代均有法曹。隋初改為法曹行參軍。唐朝諸王、都督、都護、使府稱法曹參軍事,掌刑獄、捕盜賊之事。孫伏伽,貝州武城(今山東武城)人。唐初大臣,以善諫著稱。隋大業末年任萬年縣法曹參軍,審理刑獄,督捕奸盜,頗有政績。入唐,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參加科舉,狀元及第。唐太宗即位后,歷任大理少卿、刑部郎中、大理寺卿。太宗嘗馬射,上書諫止,出為陜州刺史。高宗永徽五年(654)以年老致仕。

③蒐(sōu)狩:即打獵。古代春獵謂蒐,冬獵謂狩。

④弊風:不良的風尚。

⑤盧牟子:曾任相國參軍。

⑥張安道:武德年間曾任長安縣丞。

⑦賞賚(lài):賞賜。

⑧普天之下:原書下有“莫非王土”一句,當據補。語出《詩經·小雅·北山》。

⑨百戲散樂:指民間樂舞?!杜f唐書·音樂志》:“散樂者,歷代有之,非部伍之聲,俳優歌舞雜奏……總名百戲?!卑賾蚺c散樂為同義詞。

⑩正聲:純正的樂聲。

?淫風:耽于逸樂的風習。

?磐石:厚而大的石頭。比喻穩定堅固。

?維城:連城以衛國。語出《詩經·大雅·板》:“惟德惟寧,宗子維城?!边@里借指皇子或皇室宗族。

【譯文】

武德初年,萬年縣法曹孫伏伽,就三件事上呈奏表進諫。第一件事說:“陛下您貴為天子,富有天下,凡是狩獵之事,必須順應四季的時令。陛下您登上帝位的第二天,就有人向您進獻幼鷂,這是前朝遺留下來的不良風氣,年輕時候做的事,為什么在今天做出來了?還聽說相國參軍盧牟子進獻了琵琶,長安縣丞張安道進獻了弓箭,他們都受到了陛下的賞賜。只是前人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陛下您想要的,還有什么是得不到的?您所欠缺的,難道就是這些東西嗎?”第二件事說:“百戲散樂這些民間樂舞,根本就不是純正的樂聲,這就是耽于逸樂的壞風習,不能不改?!钡谌抡f:“太子和諸王身邊的百官,不能不認真地挑選。希望陛下您招納挑選賢德的人才,作為他們的僚友,這樣國家就能夠安定堅固,永?;适易谧宸€定?!碧聘咦婵戳藢O伏伽的上表,很高興,賜給他一百匹的綢緞,并任命他為侍御史。

64.武德四年,王世充平后,其行臺仆射蘇世長以漢南歸順,高祖責其后服。世長稽首曰:“自古帝王受命,為逐鹿之喻,一人得之,萬夫斂手。豈有獵鹿之后,忿同獵之徒,問爭肉之罪也?”高祖與之有舊,遂笑而釋之。后從獵于高陵,是日大獲,陳禽于旌門。高祖顧謂群臣曰:“今日畋,樂乎?”世長對曰:“陛下廢萬幾,事畋獵,不滿十旬,未為大樂?!备咦嫔儯榷υ唬骸翱駪B發耶?”對曰:“為臣私計則狂,為陛下國計則忠矣。”嘗侍宴披香殿,酒酣,奏曰:“此殿隋煬帝之所作耶?何雕麗之若是也!”高祖曰:“卿好諫似直,其心實詐。豈不知此殿是吾所造,何須詭疑是煬帝?”對曰:“臣實不知。但見傾宮、鹿臺?,琉璃之瓦,并非帝王節用之所為也。若是陛下所造,誠非所宜。臣昔在武功,幸當陪侍。見陛下宅宇才蔽風霜,當此時亦以為足。今因隋之侈,人不堪命,數歸有道,而陛下得之,實謂懲其奢淫,不忘儉約。今于隋宮之內,又加雕飾,欲撥其亂,寧可得乎?”高祖每優容之。前后匡諫諷刺,多所宏益。

【注釋】

①武德四年:本條采錄自《大唐新語·極諫》。

②王世充:字行滿,本姓支,先祖為西域胡人,父支頹耨于隋時徙居新豐,父死,隨母改嫁霸城王粲,改姓王。少讀經史,尤好兵法。隋煬帝時官至江都郡丞。隋末,王世充廢隋主楊侗,自立稱帝,國號鄭。唐高祖武德四年(621),秦王李世民攻破洛陽,王世充敗降,鄭亡。后免死流放蜀地,途中被仇人所殺。

③蘇世長:雍州武功(今陜西武功)人。隋文帝時任長安令,大業中為都水少監。入唐,初任玉山屯監,后遷諫議大夫,曾諫止李淵去武功圍獵,以免踐擾百姓。貞觀初年奉命出使突厥,不辱使命,后出任巴州刺史,赴任途中乘舟落水而亡,追贈雍州刺史。

④逐鹿:典出《史記·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迸狍S集解引張晏曰:“以鹿喻帝位也?!焙笠蛞浴爸鹇埂庇髦笭帄Z天下統治權。

⑤斂手:縮手。不能恣意妄為。

⑥獵:原書作“獲”,當據改。

⑦高陵:縣名。治今陜西西安高陵區。

⑧旌門:古代帝王出行,張帷幕為行宮,宮前樹旌旗為門,稱旌門。《周禮·天官·掌舍》:“為帷宮,設旌門?!碧瀑Z公彥疏:“食息之時,則張帷為宮,樹立旌旗以表門。”

⑨萬幾:語出《尚書·皋陶謨》:“無教逸欲有邦,兢兢業業,一日二日萬幾。”孔傳:“幾,微也,言當戒懼萬事之微。”后因以“萬幾”指帝王日常處理的紛繁的政務。

⑩詭疑:佯裝不知而有意發的疑問。

?傾宮、鹿臺:指宮殿巍峨華貴,雕飾奢侈。傾宮,巍峨的宮殿。望之似欲傾墜,故稱。鹿臺,古臺名。在今河南鶴壁。殷紂王所筑。大三里,高千尺。

【譯文】

武德四年,王世充及其勢力被平息后,他手下擔任行臺仆射的蘇世長以漢南歸順了唐朝,唐高祖斥責他歸順太遲。蘇世長叩首說:“自古以來帝王受天命爭奪天下,被比喻為逐鹿之爭,一人獲鹿,其他人就縮手不再妄為。哪里有獲鹿之后,還怨恨和他一起逐鹿的人,并追究他爭食鹿肉的罪責呢?”唐高祖和他有舊交情,于是笑著將他放了。后來蘇世長隨從唐高祖到高陵打獵,這天獵獲的獵物非常多,獵物被陳列在行宮的旌門前。唐高祖回頭對群臣說:“今天打獵,大家高興嗎?”蘇世長回答說:“陛下您扔下需要處理的紛繁政務,專門出來打獵,不滿一百天,不會太高興?!备咦婺樕蛔?,一會兒又笑著說:“你那輕狂的姿態又發作了嗎?”蘇世長回答說:“如果我是為自己的私利打算就是輕狂,如果是為陛下您的國家謀算就是忠誠?!碧K世長曾在披香殿陪侍高祖進餐,酒喝到正高興的時候,他問高祖說:“這座宮殿是隋煬帝建造的吧?為什么會雕飾華麗到如此程度!”高祖說:“你喜歡進諫,看似耿直,內心實則狡詐。難道你不知道這座宮殿是我建造的嗎?何必佯裝不知道而故意發問說是隋煬帝呢?”蘇世長回答說:“臣確實不知道。我只看見宮殿巍峨華貴,琉璃作瓦,覺得不是帝王愛民節用應該做的。如果真是陛下您所建造,確實不是太合適。我過去在武功時,有幸能夠陪伴侍候您。見您當時的住宅僅僅能夠遮蔽風霜,當時您也感到很滿足。如今因為隋朝的荒淫奢侈,老百姓不堪忍受,天下注定要歸順有道的明君,因而陛下您得到了天下,這其實是上天在懲治隋朝的奢侈荒淫,讓人們不要忘了勤儉節約的風氣。現在隋朝的宮殿里面,又增加了許多雕飾,想要撥亂反正,難道還能辦到嗎?”唐高祖經常寬容他。蘇世長一生匡正諫諍,譏刺諷喻,對朝政大有好處。

65.張玄素為給事中。貞觀初,修洛陽宮以備巡幸,上書極諫,太宗善之,賜彩三百匹。魏徵嘆曰:“張公論事,遂有回天之力??芍^仁人之言,其利溥哉!”

【注釋】

①張玄素為給事中:本條采錄自《大唐新語·極諫》。

②洛陽宮:唐東都宮城。隋大業時置。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平王世充于洛陽,故宮城遂廢。太宗貞觀六年(632)復治,并改稱洛陽宮。故址在今河南洛陽隋唐故城中。

③回天之力:原指勸阻君主錯誤行為的能力。后用以比喻戰勝困難或扭轉局勢的巨大力量?!缎绿茣埿貍鳌罚骸皬埞撌拢谢靥熘Α!?/p>

④溥:大,廣大。

【譯文】

張玄素任給事中。貞觀初年,唐太宗下令修繕洛陽宮以備巡幸,他上書極力勸諫,太宗覺得他說得好,賜給他彩緞三百匹。魏徵感嘆道:“張公陳論國事,有挽回危局的巨大力量。真可以說是仁德之人的話,它的好處太大了!”

66.太宗將幸九成宮,馬周上疏諫曰:“伏見明敕,以二月二日幸九成宮。臣竊惟太上皇春秋已高,陛下宜朝夕侍膳,晨昏起居。今所幸宮,去京三百余里,鑾輿動軔,俄經旬日,非可朝發暮至;脫上皇或思感,欲即見陛下者,將何逮之?且車駕今行,本意避暑,則上皇尚留熱處,而陛下自逐涼處,溫凊之道,臣切不安。”太宗稱善。

【注釋】

①太宗將幸九成宮:本條采錄自《大唐新語·極諫》。

②馬周:字賓王,博州茌平縣(今山東聊城茌平區)人。后入長安,為中郎將常何家客。唐高祖武德年間補任博州助教。唐太宗貞觀五年(631),代常何上書,勸諫以隋亡為鑒,輕徭薄賦,反對世封制,為太宗所賞識,授監察御史,后累官至中書令。

③明敕:明白地訓示或告誡。

④二月二日:《唐會要》記載此事發生于貞觀六年三月十五日,《資治通鑒》記載為貞觀六年正月。

⑤鑾輿動軔:鑾駕開動。指天子出行。鑾輿,天子車駕。軔,用來阻止車輪滾動的木頭。

【譯文】

唐太宗將要行幸九成宮,馬周上疏進諫說:“我見陛下下詔,將于二月二日行幸九成宮。臣私下認為太上皇年事已高,陛下您應該早晚侍候他的飲食起居。現在您所行幸的九成宮,距離京城三百多里,您一旦啟程出行,少說也得十多天,不是可以朝發夕至的;倘若太上皇有時想念陛下,想要馬上見到陛下的話,您將如何趕得回來?況且現在您出行,本來的意圖就是避暑,而太上皇還留在炎熱的地方,可是陛下您卻自顧找尋涼爽的地方,沒有盡到侍奉父母的溫凊之禮,臣深深地感到不安?!碧铺诤苜澷p他的建議。

67.房玄齡與高士廉偕行,遇少府少監竇德素。問之曰:“北門近來有何營造?”德素以聞。太宗謂玄齡、士廉曰:“卿但知南衙事,我北門小小營造,何妨卿事?”玄齡等拜謝。魏徵進曰:“臣不解陛下責,亦不解玄齡等謝。既任大臣,即陛下股肱耳目,所營造何容不知?責其訪問官司,臣所不解。陛下所為若是,當助陛下成之;所為若非,當奏罷之:此乃事君之道。玄齡等所問無罪而陛下責之,玄齡等不識所守,臣實不喻。”太宗深納之。

【注釋】

①房玄齡與高士廉偕行:本條采錄自《大唐新語·極諫》。房玄齡,名喬,字玄齡,齊州臨淄(今山東淄博)人。工書能文,博覽經史。十八歲舉進士,隋末任隰城縣尉。晉陽起兵后投靠秦王李世民。唐太宗即位后拜中書令。累遷尚書左仆射,監修國史。與杜如晦等同為唐太宗時重要宰相,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在職期間,夙夜勤強,明達吏治。后封梁國公。曾受詔重撰《晉書》。卒贈太尉、并州都督,謚曰文昭,陪葬昭陵。高士廉:本名高儉,以字行,渤??ど娍h(今河北景縣)人。高敬德之子,唐太宗文德皇后舅父。初仕隋朝任治禮郎。武德五年(622)歸順唐朝,授雍州治中。唐太宗即位,拜侍中,轉益州大都督府長史,入為吏部尚書,進封許國公。貞觀十二年(638)拜尚書右仆射。卒后謚號文獻,陪葬昭陵,圖形凌煙閣。

②竇德素:扶風平陵(今陜西咸陽西北)人。竇德明之弟,唐太宗十九女蘭陵公主駙馬竇懷悊之父。貞觀年間曾任銀青光祿大夫、上柱國、少府少監等職。

③營造:指建筑工程及器械制作等事宜。

④卿但知南衙事,我北門小小營造:《資治通鑒·唐紀·太宗貞觀十五年》記載此事,胡三省注曰:“唐正牙在南,故曰南牙,玄武門在北,曰北門?!蹦涎?,唐代三省等政府機構設在皇城南,故稱南衙。

⑤股肱耳目:舊指鼎力輔佐帝王的大臣。后也用以比喻十分親近且辦事得力的人。股,大腿。肱,手臂。

⑥喻:明白。

【譯文】

房玄齡與高士廉一起行走,遇到了少府少監竇德素。問他說:“北門近來有什么建筑工程?”竇德素將房玄齡、高士廉的話告訴了唐太宗。太宗對房玄齡、高士廉說:“你們只要管好南衙的事就可以了,我在北門有一個小小的建筑工程,妨礙你們什么事了?”房玄齡等人跪拜道歉。魏徵進諫說:“我不能理解陛下您對他們的責問,也不理解房玄齡等人的道歉。既然任命為大臣,就是鼎力輔佐陛下您的得力助手,建造的工程怎么就不能讓他們知道?責問他們向主管官吏詢問,我不能理解。陛下您做的如果是對的,他們就應當協助您完成;如果您做的是錯的,就應當奏請罷除,這才是侍奉君主的正確方法。房玄齡等人詢問官吏沒有罪過而陛下卻責問他們,房玄齡等人不知道堅守自己的職責,臣實在不明白這其中的原因?!碧谫澩⒔蛹{了他的話。

68.總章中,高宗將幸涼州。時隴右虛耗,議者以為非便。高宗聞之,召五品以上,謂曰:“帝王五載一巡狩,群后四朝,此蓋常禮。朕欲暫幸涼州,乃聞中外咸謂非宜。”宰臣以下莫有對者。詳刑大夫來公敏進曰:“陛下巡幸涼州,宣王略,求之故實,未虛令典。但隨時度事,臣下竊有所疑。高麗雖平,余寇尚梗;西道經略,兵猶未停。且隴右諸州,人戶少寡,供偫車駕,備擬稍闕?。臣聞中外實有竊議?!备咦谠唬骸凹扔写搜?,我止度隴,存問故老,蒐狩即還?!彼煜略t停西幸,擢公敏為黃門侍郎?。

【注釋】

①總章中:本條采錄自《大唐新語·極諫》。據《唐會要》《資治通鑒》,高宗幸涼州事發生于總章二年(669)??傉?,唐高宗李治年號(668—670)。

②涼州:治所在今甘肅武威。

③隴右:即隴右道。唐太宗貞觀年間置,為唐代十道之一,因在隴山之西(右)而得名。貞觀至開元中,其區域東抵隴山,西逾流沙而達今中亞地區,南接劍南道,北限大漠。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又分天下為十五道,隴右道猶存。采訪使駐鄯州(今青海海東樂都區)。

④群后四朝:諸侯四年朝拜天子一次。

⑤宰臣:帝王的重臣,宰相。

⑥詳刑大夫:官名。即大理正。唐高宗龍朔二年(662)改為詳刑大夫,咸亨元年(670)復舊。唐大理寺置二人,掌參議刑獄、詳正科條之事,凡斷罪不當者,以法糾正之。來公敏:唐高宗時大臣,曾任詳刑大夫。

⑦王略:王道,帝業。

⑧故實:有參考或有借鑒意義的舊事。

⑨經略:經營治理。《左傳·昭公七年》:“天子經略,諸侯正封,古之制也?!倍蓬A注:“經營天下,略有四海,故曰經略?!?/p>

⑩供偫(zhì):指款待,招待。

?備擬:防備,準備。

?黃門侍郎:又稱黃門郎,秦代初置,任職于宮門內的郎官,因宮禁之門為黃色,故稱。掌侍從皇帝,傳達詔命,兼掌機密文字?!短茣な√枴らT下侍郎》:“龍朔二年,改為東臺侍郎。咸亨元年,改為黃門侍郎。垂拱元年二月二日,改為鸞臺侍郎。神龍元年,復為黃門侍郎。天寶元年二月二十日,改為門下侍郎。乾元元年,改為黃門侍郎。大歷二年四月,復為門下侍郎。其年九月,升為正三品?!?/p>

【譯文】

總章年間,唐高宗準備行幸涼州。當時隴右道財政虛空,商議的大臣都認為不便巡幸。唐高宗聽到后,召集五品以上的官員對他們說:“皇帝五年要巡狩一次,諸侯四年朝拜一次天子,這是慣常的禮儀吧。我想要巡視一下涼州,就聽見朝廷內外的大臣都說不應該去?!痹紫嘁韵碌拇蟪紱]有人能回答。詳刑大夫來公敏進諫說:“陛下您巡幸涼州,想要向當地百姓宣揚王道,查考舊事,并不違背朝廷典章。但是也應該隨著時勢的變化考慮事情,朝臣們私下都有所疑慮。高麗國現在雖然平定了,但殘余的敵寇還在作亂;西部正在經營治理之中,戰事還沒有停止。更何況隴右道各州,人口稀少,實在缺乏招待您的財力。我聽說朝廷內外的官員確實私下在議論這件事?!备咦谡f:“既然有這樣的議論,我就不去隴右了,出去慰問一下舊臣,打打獵就回來。”于是下詔停止巡幸涼州,并提拔來公敏為黃門侍郎。

69.德宗既貶盧杞,然常思之。后欲稍遷,朝臣恐懼,皆有諫疏。上問李汧公曰:“盧杞何處奸邪?”對曰:“陛下不知,此所以為奸邪也?!?/p>

【注釋】

①德宗既貶盧杞:本條采錄自《國史補·盧杞為奸邪》。盧杞,字子良,滑州靈昌(今河南滑縣西南)人。盧懷鎮孫。以門蔭入仕,累遷虢州刺史。唐德宗建中二年(781)授御史中丞、京畿觀察使,拜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及為相,妒賢忌能,陷害楊炎、顏真卿等。建中三年(782)以籌措軍需為名,聚斂財貨,長安百姓為之罷市。建中四年(783)為避朱泚之亂,隨德宗逃往奉天。后罷相,被貶新州司馬,后改任澧州別駕。

【譯文】

唐德宗已經貶黜了盧杞,但卻經常想念他。后來德宗想要慢慢提拔盧杞,朝廷的大臣都很驚慌恐懼,大家紛紛上疏勸諫。德宗問李汧公:“盧杞什么地方奸詐邪惡了?”李汧公回答說:“正是因為陛下您不知道,這才是他奸詐邪惡之處?!?/p>

70.馬司徒之孫始生,德宗名之曰“繼祖”,笑曰:“此有二意。”謂以索系祖也。

【注釋】

①馬司徒之孫始生:本條采錄自《國史補·命馬繼祖名》。馬司徒,即馬燧,字洵美,汝州郟城(今河南郟縣)人。唐朝中期名將。沉勇多智略,尤善兵法。安史之亂時,馬燧力勸范陽留守賈循倒戈,事泄逃脫,歷任趙城尉、秘書少監,兼殿中侍御史等官。唐代宗大歷十一年(776),與淮西節度使李忠臣聯合討平汴州李靈曜的叛亂,遷河東節度使。德宗建中二年(781)入朝,加檢校兵部尚書,仍還太原。貞元元年(785),與渾瑊等聯兵,平定李懷光叛亂。貞元三年(787),請與吐蕃結盟,遭吐蕃伏兵襲擊,詔削兵權。卒后,贈太傅,謚曰莊武。

②繼祖:即馬繼祖,為馬燧次子馬暢之子。

③謂以索系祖也:馬燧歷仕唐玄宗、唐代宗、唐德宗三朝,是德宗朝三大名將之一,他先后平定李靈曜、田悅和李懷光的叛亂,被封為北平郡王,功績卓著。此條中“繼祖”“謂以索系祖也”之言實含有德宗對外姓王馬燧的顧忌、約束之意。

【譯文】

馬燧的孫子剛出生,德宗給他起名叫“繼祖”,笑著說:“這個名字還有第二個意思?!本褪怯美K索拴住祖父的意思。

71.陸長源以舊德為宣武行軍司馬,韓愈為巡官?;蜃I年輩相懸,周愿曰:“大蟲老鼠,俱為十二相屬,何怪之有?!毖諅饔陂L安中。

【注釋】

①陸長源以舊德為宣武行軍司馬:本條采錄自《國史補·韓陸同史幕》。陸長源,字泳之,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唐朝大臣、書法家。初以門蔭入仕,歷任都官郎中、萬年縣令、汝州刺史等。唐德宗貞元十二年(796)授檢校禮部尚書、宣武軍行軍司馬,主掌汴州政事。貞元十五年(799)任宣武軍留后,同年軍中嘩變,陸長源遇害,追贈尚書右仆射。舊德,謂先人的德澤,往日的恩德。宣武,即宣武軍,唐五代方鎮名。唐德宗建中二年(781)置,治所在宋州(今河南商丘南)。興元元年(784)徙治汴州(今河南開封)。五代梁還治宋州。行軍司馬,唐朝在元帥、都統、節度使等官之下,均有設置,掌軍籍符伍、號令印信,是最重要的軍事行政官員,其實權在本府副長官之上。

②韓愈: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州)人,后徙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大臣、文學家。少好學,能詩文。二十五歲登進士第,先后任汴州觀察推官、四門博士、監察御史、山陽令、國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職。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因諫迎佛骨事,貶潮州司馬。穆宗即位被召回京師,歷任國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職。卒贈禮部尚書,謚號文,世稱“韓文公”。巡官:官名。唐時節度、觀察、團練、防御使僚屬,位居判官、推官之次。

③周愿:汝南(今屬河南)人。唐代宗大歷八、九年(773、774)在湖州,預撰《韻海鏡源》。德宗貞元三年(787)為嶺南節度從事,十年(794)為滑州節度從事。憲宗元和中任工部員外郎,穆宗長慶元年(821)改任衡州刺史。

④大蟲:指老虎。

【譯文】

陸長源因為先人的德澤被任命為宣武行軍司馬,韓愈為巡官。有人譏笑兩個人年齡輩分相差懸殊,周愿說:“老虎和老鼠,都屬十二生肖,有什么好奇怪的?”十日之中這句話就傳遍了整個長安城。

72.高貞公郢為中書舍人九年,家無制草。或曰:“前輩有制集,焚之何也?”答曰:“王言不可存于私家。”

【注釋】

①高貞公郢為中書舍人九年:本條采錄自《國史補·高郢焚制草》。高貞公郢,即高郢,字公楚,渤海蓨縣(今河北景縣)人。九歲通《春秋》,能屬文。代宗寶應初登進士第,又舉茂才異行科。為官謹慎廉潔,奉公守法。先后為郭子儀、李懷光、馬燧幕員,屢有匡正之功。后為禮部侍郎,貢選清正。德宗貞元十九年(803)擢銀青光祿大夫,授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以尚書右仆射致仕。卒贈太子太保,謚曰貞。中書舍人,官名。三國曹魏始置,西晉沿置,東晉合通事、舍人為一,稱中書通事舍人,掌呈奏案章。梁代去“通事”二字,稱中書舍人,掌詔誥及呈奏之事。隋稱內史舍人,唐初沿其稱,后改稱中書舍人,掌侍奉進奏,參議表章,凡詔旨制敕,璽書冊命,皆掌起草,既下,則署行。

②制草:詔令的文稿。

③前輩有制集,焚之何也:是說前輩有將起草的制稿保留下來編入文集的,為什么要燒了它們?《舊唐書·高郢傳》此二句作:“前輩皆留制集,公焚之何也?”《新唐書·高郢傳》作“或勸盍如前人傳制集者”。

④王言:君王的言語、詔誥。

【譯文】

高郢任中書舍人九年,家里沒有有關詔令的文稿。有人說:“前輩家中都藏有詔令的集子,為什么要燒了它們?”高郢回答說:“君王的言語、詔誥不可以留存在私人家中?!?/p>

73.高貞公致仕,制云:“以年致政,抑有前聞;近代寡廉,罕由斯道?!笔菚r杜司徒年過七十,無意請老。裴晉公為舍人,以此譏之。

【注釋】

①高貞公致仕:本條采錄自《國史補·高郢致仕制》。致仕,辭官歸居。即退休。唐制:諸職事官年七十、五品以上致仕,各給半祿。

②制:指皇帝發布的制誥、法令。

③致政:歸還政事。指官吏將執政的權柄歸還給君主。《禮記·王制》:“五十而爵,六十不親學,七十致政。”鄭玄注:“還君事?!?/p>

④寡廉:不廉潔。

⑤杜司徒:杜佑,《舊唐書·杜佑傳》記載:“憲宗優禮之,不名。常呼司徒?!?/p>

⑥裴晉公:即裴度,字中立,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人。唐德宗貞元五年(789)進士。唐憲宗時累遷御史中丞。因支持憲宗削藩,在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后升為宰相。元和十二年(817)親自出鎮,督統諸將平定淮西之亂,以功封晉國公,世稱“裴晉公”。裴度為相二十余年,輔佐憲宗實現“元和中興”。他薦引李德裕、韓愈等名士,重用李光顏、李愬等名將。史稱其“出入中外,以身系國之安危、時之輕重者二十年”,被時人比作郭子儀。卒贈太傅,謚曰文忠。

【譯文】

高郢告老辭官,皇帝的詔書上說:“到一定年齡就將執政的權柄交還給君主,只在前代聽說過;近代以來廉潔的人少了,就極少有人這樣做了?!碑敃r杜佑已年過七十,還沒有告老辭官的意思。裴度時任起居舍人,就用這件事來譏諷他。

74.憲宗忽問:“京兆尹幾員?”李相吉甫對曰:“京兆三員。一員大尹,二員少尹。”人以為善對。

【注釋】

①憲宗忽問:本條采錄自《國史補·憲宗問京尹》。

②京兆尹:官名。秦置內史,掌治京師。漢景帝時分為左右內史。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稱右內史為京兆尹,與左馮翊、右扶風合稱為三輔。唐玄宗開元元年(713)改雍州稱京兆府,以親王為雍州牧,改雍州長史為京兆尹。并增置少尹,以理府事。

③李相吉甫:即李吉甫,字弘憲,趙郡(今河北趙縣)人。唐御史大夫李棲筠之子,宰相李德裕之父。早年以門蔭入仕。德宗貞元初年任太常博士,后被陸贄貶為明州長史。憲宗時以考功郎中知制誥,入為翰林學士,遷中書舍人。元和二年(807)杜黃裳罷相,吉甫以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以討李琦功封贊皇縣侯、趙國公。后因竇群彈劾被罷相,出為淮南節度使。元和六年(811)復以前官還京秉政。時淮西吳元濟擅立,自請往召吳元濟,德宗不許。不久暴疾卒,贈司空,謚曰忠懿。

④大尹:王莽始建國元年(9),改郡太守為大尹。唐代用以為府尹的別稱?!稘h書·王莽傳》:“改郡太守曰大尹?!薄缎绿茣ぐ俟僦尽ね夤佟罚骸熬┱?、河南……兩府之政,以尹主之。”

⑤少尹:官名。尹的副職。唐初,京兆等府置治中,后改稱司馬,又改稱少尹,為府之副長官。

⑥人以為善對:李吉甫是憲宗朝的重臣,曾先后兩次拜相,并輔佐憲宗開創了“元和中興”?!缎绿茣だ罴鳌费裕骸凹Ξ攪浘C政事,眾職咸治。引薦賢士大夫,愛善無遺。褒忠臣后,以起義烈。”本條中“人以為善對”之語既體現了李吉甫回答君主問話的睿智,也反映了作為宰相的他對各地官職設置情況的熟悉。

【譯文】

唐憲宗忽然問:“京兆尹有幾人?”宰相李吉甫回答說:“京兆有三員。一員大尹,兩員少尹?!碑敃r的人都認為李吉甫善于應對。

75.衢州人余長安,父叔二人為同郡方金所殺。長安八歲自誓,十七乃復仇。大理斷死。刺史元錫奏:“余氏一家,遇橫死者實二平人,蒙顯戮者乃一孝子?!币豆騻鳌贰案覆皇苷D,子得復仇”之義。時裴垍為宰相,李刑部鄘為有司,事竟不行。老儒薛伯高遺錫書:“大司寇是俗吏,執政柄乃小生,余氏子宜其死矣!”

【注釋】

①衢州人余長安:本條采錄自《國史補·余長安復仇》。衢州,州名。唐高祖武德四年(621)置,治信安縣(咸通中改名西安,今浙江衢州),以境內有三衢山得名。余長安,唐人,生平未詳。

②元錫:字君貺,河南人。元挹子。憲宗元和中,歷衢、婺、蘇三州刺史,所至咸有政績。十年(815)遷福建觀察使。十四年(819)任宣州刺史、宣歙池觀察。除秘書監分司,貶壁州刺史。官終淄王傅。

③橫死:指遭受意外災禍而死亡。

④顯戮:明正典刑,依法處決?!渡袝ぬ┦摹罚骸肮Χ嘤泻褓p,不迪有顯戮?!?/p>

⑤父不受誅,子得復仇:《公羊傳·定公四年》原文作:“父不受誅,子復仇可也。”意思是父親罪不當殺,兒子復仇是可以的。

⑥裴垍(jì):字弘中,絳州聞喜(今山西聞喜)人。唐朝中后期名相。二十歲時中進士,舉賢良極諫科對策第一,歷任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考功員外郎等職。唐憲宗繼位后,拜為考功郎中、知制誥兼充翰林學士。元和三年(808)因舉人不當,罷為戶部侍郎。憲宗知垍好直,信任彌厚。九月,拜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四年(809)加集賢院大學士、監修國史。卒贈太子少傅。

⑦李刑部鄘:即李鄘,字建侯,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漢)人。唐代宗大歷年間登進士第。唐憲宗元和初任京兆尹,整頓京師治安。出任鳳翔、隴右節度使,一改神策武將任此職之弊端。五年(810)任揚州大都督府長史、淮南節度使。十二年(817)升任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堅辭不就。改任戶部尚書。終太子少傅,謚號肅。李鄘在憲宗時以河東節度使為刑部尚書,故稱李刑部鄘。

⑧薛伯高:名景晦,以字行,河東(今山西永濟)人。以儒學著稱。唐憲宗元和初官至刑部郎中,九年(814)改任道州刺史。在道州任職期間除穢去邪,敷和于下,除淫祠,斥毀舁亭神祠,同時推行儒家文化。柳宗元稱其“好讀書,號為長者”。《太平御覽》引文“薛伯高”作“薛伯皋”。

⑨大司寇:官名。亦稱司寇。掌管刑獄、糾察等事?!吨芏Y·秋官·司寇》:“大司寇之職,掌建邦之三典,以佐王刑邦國,詰四方。一曰,刑新國用輕典;二曰,刑平國用中典;三曰,刑亂國用重典。”

⑩政柄:猶政權。小生:指新學后進者。

【譯文】

衢州人余長安的父親和叔父被同郡人方金所殺。當時余長安八歲,他發誓要報仇,等到十七歲就為父親和叔父報了仇。掌管刑獄案件審理的大理判他死刑。刺史元錫上奏說:“余氏一家,遭遇意外事故被害的確實是兩個普通人,那個被明正典刑要處死的卻是一個有孝心的人?!彼玫氖恰豆騻鳌分小叭绻赣H罪不當殺,兒子復仇是可以的”這句話的意思,為余長安求免。當時裴垍任宰相,刑部尚書李鄘是相關官員,這件事最終沒有辦成。以儒學著稱的老先生薛伯高給元錫寫信說:“大司寇是才智凡庸的官吏,執掌政權的是新學后進,余氏子自會被判死刑!”

76.憲宗問趙相宗儒曰:“人言卿在荊門,球場草生,何也?”對曰:“罪誠有之。雖然,草生不妨球子?!鄙蠟橹Α?/p>

【注釋】

①憲宗問趙相宗儒曰:本條采錄自《國史補·球場草生對》。趙相宗儒,即趙宗儒,字秉文,鄧州穰縣(今河南鄧州)人。唐代宗時登進士第,初授弘文館校書郎,補陸渾主簿,征拜右拾遺,充翰林學士。德宗貞元六年(790)進給事中。貞元十二年(796)以本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兩年后罷相。憲宗時官拜吏部尚書。敬宗時任檢校右仆射。寶歷元年(825)遷太子太保。文宗大和四年(830)拜檢校司空。卒贈司徒,謚號昭。

②草生不妨球子:是說長滿草的球場不妨礙踢球。據《新唐書·趙宗儒傳》,趙宗儒為官期間,曾因“屏居慎靜”“以懦不職”兩次被罷黜,又曰其“以文學歷將相,位任崇劇,然無儀矩,以治生瑣碎失名”。此句當是就趙宗儒為官缺乏儀矩、怯懦謹慎而言。

【譯文】

唐憲宗問宰相趙宗儒:“聽人說你在荊門的時候球場上長滿了草,這是為什么啊?”趙宗儒回答說:“這確實是臣的罪過。雖然這樣,長了草也不妨礙踢球。”憲宗聽了大笑。

77.鄭陽武常言欲為《易比》,以三百八十四爻各比人事。又云:“仁義之有莊周,猶禪律之有維摩詰,欲圖畫之,未能也。”

【注釋】

①鄭陽武常言欲為《易比》:本條采錄自《國史補·鄭陽武易比》。鄭陽武,即鄭,字文明,鄭州滎陽(今河南滎陽)人。池州刺史鄭羨之子。好學,善屬文。擢進士宏詞高第,授秘書省校書郎、鄠縣尉。歷任補闕、起居郎、司勛員外郎、知制誥。唐憲宗即位,拜門下侍郎、同平章事,歷任東都留守、兵部尚書、河中節度使。唐文宗即位,入為御史大夫、檢校左仆射,兼太子少保。卒贈司空,謚號曰宣。

②爻:《周易》中組成卦的符號?!啊睘殛栘?,“- -”為陰爻。每三爻合成一卦,可得八卦;兩卦(六爻)相重則得六十四卦。六十四卦中,每卦六爻,各不相同,故卦的變化,取決于爻的變化。

③仁義:原書作“元義”。為是?!霸蓖ā靶?,避清諱而改。莊周:一般指莊子,戰國時期宋國蒙人。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老子并稱“老莊”。最早提出的“內圣外王”思想對儒家影響深遠。莊子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陰陽”,其“三籟”思想與《周易》三才之道相合。

④禪律:佛教語。禪宗和律宗的并稱。維摩詰:意譯為“凈名”或“無垢稱”。佛經中人名。據《維摩詰經》,維摩詰和釋迦牟尼同時,是毘耶離城中的一位大乘居士。嘗以稱病為由,向釋迦遣來問訊的舍利弗和文殊師利等宣揚教義。后常用以泛指修大乘佛法的居士。

【譯文】

經常說要創作《易比》,用三百八十四爻一一指稱人間世事。又說:“義理玄妙精深之人有莊子,就好像禪宗和律宗之中有維摩詰一樣,想要圖畫出來,沒能做到?!?/p>

78.王相涯注《太玄》,常取以卜,自言所中多于《易》筮。

【注釋】

①王相涯注《太玄》:本條采錄自《國史補·王相注太玄》。王相涯,即王涯,字廣津,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唐德宗貞元八年(792)擢進士,又舉宏辭。憲宗元和時,累官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穆宗立,出為劍南東川節度使。文宗大和七年(833)同平章事,封代國公。大和九年(835)在甘露之變中,被禁軍斬殺?!短?,即《太玄經》,西漢揚雄所撰,也稱《揚子太玄經》。該書以“玄”為解釋天地萬物之準則,運用陰陽、五行思想及天文歷法知識,以占卜的形式,描繪了一個世界圖示,提出“夫作者貴其有循而體自然也”“質干在乎自然,華藻在乎人事”等觀點。

②《易》筮:即按《易》理卜筮。

【譯文】

宰相王涯注解揚雄的《太玄經》,常拿《太玄經》用來占卜,他自己說用《太玄經》占卜應驗的比根據《易》理卜筮的要多。

79.高貞公之子定,通王氏《易》。為圖,合八出以畫八卦。上圓下方,合則為重,轉則為演。七轉為六十四卦,六甲八節備焉。著《外傳》二十二篇。定,小字董二,時人多以小字稱。初年七歲,讀《尚書》至《湯誓》,問父曰:“奈何以臣伐君?”父答曰:“應天順人?!庇謫栐唬骸坝妹p于祖,不用命戮于社,豈是順人?”父不能答。年二十三,為京兆府參軍卒。

【注釋】

①高貞公之子定:本條采錄自《國史補·高定易外傳》。高貞公之子定,即高定。高郢之子。早慧,官至京兆參軍。精通《王氏易》,作《易圖》,著《易外傳》二十二篇。

②轉:改變方向、位置、形勢、情況等。演:推演。

③六甲:指由天干、地支配合中六個帶“甲”的日子,即甲子、甲寅、甲辰、甲午、甲申、甲戌?!稘h書·食貨志上》:“八歲入小學,學六甲五方書計之事,始知室家長幼之節。”王先謙補注引顧炎武曰:“六甲者,四時六十甲子之類?!卑斯潱好磕炅⒋骸⒋悍帧⒘⑾?、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節氣稱“八節”。

④應天順人:順應天命,合乎人心。語出《周易·革》:“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

⑤用命賞于祖,不用命戮于社:語出《尚書·甘誓》:“用命賞于祖,弗用命戮于社。”社,古代把土神和祭土神的地方、日子和祭禮都叫社。

【譯文】

高郢的兒子高定精通王氏《易》學。他作卦圖,結合出現的八種情況來畫八卦。上面成圓下面成方,合在一起就是重,改變方向、位置就是推演。經過七次推演就形成六十四卦,六甲和八節都在其中。著有《易外傳》二十二篇。高定小名叫董二,當時人多用小名稱呼他。高定剛七歲的時候就讀《尚書》,讀到《湯誓》篇時,問父親高郢說:“商湯怎么能憑著臣子的身份去討伐國君?”父親回答說:“商湯這樣做是順應上天的意志,合乎下民的要求。”高定又問:“《尚書·甘誓》中說執行命令的,就在祖先的神主前頒行賞賜;不執行命令的,就要在土地神的神位前給予懲罰,難道這是合乎下民的要求嗎?”父親不能回答。高定二十三歲卒于京兆府參軍任上。

80.李直方嘗第果實,若貢士者。以綠李為首,楞梨為二,櫻桃為三,柑為四,蒲桃為五?;蛩]荔枝,曰:“寄舉之首。”又問:“栗如之何?”曰:“最有實事,不出八、九?!笔挤稌弦灾T香品時輩,侯味虛撰《百官本草》,皆此類也。

【注釋】

①李直方嘗第果實:本條采錄自《國史補·第果實進士》。李直方,唐宗室后裔。德宗貞元元年(785)登賢良方正、能言極諫科。曾官左司員外郎。二十一年(805)自韶州刺史移贛州刺史。憲宗元和四年(809)任司勛郎中。十三年(818)為太常少卿。第,次第,次序。

②貢士:古代諸侯貢獻給天子的才學之士稱貢士?!抖Y記·射義》:“諸侯歲獻貢士于天子?!笨追f達疏:“諸侯三年一貢士于天子也?!碧瞥Q經州縣考核選送入京參加科舉考試的生徒為貢士。

③實事:切實有益的事。

④范曄:字蔚宗,順陽(今河南內鄉西南)人。東晉豫章太守范寧之孫,南朝宋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善為文章,能隸書,曉音律。晉末,州辟主簿,不就。元嘉九年(432)因得罪權臣貶為宣城太守,開始撰寫《后漢書》。元嘉二十二年(445),擁戴彭城王劉義康即位,事敗被殺。

⑤侯味虛:絳州(今山西絳縣)人。累官員外郎,曾獲罪,為杜景佺推而釋之。武周時期任夏官郎中,萬歲通天元年(696)統兵討契丹,因出師不利被斬。

【譯文】

李直方曾經給水果排序,就像地方向朝廷薦舉人才時排序一樣。他將綠李排在首位,楞梨為第二,櫻桃是第三,柑是第四,蒲桃是第五。有人推薦荔枝,李直方說:“荔枝當為寄舉水果中的首位。”又有人問他:“栗子怎么樣?”回答說:“這是最有益的果實,排序不出第八、第九?!碑敵跄铣螘r期的范曄就曾經用各種香料品評當時有名的人物,侯味虛也曾撰寫《百官本草》,都是這樣的行為。

81.宋濟老于詞場,舉止可笑。嘗試賦,誤失官韻,乃撫膺曰:“宋五又坦率矣!”因此大著。后禮部上甲乙名,德宗先問:“宋五坦率否?”

【注釋】

①宋濟老于詞場:本條采錄自《國史補·宋五又坦率》。宋濟,排行第五,時人稱其為“宋五”。唐代宗大歷末年隱居青城山讀書,德宗貞元中屢試不第。或言其曾居長安西明寺讀書,德宗微行見之,稱其大坦率,后見禮部放榜無濟名,即曰“宋五又坦率”。詞場,科場。

②官韻:古代科舉考試官定韻書中所定的韻。如宋代《禮部韻略》、明代《洪武正韻》等,當時考試均以此為詩賦押韻的標準。宋計有功《唐詩紀事·溫庭筠》:“庭筠才思艷麗,工于小賦,每入試,押官韻作賦,凡八叉手而八韻成,時號‘溫八叉’?!?/p>

③撫膺:捶打或撫摩胸口。表示惋惜、哀嘆或悲憤等。

④坦率:粗疏,疏忽。

【譯文】

宋濟長期出入科場,行為舉止引人發笑。他曾經在考試時寫賦,弄錯了官定韻書中所定的韻,于是拍打著胸口說:“宋五又疏忽了!”因此出名了。后來禮部的官員上呈科考的名冊,德宗還沒看就問:“宋五疏忽了嗎?”

82.伊慎每求族望以嫁子,李長榮則求時名以嫁子,皆自署為判官。奏言:“臣不敢學交質罔上。”德宗從之。

【注釋】

①伊慎每求族望以嫁子:本條采錄自《國史補·伊李署子婿》。伊慎,字寡悔,兗州(今屬山東)人。唐中期名將,勇武剛毅,善騎射。精通《春秋》《戰國策》、天官、五行書,初任折沖都尉,旋得曹王李皋提拔,為大將,從討李希烈,因功授安、黃州節度使,封南充郡王。后討吳少誠,率本鎮及鄰近各鎮兵,獨當一面,屢破吳軍。授奉義軍節度使、檢校右仆射。旋入朝任金吾衛大將軍。因行賄求節鎮,被貶右衛將軍。后復為檢校右仆射,兼右衛上將軍。族望,有聲望的名門大族。

②李長榮:即李元淳,字遂,本名長榮,德宗特賜名元淳。安史之亂時,元淳十六歲,即從軍平叛,因功授試右金吾將軍銜,升任兵馬使。后因平李希烈謀反有功,封祁連郡王,食邑三千戶,加上柱國兼御史中丞。貞元四年(788)授河陽三城懷州都團練使,兼御史大夫。次年任懷州刺史,加管內營田使。后歷任昭義軍節度使等。時名:指當時的聲名或聲望。

③判官:唐代官名。狹義指諸使判官,自玄宗朝開元以降,采訪使、節度使、觀察使、經略使、招討使、防御使、團練使、支度使、營田使等等皆置判官?!短屏洹ど袝舨俊罚骸胺矂e敕差使,事務繁劇要重者給判官二人,每判官并使及副使各給典二人。”廣義泛指使府參佐(或稱幕僚、從事)?!短茣ぶT使雜錄》上:“(貞元)四年二月敕,諸道幕府判官及諸軍將,比奏改官,例多超越?!?/p>

④臣不敢學交質罔上:是說臣不敢效仿古代列國互相派人為質的行為來欺騙君主。伊慎、李長榮均為唐中期名將,都曾多次參預平叛,功勛顯赫。伊慎被封南充郡王,李長榮被封祁連郡王。本條中“皆自署為判官”“臣不敢學交質罔上”等語均體現了在藩政割據、朝政日非的混亂時局之下,作為外姓王的他們忠于君主、國家,以臣道自守的高尚品德。交質,謂古代列國互相派人為質,作為守信的保證。《左傳·隱公三年》:“故周鄭交質,王子狐為質于鄭,鄭公子忽為質于周?!必枭希垓_君上。

【譯文】

伊慎常尋求名門大族嫁女兒,李元淳則尋求當時有聲名有威望的人家嫁女兒,都把女婿任命為判官。給皇帝的奏疏上說:“臣不敢學古代列國互派人質的做法欺騙君上。”德宗聽任他們這么做。

83.李德裕太尉未出學院,盛有詞藻,而不樂應舉。吉甫相,俾親表勉之。衛公曰:“好驢馬不入行。”由是以品子敘官也。

【注釋】

①李德裕太尉未出學院:本條采錄自《北夢瑣言·李太尉請修狄梁公廟事》。學院,猶學校。

②應舉:參加科舉考試。

③俾:使,把。親表:親戚。

④品子:品官子弟。唐朝對官員子孫以門蔭入仕者的稱呼?!缎绿茣みx舉志》:“凡用蔭,一品子,正七品上;二品子,正七品下;三品子,從七品上;從三品子,從七品下;正四品子,正八品上;從四品子,正八品下;正五品子,從八品上;從五品及國公子,從八品下?!睌⒐伲号帕泄賳T的次序。

【譯文】

李德裕太尉當初還在學校的時候,擅長寫文章,文辭工巧華麗,但他不喜歡參加科舉考試。李吉甫當了宰相,讓親戚勸他參加科考。衛公說:“出眾的驢馬是不會進入普通行列的?!币虼死畹略R蚤T蔭入仕。

84.李吉甫為相,以武相元衡同列,事多不葉。每退,公詞色不懌。掌武啟白曰:“此出之何難!”乃請修狄梁公廟。于是武相漸求出鎮,智計已聞于早成矣。

【注釋】

①李吉甫為相:本條采錄自《北夢瑣言·李太尉請修狄梁公廟事》。

②武相元衡:即武元衡,字伯蒼,河南緱氏(今河南洛陽偃師區)人。武則天從曾孫,殿中侍御史武就之子。德宗建中四年(783)進士及第,初授華原縣令,后遷比部員外郎。貞元十二年(796)任御史中丞。憲宗立,復拜中丞,進戶部侍郎。元和二年(807)正月拜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十月,以使相出為劍南西川節度使。八年(813)征還,復入相。力主用兵平淮西吳元濟。十年(815)六月被李師道派刺客暗殺,追贈司徒,謚忠愍。

③不葉:同“不協”,指不一致,不和。

④詞色:指話語表情。

⑤掌武:唐、宋時期對太尉的別稱。此處指李德裕。啟白:陳述,稟告。

⑥狄梁公:指唐朝名臣狄仁杰。狄仁杰死后追封梁國公,故稱。按,據傅璇琮考證,武元衡與李吉甫同在相位時,政見相同;武元衡出鎮西川,是憲宗倚重他治理劉辟亂后的巴蜀;元衡離任后,李吉甫屢次建議應使其復居相位。《北夢瑣言》所謂李、武同列,“事多不葉”,純屬子虛。且用吹捧狄仁杰的手段攻擊武元衡的,是令狐楚。

⑦出鎮:出任地方長官。

⑧智計:智謀,計謀。早成:指人的身心早熟。亦謂年少功成名就。

【譯文】

李吉甫任宰相,與宰相武元衡同時在朝輔政,在很多事情上二人政見不和。每次退朝,李吉甫言語和神態都不高興。太尉李德裕稟告說:“這種情況你讓武元衡外出任職有什么困難呢?”李吉甫就請求修繕狄仁杰的廟祠。這個時候武元衡也逐漸請求出任地方長官,李德裕的智謀在年少時就已經聞名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都江堰市| 高碑店市| 库车县| 定结县| 玉田县| 西吉县| 密云县| 司法| 彰化县| 台南县| 漯河市| 弋阳县| 芮城县| 毕节市| 双峰县| 原阳县| 洮南市| 洪江市| 太湖县| 富裕县| 高邑县| 蒲江县| 远安县| 安顺市| 灌南县| 靖边县| 拜泉县| 永兴县| 永川市| 焉耆| 南华县| 旌德县| 西丰县| 扬中市| 兴业县| 治多县| 桂东县| 新野县| 洞口县| 浦江县| 饶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