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琨瑞山與金輿谷
神通寺位于泰山北部山脈的一處山谷之中。據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和十六國車頻《秦書》等文獻記載,此地舊稱琨瑞溪、琨瑞谷,東晉十六國時期有佛教徒竺僧朗在此大起殿舍,連樓累閣,建造寺院,以弘揚佛法,故又稱之為朗公谷。
在竺僧朗生活的年代,北方少數民族統治者的割據政權大都扶植佛教,佛典的翻譯、教義的研究乃至佛教信仰的宣揚,都比以前有了較大的發展。其中,以羯人建立的后趙、氐人建立的前秦、羌人建立的后秦、匈奴人建立的北涼等政權,崇佛比較突出。而竺僧朗正是從前秦的首都長安來到齊魯大地弘揚佛法的。
據清朝聶鈫所著《泰山道里記》記載,竺僧朗所在的琨瑞山一名金輿山,或作崑崳山、昆侖山,所以琨瑞谷亦稱金輿谷。而據《酉陽雜俎》記載,此山本名金榆山,后來僧朗卒,所乘之驢不知所終,偶爾有人見到,乃為金驢,于是就有了金驢山之名(后人訛作金廬山,現在改為金牛山);元代方志《齊乘》又稱之為西龍洞山。
金輿,帝王乘坐的車轎。金輿谷東側是青龍山,西側是白虎山,山谷南口橫亙著青翠的琨瑞山,均為泰山山脈的支脈。此地既像一把高背靠椅,又似一臺金輿,故有金輿谷之名。另有一說,“金輿”之名是因為與“金榆、金驢”音近。
史書稱,竺僧朗在此建造寺院后,頗具影響,時人敬慕其德,稱金輿谷為朗公谷,稱寺為朗公谷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