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通寺志
- 釋界空主編
- 1181字
- 2025-03-07 20:12:51
第一節 歷城與柳埠
歷城,因地處歷山(即千佛山,曾名舜山、舜耕山)腳下而得名,南依泰山,北臨黃河,史書載稱“舜所耕處”[1]。濟南民間有句老話:“先有歷城縣,后有濟南府。”此地早在西漢景帝四年(前153)即設置歷城縣,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素有“齊魯首邑”之稱。轄區內地理獨特,山川鐘秀,名泉眾多。北部平川,廣袤肥沃,大小清河穿流其間;南部山區,群山連綿,植被豐茂,錦繡、錦陽、錦云三川爭秀,風光幽勝,被譽為濟南市的“后花園”。
隸屬于歷城的柳埠鎮,位于濟南通往泰安、萊蕪的交通要道上,也是古代從濟南去往泰山的必由之路。
錦陽川是柳埠鎮的母親河。物換星移,歲月悠悠。千萬年來,奔流不息的錦陽川水,滿懷著從泰山之陰立下的豪情壯志,從高山峽谷之間穿過,義無反顧地奔向浩瀚的海洋。她無怨無悔地滋潤著柳埠這片美麗的土地,庇護著沿岸蕓蕓生靈在此繁衍生息,孕育了柳埠鎮厚重的歷史和文化。
在柳埠出土的龍山文化考古遺存,將這片熱土的文明史追溯到了四千多年以前,歷史學家稱那個時期為華夏文明的黎明期。
春秋戰國時期,柳埠恰好處于齊、魯兩國的交界地帶,此處乃兵家必爭之地,迄今仍然留存著齊長城的遺跡。
柳埠還有以唐末杰出的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命名的黃巢嶺、黃巢洞、黃巢村等,這位“沖天大將軍”在柳埠一帶活動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
明代,此地曾名柳蒲、柳埠店,相傳最早因有柳氏人家于此地居住、開設店鋪而得名,俗稱柳埠街、柳埠莊。后來住戶漸增,形成商貿集散地,沿稱為柳埠。
柳埠古鎮不僅歷史悠久,孕育了多樣而獨特的地方文化,而且山川秀美,風景如畫。泰山山脈逶迤延伸到這里,群山環繞,層巒疊嶂,翠柏滿山,泉水潺潺,溪流遍地。新命名的濟南“七十二名泉”中,柳埠就有六處。
山水相依、風光旖旎的柳埠,地處暖溫帶,由于水資源豐富,樹木繁茂,樹種有三十多科、八十余種,其中以側柏、松樹、刺槐為主。柳埠又是有名的“花果山”,盛產板栗、大櫻桃、紅玉杏(又名御杏)、山楂(又名紅果、山里紅)、核桃(又名胡桃、合桃)、蘋果和多種中藥材。另外,這里的花崗石和木魚石也很出名,“柳埠紅”花崗石是一種名貴品種,與印度紅、四川紅并稱為“世界三紅”。
今日之柳埠鎮,各方面都有了長足的發展。轄區東西、南北各長十五公里,總面積約一百七十三平方公里,南鄰泰安市,北鄰西營鎮,西鄰仲宮鎮;全鎮有柳埠、李家塘、窩鋪、閆家、突泉五個辦事處。
距離濟南市區二十五公里的柳埠鎮,經過改革開放的洗禮,已經成為濟南市的重點生態功能保護區、省城后花園的重要組成部分。柳埠境內的四門塔、千佛崖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另有古齊長城遺址、黃巢起義紀念地、天齊廟等省市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里既有柳埠、藥鄉兩大國家級森林公園,也有濟南野生動物世界、四門塔風景區、九頂塔民族風情園、水簾峽風景區、槲樹灣度假風景區等旅游休閑避暑的理想場所,還有清音回響、香火日盛的神通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