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通寺志
- 釋界空主編
- 960字
- 2025-03-07 20:12:51
第三節 玉水
琨瑞山下有一河,由東向西緩緩流淌,古稱玉水,為濟南“南山三川”之一錦陽川的支流。《水經注》中以較多的筆墨記載了玉水(玉符河):“濟水又東北,右會玉水。水導源太山[2]朗公谷,舊名琨瑞溪……水亦謂之琨瑞水也。其水西北流,徑玉符山,又曰玉水。”[3]
《水經注》稱,僧朗“碩學淵通,尤明氣緯”。朗公既然精通氣緯,對隱居弘法之地應是有所考察的。中國古代堪輿學認為風水關乎命運,人身如樹,所居之處猶如樹生長之土壤,人之健康、家業、仕途無不受到風水的影響。而對修行者而言,風水則直接影響到修行的速度,地氣綿厚而清凈的處所可令修行事半功倍。朗公谷左右兩邊為青龍、白虎二峰,山勢稍低,背后有宏偉的琨瑞山,形成寶座之勢,且山下有玉符河。在這種風水格局中興建修行道場,不僅有利于清凈修行者精進修為,也有助于弘法利生,令佛法長久流傳。
峰岫高險,蒼柏滿山,水石宏壯,清涼宜人。朗公谷絕佳的風水優勢和柳埠優渥的地理環境,成為神通寺賴以綿延千載、佛燈朗耀的一個重要因緣。
當年,一代高僧朗公為何會來到齊魯大地弘法,而且先后建造了神通寺、靈巖寺兩座規模宏大的寺院?
有文史學者曾就寺院的選址提出了“因緣說”:“一個地方能被高僧選中,建寺弘法,在佛法看來是要有因緣的。所謂因緣就是要具備種種主客觀條件,比如山水秀美,利于修行;比如民風淳厚,便于教化;比如當地的官員極力邀請,等等。就自然環境而言,濟南山、泉、湖、河交相輝映,風光秀美,遂被高僧選中。就人文環境而言,濟南人自古受孔孟教化,民風淳厚,亦能入高僧‘法眼’。”[4]
另外,秦漢以來的齊魯大地盛行黃老學說,信奉方術和道仙之人頗多,佛教傳入之初,很多人把釋迦牟尼和黃帝、老子并提,視為同類的神,把佛教也看成一種神仙方術,所以山東充分具備了佛教傳播的條件,地處山東中部的泰山一帶,也就成為佛教傳入較早的地區之一。
[1] 《水經注》卷四《河水注》:“郡南有歷山,謂之歷觀,舜所耕處也。”([北魏]酈道元:《水經注》第一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版,第61頁)又《史記·五帝本紀》:“舜耕歷山。”
[2] 遠古時,泰山始稱火山、太山,故在一些古籍中將泰山寫為“太山”。本書中的太山均指泰山。
[3]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第二冊)卷八,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版,第45頁。
[4] 鄭連根、侯賀良:《泉畔有梵音》,《走向世界》2009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