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曾子

前言

《曾子》是孔門七十子之中的曾參文集。在孔門七十子中,曾參是對中國后代思想文化影響最大的學者,也是散文成就最高的作家。孔門弟子按其入學先后分為“先進”與“后進”,曾參屬于孔門的“后進”弟子。《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曾參事跡僅有寥寥數語:“曾參,南武城(今山東嘉祥)人,字子輿。少孔子四十六歲。孔子以為能通孝道,故授之業。作《孝經》。死于魯。”據學者考證,曾參大約生于公元前505年,死于公元前432年,與先師孔子一樣,享年73歲,這在孔門七十子中屬于享年較高的人。曾參的父親是曾點,父子二人俱師事孔子。曾點留下的事跡較少,《論語·先進》載孔子讓冉有、子路、公西華、曾點各言其志,冉有、子路、公西華皆志在國相,而曾點獨以“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為人生志向,獲得孔子“吾與點也”的贊許。從曾點的志向來看,他是一個閑云野鶴式的散淡人物,與儒家一貫倡導的積極進取的人生價值取向不盡相同。《禮記·檀弓下》載季武子卒,曾點倚其門而歌,如此則曾點頗有玩世不恭之意,不過對這條材料的真實性,閻若璩《四書釋地又續》力辯其非。曾點本人活得恬淡瀟灑,但他對其子卻極為嚴厲,據《孔子家語》《韓詩外傳》《說苑》等文獻記載,曾參耘瓜誤斷其根,曾點便以大棒將曾參打昏。曾參并沒有怨恨父親,他從昏迷中醒來之后,第一件事便是安慰父親。孔子得知此事后批評曾參,認為曾參在父親盛怒之際應該暫時逃避,以免父親蒙受笞殺其子的惡名。曾氏父子的故事可能是中國傳統教育古訓“棍棒下面出孝子”的依據。曾參何時進入孔門,已不可詳考,《孔叢子·居衛》載曾參隨孔子游于諸侯,這意味著曾參可能是在孔子周游列國期間入學的。錢穆先生《先秦諸子系年》認為,曾參是在公元前489年孔子從陳蔡返衛時進入孔門,這一年曾參17歲。他在孔子門下大約學了十年,孔子死時,曾參年僅27歲,在此后近半個世紀的歷程中,曾參便獨立地走完學術道路。《孟子·滕文公上》說,孔子死后,子夏、子張、子游以為有若言行像夫子,便欲立有子為師,曾參表示堅決反對。關于曾參的仕宦經歷,先秦兩漢文獻中有一些零星的記載。《韓詩外傳》說,曾參在父親曾點去世以后,曾經仕于莒,又先后為齊相和楚令尹。錢穆先生《先秦諸子系年》指出,據《禮記·檀弓上》關于曾參換席而死的記載,曾參死時還只是士,故《韓詩外傳》之說實不足信。曾參一生業績主要是講學授徒,傳播并發展孔子學說。《孟子·離婁下》記載了曾參一個小故事:“曾子居武城,有越寇。或曰:‘寇至,盍去諸?’曰:‘無寓人于我室,毀傷其薪木。’寇退,則曰:‘修我墻屋,我將反。’寇退,曾子反。左右曰:‘待先生如此其忠且敬也!寇至則先去以為民望,寇退則反,殆于不可!’沈猶行曰:‘是非汝所知也!昔沈猶有負芻之禍,從先生者七十人,未有與焉。’”曾參在武城受到人們的尊敬,但是在越寇到來之際卻逃離武城,這一做法引起弟子批評,沈猶行為之辯解,說曾參處于師賓之位,不能要求他負守城之責。關于曾參之死,《論語·泰伯》有一條記載:“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曾參按照愛護身體發膚的孝義,一輩子都在小心翼翼地看護自己的身體,直到生命最后一息,他才有如釋重負之感,覺得自己可以帶著一個完好無缺的身體去見地下父母了。《禮記·檀弓上》也有一條記載:“曾子寢疾,病。樂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執燭。童子曰:‘華而睆,大夫之簀與?’子春曰:‘止!’曾子聞之,瞿然曰:‘呼?’曰:‘華而睆,大夫之簀與?’曾子曰:‘然。斯季孫之賜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簀。’曾元曰:‘夫子之病革矣,不可以變。幸而至于旦,請敬易之。’曾子曰:‘爾之愛我也不如彼。君子之愛人也以德,細人之愛人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斃焉,斯已矣。’舉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沒。”這是發生在曾參彌留之際的故事:曾參的身份是士,而他睡的卻是大夫才能睡的華麗竹席。曾參弟子樂正子春和兒子曾元、曾申不忍心打擾這位奄奄一息的老人,稚氣的執燭童子向曾子指出了這一點,曾子聽到之后,一定要兒子換上士的竹席之后,才安然地合上雙眼而辭世。曾參換席的故事為“禮不逾節”做了一個生動的詮釋。這兩條記載表明,曾參將踐履禮義堅持到生命的終點。

曾參不在孔門十哲之內,《論語·先進》有“參也魯”之說,“魯”,意為遲鈍。這個略帶負面意義的評價說明,曾參一開始在孔門并不出眾。但曾參也有超越同門之處,這就是他的情商很高,個性堅韌穩定,他的理解速度雖然略慢一點,但他體驗深刻持久,心懷誠篤,以道自任,終其一生,都在真誠地信仰孔子學說,專心不二地鉆研孔子思想,繼承并發展師說。《大戴禮記·衛將軍文子》載子貢評價曾參:“滿而不滿,實如虛,過之如不及,先生難之;不學其貌,竟其德,敦其言,于人也無所不信,其橋大人也?常以皓皓,是以眉壽,是曾參之行也。”這是說曾參始終保持不自滿的心態,堅持過猶不及的中庸之道,因此孔子以為他難能可貴。他習禮并不是停留在外在的禮文之上,而是努力培養內在的敦厚、誠信等道德品質。所以他能夠高明廣大,言行高潔,而這些美德都預示著他將來能夠長壽。就是依靠這種謙虛、堅韌、持久、誠篤的品質,曾參最終能夠超軼同門,成為孔門七十子后學之中文化學術成就最大的學者。

曾參一系是孔子身后影響較大的一派,《孟子·離婁下》載曾參有弟子七十人。其子曾申、曾元、曾華見于《禮記》,都是儒家著名學者,其中曾申與乃父一樣被人稱為“曾子”。此外,見于文獻的曾參著名弟子尚有樂正子春、單居離、公明儀、公明高、公明宣、子襄、陽膚、沈猶行等人,這些弟子大都是不務名利、致力于道德文章的誠篤學者。宋儒認為,戰國前期儒家重要學者子思也是出于曾參門下,此說雖然不一定可靠,但子思曾經受到曾參影響,思想與曾參相近,這是沒有問題的。先秦思想家的影響和地位往往與他們的弟子后學素質及其志向有關,子夏與曾參是孔子身后的兩大名師,子夏培養出魏文侯、田子方、段干木、吳起、李悝、禽滑釐等著名弟子,這些人或者以傲世而邀名于一時,或者在治國平天下崗位上功業輝煌,而曾參弟子則大都默默地進德修業,子夏在生前聲名遠超曾參,但曾參身后影響比子夏要大得多。曾參之所以能夠在七十子中后來居上,超軼群賢,就是因為他的弟子門生辛勤地記錄、傳播、發展了他的思想學說。

曾參的思想建樹首先體現在他發展了中國傳統的孝道學說。孝的觀念在中國出現甚早,甲骨文中有沒有“孝”字,對此還存在爭議。殷周金文、《詩經》《尚書》中都有不少孝的論述。孝是孔子教育弟子的重要道德觀念,《論語》中載有孔子多條論孝言論。受孔子影響,曾參畢生都在思考關于孝的理論問題,在日常生活中踐行孝道,由此他不僅成為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孝子,也是中國古代最大的孝道理論家。他留下的論孝文章有《孝經》《曾子本孝》《曾子立孝》《曾子大孝》《曾子事父母》等。其中《孝經》是闡述孝道最為詳盡、最有系統的文章。從形式上看,《孝經》為孔子所述曾子所記,但它也有可能是曾子借孔子之口來發表自己的思想。《孝經》被稱為“百行之宗,五教之要”(邢昺《孝經注疏序》),它的思想內容非常豐富,其精義主要有三點:首先,《孝經》明確地提出了“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的孝義三段論;其次,《孝經》依次論述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五個社會層次應該履行的孝道責任義務;第三,《孝經》提出了“明王之以孝治天下”的治國思路。《孝經》最初不過是戰國秦漢時代數百種禮義文獻之一,但它最終卻從眾多禮學傳記中脫穎而出,成為獨立的一部儒家經典,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它集中、精辟地闡述了孝道的精義。《大戴禮記》所載曾參論孝的文章,大體上都是《孝經》思想的展開與具體化。《曾子本孝》認為“忠”是孝之根本,這個“忠”意思為敬,就是說君子應該以虔誠敬畏的態度來踐履孝義。《曾子立孝》進一步提出:“君子立孝,其忠之用,禮之貴。”盧辯注云:“有忠與禮,孝道立。”《曾子大孝》將孝分為三等:“大孝尊親,其次不辱,其下能養。”《曾子事父母》指出,事父母之道在于“愛而敬”,事兄之道是“尊事之以為己望也,兄事之不遺其言”,使弟之道是“嘉事不失時”。這些都是曾參論孝的經典言論。

曾參的另一思想建樹是繼孔子之后提出了反身內省的品德修養思路。《論語·學而》載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參說他每天都要多次深刻反省自己,是否對人做到了忠信,是否溫習了學業。通過深入持久的內在反省,曾參確立了以落實仁學為己任的承擔精神,培養了一種博大、深沉、堅毅的人格。《論語·泰伯》載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同篇又載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這是一種經過長期內德修養而煉成的撼山易、奪大節難的堅毅與果敢,是一種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品格,是一種充塞天地之間的浩然正氣,是一種壁立千仞的堅毅精神。被宋儒視為曾參作品的《大學》,提出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從倫理到政治的人生發展思路,被中國封建時代文人奉為人生圭臬。子思、孟子等人就是在曾子反身內省思想的基礎之上,提出“誠”的概念,進一步發展了儒家心性道德學說。與曾參同門的宓子賤、漆雕開等人遵循由禮入情的思路,深耕性情領域,探討性情結構,發現了人性諸多奧秘。曾參的反身內省學說,加上宓子賤、漆雕開等人的人性理論,這兩股學術力量共同匯成戰國前期探討心性道德的大潮。從宋明儒學到海外新儒家,歷時幾千年的儒家心性道德學說,就是從曾參、宓子賤、漆雕開、子思他們這里發端的。

在中國歷史上,曾參的思想價值有兩次被發現:第一次是在漢代,《孝經》以孝治天下的思路得到最高統治者的認同,漢家將這一思想運用到治國之中,漢代皇帝謚號前都要加一“孝”字,諸如孝惠、孝文、孝景、孝武等等。從孝子到忠臣,是中國封建時代統治階級為文人描述的一條人生道路。第二次是在宋代,宋儒在孔門七十子中獨推曾參,認為曾參繼承了孔子的道統,他們將《禮記》中的《大學》斷為曾參的作品,并認為子思述曾參之旨而作《中庸》,由此開列出“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的道統體系,以《論語》(孔子)、《大學》(曾子)、《中庸》(子思)、《孟子》(孟子)為“四書”。近現代以來的新儒家接著宋明理學講,曾參學說繼續得到足夠的重視。

曾參在先秦說理散文發展史上也有重要地位。孔門禮學散文的藝術源頭是《尚書》《國語》中的歷史記言文,這些文章大都采用歷史記言散文常用的對話問答體形式。曾參的一部分文章如《孝經》《曾子問》《主言》《曾子天圓》《曾子疾病》等也是對話體文章。但他另一部分文章——如《大戴禮記·曾子大孝》《曾子制言下》《禮記·大學》等——形式值得充分注意,因為這些文章不再用對話體,而是以一個“曾子曰”領起,全文都是論述文字。這是中國最早的沒有敘事框架的純粹說理散文。我們可以說,中國典型的專題說理散文,是在曾參時代出現的。

曾子是孔門七十子后學中留下文章較多的作家,他的門人后學將其著作編為《曾子》一書。《漢書·藝文志》著錄《曾子》十八篇。這十八篇《曾子》佚于何時,已不可知。《隋書·經籍志》著錄《曾子》二卷,目一卷。《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宋史·藝文志》《文獻通考》著錄《曾子》二卷,但沒有“目”。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著錄《曾子》二卷十篇,稱即《唐志》所載。據高似孫《子略》稱,《郡齋讀書志》著錄的《曾子》與大小戴《禮記》收錄的曾參文章已經沒有差別。這說明唐代的《曾子》已經不是《漢書·藝文志》的《曾子》原本。宋以后出現若干種曾子文獻輯本,如馮云鹓《曾子書》八卷、嚴式誨《重輯曾子遺書》十四卷等。現今《曾子全書》是宋人汪晫所編。汪晫是安徽績溪人,一輩子沒有做官,他的一生學術業績就是編了《曾子全書》和《子思子全書》。汪氏編輯《曾子全書》的方法,是將《孝經》《禮記》《大戴禮記》《論語》《孟子》《荀子》《孔子家語》《孔叢子》《韓詩外傳》《說苑》等先秦兩漢古籍中有關曾子的文獻材料收集在一起,重立篇題,劃分章節,重新編定各章次序。《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對汪晫所編《曾子全書》有“自我作古”之譏,但又稱“過而存之,猶愈于過而廢之”。所謂“自我作古”,是說汪氏所編《曾子全書》試圖按照一己之見來恢復《曾子》古本,其實他編的《曾子全書》并非古本原貌。例如,《曾子全書》仿照戰國子書體例,將曾子文章分為“內篇”和“外篇”;汪氏還以己意改變古籍名稱,他將《孝經》改名為《孔子閑居》,將《禮記》中的《大學》改名為《明明德》,將《禮記》中的《曾子問》改名為《周禮》,等等;他雜取《大戴禮記》中的《曾子大孝》《曾子立孝》《曾子本孝》《曾子事父母》以及《孟子》《荀子》《韓詩外傳》《孔子家語》中的曾參論孝材料,形成一篇文章,取名為《養老》等;這些都是汪氏“自我作古”的體現。盡管存在諸多問題,但汪氏所編《曾子全書》畢竟收集了散見于各種古籍的與曾參有關的文獻資料,所以它仍有保留、參考價值。汪氏《曾子全書》共收十二篇文章,其中外篇第七、第八已經亡佚,今存十章。清人阮元作《曾子注釋》,收入《皇清經解》之中,然阮元所注僅止《大戴禮記》中曾子十篇文章,遠非曾子文集全貌。因此本書不采用《曾子全書》的篇目,而是從傳世先秦兩漢儒家文獻和出土儒家文獻中重新選取篇目。《曾子》所收十三篇文章取自《孝經》和大小戴《禮記》,書中所收各篇文章的篇名沿用所出古籍的舊名,以免重蹈“自我作古”舊轍。本書正文,《孝經》及取自《禮記》的《大學》《曾子問》,以十三經注疏本為底本;取自《大戴禮記》的《主言》至《曾子天圓》等篇,以孔廣森《大戴禮記補注》本為底本,同時吸取了王聘珍《大戴禮記解詁》、孫詒讓《大戴禮記校補》、方向東《大戴禮記匯校集解》、黃懷信《大戴禮記匯校集注》及其他多種校勘、研究成果。

注譯古籍雖被世人視為小道末技,難入大家法眼,但涉足其間就會知道,此事容不得有半點含糊,往往會因為一個字斟酌躊躇,去翻檢許多材料。由于我們學力不夠,在譯注過程中可能會有不少失誤,亟盼專家學者和廣大讀者不吝賜教。

陳桐生

2024年11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墨竹工卡县| 筠连县| 枣庄市| 新邵县| 徐水县| 崇左市| 通河县| 贵德县| 绍兴市| 永宁县| 文成县| 平顶山市| 黄梅县| 天气| 浦城县| 新丰县| 育儿| 资讯 | 临泽县| 乐平市| 东兰县| 贡觉县| 元谋县| 灵丘县| 北辰区| 乐都县| 闽侯县| 乌拉特中旗| 张北县| 会泽县| 汉川市| 汾阳市| 米脂县| 攀枝花市| 安康市| 沙坪坝区| 重庆市| 桓台县| 平遥县| 绥德县| 邵阳县|